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信息技术与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构建

来源:范文网 3.17W

一、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学目标的渐进化

略谈信息技术与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构建

布鲁姆指出:“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到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一堂优质的音乐教学,应当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导向,而每个教学环节的目标也应围绕整节课的教学目标层层递近。

优质课堂教学进行的前提,就是制定出紧扣大纲、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导向性教学目标。

例如,在《动物狂欢节》的一课中,总的教学目标是感受乐器音色、初步了解乐器与音乐要素的运用、理解刻画的个性化动物形象。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即便是那样一组鲜活的动物描绘,粗略的音乐听赏,也还是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教参中,把《动物狂欢节》的内容与其他教学内容作为一课时的内容安排,在现实音乐教学中,由于学生音乐素质和音乐积累的参差不齐,根本无法领略优秀音乐作品的精华所在,也无法完成即定的教学目标。

所以,《乌龟》和《引子与狮王进行曲》的教学中,我把这两个作品学习环节的目标、都做了相应的递进处理。《乌龟》的教学,我的教学环节目标定在回忆比较—— 速度感知——音区识辨(体格)——角色定位上。在以往,没有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手段的教学中,我曾经让学生边听音乐边确定音乐速度、判断动物特征、缩小判断范围,确定动物角色。

同样是层层递进,但是却常常会在动物角色讨论时,却得出啼笑皆非的答案。

于是,我改变让学生自己猜测、捕捉音乐要素(速度)特征的学习导入,在《乌龟》的教学前,我把《乌龟》片段的曲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

导课时,我没有采用《乌龟》音乐的原型,而是播放用cool edit pro 2.1变速后的、《乌龟》原型舞曲速度的音乐,并带着学生用“啦啦啦”视唱曲谱,激活学生对生活中《乌龟》旋律变奏印象的回忆,(《河东狮吼》中古天乐的搞笑唱段)迅速有效地导入教学内容。 然后播放《乌龟》,让学生自己哼唱比较,前后两个片段的差异。

明显的速度差异细节就这样被放大,这样大同小异的变化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接着我向学生设问,请他们说出缓慢的音乐,最适合表现什么样行动特征的动物?

孩子们立刻想到了,慢速应该是为了表现行动迟缓的动物形象。

然而,以行动缓慢著称的动物并不只有一个,乌龟和蜗牛都是出了名的慢家伙,答案却只有一个。

于是,接下来的教学,目标就定在断定动物形象具体是乌龟,还是蜗牛中的哪一个?

于是我引导学生留意音乐进行的音区。

我在课前用gold wave 5.0录下了一句配音,并用cool edit pro 2.1将录音分别作了夸张的高八度和低八度变调,把音区的差异细节展现在学生面前。

并同时出示了一大、一小两种体型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听析、选择符合动物体格的配音,从而得出,低音适用于表现大体型动物,高音适用于表现小体型动物的结论,使学生自觉锁定了动物形象在体格比蜗牛更大的乌龟身上,得到正解。

而《引子与狮王进行曲》的学习,以往我都是让学生直接捕捉音乐要素:情绪、速度、力度等等… …

音乐要素的提炼分析,对音乐形象塑造的理解,有一定帮助,但是却无力到达更深的层面。

也无法得出更精确、或更接近正解的答案。

通过分析、得出作品刻画的动物形象结论,往往得到正解,也多半是因为猜测。牵强而并非有据可依,学生对于音乐形象的确立仍然模糊不清。

所以,《引子与狮王进行曲》的教学,我的教学目标定为:情绪体验——情境想象——音区识辨——角色结论。

我先播放用ulead videostudio 10截取的《引子与狮王进行曲》的引子片段,让学生说出情绪体验,(例如高兴、害怕等等)并分析给人这种情绪体验的会是什么生活习性(食草、食肉等等)的动物,然后依据音区(高音、低音)判断动物体格。

接着,我引导学生由音乐风格想象音乐情境和适用场合(例如仪仗乐、催眠曲等等)。

为了让学生的第二次聆听更贴近动物形象,我用ulead videostudio 10简单改制了一段小视频,采用《狮子王》中狮王所到之处动物或敬畏、

或奔逃的画面,并用《引子与狮王进行曲》制作到视频中做背景音乐,更进一步地、直观地让学生感受了一把狮王的威严。

作品中音区音色等音乐要素的比较,也正是素材特征的放大展示,直接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出动物形象刻画的用意。

在各教学环节将教学目标渐进化,可以在教学内容不变,既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又不降低教学要求的情况下,逐渐达成教学初衷。

还可以将较相对抽象和难于理解的.教学片段一层层展开。在没有负担的情况下,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不仅在课堂上“学会”、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也能在脱离老师的“教”后还能够“会学”、“会分析”,让教学难题迎刃而解。

二、信息技术的采用,有助于资源开发利用的纵深化

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一层层展开,在教学需求下,所有的教辅资料,只要有益于教学的开展,就要合理采纳!

我在《梨园撷英》的教学中,由于学生们对于传统戏曲几乎毫无兴趣,避之惟恐不及,戏曲选段学习中的导课,最后常常成为教学环节中孤立无援、举步艰难的断链。

我在网络上搜寻到了戏曲题材的相声flash,用ulead videostudio 10截取了对教学有启发作用的、讲述了不同地方方言在相同地方戏曲中滑稽差异的精华部分,插入课件中,作为导课内容。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家乡方言进行问候,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相声flash的剪接采用,正好为教学的自然开展铺开了道路。

以往在进行教学反馈环节时,由于很多孩子不确定越剧与黄梅戏的或柔婉或清新、也听不明白京剧的大气与豫剧或激越或诙谐,即使进入下一课时,仍然会凭借侥幸心理,试探地揣测老师所设问题的答案,而并不能真的能断定戏曲的类别。

所以,我上网查了很久的资料,才找到了京剧豫剧和越剧黄梅戏的共有剧目。并花了很长时间从网络上搜罗来了八个片段。

当中有四个都是《白蛇传》中白娘子的唱段,但却分别属于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另有两个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段,还有两个是《铡美案》中包拯的唱段。都是唱词完全一致,旋律风格完全不一样。

其中豫剧与京剧的曲目唱词一致,越剧与黄梅戏的曲目唱词一致。

我把它们分为四组。

两组是越剧和黄梅戏相同唱词的一个乐句音乐片段。

另两组是京剧和豫剧相同唱词的一个乐句音乐片段。(我还特地截取了京剧有拖腔、豫剧简短且方言特征突出的几个字)

我把乐句按一个一个的字做出了旋律线,让学生从旋律特征和方言特点上充分感受戏曲差异。

我把这些用ulead videostudio 10截取的片段分别穿插入《梨园撷英》的教学反馈和接下来那一课时的复习抽查检验中。

这样精心的设计穿插、加上由于片段的截取十分短小,并且只采用了了特征和差异最突出的一到两句唱词,突出体现了明显的音乐风格和地域

性差异,使得教学分析比较的进行更加轻松而直观,成功地帮助学生很快的就把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区分开来。

就这样,孩子们们对京剧与豫剧、越剧与黄梅戏识辨不清就不足以成为问题了。

用信息技术手段把素材进行微缩精简,实际上是把素材特征进行放大、再放大,让学生了解得更透彻细致,让教学进行得更加畅通无阻。

三、信息技术的采用,有利于思维启发的立体化

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教材内容和收集到的教学辅助内容进行合体裁剪,使得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达成、能够兼顾面向全体学生。

一切由学生的“学”为出发点,照拂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原则,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活跃思维。

教师在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处理备课和上课,其过程就是改变了呆板的教师教,学生学;

避免了教师向学生灌输答案,学生向教师茫然回馈的机械状况;

有效的教学安排,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处理过的细节铺垫,就多角度地悄然形成了:通过教师的教,使得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

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相同重复的教!

多维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避免了教师无效的教、曲折不得要领的教、即阻碍学生学的教。

教师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便能看懂的课本知识,这种教剥夺了学生学(独立学习)的机会的教,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主动性的发展,阻碍了“学生学”的所谓教其实不过是虚弱无力的教不得法、甚至是难以挽回的误人子弟。

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精心设计处理过的教学素材,轻描淡写地、就对课堂教学作了合理、而又层层递进的直观引导。

没有直接导向正解,而是一步一步将学生思维,渐渐引向正轨,这遵循了在学生有自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的教学效率。

反之,当学生的学识积累达不到自主思维的情况的情况下,也可相应地以教学安排引导思考问题的正确途径。

计算机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整合,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技术,以直观形象与视听结合的形式,对音乐的构成进行了最合理的的诠释。

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注重学生主体性,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思维习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掌握音乐。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为构建优质音乐欣赏课堂教学,做好了全面铺垫。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运用不应在教学中形成牵制、造成被动,而应在教学环节中起到润滑、促进作用。

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将关联教学的知识素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用“放大镜”将优秀作品中交织着的音乐元素、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合理简化难点、有效解决难点,自然突出重点,避免架空教学目标,清晰了学生思路、让课堂教学有的放矢,简化教学过程、缩短教学周期,让教师的教学引导生动直接、让学生的学习轻松主动,为音乐欣赏教学的顺利进行,推波助澜。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