从心理学角度解读中和位育论文

来源:范文网 2.33W

摘要:潘光旦先生提出的中和位育理念与心理学中的很多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作者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详细解读了潘先生的中和位育。

从心理学角度解读中和位育论文

关键词:潘光旦,中和位育

潘光旦先生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教育家、社会人类学家、性心理与优生学家等,在国内多所名校任教,开除《心理学》、《优生学》等课程。而他所提出的“中和位育”则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让我最感动的是中和位育中包含的教育思想不仅与当下提倡的很多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更与心理学大家几千年研究出的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谓“位育”包含两个方面:“位”指秩序,与心理学中的同化是类似的意思,即让自己与社会中大多数成员表示相同;“育”指进步,与异化的意思相似,即让自己与他人存在适当的不同,是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的个人特质。再说说“中和”,这里的中和与蔡元培、梅贻琦等教育先去提出的“通才教育”相一致,即在教育中培养的不仅仅是学生知识修养,更是学生的整体人格。接下来的文字就是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一下我对潘光旦先生教育理念的理解。

首先是教师本身的素养问题。潘光旦相声十分强调以身作则的人格教育,尤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方面。用先生后来回忆时的话说:“‘老师对中国固有文化成了失败主义者,而学生则成为 ,两种人合作,就形成了课堂上的怪一场面。’”对于这样的现象,判官单先生认为一方面应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加以批评;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则,不仅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外还到图书馆广为涉猎,并利用每年两个月的暑假和一个月的寒假有计划地集中阅读。是想这样的老师在课堂上必能广征博引,深入浅出,引得学生们的敬佩和喜爱;而学生在这样的老师的陶冶下,势必能够有所改变,几时不能跟老师一样博览群书,甚至以读书为乐,也多多少少会对书籍产生兴趣。这样的结果对于一名教师来说,付出多少的辛苦也都值得了。

仅次于博学的则是对学生各个方面无微不至的关心。如果一个老师只是在课堂上发挥他的光和热,那么则不是一个最成功的教师。很多被我们歌颂和家喻户晓的心灵园丁都是在每一个 小细节、每一个方面的困难上对学生给予无限的帮助。就像潘先生一样,唉可见休息的时候,和同学们说东道西、讨论或辩论问题;在课外,他欢迎学生有了问题到他家去找他请教或讨论,不论是课程内的问题,还是课程外的如恋爱问题、婚姻问题、家庭问题……无不欢迎。

除此之外,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博大的胸怀也是很重要的。潘先生的一个新同学说世界上最丑的食物是他的牙齿。一时所有同学哄堂大笑。很多老师可能都遭遇到过类似的场景,被学生发现错误等等,我在初、高中到时候都有过这样事情,不同老师的反应却是一直的,就是对我们大声地呵斥。其实我们并不是真的嘲笑老师的错误,相反地,我们是因为觉得跟老师很亲切,像朋友一样和他开玩笑,可是……再看看我们的潘光旦先生呢,面对这样的“尴尬”之后笑嘻嘻地表态说:“我的牙齿确实不好看,但是是否是世界上最丑的事情,还有待商榷。”这样的态度换来的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满足的笑声。劝诫每一位我的同仁们,当我们真心地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同一个位置,而不是居高临下,真心地承认自己犯下的小小错误,得到的只会是学生们的理解和喜爱。

潘先生对于学生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努力的,而他对于教育的态度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琢磨。“一切教育的唯一对思想是人;一切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对每个个人人格的煦育和培养,以期囫囵人格的实现……一个人的独立、完整的人格还包括心理学说到的志、情、意合从道德生活书都奥的智、仁、勇等方面。”那么如何教育出完整的人格呢?潘先生也给出了完美的答案:“教育不是训练,不是一味地传授些现成东西;加油不是从宣传,

不是宣传写没经历过事实与经验的盘诘的东西……他主张顺其自然和因其固有,这和心理学的基本思想是相同的。教育树人,不是工厂出货,不能将每个人都放在固定的模子里培育,这也是我国一直倡导的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在基本得到的范围内,将每人的首要特质培养得更加突出。记得上大学的第一课里老师就告诉我们:“身为一个心理学学生,首先做到就是不强迫别人,对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因材施教,而不是像修理树木一样将他们都培养得无棱五角,最美的盆栽就是自然生长得歪歪扭扭的那些。”所以,几乎在所有的心理学课堂里都有一个共同环节,就是分享,分享每一个学会僧在这堂课里感受到的一点一滴,这个环节大概会占到一节课的1/2。巧的是,潘先生每周也要安排一、二小时的讨论,让同学尽量发表意见,并且对每一个同学的.意见都表示同意,如果有不合情理或不合逻辑的地方,就条理清晰地加以解释或讨论,直到大家满意为止。每个学生的每句真挚的分享和意见都值得我们去倾听和思考,尽量理解他们思想和想法,对于不合理的地方我们只能尽量温和地帮他们,让他们自己去接受改变。这也是我对潘先生“中和位育”最根本的理解。

在理解了中和位育的理念后,我开始尝试在我的课堂中融入它,实践它。举一个教学实例,是我至今印象深刻的。在某一次的课程中,一位同学突然打断我的讲授,大声地斥责:“你挡住我的视线了!”我当时很惊讶,以为是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正欲上前解决,结果斥责声再次出现:“我说的就是你!挡住我了!”这时,我才知道,原来这位同学说的是我,因为我站在黑板前面,挡住了她看教学内容。此时,我心中除了生气之外,更第一时间想到,如果这时候我发脾气了,造成的结果只会是课程自然无法正常进行下去,而且其它同学见到心理老师大发脾气,以后怎么有信心去和我谈心呢?最重要的是,这位同学可能只是一时冲动,若我此时批评他,无疑会对他的内心造成伤害。于是,我决定用另外一种方式去解决这件事。片刻之后,重新笑着对所有同学说:“同学们,这位同学是想看清老师讲的内容,这是认真学习的表现,心理这样的小科目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老师很感动,谢谢这位同学。我一直跟大家说,当你生气或者震惊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数数字。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数十个数字,然后忘了这个小插曲,好吗?”于是,所有同学一起跟着我大声地数了十个数字,并且给予了我热烈的掌声,我此时心里很清楚地知道,我失去的仅仅是一时的快乐,而获得的确是50多名学生的尊重和一个学生的快乐成长。果然,下课之后,这个班级的课代表和班长,甚至一些我叫不上名字的同学,纷纷留下来向我道歉,此时我才得知,这名同学是班级的“老大难”,经常在课堂上顶撞老师,班主任束手无策,其他老师也视其为眼中钉。我十分震惊,这样一个被所有老师讨厌的学生心中必定是十分难受的。意外的是,几天之后他主动来找到我,委婉地向我道歉,借着这个机会,我对这位同学进行了系统的心理辅导,渐渐地,他慢慢改变了。现在的这位同学不但不是“老大难”,而且是班上的开心果,顶撞变成了适时适当的小幽默,我十分欣慰。假如当时课堂上我发了脾气,也许一切都会一如既往,这个同学永远是班级孤立的对象,那么可想而知,一个没有朋友被人孤立的孩子他的人生会发展成什么样呢!

潘光旦先生作为一名心理学家、教育家,他说的每一句话在我看来都值得去反复详读、细细琢磨,因为都包含了一个饱读经书、博古通今的大家对教学深深的思索无论在过去那个混沌的时代,还是在当今这个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的年代,这些思想和理念都是那么适用。我可能做不到潘先生的博学,至少我可以让自己最大限度地爱学生,关心学会僧,在提升自己的同时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学生。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