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构建思考

来源:范文网 8.73K

[论文摘要]为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日趋强化职业能力培养。与此相应,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势在必然。文章细化梳理了幼儿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分析了职业能力培养作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目标的必要性,探讨了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构问题。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构建思考

[论文关键词]高校 学前教育 职业能力 课程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深入进行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的产品是否合格最终要经过市场的检验。应对市场的需求,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关键。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依赖于新型课程体系的构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也是如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等师范院校和幼儿师范学校要认真、深入地学习《纲要》的精神,改革现行学前教育课程和师资培养方式,并主动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做好贯彻实施《纲要》的宣传和培训工作。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市场需求,推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构建新型课程体系,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面临的主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课程目标定位:应对市场需求,重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一)幼儿教师职业能力再认识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幼儿教师的职业能力无外乎是专业知识再加上一点唱歌跳舞的专业技能。这种简单的“理论知识+技能”的职业能力的定位在今天是远远不够的。在新的形势下,对教师职业能力的认识需要更新,需要重新建构。笔者认同饶淑媛的研究观点:幼儿教师需要构建多元综合能力结构。

教师的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教师职业,符合教育教学活动要求,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效率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学前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对从业人员有多方面的专业要求。幼儿教师的职业性质及多重角色期待决定了幼儿教师必须具备多元综合职业能力。其一,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认知能力。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语言交往能力等因素,这是一般人从事一般性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对幼儿教师来说,观察力、语言交往能力尤为重要。其二,幼儿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活动能力。具体包括生活指导能力、理解和把握幼儿心理的能力、教育教学监控能力、创设和利用环境的能力、教育教学的应变能力、情商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家长工作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其三,幼儿教师还要具备职业技能,它包括唱(歌)、弹(琴)、跳(舞)、画(画)、讲(故事)、编(儿歌、简单的舞曲)、做(做手工)、演(艺术表演)等。它是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是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突出特色,也是最基本的专业能力。

同时,笔者认为,除了上述的职业能力外,幼儿教师还应具备与时俱进、终身学习的能力。社会在发展,时代不断向幼儿教师提出新的职业能力的要求,例如实施双语教育、蒙氏教育等各种特色教育的能力,或0~3岁早期教育、感统训练教育等更为细化的专业能力。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不断学习、灵活应对教育形势发展变化的职业能力。

(二)职业能力培养作为课程目标的必要性

课程目标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下位概念,是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的统领。课程目标定位,是前提;准确定位,是关键。

在笔者走访调研的院校中,山东潍坊教育学院、山东英才学院着眼于当前我国高素质应用型幼教人才短缺的现实,都旗帜鲜明地将目标定位在高素质的应用型幼教人才培养上,即凸显了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山东及江西两省的幼儿园调研中,园长访谈、教师及家长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应对行业需求,培养学前教育学生职业能力是用人单位的迫切要求。

在我国师范教育体系中,学前师范教育曾有高师教育与中师教育两个办学层次。高师教育主要是为中师培养师资,而中师教育则是培养一线幼儿教师。随着我国师范教育体系由三级向二级的过渡,中师教育宣告结束,一线幼儿教师的培养便成了高师的使命。高师课程体系的特点是通识课比重大,教育理论扎实,最大的欠缺是理论有余实践不足,学生毕业后会讲理论而缺乏幼儿园工作必备的职业能力。这种现象由来已久,使得学前教育本科生研究工作做不来,一线幼教工作又不会做,形成人才培养的浪费。

招生制度的缺陷导致高师生艺术教育技能形成先天不足。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招生,主要依据高考文化课成绩,而忽略了其音乐、美术等艺术基本素养的考查,即缺少面试这一重要环节。从教育体制看,目前基本上还是应试教育,高中学生的文化基础好,而从小学到高中音体美课程不同程度的缺失使得学生普遍缺乏艺体素养,很多学生甚至没有受过任何艺术方面的启蒙。所以入高师后各种能力尤其是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和必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和国际接轨以来,中国幼教和发达国家幼教的差距也给当前的幼教行业提出更新的要求,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了新的潮流。

所以,高校调整好自己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转变教育观念,由过去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到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应该是适应时代需求的积极转变。

 二、课程建构: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在改革的基础上构建课程新体系

  (一)课程改革与构建应以解决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矛盾和问题为突破口

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面有很多突出的问题,课程改革应以此为出发点。应改变课程内容脱离幼儿园教育实际,“空、繁、旧”的现状,提高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实用性、针对性;应改变教学法类课程分别教授既浪费时间又互相重复的现状,开发整合课程;应改变课程设置与实施中的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的弊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应改变教师课程实施过程中一言堂、灌输式教学,提倡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实现从知识传授到注重求知过程的转变;应改变课程的实施局限于大学课堂的现状,在大学和幼儿园之间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伙伴关系,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和教师终身学习发展;应推行课程考核方法的变革,探索更加合理有效的考核方法;应转变实习环节中实习时间短、实习收获浅表化、零散化的不足,探索优质高效的新的实习模式。

 (二)构建新型课程体系的可行性方向探索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瞄准职业能力培养的总价值取向,不同的高校根据校本实际,可以大有可为,做足文章。据调研,高校学前教育本科课程的构成模块总体上大同小异,只是字面上表述方式不同而已。有的高校课程由四部分构成:通识课、专业教育课、技能课、教育实践课;有的高校课程由三部分组成: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教育实践课单列;还有的高校课程采用基础文化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教育实践课的表述方式。高校学前教育课程基本构成差异不大。简单地说,学前教育课程有以下必要构成部分:培养学生具备大学生的一般素养的课程;培养学生的教育理论素养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唱、弹、跳、画、讲、做等各项技能的专业技能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课程;适应未来社会对学前教育多元需求的专业方向课程。虽然从理论上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涵盖了丰富的课程门类,课程框架搭建完备,但达到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课程设置上还要有很多细致的工作要思考和实践。 "

1.探索构建模块课程之间的合适比例。课程基本模块涵盖了一般素养、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方向特长等应该具有的知识能力的要求。但是,在定位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新形势下,在大学四年的时间中,搭配好不同模块课程的合适比例,就是需要细细思考的问题。在调研的高校中,有的通识课明显课时比例过高,有的专业技能课又明显课时不足。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达成,要求必然要重新审视高校学前教育教学计划四大模块的比例关系,总体上讲,应该适当增加教育实践课和专业技能课的课时比例。但不同课程模块应以怎样的比例组合,这需要在实践中逐渐摸索不断完善。

2.优化各个课程模块。第一,优化压缩通识课。要适当压缩通识课程的比例,使学生具备大学生的一般素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对通识课程,一定要优选对学生最有价值、最核心的课程。适当优化、压缩,对学生高中阶段就熟知的材料要勇于舍弃。

第二,整合专业基础课程。长期以来,我国高师课程设置有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科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过高,门类多,内容杂,主干课程不突出;限于师资或其他条件,课程开设时有较大的盲目性,因人设课的情况较为普遍;过于注重学科专业课程的纵深发展,忽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合;随着学前教育大发展,新的科目不断叠加,而缺少相近相关学科的有效梳理和整合。因此,必须按照少而精、博而通的原则对学科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例如,对内容相近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开设综合课程。如中国学前教育史、外国学前教育史可以整合为一门课。可以将五大领域教学法和幼儿园活动设计这门课有机整合为一门课程。目前有的高师幼儿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开设过多,如幼儿卫生学、儿童营养学、儿童生活护理、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儿童心理保健等,这些课程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重复,有必要作适当的整合删减。高校教师要密切关注幼儿园教育发展的新动向,及时根据幼儿园教育发展的实际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贴近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际。

第三,重视技能教育课程。目前,艺术教育能力差也是导致许多幼儿园拒绝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学生就业工作中,幼儿园甚至愿意聘用艺术专业毕业生而舍弃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究其原因就是高校学前教育毕业的学生达不到幼儿园教师艺术教育能力的要求。由于高校传统的重理论轻技能的痼疾或者是意识到技能教育的重要性但苦于师资、教育条件一时达不到的限制,使得技能课与理论课相比普遍还是弱。因此,我们必须首先重视技能教育课程,加大技能教育课程的比例。同时积极创造硬件设施和引进艺术专业教师,为艺术教育课程提供积极的保障。要探索艺术教育、艺术训练的途径和更为有效的方法。学生的艺术技能课应贯穿于本科四年的全过程,同时所选艺术门类以幼儿园适用为原则。笔者提倡,首先,鉴于学前教育专业特有的对人才的基本要求,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时有必要加设面试一项,其意义在于了解学生在艺术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前景,在侧重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适当地对艺术特长生有所倾斜。其次,加大艺术技能学习与训练的课时比例,将高师生艺术教育能力的提高放到一个突出的位置,并将幼儿教师技能的训练工作贯穿于就读的四年全过程。

第四,抓实践教育课程。教育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高校教育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实践课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途径,也是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重要环节。但是,因为人力、物力、财力、观念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开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一直处于较轻的地位,存在重教学、轻实践的现象。有的高师在计划中开列着教育见习,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达不到,形成空头计划。所以对高师的实践教育课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避虚而求实。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见习一般在大学低年级集中进行,应幼儿园学科教学法开设的需要也会安排零星的见习活动。幼儿园实习时间一般为6~8 周,在四年级集中安排。在实习过程中,往往也是将幼儿园实习重点放在锻炼学生在幼儿园备课、从事教学活动的技能,而忽视学生参与幼儿园全面教育活动的锻炼。同时,实习指导缺乏深入,实习中的总结和反思易流于形式。总之见习、实习形式单一,内容简单,从而使幼儿园教育实践不能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要进行这方面的改革,一是需要建立相对稳定的高校学前教育实习基地。二是要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实现教育实践课程目的的关键因素。三是要实行教育实践模式多样化。将模拟实习(试讲等)、幼儿园各领域教学工作实习、幼儿班级管理实习、卫生保健工作实习等不同实习重点结合起来,使各种实习内容相互补充,提高学生的教育能力。另外要探索幼儿园见 (实)习的形式,将集中见 (实) 习、分散见 (实)习、穿插见(实) 习、顶岗实习有机结合,强调教育见(实)习安排的创新性,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四是要重视教育实践活动的评价。对见习和实习过程和结果都要做分析评价。

第五,抓好专业方向课程。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不断对学前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一切教育活动要紧跟社会这个总的风向标,要敏锐捕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催生和即将催生的新的学前教育生长点和就业点,及时更换增添新的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是在专业课基础即在学前教育专业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未来社会的需求开设的,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细化和特色化。当前高校开设的专业方向主要有:双语教育方向、艺术教育方向、早教方向、蒙台梭利教育方向、幼儿园管理方向等,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一树多枝、一枝多果”。这类课程设置专业性更强,要做到细而精。这类课程要细致打磨,持续发展,既是凸显高校学前专业办学特色的亮点工程,同时使学生学有专长,分层就业。面对新的形势,构建新型的学前教育课程新体系是势在必行。这个问题的有效解决和优秀课程体系的成功构建应是一个艰巨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问题。这其中包含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做一系列的研究,诸如高校与幼儿园深层合作的可行性模式探索;加强实习有效性的可行性探索;实习学期制的长效研究;推行课程之间的整合研究等。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是对新的课程体系构建的推动。假以时日,不断努力,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会慢慢构建和成熟起来。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