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理学有感精选15篇

来源:范文网 2.62W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心理学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心理学有感精选15篇

读心理学有感1

心理学的流派非常之多,除了因为是一门流行且有用的学科外,也跟心理学自身太过复杂,可验证性的标准较难清晰有关。社会心理学就是其中的一门学科。读这本书最常用的表情就是瞪大眼睛,因为忽然发现某个现象原来并不是表面那样简单,而是有深层次的原因,就像我们虽然可以熟练操作并使用电脑,但对电路板、硬件、操作系统之间的互动往往一窍不通。

这本书提供的概念非常多,每一个都能带人走进一扇新的大门,认识一个全新的自己。列举概念是个好方法,但活学活用或许更有趣,下面就试着用案例来分析一下,不一定准确,但至少有了思考,就是一点点进步吧。

情景概述

闹钟响第一次,这是前一晚小红特意怕迟到提早设置的闹钟,稍微早了些。然而她按掉闹钟后并没有及时起来,她想,第一遍就起完全不是我的风格嘛,再重复响铃时候起床也还来得及。于是她睡着了,第二遍响铃重复了第一次。第三次的时候,忽然发现已经比平时晚了20分钟,铁定会迟到了。于是她坐起来又躺下了,反正也迟到了,干脆请假不要去了,好好在家休息一下。

于是她发微信给领导编了个谎言说自己有点难受,想要请假,领导过了一阵子回了一句好。但她忽然发现自己真的有点难受,她感觉自己请假请的非常正确。她看了一会儿宫斗剧,半道单位有同事打电话问一些公事,她忽然非常生气,认为对方在刺探自己是不是真的生病了,于是很不爽。

她明天会参加一个小考试,今天空出一天来,正好应该背书。但她觉得时间还早,所以开始追剧刷手机。到了晚上她发现时间过去了,感觉很懊恼,但想了想,算了还不如安安心心的玩,省的玩一半学一半也没有什么用处。于是整整一天一眼书都没有看。

第二天她去上班,总觉得别人在用异样的眼光看着她,所以她开始做出一副忙碌并且理直气壮的样子开始工作,并且在与别人沟通的时候使用特别斩钉截铁的态度。于是在一个项目风险预判中,她做了一个鲁莽的判断认为自己可以HOLD住。当团队成员对此提出异议的时候,她坚信自己是对的并且认为对方挑战了她的权威,所以态度很不好。但一个小时后,小红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问题,向同事道歉。

下午她参加了考试,有一些题不会,她想,果然不出所料,肯定过不了,即使看书也不会看到这些题目的。

分析与思考

1、小红没有起床,是因为她自己非常懒惰。这个判断对吗?

判断小红没有起床上班,是由于懒惰,这是内部归因,也是人们通常最容易做出的判断。但忽略了外部归因,首先小红因为要面对考试和项目管理,可能有很大压力导致了失眠。其次小红很久在长时间的压力状态下工作,连续几个礼拜加班,身体和精神都已经到了极限。所以在分析一件事的时候,不要轻易的给别人定性,要学会内外因一同分析。

2、小红撒谎后对同事正常电话沟通的抵触情绪是哪里来的?

当时小红是在看宫斗剧的中途发生,宫斗剧基本都是在各种阴谋,笑里藏刀,挖坑之类的情节中打转。小红本身请假就有一些心虚,对于同事的来电有本能的防御心态。而且环境对于她的判断有很微妙的影响,这样就让小红在当时的情形下,变的敏感多疑,把一通正常的电话想象成了一种试探。

3、小红对于考试没过认为看书也不行是什么心理现象?

这是一种认知失调。小红由于没有时间准备考试,对考试存在畏惧感。越畏惧,就越想逃避,以便后续失败的时候可以给自己找到借口。对努力可以带来成功的合理化的反面认识,就是不努力就会失败,但不努力如果不是因为自身的原因,是客观条件导致的,那么这种失败就不是很难接受的事实。

4、小红为什么撒完谎后真的感觉自己很不舒服?

也是认知失调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小红认为自己有积极正面的形象,但是撒谎这件事会让她感受到自己没有想象中那么积极正面,所以她的身体开始自我觉知,试图将行为合理化。生活中经常见到这种现象,甚至有时候还会有比较神奇的情况发生。

5、小红当时为什么激烈的坚持自己的观点?

外显态度是小红与同事的判断意见不同。但内隐态度是小红来上班后,由于耽误了一天的工作,有着强自尊心态的她,开始用一种防卫的姿态对待同事的意见,这属于内隐态度。所以本来是工作的讨论,升级成为印象管理,小红产生了固着心态,就是我们常说的,对事和对人的分别。但小红通过内省调整了自我认知,及时的发现了自己的问题,调整了心态用客观的角度来面对建议。也就是说,她意识到了自己对这个行为的基本归因错误。

那么,做出了以上的分析,我们应该可以给小红提出一些建议:

1、正视自己的内心,不要通过客观原因去逃避。比如小红不想去工作,那么完全可以正视自己的这个念头,头一天晚上就决定给自己放一天假休息,这样能避免后续很多不妥当的行为发生。

2、在工作方面,保持对事不对人的客观态度,避免因为高自尊对行为错误归因,导致做出错误的判断。

3、正确评价自己,不能因为休息了一天就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产生不安全感,不要受外因影响太多,要维持自己基本的判断和信念。怀疑时,仔细分析自己周围是不是有什么隐性因素在影响自己的判断,多用同理心去沟通。

最近事情太多,这篇读书笔记质量并不那么高。(这一句可以划掉,因为这种原因的定义属于外部归因,其实应该使用内部归因认识到自己就是有一定的松懈态度)。忽然感觉心理学是让人无所遁形的照妖镜,能逼出骨子里的小我来,真是痛并快乐着的一件事啊。

读心理学有感2

我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感想深刻。

我认识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和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学习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高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或许你认为不经意的一句话,但在学生的眼里分量是多么重,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就是对他们的认可,就能给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一两个月,仅仅一两个月,奇迹就会这样出现了,经过老师的鼓励和表扬,那位受鼓励和表扬的同学将带着这个信念,去不断的努力,总有一天他会真正成功的。我也会永远带着这个信念:“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去关爱我的学生,最后我要说的是:赏识你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欣赏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并真诚地帮助他们,那么,奇迹就会发生,坏学生、后进生都会变成好学生!关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通过读书我知道了书中的观点。

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

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

1、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但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按照共产主义的面貌来塑造一代新人。

3、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也就是说,教师了解了不同时期、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

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此外,本书还提到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总结法等,可以说从理论上归纳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具体有效的方法。总的来说,本书对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

通过读《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我将会心理学里面的知识,正确运用有效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等正面引导的外因作动机的诱导,促使学生的认知兴趣得到发展,形成稳定的、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健全他们的人格和品德。

读心理学有感3

身为老师,相信大家对《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是再熟悉不过了,各自家中都会有好几个版本的书籍,最新购得的这一本来自浙江教育出版社,它能写出什么新意?带来什么新东西呢?满心期待着。

打开目录,是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艾宾浩斯的记忆遗忘曲线实验,师范学习时便已在脑中刻下深刻印象;布鲁纳的认知学习实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实验,是在参加工作后渐渐熟识起来的;邓克尔的功能固着实验、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实验,则是些不折不扣的`新朋友。书中给这些心理学史上的经典实验加上了“学习即条件反射”、“期望导致结果”、“发现中学习”这样的标题,直截了当地告诉你“是什么”、“该怎么样”,光是看目录都觉得大受裨益。

收获一:知其所以然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我在班中建立了一套奖励机制,大致是:10个√换一颗☆,10颗☆换一个印章,10个印章换一样小礼物。读到米斯切尔的延迟满足实验后,方才明白这样做背后的深层意义:延迟满足能力从小就有,能够自我延迟满足的人,更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拥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更多的未来成功的希望。因此,培养人的自控能力,必须从小抓起,要让孩子从小就习惯于需求的延迟满足,适当的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抵制诱惑。孩子的进步离不开表扬和奖励,家长和教师要学会延迟奖励策略,当孩子有很好的表现和取得进步时,可以给他一个累积奖励的标志,等累计到一定阶段后再进行奖励。通过这样的奖励方式可以强化延迟满足行为。

收获二:落到实处

有句话说得好:“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这是什么原因?洛钦斯的“第一印象”效应实验很好的阐述了这个问题,让我从根本上了解了“第一次”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开学时的首次师生见面,我会打好招呼,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亲昵地摸摸孩子的小脑袋,多说些赞许的话,这些举动虽小,但会让学生感到被重视的温暖,为今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特别对于所谓的“差生”来说,这是师生良好沟通的开端。另外我还要组织好第一次早操,上好第一节课,批改好第一次作业,做好第一次批评和奖励……

一直以来,在教学过程中我能注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方法,研究并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但一直都是就事论事,没有从学生的心理层面上来思考。事实上,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心理学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再去研究“教”与“学”,再去建构课堂,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古人有云:“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就是这个道理。

教育心理学就好像是我们教学的源头活水,汲取这源头活水,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学,真正实现灵活、高效、学生乐于参与的生命课堂。书本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而我们所要做的便是用心学习、用心实践。

读心理学有感4

在“全名阅读”与“书香校园”活动的感召下,我也主动地参与的活动之中,捧起了久违的书籍,思绪万千,书是人类的朋友,读书使人聪慧,使人明理,使人进步,我经历月余的时间,记下百余页的'笔记,把刘国政主编的一部《小学教育心理学》终于读完了。去阅读与学习的过程,感悟颇深。

《小学教育心理学》一书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突出了小学教育教学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详细,具体地从学习动机,知识技能学习,学习策略到让教育和品法形成等学习心理学理论,也阐述了教育心理学群体心理学,差异心理学理论知识,书中例举大量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和实验数据,使阅读者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特别是引用了大量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教育家的理论和观念点,读起来让人耳目一新,也使我们对小学教育教学的理念,从中真可谓受益匪浅,其乐无穷。

此书共十二章四十四小节详细具体的阐述了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心理活动规律对提交我们从教技能,指明了方向,扩展了教育教学思路,也为广大教师避免走弯路开阔视野,提交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积淀无穷的动力。

让我们共同携手,以书为伴以书为友,让阅读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旋律,感受阅读的乐趣。

读心理学有感5

最近读了罗伯特.斯莱文所着,姚梅林等翻译的第七版《教育心理学》,收获很大。本书内容体系完整,事例科学、实用,可读性强,最有特色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通过大量的真实例证将各种理论与实践紧密而明确地联系在一起,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不少启示。

课堂上,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够有序地举手发言,而不是一知道答案就喊出来导致课堂一片混乱。对此,本书在行为学习理论这章中分享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二年级的小学教师,试图教给学生如何表现出适宜的课堂行为。她说:“我们班存在一个问题,当我提出一个问题时,你们当中的许多人不是先举手等待教师点名,而是直接回答,谁能告诉我,当我向全班提问时,你们该怎么做?”其中有个学生的手举到空中,说到:“我知道!举手并安静等待!”教师叹了口气,试图忽视她,但班上只有她一个人举手并越叫越起劲,最后只得叫她。

其实,这里面教师的做法就是错误的了,她实际上教给学生的恰恰与其愿望相悖,不仅提高了那位学生不举手就直接说出答案的可能性,而且也使该行为被其他同学效仿。

看了这个例子,我感触颇深,之前的教育实践中,我所采取的许多教学方法多是沿袭传统的。而这本书在对这些传统的方法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指出那些我们原以为“理所当然”的错误。譬如,上例中就涉及心理学的一种行为理论——阳性强化法。它的原理是适应性行为出现时给予强化,如赞扬、奖励等,以建立或维持某行为;适应不良行为出现时,则不予强化或有意忽略,以消除它。

所以,在我们试图建立一种行为习惯时,要分清哪些行为该强化,哪些行为需要忽视。在开始忽视某种行为时,可能会增加此行为发生的频率,这是一种典型的消退爆发,持续地忽视不适宜的行为才是最适当的课堂管理策略。可惜的是,我们最终会放弃忽视,像例子中的教师那样,在不经意中就给学生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只有大声地回答问题并且坚持喊叫才有可能获得强化。

将心理学与教学相结合,就能科学地分析教学过程,认识教学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实质、规律和作用,从而借助心理学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智能的发展状况,以利于教学。

五年级的信息技术课堂上,我正讲着课,一个男生突然“啪啦啪啦”的把键盘敲得一阵响,使得全体同学的目光齐刷刷地朝他看去。

这时我该怎么办?训斥他?忽视他?让他去办公室?向全班同学解释他的行为干扰了正常教学,破坏了开学初全班同学制定的课堂规则?这些都是很常见的应对不良行为的措施,而且每种措施相对应的心理学上的解释是不同的。依照书中所谈,我沉住气,认真地分析场景:当他捣乱时,大家的注意力全都转移到他那,而他呢,正得意洋洋地享受这种目光聚焦的感觉,这表明他在寻求同学们的关注。这时我如果训斥他,可能会增加同学们对他的注视,进而会奖励他的捣乱行为,所以正确的'做法就是忽视该行为。出乎意料的是那个学生看到我没理他,照常上课,其他同学也没看他,竟也停止了敲击。

看来有效的教学既不是一些雕虫小技,也不是一套抽象的原则;相反,它是把理解透彻的原理明智地应用于实践,满足实践需要。理论联系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本文作者所说,不管教师的哲学观是什么,他们必须精通多种教育教学方法,并加以有意识地使用,而不能盲目跟风或非此即彼的简单套用。教师应该立足于对教育对象的了解,开阔视野,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除了行为学习理论,本书作者在发展理论、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和认知理论、学生多元化理论、有效教学理论等方面也都进行了相应的阐释。书中的每一个例子都是那么鲜活,浅显易懂,不胜枚举。除此之外,本书配有卡通图画,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及趣味性。同时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及其他教学辅助资源,为读者提供有效的导航。也使一线教师能够短时间内积累经验,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读心理学有感6

合上书,难免有些思绪万千,真的,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感觉。想一想毕业已经二十多年了,当重拾《教育心理学》时,我突然发现自己对教育心理学的掌握竟是那样的薄弱,似乎都有些陌生了,不仅仅是从量上掌握不足,从质的提高上更是难以提起。再加上我们学校正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灵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更加让我感觉到自己能量上的不足。的确,加强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弥补这么多年的不足,是提高修养的捷径之一。

总的来说,这本书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似乎有些枯燥乏味,但往后阅读就会发现其内容还是紧密结合了中小学实际,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心理,实际上也解决了老师的部分心理问题;不光是解决了教育教学问题,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似乎也涉及到了一定生活问题、道德修养。

写至此,我不得不说一些题外话,说一说自己的从教之路:

一是以前我讲究的是如何教好,如何上好,于是,才能往往发挥到极限,又是唱又是跳,又是画画又是讲故事,声情并茂,声泪俱下。愣是靠自己的表演吸引着学生的目光。问题是表演一旦不被认可,那麻烦可就大了去了。

二是我怎么讲已经编写好了教案,设计好了计划,一切都按部就班,学生就这般让老师牵着鼻子,认真的走完四十分钟。问题是人人都愿意被牵着鼻子吗?一旦有走神儿的出现,我的威严就会发挥得淋漓尽致,往往许多人就会被逼上梁山,说是我要学,实际往往会变成要我学。

三是《教育学》上讲究的是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实际上学生心中有多少疑问,他们的层次如何,我很少去备学生,一堂课下来,主体到底动了多少?到底调动了他们多少积极性?仔细体会其中之味 ,似乎有点皇上不急太监急的味道。

四是很是辛苦。课堂上疲惫不堪,课后大量习题伺候,学生写的是人困马乏,我也改的筋疲力尽。提高是提高了,但靠的是加班加点,靠的是牺牲自己和学生休息锻炼的时间,是以知识为本位,分数为本位的“高污染,高消耗”的教育。这种情况下,并没有考虑我和学生的身心健康。

通过本次的读书学习,针对自己在教学中的弊病,我深深地明白了,心理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作为教师不仅仅是要传道、授业、解惑,不仅仅是将几道题,写几个字,更要注重学生心理方面的发展变化,深入学生内心深处,与学生交朋友,仔仔细细地全面的了解学生,这样才能做学生的贴心人,才能不怨天尤人,自己的教学思想才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才能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使“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等教育理论落在实处,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正正经经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我也明白了,心理的发展变化往往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也会影响教师自己的情绪。尤其是面对后进生的时候,我们的心里往往会失衡,我们的语言往往会表达的尖酸刻薄。先抛开自己这方面的修养不说,作为教师要明白自己情绪背后有没有过度的期待,如果有,必然会影响自己在教学中的表现。俗话说:“欲速而不达”就是这个理。因此,老师必须耐心的想一想,自己的所想所作是否有利于是想自己的教学思想,是否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如果自己的心理并不健康,我们就得努力使自己走出精神的牢狱,做伤痛的终结者。要不然,自己心里的`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又如何去面对心理并不成熟的孩子呢?这就使我不由得想起了赵本山所表演的那个小品,讽刺一些人自己心里就有病,反而给别人看心理,装模作样的去做心理医生,结果,没把别人的病看好,反而使自己昏厥于地,让人贻笑大方。

因此,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一定要在处理班级事务时,做到时不走极端,情绪上不大起大落,不在个人的利益上斤斤计较,从而使自己心态平和,使自己懂法知法,进而就会高高兴兴上班去,快快乐乐回家来。在人与人之间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我一定要用心去听孩子的苦衷,去接纳孩子的感受,不轻易去否定孩子的感受,绝不轻易的下结论,俯下身子,去理解和明确孩子的感受,注意自己的言行,协助孩子表达内心的感受,帮助孩子疏导不良情绪。使每一个孩子充满快乐、充满激情、充满阳光、进一步提高自己教学的主导性、针对性,主动而科学地驾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一步丰富教学艺术。有一句话说得好:用你的眼睛去发现美,你就会发现许多。话又说回来,如果你用眼睛去发现丑,那么你的心灵就会被灰尘蒙蔽。

当然,学生的心理变化更是千变万化,百人百性。由于他们的天真、敏感、好奇、心智不成熟,他们还不会找到合适的途径来调节自己的心理,还找不到合适的途径来发泄自己由心理所产生的负面情绪,所以更需要来自老师的关心,更需要合理的疏导。否则,他们由心理所产生的负面情绪往往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交友一系列息息相关的事情。孩子就算是没有影响他们的学习,但心理上的情绪久而久之也会结成一定的疙瘩,造成这样那样的心理疾病,就算是重点大学毕业毕业,但心理上的阴影也会伴其一生,从这一点上来说,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学生吗?

事实证明,自从读了这本书后,我在灵动课堂的实践中也有不少的收获,对我校在灵动课堂所实施的一些新的做法找到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就拿最近的一件事来说吧:我班有一位学生叫王宇豪,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即使要到讲台做展示,也总是哼哼唧唧,词不达意。以前我总是与其家长联系,夹七夹八地诉说一通。然而就在最近的一次打饭时,我与孩子们一起排队,唯有王宇豪同学将勺子递到我的手上,让我先打。对于他的这种做法,我在与家长联系时,反复地肯定孩子懂事,有礼貌。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没想到王宇豪变了。从此,他总是积极地参与班级的一些事务,包括发言,帮助同学。他的成绩也是一路飙升。究其因,我想这应该是孩子心理上起了变化,我的一句简单的话与往日对他的否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的肯定触动了他心里那一块温柔,开启了他追求进步之门,让孩子由被动走向了主动。可见,一句话能把人说笑,一句话能把人说跳就是这个理!学习教育心理学,掌握孩子心理真的如同我们中医上的治病,痛在头上,也许病因在脚上;痛在脚上,也许病因在腰啊!

总的来说,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还要继续阅读不同版本的教育心理学,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进一步深入学生,掌握孩子品德形成的规律以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正确把握适当有效的评价,不断健全孩子的人格,促进他们的心智发展,为我校在灵动课堂教学的模式中发挥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读心理学有感7

用了很长时间断断续续读完了《听心理学家讲故事》这本书,感觉这本书很适合心理咨询师讲课用,下面摘录有所触动的句子。所谓阴影,就是我们在生活世界中隐约感受到,却又不敢认同,不愿接受,不能正视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意向,实际上,我们在生活实践中遭遇负面经验时,即有可能感受到阴影,或者说,意识到心里面产生了阴影。阿德勒举例说一个虚弱的孩子经常勤奋的锻炼身体,使自己成为一个肌肉发达的强壮的人,这就是他在补偿生理上的缺陷------阿德勒补偿学说。

人们都会为力求自身完美而不断努力,这叫做追求优越,补偿是追求优越的别称。自卑并不是坏事,它可能激发我们身上某些隐藏的潜能,看你怎么看待自卑。柏拉图说人们所犯的最大的错误,他们只想治疗身体,而不想医治思想,可精神和肉体是一致的,不能分开处置。容易陷入自卑情绪的人,他们缺乏集体情感,集体的荣辱得失引不起他们的情绪波动,只有个人的成败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过分关注自我,总是期待自己处处比别人强。那你总会发现自己才能不足,总会感到自卑。人的需求其实是很低的,但人的欲望其实是无限膨胀的。强行压抑自己的情绪,喜怒不形于色,不是感情的成熟,其实是情绪的退化。实际上是将情绪转入了内心,当情绪受到外部压力,不能自由宣泄时,便会在体内发泄,危及自己心理和精神,造成的'危害更大。

工作分三种:必须自己做的,可以交给别人做的,可以完全放下的从微笑开始,学会赏识和赞美他人,微笑是情商的美丽外衣。最大的失败是在失败面前低头。嫉妒是对别人幸运的一种烦恼。攻击性是以极端自私为中心的绝对平均主义。嫉妒是伴随自卑而来的,嫉妒是一种不服不悦,怨恨与自惭交织的复杂情绪。行动,是摆脱沮丧最好的办法,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行动都是治疗心理创伤最好的办法,情绪往往不能被理智说服,但却往往被行动改变,这是人类最奇妙的现象之一。哪怕只是收拾了一下家务,做了一顿美餐,在大自然运动了一会儿,都会使你的情绪有所改观,而这份小小的成就感,就会使你重新找回自信。同时要相信时间会帮你的忙。如果不能挽回和补救,不如等待。

也许你现在一无所有,饱受人生的各种不如意,以致怀疑自己生存的目的和价值,这不要紧,我知道你渴求心灵的满足,但他迟迟没有来到你身边,但这并不说明他不来了,他只是因风雨耽搁了行程:上帝的延迟并非上帝的拒绝。快乐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这种心态和情绪与挫折和失败无关。一个成熟的人把握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望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每个人心中都有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掌管。一位女士说,我不快乐,因为先生对我不好,她把快乐的钥匙给了先生,一位母亲说,我不快乐因为孩子不学习,她把快乐的钥匙给了孩子掌管,一位员工说,我不快乐因为上司对我不好,她把快乐的钥匙给了上级掌管。

享受快乐的生活:如果你的小姨找你借钱,你就要庆幸:幸亏来的不是警察。你不是失败了,而是还没有成功。

读心理学有感8

假期里,因为报名参加了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辅导,所以又重温了一遍心理学,虽然上大学的时候也曾经学习过一些相关的知识,从教二十多年后再看,有了和当年学习不一样的感受和启发。

1.皮格玛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发现的。有次他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森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

对教学的启发:我们要用赞美、信任和期待去对待学生,尽管学生在当下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问题,但谁又是完人呢?赞美、信任、期待能够带给孩子们无穷的正能量,引领孩子更好地走向未来。

2.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是艾宾浩斯以自己为主试者,又以自己为被试者,从而得到的一个遗忘规律。具体内容是,人在识记后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速度越来越慢,在一两天以后,保存量的变化就不大了。

对教学的启发:及时复习,尤其单纯记忆性的内容,争取在一两天内多次记忆,直到从识记开始到两天的时间点内能够保存。

3.动机强度和活动效率的关系。对困难和一般难度的任务,动机强度和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形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

对教学的`启发;教育孩子张弛有度,弓拉太紧,弦会断的,太松,剑又射不远,关键是把握好度,好多事皆同理。

4.首因效应。指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它的作用机制是第一印象。

对教学的启发:重点、难点问题在课的开始就处理。尤其是复习课,如果有几大并列的问题,先挑重点难点来处理。

5.近因效应。指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对教学的启发:

第一,制订适合当堂完成的教学目标,不要把一节课的内容拖到下次课处理。

第二,温故知新,对前置有知识需要的内容,要先复习好再开始新课内容的探究。

以上5点,是我感触比较深的。总认为,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但愿我能且学且用。

读心理学有感9

如何借助肢体语言强化自身优雅的社会魅力,激起对方良好的社交心理反应,就需要我们完美的运用相关心理学的互动策略。在没有看过《社交礼仪中的心理学》之前,我一直都不曾注意过,在社交活动中,往往人的一举手一抬足,都会影响到别人对你的印象。

读过之后,我才觉得受益匪浅,才深切的体会到,社交心理学——也是一门艺术!一般,人们都会说笑脸相迎,能够加多一点印象分,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握手,其实才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就如第一章印象整饰术:礼仪第一修炼中提到——“握手:传递手心的温暖与友好。握手已经是现在最通行的相见礼节,是表现友好的.一种方式。与陌生人初次见面,人们大都会重视着装和微笑,但据调查指出,握手能够对人的第一印象起决定作用,因为人类能够对来自内在或者外在的刺激作出更强烈更敏锐的反应。

而握手,也不仅仅是简单的两只手我在一起而已,同样也要讲究技巧,最重要的是要掌握握手的标准姿势:行礼时行至距握手对象约1米处,双腿立正,上身略向前倾,伸出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张开与对方相握。握手时应用力适度,上下稍许晃动三四次,随后松开手,恢复原状。

握手的同时面带微笑,则更能让人更具魅力,微笑,也是一门艺术。而从微笑中,也能够分析在社交活动中的一些心理。书中提到:“美国加州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南希博士做了一个实验,他让两百多名实验者看了一些表情各异的男性和女性的照片,之后让他们对这些表情和人物魅力进行评判。 女性笑得更多,因为她们天生扮演着哺育者和安抚者的角色。

结果发现,没有面带微笑的女性大都被认为是心情不高兴,而男性表情严肃、面无微笑却被认为是比较有权威感。由此可见,女性生来就笑得更多,而且人们潜意识里要求她们笑得更多。要想和别人的交往有积极的效果,使自己更具魅力,女性应当笑得更多。”除此之外,书中还提到了如何打招呼才能为自己的谈吐加分、如何坐立行走才能展示优雅、如何恰当装饰才能让仪容赏心悦目等等;以及通过怎样的身体语言来恰到好处的传递情感……

由此也可见,社交活动中的任何一个细微之处,都与心理学紧紧挂钩。读过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只有很好的学会社交礼仪中的心理学,从社交活动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出发,完美地引用社交礼仪心理学,恰到好处的借助身体语言等相关心理学互动策略,才能够更好的展示自身魅力,在社交活动中,愉悦自己,也愉悦他人……

读心理学有感10

这本书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当我们使用一个产品时,有些用起来很顺手,有些用起来却常常会出错,甚至看到一件产品时完全不知道如何下手(我爸爸对家里的全自动洗衣机就是如此),不论这件产品是否是“最先进”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就涉及到设计心理学探讨的范围了。

作者诺曼博士在《设计心理学》中以使用者的角度来思考设计的原则,提醒消费者购买的物品要方便好用,易于理解。希望设计师在注重设计美感的同时,不要忽略设计的一些必要因素,因为对于产品设计来说,安全好用永远是竞争的关键。

诺曼博士用诙谐的语言讲述了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挫折和危险,帮我们找到了这些问题的关键,即产品设计忽略了使用者在一定情境中的真实需求,甚至违背了认知学原理。

设计心理学几乎在你接触到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应用。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实例:

比如当我们看到剪刀的时候,一下子就能明白如何使用一把剪刀。但有时候我们到一家高档宾馆的时候,却不知道怎么进门,虽然大门看起来很高档大气。

一辆豪华大巴车司机面前有一百多个按钮,但对于司机来说并不不是一件难事,因为这个设计符合了一一匹配原则。但当我们面对一台复印机上的那几个按钮时竟然一头雾水。

当我们用手机拨打了个号码,然后将听筒附在耳边,我们会听到“嘟~嘟~嘟”的声音,表示已经拨出等待对方接听。如果没有几声“嘟~嘟~嘟”的声音我们就不知道是不是已经打出去了。这是应用了信息反馈的原则。

钥匙、U盘被设计成为只能有一种方式插进锁孔或USB接口,这正是设计者考虑到我们可能会犯错,并提前堵上了这种错误的可能性。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则。

……

这本书很有趣,我把它当作科学小品来读,在书中看作者跑遍世界各地寻找的各样设计。

对于这本书我用了略读的方式,粗粗地浏览了一遍,有些地方是跳着读的。

这本书对我有什么帮助呢?

对于一个跟设计几乎毫不沾边的传道人读这样一本书有什么用呢?除了构架讲章之外,设计跟我已经毫不沾边了。但它至少打开了我的思维,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世界,照亮了我思维中的一个盲点。

如果非要问它带给我什么帮助?我只能说不知道,但是我相信一定有用。

几年前读过一本关于青少年心理学的书,其中有讲到一个原则:一个顽皮经常做恶作剧的小孩,大多是因为缺乏被关爱,他们搞怪的潜意识是引起注意。事实上这个观点不仅仅实用于小孩子,同样也适用于大人。这个观点在禾场上帮我了很大的忙。

这本书也不妨成为“消遣”的乐趣。

读心理学有感11

阅读《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有些感触,其中有效教师的特征对自已触动很大。有效教师共有以下特征:精通教学技能教学方法好;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耐心温和和蔼可亲;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与学生一起活动多与学生讲话;不拖课;布置的作业不太多太难;有学问有幽默感等。对照周围的名师都有以上特征,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有些感想。

要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首先要师德高尚,耐心温和和蔼可亲,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是师生,在课下是朋友,只有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完全平等的地位上才不会责骂训斥学生,才会耐心温和和蔼可亲有幽默感。比如课堂上有次学生睡着了,我把他叫醒,认真对他说“对不起,刚才上得不够精彩,下面我努力上得更精彩些”全班同学会心一笑,课堂气氛活跃,和谐。有次周六上午第四节学生疲劳课堂有些沉闷,我郑重其事要宣布一个好消息,学生们很期待,我说“再上一节课就要放学了”,如此等等我与学生们的关系很和谐。每节课下课时师生都感到有收获,心情愉快。

要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首先还要精通教学技能教学方法好。教师知识广博,精通本门学科有关知识,与本学科有关的最新资讯,教学基本功扎实,精通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理念先进。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教学规律,有能力选择适合学生实际特点的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才能引起学生共鸣,成为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

要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多为学生考虑。上课的内容、教学方法要适合学生,课堂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不能总把问题留给学生,作业不能太多太难,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教师一定要先做过,并不是课后的作业都适合自己的学生,太难的要去掉,有的题要改造,有的题目作为选做题,作业的量要适当,作业太多太难只会打击学生的信心,浪费学生的时间。上课不要拖课,我上课总要留几分钟,这几分钟时间多数学生可以回顾一下本节课的内容,个别学生有问题也可以在这段时间与教师交流,有的学生可以休息一下,以便下节课更有精神。要多与学生交流,这样才能了解学生,才能相互理解,教学也能更适合学生。

要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要真诚的关心学生,帮助学生,特别是有困难的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鼓励,多指导,这些学生的成绩上来了,班级的成绩才能上台阶,班级学生的成绩差距小了,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利用辅导课时间和晚自习时间辅导学生,作业中的问题多些个别的交流更好,考试后成绩波动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总之只有真正为学生着想,全力帮助学生,才能建立全新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才会更有效。

读心理学有感12

看到这个题目,你可能惊呼一声:啊,我就是啊!或者你身边就有这样的拖延症患者。而美国的两位心理学家简·博克和莱诺拉·袁通过长期认真细致的研究,总结出了拖延的行为、心理和征服的方法,写成《拖延心理学:向与生俱来的行为顽症宣战》一书。读来颇有收获,与大家分享。

在书中,作者首先回答了这一疑问:拖延是什么问题?答案是: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既然是"复杂的心理问题",说明其中牵涉的因素是相当多的,也说明克服这一问题可能是艰难的。你是怎么成为一个拖延者的?作者认为,你可能有一个成功和失败的榜样,或者受了家庭成员的极大影响。在我看来,这两点统合为一点就是:你的行为和心理总是受到环境(集体)的影响,当然有时候可能是某个人的影响。举个例子,你在学校接到某个任务要你和其他9个人一起完成。你和他们接触以后,发现他们都对这项任务抱有极大的热情并且很愿意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你自然而然会把这项任务也看得很重要以期不给团队拖后腿甚至是受到其他人的肯定。反之,如果其他人都想敷衍了事,你在准备做事的时候可能就会想:这件事没那么重要,又还有时间,干脆先放一放吧。当然,把绝对的时间节点往前推的话,即在你的幼儿时期,你受的影响大多来自家庭。家庭当然是无法选择的,所以拖延很可能并不完全是你的错,但你有办法克服它。在书中,作者首先回答了这一疑问:拖延是什么问题?答案是: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既然是"复杂的心理问题",说明其中牵涉的因素是相当多的,也说明克服这一问题可能是艰难的。你是怎么成为一个拖延者的?作者认为,你可能有一个成功和失败的榜样,或者受了家庭成员的极大影响。在我看来,这两点统合为一点就是:你的行为和心理总是受到环境(集体)的影响,当然有时候可能是某个人的.影响。举个例子,你在学校接到某个任务要你和其他9个人一起完成。你和他们接触以后,发现他们都对这项任务抱有极大的热情并且很愿意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你自然而然会把这项任务也看得很重要以期不给团队拖后腿甚至是受到其他人的肯定。反之,如果其他人都想敷衍了事,你在准备做事的时候可能就会想:这件事没那么重要,又还有时间,干脆先放一放吧。当然,把绝对的时间节点往前推的话,即在你的幼儿时期,你受的影响大多来自家庭。家庭当然是无法选择的,所以拖延很可能并不完全是你的错,但你有办法克服它。

关于拖延的原因,除了焦虑等因素外,作者对我启发最大的一点是关于时间的主观感受。每个人对于时间的主观感受是不同的。这一点乍一听感到惊奇,思考后就觉得深以为然。举一个书中的例子,一个拖延者在晚上冲到邮局去邮寄税费,有人问他为什么迟到,他说:"距离午夜还有5分钟,我没有迟到!"很多拖延者生活在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的严重冲突中,不愿意也不能认知到他们的时间概念与钟表时间有着很大的差异。而有些人把钟表时间看成无关紧要的,认为它不够人性,有些人则始终处于时间混乱中,一开始似乎一切进展顺利,但因为突然发现时间不够而晕头转向,而这样的经历只会在他们身上一再重演。这一经常无法被普通人所认知到的因素实际上恰恰说明了很多拖延事件的缘由,颇使人有恍然大悟之感。

拖延怪圈这一作者着墨颇多的地方也是直戳痛点。拖延怪圈简练言之:1.这次我想早点开始;2.我得马上开始;3.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4.还有时间;5.我这个人有毛病;6.不做(我无法忍受了/何必庸人自扰呢);做(我不能再坐等了/事情还没有这么糟,为什么当初我不早一点开始做呢/把它做完就行了);7.我永远不会再拖延!你发誓,下一次你一定早一点开始,控制好焦虑情绪,严格按照计划,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条。直到下一个任务出现……我相信有很多人看到这儿会感到心里咯噔一下。因为作者实在是描述得太到位了!很多人,包括我,都曾被困在这样的拖延怪圈中而感到无比苦 恼。我们期待着改变。

改变是一个过程,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前关注、关注、有意识有行动或者决心改变、无意识有行动。当你阅读本文时,你至少是在第二或第三个阶段了。通过有效的途径,你慢慢地进入到下一个阶段。而当到达第四个阶段时,新的神经通路开始运转,你开始适应新的行为方式和心理。这样,随着时间推移,有一天你会发现拖延变得不再对你有诱惑力,很多事情都可以马上动手去做。

对你的拖延症有了这么多的深入了解以后,克服的方法就显得简单了许多:设立明确的目标与充分可行的计划。这样的目标应具有可观察性、具体性和特殊性,它可以被分解成几个小的步骤,第一步可以在五分钟内被完成。通过实践以后,你会发现,制定这样的目标和计划并不难,实现每一步都很轻松,而且会带给你成功的快感。对了,在实现目标、完成计划、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别忘了奖励自己的努力和进步哦。豆瓣的一个小组"我们都是拖延症"目前成员人数已超过133200.说明拖延症的人群绝不是一个小数目,但同时也说明大家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在努力地利用集体的影响和科学的方法去克服。

如果你没有拖延症,希望你继续坚持下去,给别人树立一个榜样;如果你深受拖延症烦扰,不妨读读这本书,汲取一些养分,早日与拖延症说再见。

读心理学有感13

印象中的心理学书籍通常会给人“枯燥无味,深奥抽象”之感。可是读完本书却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自己与作者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书中一开始的时候就提到了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可见,我们的工作是注定与孩子们紧密相连的。让孩子快乐、幸福、健康地成长是我们每个老师不容倦怠的工作。

合上书的最后一页,书封面上那几句极富感染力的话语仍然在我耳边回想着:“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多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是呀,这样的话语让我们每一个做教师都知道了要想真正教育好孩子,搞好教学,一定得了解、懂得心理学,就要掌握、应用好心理学。一个真正懂得心理学的教师,定能够洞察学生的心里,感知孩子的心里,让孩子从心底喜欢你。作为教师,长期以来,社会对教师一味强调风险、责任,相对忽视了他们作为一个平凡人的需要、获得,这也是造成教师压力增大从而产生心理问题的一大原因,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增强职业认同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不仅关乎教师自身的未来发展,对学生未来的影响更是长远而不可逆转的,因此,它是一个非常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的职业。所谓幸福感,它是一种乐观的态度,培养自身的幸福感,就是要学会多看看身边的.快乐满足的事,学会脚踏实地追求切近的目标。

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自我的心理教师,要善于自我诊断、自我调节、自我保健,自我积极心理暗示,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每个教师都在一自己的情感、意志、认知特征和个性特点等时刻影响、教育着学生,也就是说,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立体的师表形象。在学生的心灵里,教师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教师的人格魅力乃至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时时刻刻起着言传神教、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时时刻刻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人和人的交往只有真心才能长久,教师和学生也不例外,一个教师课讲得很好,但是他的学生未必就学的很好,心理学揭示的规律告诉我们,愉悦的情感体验可以是学生感知敏锐、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学生在情感上比较亲近老师时,多老师传授的知识才会乐意接受。由此可见,教学是否成功离不开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一个懂得心理学的教师定能洞察学生的心理,真正感知学生的心理变化,感知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具体知道学生为什么喜欢听你的课,并能让学生从心底里感到舒服,很自在,让学生学的很自信,很有成就感。那教师想要的结果自然而然就会出现。

读心理学有感14

拖延这个问题竟然博大精深。它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反映,更是心理和大脑共同作用力之下的产物。正如书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经验这三者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细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还会联系到如:早年记忆、对成功和失败的各种恐惧、模糊的自我认识等等,这些我们自己都不太愿意去触及的深层次感受抑或真相。

通过鉴别和检查那些我们将事情推掉的背后原因——对失败、成功、控制、疏远和依附的恐惧,加上我们的时间概念问题和大脑的神经学因素。为我们学会怎样理解拖延的'冲动以及怎样以全新方式采取行动做了一件非常扎实的基础工作。

造成拖延的根源有很多,每个人都不尽相同,只有了解了控制你拖延的心理行为,才能对症下药。拖延不是因为缺乏时间管理能力,也不是道德问题,它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问题,只有深入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得到。

《拖延心理学》就是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它客观地反映出了我们深层次的想法和问题,让我们更好地接受自己,也由我们自己来掌握取舍,更为我们提供了达成目标、管理时间、谋求支持和处理压力等一系列问题的实用性建议。

读心理学有感15

快乐是什么?每个人都在追求快乐,人生的根本意义在于追求快乐,但是我们好多人的现实情况却是深陷于烦恼之中不可自拔。什么样的生活才算真正的生活?什么是快乐的智慧?如何保持健全的心灵?怎样增添生活的乐趣?带着这些疑问,我翻开了《快乐心理学》。我相信我一定会找到很多关于快乐的秘密。我做了如下的摘录。

1、人生有悲有喜,在我们快乐的时候就要忘我的投入并且把这种快乐带给别人,以至于因为我们的存在,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一些。

2、快乐就像一只蝴蝶,你若伸手去捉它,往往会落空;但如果你静静地坐下来,它反而会在你身上停留。

3、所谓的死胡同不过是一条街的拐角,走出这个拐角,又是一片海阔天空了。

4、快乐的时候,看问题的角度也更加清晰明确,不至于被一些失望、焦躁。恐惧等负面情绪引起的盲点所遮掩,快乐就像戴在心灵上的一副眼镜,能让你透过迷雾般的表象,看清事物的本质。

5、不是世界亏欠了我们什么,而是我们自己亏欠了自己因为我们不停地对自己说一些消极的东西让自己无法积极地面对生活。

6、每一天都是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一天有24小时,在这24小时了,你可能把大部分的时间都分给你忙碌的工作,但一定不要忘记留给自己10分钟用来发呆,用来放松,思考生活的真谛。

7、辩论是一时的,朋友却是永远的,花朵早晚都会凋谢,留下的余香却能长存心底。

9、快乐处世法——谦虚,不要吹嘘,对别人耐心一点,榜样胜过说教。

10、快乐就是抓住离自己最近的东西;未来的`还在未来,我们能掌握的只有现在,而现在的时光也如沙漏般一点一滴的溜走,每一份每一秒都是我们现在人生里最黄金的时刻,你可能听腻了这句话:过程永远比结果重要。但这句话却是实实在在的真理。

人生不会永远一帆风顺,尤其是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有工作的困惑、家庭的烦恼,甚至疾病的困扰。但这都是生活的一面。生活还有另一面,就像一枚硬币一样当它掉在地上,你只能看到它的一面,只有当你把它捡起来的时候你才能看到另一面。快乐只需一句话:活在当下!如果你抱着这样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工作,那么你会发现,工作的效率会高起来,生活的节奏会慢下来,而你自己,会快乐起来!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