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14篇

来源:范文网 1.01W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它可以有效锻炼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让我们来为自己写一份总结吧。那么总结有什么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14篇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1

1、陆地环境特点与陆生动物的适应:

(1)陆地气候相对干燥;与此相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比如爬行动物具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具有外骨骼。[鳞、甲、外骨骼(防止水分散失)]

(2)陆地动物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有专门的运动器官]

(3)除蚯蚓等动物外,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有专门呼吸器官(蚯蚓除外)]

(4)陆地生活的动物还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作出反应。[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发达]

2、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一般昼伏夜出,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物为食。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可根据环带着生在身体前端来判断首尾(环带也叫生殖带)。

3、蚯蚓身体分节的意义:可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

4、用手指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有粗糙不平的感觉,用放大镜观察,看到腹面有许多小突起就是刚毛,刚毛的作用是与肌肉配合完成运动。

5、蚯蚓在潮湿土壤的深层穴居的原因:因为潮湿土壤能为蚯蚓提供适宜的生存、生活的环境及繁衍的条件,一般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食物和便于避敌的栖息场所等。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因此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

6、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目的是使体表保持湿润:蚯蚓没有呼吸系统,要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

7、大雨过后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原因:大雨过后,过多的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于是穴居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来呼吸。

9、蚯蚓的'呼吸过程: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粘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10、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叫环节动物,如蚯蚓、沙蚕、水蛭。

11、哺乳动物:具胎生、哺乳(后代成活率高),体表被毛,体温恒定等特征.如兔、大熊猫

12、恒温动物:可通过自身的调节而维持体温的恒定,使体温不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包括鸟类和哺乳动物.反之,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的动物是变温动物,如蛇、昆虫等。恒温意义:减少对外界环境依赖性,扩大生活和分布范围

13、兔:身体分为:头、躯干、四肢和尾四部分。体表被毛(保温作用),用肺呼吸,心脏四腔,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体温恒定,牙分门齿和臼齿,盲肠发达(在细菌作用下,有助于植物纤维质的消化),大脑发达,四肢发达灵活。跳跃是兔的主要运动形式(后退比前腿长且肌肉发达)。

14、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门齿似凿子适于切断食物,臼齿咀嚼面宽阔适于磨碎食物。兔的盲肠发达,这与兔的植食性相适应。狼、虎等哺乳动物还有锋利的犬齿,用于撕裂食物。

15、膈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结构。

16、足够的食物、水分、隐蔽地是陆生动物生存的基本环境条件。

17、兔与人的内部结构相似,说明人与兔的分类地位很接近,同属于哺乳动物,但人的盲肠已退化,因为人是杂食性的。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2

1、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除了保护色,动物的警戒色和拟态也有助于生物的生存。

2、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

3、达尔文与自然选择学说著作《物种起源》,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自然选择的过程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3

一、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1、生产者:绿色植物是生物圈的主要成分,它们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无机物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属于生物圈中的生产者

2、消费者

(1)概念:生物圈中的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物,通过消耗绿色植物合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

1、植食动物: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的消费者,如兔、牛等

(2)类型

1、肉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的消费者,如狼、狮等

2、杂食动物:既能吃植物,也能吃植物的消费者,如棕熊等。

二、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

(1)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有复杂的.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这种营养联系形成食物链。

(2)组成: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

(3)动物的作用:在食物链中,动物一方面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同时也可能成为其他动物的食物,是食物链结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食物网: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多条食物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形成食物网。

2、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由于生物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使各种生物种群的数量趋于平衡。

三、动物对环境的影响

1、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动物不仅适应环境,从环境中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而且能够影响和改变环境。

2、动物对植物生活影响:

(1)积极影响: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促进植物的繁殖和分布。

(2)不良影响:如:浮游动物大量繁殖时,引起水体透光程度降低,影响浮游植物的分布和光合作用;蝗虫和害鼠危害农作物。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4

1、变态发育: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

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举例:家蚕、蜜蜂、蝶、蛾、蝇、蚊

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

由于蝗虫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能够跳跃,称为跳蝻,这样的幼虫叫做若虫。

2、蝉退是指蝉退去限制身体进一步生长的外骨骼。

3、昆虫是卵生、有性生殖、体内受精。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5

1,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构成,血浆(主要成分是水),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和营养物质及废物,红细胞运输氧气。

2,白细胞的作用:吞噬病菌 白细胞过多:患炎症 红细胞过少:贫血症(多吃含铁和蛋白质的食物)

2,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 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

3,血管的连接:(心室发出的.血管)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回到心房的血管)

4,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的器官是:心脏

5,心脏中的瓣膜:房室瓣(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向心室) 动脉瓣(血液由心室流向动脉) 静脉瓣(只存在于四肢静脉中)

6,体循环的起点:左心室 肺循环的起点:右心室

7,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二者同时进行;体循环、肺循环的区分:肺循环一定经过肺部,体循环不经过肺部。

8,背诵口诀:我左图右,上房下室;房连静,室连动;左室主动,右室肺动;

右房上下,左房肺静;心肌最厚左心室。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6

1,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

2,平时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主要是糖类

3,参与构建和修复细胞的是蛋白质,因此处于生长发育期及处于术后康复期的`人应该多吃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4,不是细胞的组成成分,不提供能量,但是维持某些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的是维生素

5,缺维生素A 得夜盲症(傍晚看不清东西),应多补充玉米、胡萝卜、深色蔬菜

缺维生素B 得脚气病

缺维生素C 得坏血病(牙龈出血),应多吃新鲜的果蔬

缺维生素D 得佝偻病、骨质疏松症(夜盲A脚气B坏血C佝偻D)

6,肝脏是最大的消化腺,它分泌的胆汁不含消化酶,能把脂肪变成脂肪微粒,促进对脂肪的消化

7、糖类的起始消化部位是口腔;蛋白质的起始消化部位是胃;脂肪的起始消化部位是小肠;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的酶(万能消化液),因此三大营养物质的主要消化场所是小肠。

8、男性主要生殖器官: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女性主要生殖器官:卵巢——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输卵管:精子、卵细胞相遇形成受精卵的场所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7

1,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肺,因为肺不断把从外界得到的.氧气交换给肺部的毛细血管。所以血液流经肺得到氧,氧气含量增多,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肺循环)

2,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把氧气和营养物质交换给组织细胞,供它们呼吸作用使用,氧气含量减少,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体循环)

3,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共有的结构是咽

4,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来实现的,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

5,氧气通过肺泡进入血液,与红细胞结合,最终运往全身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8

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不一定都是有利的。

2、变异的原因及类型:

(1)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能够遗传给下一代,这样的变异就是可遗传的变异。如:用化学药剂处理过的甜菜染色体加倍。

(2)单纯由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不能够遗传给下一代,这样的变异就是不可遗传的变异。如:美容院里做的双眼皮;小时候因外伤脸上留下的`疤痕等

3、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例子:

人工选育(生物变异)、杂交育种(基因重组)、诱变育种(基因突变)。

4、生物变异的意义: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基础,培育动植物的优良品种。

5、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是我国著名科学家袁隆平,用普通水稻与野生稻杂交。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9

1,病原体:引起某种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即患者

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3,预防措施:切断传染源(隔离,治疗);切断传播途径(卫生,消毒);保护易感人群(锻炼,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

4,非特异性免疫;生来就有的,可针对多种病原体,由第一第二道防线构成,包括皮肤,粘膜,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的,一种抗体只针对一种抗原,指人在体的.第三道防线,在病原体侵入时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消灭抗原。

5,抗原一般是外来的物质,抗体是自己产生消灭抗原的。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10

植物分为四大类群:藻类、苔藓类、蕨类、种子植物。

藻 类

单细胞藻类(衣藻)、多细胞藻类(水绵);淡水藻类(衣藻、水绵)、海洋藻类(海带、紫菜、石花菜);生活环境:多水中,少在阴湿陆地上;特点:全身都进行光合作用和吸收水和无机盐,无根、茎、叶的分化。作用:释放百分之九十的氧;鱼类饵料;食用;药用。

水绵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液泡。

苔藓类

生活环境:潮湿的陆地;

特点:有茎和叶,但茎中无导管、叶中无叶脉,根为假根;

作用: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叶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从背、腹两面入侵,使苔藓类的生存受到威胁。)

蕨类

生活环境:森林或山野的潮湿环境;

特点:具根、茎、叶,且有专门的输导组织;生殖:孢子生殖;

作用:两亿年前的蕨类植物灭绝形成煤;药用(卷柏、贯众);饲料(满江红)。

种子植物

裸子植物(种子无果皮包被,如松、杉、柏、银杏、苏铁)和被子植物(种子有果皮包被,如桃、玉米)。

叶片的结构:课本60页叶片结构模式图。

上表皮:保护,气孔少,减少蒸腾失水。栅栏组织:叶绿体多,近上表皮;

海绵组织:叶绿体少。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统称叶肉。

叶脉:内生导管、筛管,支持和运输作用。下表皮:气孔多。

气孔: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气体交换的“窗口”。有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

移栽带土坨:保护根毛,保证根的吸水能力。移栽剪枝去叶:减少蒸腾失水。

蒸腾作用:概念、意义

光合作用:概念、表达式:

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课本63页。

▲天竺葵的光合作用实验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原来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光照的部位(对照组)和不照光的部位(实验组)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酒精中隔水加热,目的:脱色,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在酒精中便于观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结论:淀粉遇碘液变蓝,说明叶片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概念、表达式: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

动物的主要类群

环节动物有:蚯蚓、沙蚕。

运动:蚯蚓体节近腹面有刚毛,它可与肌肉协调作用完成运动。

呼吸:蚯蚓没有呼吸系统,靠体壁进行呼吸。体壁能分泌黏液而保持体表湿润。大气中的氧溶于体壁中的黏液中,再进入体壁中的.毛细血管中进行气体交换。

蝗虫的结构有哪些?

节肢动物的特征:节肢动物的身体分部,躯体、足和触角均分节,体表有外骨骼。

外骨骼的作用

鱼类

鱼的特点:体表常有鳞片,用鱼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体温不恒定,不具哺乳、胎生的特点。

鳃的结构:鳃耙、鳃弓。

侧线的作用

运动:鱼前进的动力来自于躯体和尾鳍的摆动。背鳍(关键)、胸鳍、腹鳍有维持平衡的作用,尾鳍决定运动方向,胸鳍辅助转换方。

鸟类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行的能力;身体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

鸟类飞行的意义:扩大活动范围,有利于觅食和繁殖后代。

家鸽适于飞翔的特点:鸟类翅呈扇形,正羽彼此重叠;胸肌发达;直肠短,消化快,排泄快;很多骨是中空的;循环系统(心脏)完善;有气囊,可进行双重呼吸。

哺乳动物的特征

关节的结构由: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组成。其中,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关节窝、关节软骨组成。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手自然下垂时,都舒张;手垂直提重物时,都收缩。

先天性行为: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

学习行为:在遗传的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动物的学习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习行为越复杂,动物的适应能力就越强。

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有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

动物的通讯(或“语言”)包括:动作、声音、气味。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这个“生产车间”就是生物反应器。这里的生物一般是转基因生物。

生物反应器的优点:费用低,生产程序简单,可减少污染。

仿生: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叫做仿生。即仿照生物造设备。

微生物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可看见。

根据寄主不同分三类:动物病毒(流感、鸡瘟)、植物病毒(烟草花叶病毒、萝卜花叶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内的遗传物质。

病毒生活:寄生在活细胞内。

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水分、适应的温度、有机物。有的需氧,有的不需氧(如乳酸菌)

细菌的形态有三种:杆状、球状、螺旋状。

细菌里只有一个细胞。细菌的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荚膜、鞭毛。

细菌的生殖是分裂生殖;

有形成芽孢的特性。

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型。(即无叶绿体,不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真菌的特征:菌体由许多细胞连接成的菌丝构成;每个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另外还有单细胞的真菌(如酵母菌)。

真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型,用孢子繁殖后代。它们一般生活在潮湿、温暖、富含有机物的地方。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与动物共生。

细菌和真菌可把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

真菌能寄生在人体表而引起疾病,如足癣和各种癣。有些细菌能帮助牛羊分解草料中的纤维素。

豆科植物中的根瘤菌可将空气中的氮转换成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从而使土壤肥力增高。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细菌和真菌可以把有机物分解成各种各样的其它物质,人们利用这一原理,把细菌和真菌用于食品制作和环境保护。

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用于酿酒)和二氧化碳(用于面包制作)。

乳酸菌用于制作酸奶;醋酸菌用于制醋;霉菌用于制作酱油;甲烷菌用于净化污水。

食品保存原理:将细菌和真菌杀死或者抑制它们的生长繁殖。

抗生素是真菌产生的可以杀死某些致病菌的物质。如青霉素。

生物的分类

生物分类的依据是: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

分类目的: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植物分类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和被子植物。

动物分类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环节动物、节肢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分类单位从小到大依次是:种、属、科、目、纲、门、界。

一种生物就是一个物种,“种”是最小的分类,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特征最多)。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11

1,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形成尿液的器官)是肾脏

2,肾脏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构成

3,尿液的形成包括两个连续的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4,出现血尿、蛋白尿说明肾小球病变;尿多、糖尿病说明肾小管病变

5,尿液的成分:水、无机盐、尿素

6,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7,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构成;要发生反射活动,反射弧必须完整无缺

8,简单反射:生下来就有得先天性反射,神经中枢是脊髓

复杂反射:经过后天经验积累形成的反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

9,视网膜:可以感受光的刺激形成物象,是视觉反射的感受器,视觉在大脑皮层形成

耳蜗:可以感受声音信息,是听觉反射的感受器,听觉在大脑皮层形成

近视眼的成因:晶状体过度变凸使物象落在视网膜前方

纠正:配戴凹透镜

10,生长激素幼年分泌不足得侏儒症,过多得巨人症;甲状腺激素幼年分泌不足得呆小症,过多得甲亢;胰岛素分泌不足得糖尿病,胰岛素可降低血糖浓度,治疗糖尿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

11,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同时也受激素的调节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12

1、运动系统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关节可细分为

关节面(由关节头、关节窝组成)、关节腔和关节囊。脱臼:关节头从关节窝中脱离。

2、动物的行为分为:

(1)先天性行为:生来就有的行为,由遗传物质决定;

(2)学习行为: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由环境因素决定。

3、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和合作。如蜜蜂、蚂蚁、猴子、大象等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13

一、回归课本,梳理基础知识

一般老师在组织xx轮复习的过程中,都会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之后随着习题的增多和复习内容综合性的加强,对于被动建构的知识网络、每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等,一些同学可能会重新模糊起来,这时再次梳理知识就非常必要。要尽可能清晰地知道各块内容中的基本概念及基本要求,还应该把做过的或者老师曾经在学校考过的试卷再认真浏览一遍,不管题目以前做对了还是做错了都要看一下。这样可以把主干知识通过试卷串联起来,这是冲刺复习的方法之一。

二、看纠错本(错题本)

检视自己曾经出现过的失误,找到自己知识的漏洞、思维方式的偏差、解题规范的疏漏、错误集中的点作为训练重点,有目的地精选一些材料进行训练,不让同样的错误在中考中重现。

三、加强记忆

对于生物学的学习来说,仅有对知识的理解是不够的,大家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忆。复习的最后阶段,大家一定要注意记牢课本中的一些重要结论,如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等,这些结论往往就是答题的落脚点。另外,通过记牢课本上相关的图解来理解课本中的主干知识,也同样是一种很好的复习方法。

四、选做前几年的中考题

慎做模拟题,但应该选做一些近3年的中考题,以便进一步明确中考题目的命题思路和方式,也可以检测一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在审题、解题的`能力方面是否还有欠缺,方便最后的复习巩固。一定要仔细分析考试中失分的原因。一般来说,有的失分显示出复习有遗漏,表现在考生对某知识的理解含糊不清;有的失分显示出学习习惯不好,浮躁不踏实,表现在没看清题意等所谓的粗心而做错;有的失分显示出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不强,表现在答非所问或应用性问题失分;有的失分显示出基本能力较弱,表现在简答题出错;有的失分显示出解综合题能力不强,表现在解题不完整或思路混乱或不正确等等。只有仔细地分析失分原因,才能相应地制订本阶段复习策略。

五、注意应试答题技巧

一要仔细审题,见到一道试题后,首先要弄清题目所涉及的所有概念的含义和一些重要词语的作用,排除表面现象的迷惑,以保证对题意的理解准确无误。

其次,要抓住关键词句,这样才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第三,要学会避陷阱、破定势,要善于发散思维,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第四,要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将所给信息进行合理转换,如换一种方式表述条件、将图表转换成文字、将文字信息转换成图、,将抽象的信息具体化,使隐藏的条件浮出来,从而明确问题的指向。

六、重视实验和识图

对有关实验,除了要知道实验现象,还要了解实验的过程,探究实验还需要思考如何控制变量、设计实验、处理数据、作出解释等。对于各章节出现的结构图、流程图等,不仅要认图识图,还要了解相关的知识点。重视和加强对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的考查是当今中考的一项重要目标。这就要求考生除了掌握对照实验必须控制的单一变量因素外,还必须对实验的可行性、可信性、可靠性做出理性的思考。

七、关注热点,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蹄疫、非典性肺炎、无土栽培、环境保护、绿色食品、害虫的生物防治、可持续发展等热点问题在中考中的介入,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生命科学新成果及其应用价值、发展前景的关注,对生物学实际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很好地体现了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和科技发展的紧密联系,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命题思想。

八、调整状态

建议大家在复习时要看、练结合。可以把做题的时间放在与中考理综或生物科同步的时间去做。这样除了可以保证中考复习所需要的训练量,还可以调节自己的生物钟,保证中考时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看纠错本的时候,也要注意不仅仅是用眼去看,必须随时记录一些感想、体会,思考自己当初出现问题的原因,必要的时候还要回归课本,澄清一些概念。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初二生物期末考点有哪些

1、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青蛙将卵产在水中并在水中受精,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2、蚯蚓的呼吸: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它们依靠湿润的体壁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蚯蚓的体壁能够分泌黏液,使体壁始终保持湿润,以保证正常的呼吸。

3、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它的细胞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4、真菌的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没有叶绿体。

5、变态发育: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家蚕的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6、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生活。

初二生物期末考前知识点必看

1、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滥砍乱伐,滥捕乱杀,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很多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遭到破坏。

2、我国珍稀爬行动物“活化石”扬子鳄;我国特有的珍稀哺乳动物是大熊猫、白鳍豚、金丝猴

3、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4、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

5、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6、染色体: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7、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3对(46条),也就包含了46个DNA。

8、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系形成的。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14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方式

一、运动的意义

一方面寻找和摄取食物,迁移到适宜自身生活的栖息场所,另一方面有效地躲避天敌的危害。

二、动物运动的方式

1、动物在水中的运动方式:水中生活的动物种类多、数量大,运动方式多种多样,如水母的漂浮运动和倒退运动;草履虫、海龟的划水运动;蛙的游泳等。

2、动物在陆地的运动方式:主要依靠附肢的活动,使身体在地面上爬行、行走、奔跑和跳跃等。1爬行:这种运动方式是依靠肌肉的收缩或者附肢的运动把贴近地面的身体推向前进。

2行走:这种运动方式的动物四肢比较发达,可以将身体支撑起来,并通过四肢的交替前伸和后○

蹬使整个身体向前运动。如猫、狗、大象、马。

3奔跑:是指当行走速度加快时,在某一瞬间四肢都会离开地面,身体腾空。如生活在草原上的○

羚羊、斑马等大多数哺乳动物,还有一些鸟类如驼鸟。(区分行走和奔跑的关键在于四肢

是否同时离开地面,身体腾空。)

4跳跃:这种运动方式的动物具有发达的后肢或后足,依靠弹跳使身体腾空运动。如蝗虫、青蛙、○

袋鼠、山雀等。袋鼠前肢短小,后肢特别发达,常常以前肢举起,后肢着地,以跳代跑。袋鼠在跳跃过程中用尾巴保持平衡,当它们缓慢走动时,尾巴则可作为第五条腿。

蠕动:一些无脊椎动物没有附肢靠蠕动进行运动,这种运动方式比较缓慢。如蚯蚓。6、攀援:指生活在树林中,营树栖生活的一些哺乳动物。如猴子、猩猩等。3、动物在空中的运动方式:依靠翅或翼的活动,进行滑翔和鼓翼飞行。

滑翔:一些大型鸟类双翅左右伸展不动,身体从某高处向前下方飘行,好像滑雪一样顺坡而下的飞

行方式,是一种省力的运动方式。

鼓翼飞行:依靠双翼快速、有力地上下扇动空气而获得上升和前进的动力。

第二节动物运动的形成

一、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1、组成: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两部分组成。2、功能:具有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1)关节面:由关节头和关节窝构成,上面覆盖着关节软骨。关节的结构(2)关节囊:由结缔组织膜构成,其内壁可分泌滑液。(3)关节腔:内有少量滑液,能减少关节之间的摩擦关节软骨作用:有弹性,可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脱臼:关节头由关节窝中滑脱出来的现象。

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

一、骨骼

1、概念:人体全身的骨由骨连结构成骨骼。

中轴骨:位于骨骼中央部位,包括颅骨、椎骨、肋骨和胸骨。2、分类附肢骨:位于骨骼外围部分,包括肢骨和带骨两部分。肢骨构成上肢骨和下肢骨;带骨

连接四肢和躯干。

二、骨骼肌

1、组成: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肌腱:骨骼肌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部分肌腹:中间较粗的部分)

2、分类: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

3、功能:参与运动,维持人体形态、保护内脏器官、参与呼吸和排便、表达情感、维持体温等。三、躯体运动的形成

1、形成:运动由骨、关节和骨骼肌三部分共同完成,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运动。

2、调控:骨骼肌的收缩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3、肌肉在运动中的协作

(1)任何一个运动都是由多块骨骼肌协调完成的。例如:

屈肘: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肘部屈伸由两组肌肉群共同完成伸肘: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双手自然下垂同时处于舒张状态,双手有重物同时处于收

缩状态)

第1节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一、先天性行为

1)概念:是动物生来就有的,不依赖于个体生活的经验,通过遗传、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行为,又叫本能行为。

2)特点:所有动物都具有先天性行为,○2是动物出生后每一次遇到的某一特定刺激能做出的反应。

3)举例:蜜蜂采蜜,失去幼仔的母鸡抚育小猫,哺乳动物幼崽吸吮乳汁等。

二、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

1)概念:动物在后天生活过程中,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后天学习行为。如鹦鹉学舌,小狗算数,猴做花样表演。

2)意义:使动物对环境的改变作出有利于生存的反应。

3)特点:大多数动物都具有学习行为,不同动物的学习行为有较大的差异。

2最简单的学习行为是一种习惯化,当同一刺激重复发生和连续多次作用于一只动物时,○

该动物对这一刺激的反应就逐渐减弱直到消失。

第2节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一、动物行为的分类

1、根据行为的发生分为:先天性的本能行为和后天性的学习行为。

2、根据行为的功能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和社群行为。

二、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1、取食行为:动物不断从外界获取食物而生存的行为。

特点:动物的食性不同,捕捉食物的方式也我种多样。

2、领域行为:动物为保卫自己的领域而发生的行为。

特点:领域的大小各不相同。

2领域没有明确的界限,但领域占有者却熟知它的边界。○

3动物常用姿态、气味、鸣叫等方式来警告周围的动物,保卫自己的领域。○

3、攻击行为: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等发生相互攻击或争斗。

特点:双方的身体很少受到致命伤害。

4、防御行为:不同种类动物之间为保护自己、防避敌害的行为。

特点:警戒色:有些生物往往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毒刺或者难闻的气味。

2拟态:尺蠖静止不动时,形状像树枝。○

3保护色:比目鱼、变色龙等动物身体颜色能随环境颜色的变化而改变。○

5、繁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

包括:雌雄两性动物的识别、占有繁殖的空间、求偶、孵卵以及对后代的抚育等。6、节律行为:动物有许多周期性的、有节律的行为。

举例:生活在海滩上的动物的潮汐节律行为;蝶、蛾类的日节律行为;人类和灵长类动物

雌性个体的月节律行为;动物的'换、迁徙等年节律行为。生物钟:是动物体内以生物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复杂机制。

7、社群行为:群居生活的动物,各成员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

⑴特点:营群体生活的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间还形成不同的优势等级等。(由于受到食物、水源等特定环境因素的吸引而聚集形成的动物群体,各成员间无明确分工,也不需要合作,是简单的聚群,则无社群行为,如成群的蝗虫等。)

第3节动物行为的研究1、在野外的自然状态下,实地观察动物的各种行为,这种研究方法就是观察法。2、研究者对研究对象都施加了不同程度的外界影响,然后再观察研究动物的行为,这些研究方法都是实验法。

3、法布尔研究昆虫用的方法主要是观察法。4、费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主要用的是实验法。

5、廷伯根对银鸥幼雏求食行为的研究主要用的是实验法。6、劳伦斯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主要用的是实验法。7、实验法和观察法的区别与联系

主要目标区别方法程序材料处理联系观察法描述动物的行为表现借助器具直接观察对动物不施加影响实验法说明行为发生或变化实验处理后再观察对动物施加影响实验法以观察为基础第17章第1节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1、生产者:绿色植物是生物圈的主要成分,它们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无机物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属于生物圈中的生产者2、消费者

(1)概念:生物圈中的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物,通过消耗绿色植物合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

植食动物: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的消费者,如兔、牛等(2)类型○2肉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的消费者,如狼、狮等

○3杂食动物:既能吃植物,也能吃植物的消费者,如棕熊等。

二、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

(1)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有复杂的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这种营养联系形

成食物链。

(2)组成: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

(3)动物的作用:在食物链中,动物一方面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同时也可能成为其他动物的

食物,是食物链结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食物网: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多条食物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形成食物网。

3、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由于生物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使各种生物种群的数量趋于平衡。

三、动物对环境的影响

1、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动物不仅适应环境,从环境中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而且能够影响和改变环境。

2、动物对植物生活影响:

(1)积极影响: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促进植物的繁殖和分布。

(2)不良影响:如:浮游动物大量繁殖时,引起水体透光程度降低,影响浮游植物的分布和光合

作用;蝗虫和害鼠危害农作物。

第2节我国的动物资源

一、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动物与人类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动物。

二、我国的动物种类和珍稀动物

1、动物种类:据统计,我国的脊椎动物有6300多种,占世界动物种类总数的14%,其中哺乳有450多种,鸟类有1200多种,爬行类有300多种,两栖类200多种,鱼类有3000多种。2、珍稀动物:我国有许多闻名世界的特产珍稀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白鳍豚、褐马鸡、黑颈鹤、扬子鳄、大鲵、白鲟、中华鲟等。三、我国动物资源面临的威胁

1、人类活动对动物资源的影响: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破坏,使动物物种的灭绝速度逐渐加快。据估计,鸟类和哺乳类在1600~1700年期间,大约每100年灭绝一种;在1850!1950年期间,大约每10年灭绝一种;20世纪后期以来,每3年就有两种鸟类灭绝。

2、我国动物资源面临的威胁:新疆虎、野马在我国境内已经绝迹,大熊猫、金丝猴、野骆驼等野生动物的分布区域明显减小,个体数量骤减或处于濒临灭绝状态。长江中特有的白鳍豚已经成为我国最稀少的濒危动物之一。

第3节我国动物资源的保护一、动物的多样性

1、内容: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关系: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基础,生态系统多样性为不同种类的动物提供了各自的栖息环境。

3、保护措施:要在遗传物质、物种、和生态环境三个层次上加以保护。二、动物多样性的保护

1、就地保护:为保护动物多样性和珍稀野生动物资源,把包括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区域划

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它保护了珍稀野生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

(2)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的主要措施。

2、易地保护:把野生动物从栖息环境中移到濒危动物繁育中心等地,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繁殖管理,然后向已绝灭的原有分布区实施“再引入”,以恢复野生种群。

(2)原因:栖息环境不复存在、种群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等。

(3)意义:作为就地保护的补充措施,为行将灭绝的动物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三、法制教育的管理

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文件。

第18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一、微生物

1、概念:生物圈中,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2、种类:

(1)单细胞微生物:如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蓝藻等。(2)多细胞微生物:如各种霉菌和大型真菌等。

(3)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如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二、微生物的生活1、代谢类型

(1)腐生:有些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枯枝落叶、动物尸体和粪便等中的有机物,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营养方式。

作用: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非生物环境,供绿色植物再利用,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寄生:一些细菌、真菌和所有的病毒生活在其他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并从这些生物体获得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营养方式。

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寄生性微生物发球消费者。

(3)自养型微生物:有此致微生物像植物一样,能够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变成储能

的有机物,满足自身对营养物质的需要。

作用:发球生态系统的生产者。2、生长特点:生长繁殖速度极快。

3、作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特点以及极快的繁殖速度,使它们成为生物圈的重要成分,尤其腐生

性微生物工程作为生物圈中的分解者,是其他生物不可替代的。

第2节微物生与人类关系一、微生物与食品

1、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广泛用于食品和发酵工业。如烤制面包或蒸镘头、酿酒等。2、醋酸菌:用于酿醋。

3、乳酸菌:用于制酸奶和泡菜。制泡菜时,乳酸菌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分解糖类产生乳酸。4、大型真菌:如蘑菇、木耳、灵芝等可以直接食用或制药。二、微生物与疾病

1、寄生在人体表面或体内,使人患病。如艾滋病就是由一种病毒引起的,它寄生在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中,使人体免疫能力下降。

2、菌痢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患病主要是由于食用了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食物。

3、本身致病物质或毒素使人患病:如黄曲霉产生的黄曲霉素具有致癌作用,毒蘑菇、毒蝇蕈、毒

粉褶菌等,被误食后会使人、畜中毒。三、微生物与医药

1、提供维生素:多数酵母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可提供医药用。

2、抗生素:青霉素和头孢素是相应的真菌产生的抗生素;链霉素、金霉素、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是某些放线菌产生的。四、微生物的应用前景

1、氨基酸、有机酸、酶制剂、菌肥和农药生产方面得到应用。2、生产沼气;利用秸杆、粪便和产甲烷细菌等产生沼气。

3、用于基因工程:涌过基因工程用微生物产胰岛素、乙肝疫苗、干扰素等。4、生产动植物产品;今后可由微生物大量生产动植物产品。5、在采油、冶金、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