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来源:范文网 3.36W

论文摘要: 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必然要求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变革。然而在现实中,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很大程度上仍在沿袭学科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科教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职业教育职业化特征和实践性特色的矛盾日益凸显,改革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职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化,“能力本位”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与传统的学科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模式、课程开发方法和课程内容均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教学内容、方法的'变革,必然要求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变革。然而在现实中,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很大程度上仍在沿袭学科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课堂教学为主,大多数的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还是围绕学科性课堂教学进行,很少以实践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建立在学科教育基础之上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化特征与实践性特色。这一状况的形成,一方面是职业教育改革还在不断地发展中,教学模式并未成熟,另一方面是适应职业教育改革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相对滞后。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学科教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职业教育职业化特征和实践性特色的矛盾日益凸显,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改革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衡量教学质量优劣的尺度和标准。没有标准就没有依据和方向,就不能说明教学质量的优劣,就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因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教学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学科教育是“学科导向”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建立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学科教育基础之上的静态化评价体系,其强调的是学生对于学科概念、定义、理论等陈述性知识的掌握;在具体的学科中传授“学科知识”,以学科结构为基础;每个教师对自己的“学科”负责,其特点是在学科体系中学习,与工作缺乏直接的联系;课程设计按照学科系统化知识构架,按课时节次由教师安排。学科教育中虽然也有实验、实习、实训课程的安排,但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辅助性课程,并没有体现职业教育实践性“能力本位”的理念,建立在这种教育模式上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必然是以“学科”为中心而展开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是通过学院主管领导、系部领导、教学督导组、教师评教和学生评教等平台实现的,评价体系的核心主体是教师而非受教育者——学生,教师“教”的质量决定了教学质量,而很少关注学生个体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既是“导演”又是“演员”,而学生是“观众”。评价的内容涵盖了教材、教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是否采用多媒体)、作业、教学计划执行情况、课堂教学效果、期末考试成绩等方面;评价的主要方法与形式就是教师课堂教学自评、学生测评、系部与学院测评、督导组测评等课堂教学评价,具体地讲就是听课。评价项目包括教学态度(仪表教态、教学准备、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思想性、科学性、实践性)、教学方法手段(讲课思路、板书设计、教学语言、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学生反应、课堂效果)、特色等;评价的结果就是给教师打分,以教师课堂讲授得分和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合格课、好课、优质课、精品课、教学名师的标准。评价的结果作为教师晋升职称、年度考核、低职高聘、高职低聘的条件之一。在此评价体系下,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习,受教育者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而获得一纸文凭,而并非某种能力的获得。“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高分低能”,“上课抄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考完全忘记”等现象频频出现。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使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获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力,特别是综合职业能力的获得。在职业教育发展的今天,学科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内涵已经不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客观上必然要求改革原有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