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冬至的习俗

来源:范文网 1.96W

冬至的习俗1

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周朝,冬至日便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以郊祀祭天的记载。《周礼》中规定,在冬至日,要举行“致天神人鬼”的祭祀仪式。

【精】冬至的习俗

汉代以后,冬至节开始成为民间的一种节日。《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唐宋时代,冬至的地位更为重要,当时人们甚至认为“冬至”与“岁首”并重。《东京梦华录》中记载说:“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明清时代,冬至依旧长盛不衰,民间有“肥冬瘦年”之说。此时每到冬至这一天,皇帝要亲自举行郊祭,即祭天,百官要进表朝贺。《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了人们庆祝冬至时的盛况:“百官贺冬毕,吉服三日,具红笺互拜,朱衣交于衢,一如元旦。”可见,古人对冬至节的重视程度与春节相差无几。过冬至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民俗专家表示,随着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冬至的节日重要性虽然有所降低,但丰富的节日内涵依然世代传承,我国很多地方仍然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而冬至的饮食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诸如馄饨、饺子、汤圆、冬至盘、赤豆粥、黍米糕等不下数十种。

此外,冬至的祭祀文化也很盛行。冬至作为岁首,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在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这一天,人们不仅要祭奠自己的祖先,还要祭祀上天,以表达自己对先辈的缅怀和对未来的憧憬。

冬至的习俗2

今天冬至,又使我想起小时候过冬至,五十年末,山村没有电灯,一到夜晚村子一片漆黑,不见行人;只是偶尔听到村中的狗猫叫声。我们家也早早关门,全家围绕在炉火旁,吃着母亲包的香喷喷素水饺,听听老爹讲讲水浒三国故事,一家平平安安其乐融融,这可能就是一直想抱紧的幸福!

记得小时候和母亲有过这样一次对话,现在想起来,当时的她,可爱而美丽。她说:

“吃了冬至饭,姑娘媳妇有点烦。

我跑过去问:

“妈,为什么呀?”

妈妈接过话茬说:

“过去的.大姑娘小媳妇,有点害怕过冬至。因为要长一岁。这一天是一年夜晚当中最长的一个,大姑娘小媳妇可以在被窝里多呆一会儿。过完这一夜,一夜比一夜短,每天要多做一线的针线活。做活做到眼睛看不到东西为止。如果要赶活的话,还要点油灯。婆婆害怕浪费油。”

想到母亲,又怀念起她那一手冬至里的绝味。

糯香弹牙的玉林米粽

玉林人过冬至,几乎家家必包米粽,一些当地人干脆叫冬至为“米粽节”。玉林米粽以精盐、南乳、豉油、五香粉等为调料,再选以猪肉、海味、绿豆、荷包豆、粟子、花生等作馅,熬熟后香味四溢,是玉林市民最喜欢吃的一种食品之一。冬至吃米粽还有“糯米补气”的说法,寄寓了劳动人民补益力气,以待来年的朴素愿望。

冬至的习俗3

冬至的习俗

1、祭祀

冬至节也被人们称为冬节、交冬。我们都知道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也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到了冬至这一天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并且在古代来说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要知道冬至这一天在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2、吃水饺

在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管贫富,饺子都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有谚语说:“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是一种习俗,从古流传至今,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所以到了冬至吃饺子是一种习俗。

到了冬至这一天,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吃饺子的习俗,冬至吃饺子,主要就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现在在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所以人们一直传承着这一习俗。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南北地区的传统饮食习俗

1、北京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2、南方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北方人吃混沌,南方人出饺子。

冬至注意事项

1、冬至注意事项之起居有常

到了冬天的时候,人们应该要护理好自己的身体,尤其是在起居上,人们要追到早睡晚起,大家应该在阳光出现的时候才能够出外活动。出去的时候人们需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动,这样做能够有效的防止阳气过度的消耗。

冬令时节人们如果能够安排好自己的起居作息,就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能够帮助人们滋养肾精。此时人们应该要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到了冬至的`时候睡“子午觉”在养生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2、冬至注意事项之审慎调食

都知道药补不如食补。大家在冬至可以恰当的选择既美味,并且能够为身体补充营养的食物,这一点大家都能接受。在冬季适宜补益的食品中,中医主要分为几大类。天寒地冻,人们首先应该要选择温补类食物。如鸡,羊肉,牛肉,鲫鱼等。

但过多地进食温补类食品,容易上火。进补平补类食物,如莲子、芡实、苡仁、赤豆、大枣、燕窝、蛤士蟆、银耳、猪肝等,这些食物既无偏寒、偏温的特性,又无滋腻妨胃的不足。

3、冬至注意事项之运动保健

冬至前后的天气都是非常冷的,所以这个时候大家就会比较懒,很多人都会在房间里面不出门,这样就很有可能出现很多疾病,所以在阳光大好的时候还是应该出去多走走的,只有这样才能把吃的东西给充分吸收了,拥有一个好的身体是离不开运动的,在小区的楼下锻炼锻炼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这样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并且很多人在雾霾这么多的城市中生活,找到好天气更应该多运动运动了。

4、冬至注意事项之充足睡眠

养生中保证充足的睡眠也是很有必要的,在冬季天气很冷也很干燥,新陈代谢也变的缓慢了很多。这个时候大家早点休息,对新陈代谢也是有促进作用的,并且保证足够的睡眠可以在第二天有充足的精力完成要做的工作,让大家不感到这么累,对身体的帮助也是很大的。

冬至吃饺子的来历

传说冬至吃饺子缘起于东汉医圣张仲景,据说在冬天张仲景看到百姓因寒冷冻坏了耳朵,故把御寒的药物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的物体,起名“娇耳”,在冬至那天煮熟让人们连汤吃下,保护耳朵。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时至今日,人们把包饺子的习俗沿袭了下来。每到冬至日,人们就模仿张仲景做“娇耳”煮食并和热汤,积久成俗,“娇耳”传久生变,又有了“饺子”、“扁食”、“水饺子”、“水点心”等地方性名称。冬至日吃饺子的习俗就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冬至的习俗4

在广西,冬至是较大的民间传统节日。汉族尤重视此节,壮、瑶、侗等少数民族也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在广西汉族民间,特别是在客家人中至今仍普遍流传“冬至大过年”的俗谚。周代时,人们以十一月冬至为岁首,是新年的起点,因而冬至曾是一个隆重的新年节日,只是后来通行以一月为岁首,以春节为新年,冬至才退居为一般的节日。时至今日,冬至的节日活动仍部分保留了新年活动的内容。

冬至团聚、祭祖的'习俗与春节略同,此俗在广西各族中普遍流行。客家人有“冬节晤返冇祖宗”的说法,意为冬至日凡因事外出者要返回家中与家人团聚和祭拜祖先,否则便被视为对祖宗不敬不孝。武宣、南宁等地,已嫁妇女于冬至白天可到娘家“吃冬”,但须于天黑前赶回夫家;如不能赶回夫家者,则要到外族人家留宿过夜。新中国成立前,钟山、阳朔、上林、大新、三江等地冬至日有集体祭拜宗祠、社公、土地公的风俗,杀猪宰羊,大办酒席,祭拜仪式十分隆重。而在桂林等地,乡村民众于冬至节间建醮酬神,称“太平醮”,以村为单位,延僧道,设神醮,吹铜笛,打冬鼓,放铁炮,戴面具跳神,意在酬谢神灵降福,天下太平安泰。明、清以前,民间普遍流行冬至拜老敬老的习俗,幼辈要向父母、老人、师长拜节并向他们献鞋袜等礼物,在桂平等地的瑶族中至今仍存此俗。桂平瑶族以冬至为“敬老节”,女儿、媳妇此日要送新衣、新帽、新鞋给家中老人,以示孝敬。冬至祭扫新坟的习俗流行于贵港等地,冬至前三日,新葬人家要祭扫新坟,名为“拦冬”。

冬至食品较为丰富并有寓意。各族民间于冬至节普遍有吃汤圆的习俗。天圆地方,汤圆象征天圆,吃汤圆意为祭天。古代有冬至祭天、夏至祭地的风俗,冬至吃汤圆即古代祭天的遗风。玉林、梧州等地汉族吃豆腐酿,德保等地壮族吃南瓜饭,此与北方冬至吃百味馄饨的寓意相同。古人认为,宇宙万物均从原始的混沌状态发展变化而来,冬至曾作为历元岁首,是万物运动变化的初始。因此,冬至吃豆腐酿、南瓜饭、馄饨即象征宇宙混沌之形,又寓意开天辟地之始。此外,粽子、沙糕、糍粑(又称“冬糍”或“大肚糍”)等也是冬至常见的食品。最为奇特的冬至食品是鱼生。在宾阳、龙州、那坡、扶绥等地的壮、汉民族,鱼生是冬至的头等大菜。民间有“冬至鱼生,夏至狗肉”的俗谚,认为冬至外阴冷而内阳热,宜吃凉性鱼生润肠;夏至表阳燥热而内阴寒,宜吃温性狗肉暖胃。

冬至腌制腊味食品是广西各族普遍存在的习俗。冬至前后才有北风,干风天,准备过年度冬食物,腊物必须在短短的一个月完成,家家户户忙碌购买猪肉做腊肉,有的还做腊鸡、腊鸭、腊鱼、腊猪头、腊肠、腊血肠等等。冬至腌制的腊肉、腊肠、腊鸭色好味香,可长期保存而不变质。桂北地区有“冬至腊肉不用盐”的说法;东兰等地“湖广人”于冬至日腊年猪,以备春节吃用。贵港等地有冬至酿酒的习俗,名为“冬酒”,作日后待客和春节酒席之用。

冬至的习俗5

1、祭祀

冬至节也被人们称为冬节、交冬。我们都知道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也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到了冬至这一天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并且在古代来说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要知道冬至这一天在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2、吃水饺

在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管贫富,饺子都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有谚语说:“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是一种习俗,从古流传至今,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所以到了冬至吃饺子是一种习俗。

到了冬至这一天,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吃饺子的习俗,冬至吃饺子,主要就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现在在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所以人们一直传承着这一习俗。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农事活动

一、蔬菜管理

当前正值大棚番茄定植、茄果类、瓜类蔬菜播种育苗的关键期,对当前蔬菜生产要强化管理。

1、要科学播种育壮苗

播种时,应避开阴冷天气,抢晴天在大棚内采用电热丝等加温设施和控温仪,增加苗床地温、催芽等措施,提高出苗率;播种后,要及时搭建小拱棚、加盖无纺布保温增温,提高成苗率,培育壮苗。即将定植的大棚早熟栽培番茄、茄子等秧苗,选温度较高的晴天及时移栽,浇好定根水,灌根防病,搭内棚保温促成活发根。

2、要合理调控棚内温湿度与光照

早晚关闭大棚,加盖覆盖物,检查棚膜破漏,防止冷空气进入棚内。要采取多层覆盖,在棚内搭建塑料中棚或小棚,并可覆盖无纺布、遮阳网等保温,遇强冷空气冰冻天气要采取点蜡烛、燃香等应急加温防冻措施。同时在棚内畦间铺设干稻草,注意适期通风,降低棚内湿度,下午及早关棚,盖好棚内各种覆盖物,保证蔬菜的正常生长。

3、要加强田间生产管理

天气变冷后,应适当控肥控水,不随意施用过多的化学肥料尤其是氮肥,防止植株徒长及萎根。追肥灌水应选晴天中午进行,建议采用膜下滴灌与肥水一体化技术,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追施不同配比的水溶性肥料。合理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保花保果,综合防治病虫害,选晴天做好整枝、理蔓、打叶、疏花疏果等工作。遇连续阴雨、下雪和低温天气,棚内湿度较大时,要注意喷药防治疫病、灰霉病等病害,减少损失。

二、水果种植管理

目前我区柑桔采收已基本结束,桃等落叶果树也进入冬季休眠期,请广大果农做好果园冬季管理工作。

1、清沟排水:及时清理沟渠,防止园内积水。

2、修剪:结合冬季修剪,剪除枯死枝、病虫枝,清除杂草、落叶等集中烧毁,确保田间清洁。

3、药剂清园:冬季修剪后清理,药剂可选

三、田间农事管理

冬至节气以后,气候已进入严寒时期。大部分地区温度降到10度左右,并有霜冻出现。该月是冬种作物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

1、管好小麦。促进长根叶、多分叶的关键时期,应适时给麦苗追施一次速效肥料,以利分叶早生,增加有效分叶数,为高产搭好丰产苗架。小麦苗期生长逢冬旱季节,遇旱要沟灌“跑马水”。

2、油菜移栽和早栽油菜的前期田管均要求“精细”二字,特别是甘蓝型油菜需肥量大,应施足基肥,早施硼肥和钾肥,以促冬发稳长,增加冬前绿叶数和年后第一分枝数。

3、小麦、油菜中耕松_、重施腊肥、浇泥浆水、清沟理墒、培_壅根。

4、稻板茬棉田和棉花、玉米苗床冬翻,熟化_层。

5、冬闲田翻犁晒白,清除田耪、田埂及田边杂草,消灭越冬病虫、病源。

6、绿肥田除草,并注意培_壅根,防冻保苗。

四、畜牧管理

1、注意日粮营养水平

由于天气寒冷,畜禽需要更多的能量用来驱寒,维持体温正常,基础代谢大量增加。因此要随时注意气象预报,根据气温、交通恢复状况等适时调整饲喂量及日粮组成。适当提高其日粮能量浓度,如可增加玉米10%—20%的用量。同时做好饲料原料的质量控制,在潮湿天气条件下,特别要注意饲料原料的储存,避免被雨淋或受潮,防止霉变。同时要严格判定饲料原料质量,发霉变质饲料严禁使用。

2、做好疫病综合防控工作

采取严格的防疫消毒措施,尤其是做好饲养栏舍及周围环境的消毒卫生,防止细菌、病毒等侵入;加强免疫注射,强化抗体水平和畜禽动态监测,做好猪流行性感冒、传染性胃肠炎等疾病预防。对家禽要做好鸡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病预防。发生病情时要合理使用药物,对症下药,用量准确,疗程要足。饮水给药要考虑药物的溶解度及饮水量,注意交替用药或间隔用药,避免耐药性产生,注意停药期,掌握一般用药原则。

3、密切关注气象信息

随时关注天气信息,及时出栏已达上市要求的畜禽。做好饲料、疫苗、兽药、及加温等材料储备。用波美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液,铲除在树体上越冬存活的害虫及病菌,减少来年病虫源。

冬至为什么吃饺子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朵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常见、爱吃的食品。

冬至的习俗6

宁波冬至的习俗

1.汤圆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说到宁波人冬至吃什么,那就一定得提到宁波汤圆。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清朝记载,江南人用糯米粉做成面团,里面包上精、肉、苹果、豆沙、萝卜丝等。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汤圆是宁波的着名小吃之一,也是我国的代表小吃之一,十分悠久。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各地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与北方人不同,宁波人在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进汤圆的传统习俗。

2.大头菜烤年糕

冬至前一天,宁波人一般不出门,冬至节一早有全家人吃大头菜烤年糕的习俗。大头菜香成了宁波冬至节风味独特的乡间美食,让人食之难忘。冬至节前夜,家家烤大头菜,大灶的火烧得旺旺的,将大头菜洗净,削皮切块,菜叶也不要浪费。削掉表面上有坑坑洼洼的东西,放入镬中,块要切得稍厚一点,否则容易煮散导致筷夹不起。大头菜先放入,后放大块年糕,翻一下,放点酱油,然后把呼呼燃烧的柴爿盖上草灰,柴爿彻夜暗燃,用文火煮,大头菜在镬里焐一夜。第二天一早水将烧干时,放入糖和盐,再浇入一层菜油起镬,香气四溢的大头菜烤年糕就大功告成啦!

大头菜经久耐煮而不变形,一镬方方正正的大头菜,在酱油、菜油的润泽下,纹理清晰,看似有红烧肉的质感。夹一筷入口,菜香扑鼻,嚼之肉质软嫩,鲜咸中带着大头菜天生的甜味,没有太多调味品的掺和,吃的就是大头菜的原汁原味。

冬至大头菜烤年糕的`关键是冬至那晚灶火不灭,家家都要烧得“烘烘相”,薪火不息,薪火相传,日子红火是老百姓最实在最基本的企盼,而年糕则寓示“年年高”。

3.汤果

“吃了汤果大一岁。”,宁波有“拜冬至”,按照老宁波的习俗,要做冬至羹饭。冬至日早上还要吃一碗甜甜的番薯汤果,寓意把之前的霉运全部“翻”过去。

宁波汤圆声名在外,然而对宁波人来说更重要的是一种叫“汤果”的无馅的糯米食品。汤果也用糯米揉制,形状可以大的跟汤圆一般,小的可以像珠子球或者更小。宁波人冬至要吃“酒酿圆子”,就是用小粒的汤果煮晚稻米酿出来的酒糟,散点淀粉,放上点红丝绿丝,或打上蛋花,有的还可以切些苹果,做法大同小异,只是汤果不可少。

4.赤豆粥

宁波:“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胡桃四斤壳,吃侬肉,还侬壳,张家老伯伯,问侬讨只小猫小黄狗。”听过这童谣的宁波人应该不少,可是很少有人知道,这“糖粥”就是赤豆粥。这种赤豆粥格外精细,因为赤豆和粥是分开做的。赤豆磨成豆沙浇在白粥之上,好似红云覆盖白雪,色香味俱佳。过去宁波有一种卖糖粥的器具叫“骆驼担”,可把灶具、碗盘、食物全放在担子上。小贩一边挑着担一边敲着竹梆,发出“笃笃笃”的声响,孩子们听见声音就知道“卖糖粥”的来了。

吃赤豆粥甜而不黏,稀而不薄,极为爽口。在宁波,冬至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粥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圆梦

冬至当天早晨,大家会相互传梦,长辈还会为小辈们“圆梦”,跟西方孩子放袜筒等圣诞老人爬烟囱来送礼物的,有异曲同工之妙。冬至节与西方圣诞节虽时间相近,但两者体现了东西方的差异:西方人过节喜欢以狂欢来庆祝,而我们宁波因独特的农耕文化,更倾向于以温馨祥和的方式过节。

施粥敲更

早先,宁波一些慈善机构,每年自冬至日起到,在各地的城隍庙等地每日施粥两餐,救济贫民。虽然佐粥小菜仅为咸菜、乳腐,然当朔风凛冽,冰天雪地之际,稠粥沸汤,香气四溢,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宁波不少地方上的热心人土,自冬至日起到除夕止,每晚晚餐之后到午夜,雇人敲更,被雇用的人往返大街小巷,口中高喊:“小心火烛!”喊一遍,敲一下。

宗祠祭祖

过去,宁波人在冬至日到宗祠祭祖的习俗世代相传,同姓同宗者纷纷相约参加盛典,经商在外的游子也不例外。是日,全族子孙齐集祠内,祠中摆起“全堂羹饭”,点燃粗如手臂的蜡烛,烛为绿色,祭品中高包上面的方戳子,也用绿色。祭祀陈设忌用红色的原因是:冬至一到,天寒地冻,应加倍小心火烛,舍红取绿,意谓“压火”保安。整个祭祖仪式庄严肃穆、隆重恭敬。

祭典之后,按常规,祭祀当值者要用祠堂公田的收入,备办“冬至酒”,招待所有前来祭祖的宗亲。大族的宗祠,还要请戏班子在宗祠戏台演戏一天。席散,按每户人口多寡分发麻饼或高包,故有“拜冬至馒头”之说,但女性一般不计在内。之后,风气渐开,男女平等,女性也享受同等待遇,分得麻饼或高包。

供金紫

冬至日早起,家人按长幼次序,向列祖列宗像跪拜,这种在家祭祀活动,称“供金紫”。族祭的“冬至酒”每户仅限一人参加,同日,每户人家都会举办家祭。经济能力再不济,赊赊借借也要“供金紫”,在冬至前数日,将祖先遗像从箱中取出,逐一开启检视,若有鼠咬虫蛀,立刻送裱画店修补。到了冬至夜,循例将本支系历代祖先遗像取出,按辈份依序挂起,悬于堂前间,陈设供桌,燃点香烛,供奉祭品。

为什么叫“供金紫”呢?古时无照相,大户人家的祖先遗像全是请人精工细绘,皆以真金白银丹砂作丹青,所绘祖先遗像皆紫袍玉带,熠熠生辉;加之古代官服称“金冠紫衣”,故称“供金紫”,也称“供神像”。每幅像要费数月工夫,始能绘成,工价昂贵。人物服装顶戴,皆按生前身份规定,不得僭越。

供奉祖先遗像,多数至高曾祖为止,再上代很罕见。这大概是因年代久远、遗像散失,或下代支派繁衍,分居各地,无从联系,情况不明之故。有许多家庭,干脆绘一幅神主总牌位,囊括历代祖先,一应俱全,倒也合理,十分省事。冬至次日早晚,点燃香烛,供奉清茶各一次。祖像收下,拂拭一番,卷好放入箱内,置于干净高燥处,表示恭敬,准备除夕大年祭祀时再用。

如今,“供金紫”的古风早已不再,而这种古代的祖宗神像反倒成了海外的热门品。

冬至的习俗7

一、冬至各地都吃啥

北方冬至要吃饺子

在我国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为何冬至这一天要吃饺子呢?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于是发明了“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成食物,并称之为“饺耳”、“饺子”。此后,“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所以,现在又有“冬至吃饺子一冬不会冻耳朵”的说法。

南方冬至吃汤圆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冬至吃汤圆,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他们在家宴上尝新酿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圆,然后用肉块垒于盘中祭祖。在南方一些地方,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宁夏冬至要吃“头脑”

在冬至这一天,银川有个习俗,这一天要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人还给羊肉粉汤叫了个特别的名字——“头脑”。羊肉粉汤由蘑菇和羊肉烹饪而成,佐以盐、姜、葱、蒜、辣椒、酱油等调料,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一锅五颜六色的羊肉粉汤就做好了,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近邻端上一碗。羊肉粉汤饺子做法独特,味道香辣可口,现在已成为银川的一道特色小吃。

潮汕地区冬至祭祖先、吃甜丸

在潮汕地区,冬至又称“小过年”,是民间一个大节日。在这一天老百姓要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在沿海地区,则要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祭拜祖先,为渔民祈福,求神明和祖先保佑出海平安归来。

潮汕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之说,其中“冬节圆”就是汤圆了,在潮汕地区又叫甜丸,在冬至这一天吃甜丸的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在很久以前,这些甜丸不仅是用来吃,人们还将甜丸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之上,一来是这甜丸圆圆的,预示明年丰收、全家团圆,二来是为了答谢老鼠给农民送来五谷种子。如今人们也不在贴甜丸,不过冬至节吃汤圆的习俗依旧流传至今。 江南水乡冬至节吃红豆糯米饭

在我国的江南水乡,在冬至之夜有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不过,这个疫鬼最怕红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红豆糯米饭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二、冬至该如何做到科学养生

首先我们从饮食上要调整好

“病从口入”这几个字说的恰到好处,意思就是如果我们在饮食上不注意的话,有些疾病也会因为我们管不住自己的嘴巴而找上我们。冬至以后气温变的更低,使我们感觉更加寒冷,所以这个时候我们适合吃一些可以让身体暖和的食物,比如羊肉、狗肉等一些温和的食物。冬至时节气候干燥,如果经常吃一些比较容易让我们上火的食物肯定是不可以的,辣椒虽然吃了可以使身体暖和,但是也不适合多吃,多吃的话使身体上火更容易产生疾病,所以无论食用任何食物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决定。

适当的吃坚果可以补充身体所需

说到坚果大家一定会想到很多种,瓜子花生这两种比较普遍经常吃的我们就不多说了。我们要经常吃些核桃、栗子、松子、榛子这样的坚果,这样的坚果营养价值更高,就连孕妇在怀宝宝的时候都是要吃这些坚果好让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补充每天身体所需的养分,无论是胎儿还是小孩子经常吃这些坚果可以使他们更聪明。所以就连孕妇都可以经常食用的食物,我们在这个适合滋补的节气里有什么理由拒绝这些坚果呢。

适当调好空调温度不能过高也不要过低

冬至的时候我们北方的家家户户已经开始供暖了,而且已经供暖一段时间了,即使是在农村各家各户也已经烧了热热的暖气或者炉子来保暖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们把温度调的高我们就不会冷,但是我们也不能做到一个冬天都不出屋吧。所以我们在室内的时候空调、暖气的温度不要调的太高,不能和室外的温度相差太多,那样如果我们外出的话很容易感冒。

天气晴好的情况下要经常晒晒太阳

冬至以后的天气也是“喜怒无常”所以晴好的天气对于冬至来说应该是难得的,所以在晴好的天气里我们要经常晒晒太阳,这样不仅可以使身体暖和,小孩子经常晒太阳的话还可以补钙。所以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子在天气晴好的时候都需要在太阳底下晒晒太阳,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每天晚上用热水泡脚

用热水泡脚相信在冬天几乎每个人都在做这样的事情,俗话说“寒从脚下生”所以我们的脚部要着重的注意保暖措施,冬至以后发生冻脚的朋友会更多,如果是骑车上班的朋友更要做到每晚用热水泡脚,不仅可以促进脚部血液循环,每天泡泡脚也可以减少冻脚的发生。

三、冬至吃什么水果

一、苹果

苹果,象征着平安的意思,其内含柠檬酸、苹果酸、多糖果胶、铁、锌、钾、磷和维生素A、B、C等,具有养心益气、润肺健脾等功效,能促进胃肠蠕动,调理肠胃,利于排便,并能稳定血糖,对降低胆固醇、预防胆结石起到一定的功效,因此,苹果成为了水果中送礼的首选。

二、香蕉

香蕉吃起味香,一年之计均有收获,其含营养价值颇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喜欢的一种水果。而香蕉的营养价值在于含有丰富的维生素、食物纤维和钠、钾、镁等矿物质,对人体皮肤和毛发的健康起到一定维护功效,备受专家认可。另,香蕉另一大营养价值在于能镇定人们睡眠,清热解毒,润肠通便,润肺止咳,帮助人体消化和滋补,值得推荐。但是由于香蕉性寒,不适合体质偏虚者食用,建议少吃。

三、石榴

石榴是一种非常美观的水果种类,白似水晶,让人过目难忘。同时,它还是个药食两用的水果,同样也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石榴性味甘酸涩,是属于温性食物,其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对人体腹泻、便秘起到一定的治疗功效。另,石榴这种水果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多酚类物质,在延缓衰老方面也起到一定功效,女性朋友可得一定要试试哦。

四、鲜枣

若要列出营养素最齐全的`水果,那么鲜枣一定能名列其中。这种水果含如维生素C、钾、锌、镁、铁等营养元素。其中,鲜枣中的维生素C就可预防高血压、软化血管、冠心病和动脉硬化。而钾在控制血压方面带来一定益处,镁则是助于对抗压力,都是适合养生的好水果。值得注意的是,枣偏热,患有便秘、胃病和糖尿病的患者应禁吃或少吃为宜。

五、柑橘

柑橘味道甘甜微酸,色泽有深有浅,含有多种抗氧化物质如多酚类、维生素B1和类黄酮素,最直接的功效是能化痰活络。特别是患有急性气管炎的人来说,这时候要是吃柑橘,可以疏通经络,消除喉咙里边的痰积,在治疗患者这个起到关键作用。此外,由于感觉中还有胡萝卜素,这种营养素在体内转化成维生素A后,能帮助人们护眼名目。

四、冬至养生注意事项常见的有哪些

一、生活起居

冬至养生第一步就是体现在生活起居上。我们应该要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出现后再出来活动为宜。同时,也要穿好贴身保暖衣物,以抵御寒气侵袭。另,若是在冬至时节前后能睡好午觉,在养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既能保养神气,也能劳逸结合,达到养生的目的。

二、饮食调养

“药补不如食补”这句话说的就是养生中的饮食功效。而若在冬至时节能选择美味的、补益的食物进行滋补,那岂不美哉?那么美味、补益的食物有哪些呢?养生专家则建议,首选温补类食物。如羊肉、鸡肉、牛肉、鲫鱼等,均是冬至适宜食物。这些食物能给我们人体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并对肾起到合理调养作用。

三、保持室内通风顺畅

冬至气候寒冷,气温低下,不少人为了防寒保暖,在家的时候习惯紧闭窗户,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行为。若长时间待在不通风的室内,室内的二氧化碳就会急剧增加。在加上汗水的分解产物,消化道排除不良气体等,将会导致室内空气质量大大下降,从而会使人在这样环境中出现头晕、食欲不振等现象,不利于人体养生。因此,冬至应该尽量开窗换气,保证室内拥有一定量的新鲜氧气。

四、增苦少咸

冬至人体的肾功能是偏旺的,为了防止肾水过旺,建议大家多吃些苦味的食物,少吃咸味食品。因为多吃咸味食品,肾气就会更旺,从而会给人体心脏带来伤害,使心脏力量减弱,不利于人体保健。冬至常用的食物建议如下:猪肝、羊肝、大头菜、莴苣、核桃、芝麻、橘子、燕麦、薯类及各种豆类产品。

冬至的习俗8

在广东,人们冬至一般祭祖,还要到坟墓前挂纸,俗称"挂冬"。有的地方冬至宴客以鱼肉腊味蚬菜合煮,众人环锅而食,称之"围炉"。除此之外,还将为您介绍广州、潮汕、梅州、顺德四个典型的冬至节气的习俗。

潮汕冬至习俗

潮汕的人们吃了冬节圆后,还要在家宅的门、窗、桌、橱、梯、床等显眼处粘附两粒冬节圆,甚至渔家的船首,农户耕牛的牛角,果农种植的果树也不例外。现代台湾著名学者林再复在《闽南人》一书中描述台湾冬节(闽南语称冬至为冬节)之日"家家户户清晨要以冬至圆仔致祭祖先……从大门、小门、窗门、仓门、床、柜、桌、井、厕、牛舍、猪舍都得以冬至圆一二粒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潮汕地区汉族民谚云:"冬节大如年"、"冬节没返没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海峡两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当作团圆节。

广州冬至习俗

冬至,在广州又叫过冬、冬节、小年,从年纪大的老人嘴里,也许还听说过冬至也叫大冬、亚岁、肥冬、喜冬、履长节、长至、短至。"冬大过年"、"肥冬瘦年",是广州人自细听到大的谚语。冬至似乎比春节还重要,阵仗比春节还要大。现在广州人过冬至,许多家庭还做汤圆、劏鸡杀鸭,家人围坐,吃顿丰盛大餐;也有许多广州人选择在酒楼过节,举家团聚,让大大小小的酒楼家家"墟撼"。只不过祭祖拜神已不是家家都有了,"饲耗"也极为少见。

顺德冬至习俗

在顺德,还有"围坐打边炉过冬至"的`民俗,表示团团圆圆,暖暖和和过好这个冬,一家人平安,保健康,迎春节。打边炉实际为打甂炉,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汉族名肴,属于粤菜系。广式火锅。主要食材是生鱼片、鱿鱼片、生虾片等。主要烹饪工艺是煮。"打边炉"与一般的所谓"火锅"不同。火锅是坐下来吃的,而"打边炉"是站着吃的;火锅用金属器具,中间烧木炭,"打边炉"是用瓦罉,"打边炉"的筷子也是竹制的,而且特别长,约比普通筷子长一倍,便于站立涮食。

梅州冬至习俗

在粤东客家地区梅州,这一天,酿造娘酒是最重要的习俗之一。这习俗已传承上千年,至今仍盛行不衰。冬至当天一大早,在梅县梅西镇,村子的房前屋后青烟袅袅,许多村民都在家中忙着酿造客家娘酒。"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用它酿的酒可久藏不坏,回甜生津。"

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用它酿的酒可久藏不坏,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后劲颇足。所以,客家人冬至酿酒已成为习俗。为了这一天,客家主妇常挑个吉祥的日子,专门到集市添置酿酒的器具,把陈年的酒坛搬到溪流中,用黄黄的细沙洗去污物,再让清凉的泉水反复冲洗,最后置放在阴凉处风干。

冬至的习俗9

今天是冬至,我和妈妈、奶奶、爷爷一起包的饺子,奶奶说:如果冬至不吃饺子,会把耳朵冻掉的。

饺子的馅是我最喜欢吃的'韭菜和肉。奶奶先把面粉活成面团,然后由妈妈切成小块,我把它们压扁,最后爷爷擀成饺子皮,就开始包饺子啦,妈妈教我把饺子馅放到饺子皮上,先把中间捏紧,然后再捏紧边,别看很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却并不简单,我老是做不好,包的饺子个个奇形怪状、东倒西歪,我把它们一个个排得整整齐齐像我体育课是的队列。妈妈说包饺子一定记住不要露馅,否则就成饺子汤了。

奶奶说:饺子像一群小白鹅,扑通扑通跳下河,

饺子下好了!一咬,就有一股香味扑鼻而来,特有滋味。

我家的饺子太好吃了。

冬至的习俗10

冬至节,山东相当大的一部分地区要吃水饺或者馄饨,有的还要喝酒。据说喝酒是为了暖身子,吃饺子是怕冻掉耳朵,因为“饺儿”谐音“胶耳”。山东一些地区普遍有学生拜老师和晚辈拜长辈的习俗,农家有祭祖的习俗。

临沂、邹城、新泰等地有蒸冬的习俗。临沂用五谷杂粮面蒸窝头,邹城蒸饽饽,传说蒸冬是为了祈祷来年扬场时有风。民谣说:“蒸冬蒸冬,扬场有风”。古代蒸冬是为了庆贺阳至,冬至以后阳生,正如杜甫诗中所写“冬至阳生春又来”。

山东有些地区,人们用糯米粉做成米丸,叫做团圆子或冬至团,即“汤圆”,以象征团圆。饽饽和蒸窝头其实是团圆子的演变。

山东民间有关冬至日的习俗内容丰富,形式各样。

古代济南、济阳等地,官府庆贺如同春节,读书人也相互赠送贺卡。

莒县的士大夫阶层举行酒会,叫做“消寒会”,画“消寒图”。邹城则画九九图,同时亲朋之间互相赠送御寒用具,农家儿童则做“拿寨”、“打瓦”的游戏,少年开始学武术,叫做“看冬”,但是没有拜贺的习惯。据说孟子死于冬至日,乡人非常悲痛,于是废除庆贺冬至的仪式。

临沂民间认为,冬至是为死者送寒衣、固房屋的日子,家家户户用火纸剪制衣服,焚于墓前,而后添土。莒县则祀祖于祠堂,仪式十分隆重。

崂山旧俗,冬至分两天过节,第一天叫“鬼冬”,摆供祭祖,吃水饺;第二天叫“人冬”,吃包子。

临沂、历城、临朐等地的妇女,习惯回娘家。庆云、无棣从这天开始窖菜,妇女开始做针线。曲阜的妇女节前就做好布鞋,于冬至日赠送舅姑。邹城开始筑地窖、织席和纺线。

日照民间传说冬至日如果云迎日出、云迎日落,则来年大吉。

即墨民间根据冬至日期在当月的月初、中旬或下旬来预测当年冬天的寒暖,民谣说:“冬在头冻死牛,冬在中暖烘烘,冬在尾冻死鬼。”兖州市冬至修燧灶以祈求长寿。

山东话的幽默:分明蒜泥香

山东人见了面,开口:“咱爹咱妈好吗?”这个“咱爹妈”,不是我的爹妈,只是你的爹妈。但套用了“咱”,好像也兼容我的爹妈,瞬间将我们俩捆绑成同胞兄弟了,亲切地融为一体了,然后就没有距离了,甚至两肋插刀。而上海人说“侬姆妈”,则不兼容我姆妈,路归路、桥归桥,一码归一码。

作为商业城市,上海人的习惯就是交易习惯:“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指示精确,泾渭分明。“咱爹咱妈”反映了北方的人情社会,含蓄、含糊,甚至可以不分彼此。在山东,托人办事,刚想说声谢,对方就会拍着你的肩膀:“嗨,咱是谁啊!”此处的“咱”是复数,包含你与我,咱,就是“被窝里伸腿——没外人”,相当于上海人的“兄弟道理!”但上海人“亲兄弟、明算账”。

在人情社会的山东,做人要“憨”,肯吃亏,在小县城里,低头不见抬头见,到处是熟人,这次吃亏,下次可能获得超值回报,“朋友朋友,有来有去”。在上海这个商业大都市,到处都是“似曾相识”的陌生人,今天见面,可能终身不见,这次吃亏,未必有下次回报,所以做上海人,做人做事讲究“笔笔清”,甚至朋友间聚餐,也是AA制。我不欠你,你也不欠我。环境不同,为人处世的标准也不同,“憨”到了上海,就是戆。

二十多年前,鄙人落魄江湖,在泰山脚下、火车站旁经商,每次押货,晚上上海起运,早上到泰山,分配妥当后,我就坐在店堂口看书,等返沪火车,隔壁柜台是本地人,递上一支烟,再递上一句歇后语:“李老板,你这是骑着墙头看报纸——夹墙(加强)学习啊!”倘若换成上海话,就是“朋友,侬老用功格”,表达无误,趣味则无。

“吃光、用光、当光”的月光族,毛病出在“开销大于收入”,上海人斥之为“脱底棺材”,山东人则还原出他们的消费方式:“蹲着茅坑嗑瓜子——入项不如出项大”,褒贬都在其中!不仅形象,而且生动。

上海是个商业社会,上海人爱用数字,骂人也是数字:“十三点”,从字面上看,不知所云。谈到这些年的变化,也喜欢用数字说话,动辄多少个亿,对月开销几千元的'升斗百姓来讲,万元还有感觉,上千万头就晕——抬头满眼都是五角星,上亿就不知所云,每次听这样的描述,就像初中生补课,却是博导来辅导,如听天书。每次听这类经济讲座,上面说得天花乱坠,下面听得不知所云,老板就会“嚯”地站起来:“朋友,勿要讲得介大好口伐?”。山东人则不同,喜欢从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说开去。泰山地区下面有个肥城县,现在也是拥有高楼、大卖场的城市了,回顾当初撤县建市时的简陋,老百姓是这样描绘的:“一个市长,两条马路,三个警察”,也是数字,却是生活中的数字,简单得让你发笑的数字。

同样谈城乡进步,学者们满纸统计数字,不贴肉,无痛痒。山东老乡则用段子描绘:“我们刚吃上肉,他们改吃菜了;我们刚吃饱肚子,他们开始减肥了;我们刚进城,他们下乡了;我们刚舍得用手纸擦屁股,他们用手纸擦嘴了。”

不仅有图像,而且有故事,有情节,有差异,有规律,诙谐而具体,还捎带些善意的挫人,骂人呢,还不带脏字!让你过目不忘,谁都听得懂。我的山东老侉子唉!谁贬大葱味,分明蒜泥香,朋友,侬懂口伐!

山东人的行酒令浅显易懂又快乐温馨

酒,一个颇具争议的名词,千百年来传承着一种独特的文化。不同的国家、民族、地区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理解与阐释,沉淀了独具风味的酒中文化。

酒令,中国独有的一种酒文化,起源于儒家的“礼”,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一般说来,酒令是用来罚酒,但在罚酒的过程中活跃了饮酒时的气氛。

中国行酒令的方式可谓是五花八门,无论是对诗或对对联、猜字或猜谜、猜拳,几乎都能使当局者尽兴,旁观者养眼。

山东,古之鲁国胜地,它的酒文化理所当然地渗透出当地独特的风土民情。提起山东人饮酒,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曾经十八碗烈酒下肚,继而打死老虎的酒中豪杰武松。无奈当时武松只是一人在独饮,如若他与朋友对饮,区区十八碗的数字怎能尽兴。

与山东人同桌共饮的人士深有体会,山东人那种豪爽、憨厚、倔直的性格在饮酒过程中得到了淋漓致尽的展示,甚至有时会让某些远方朋友招架不住。那种“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触,似乎在这方齐鲁大地更能获得人们的共鸣。

也许是与山东人的性格有关,此地饮酒助兴的行酒令趋于浅显易懂,最普遍最常见的是“划拳”,也称“猜拳”。这在一般正式的宴会上颇少见,如若有幸被邀参加朋友宴或亲人宴,届时你就会大开眼界。

酒桌上俩人一组,或父子或兄弟,桌前摆着各自的酒杯,面对面用手与嘴开始了吆喝与比划。两人各用自己一只手中的若干个手指的手姿代表某个数,出手后的手指数字相加等于某数,出手的同时,每人报一个数字,如果父亲所说的数正好与加数之和相同,则算赢家,输者儿子就得喝酒。如果父子两人说的数相同,不计胜负,则重新再来一次。

也许是山东人独有的高嗓门,或是他们要在声势上压倒对方,总之,每个人的吆喝声都特别洪亮,再伴有划拳的手势,嘈杂中带有一种快乐与温馨,而且这种快乐情绪很容易感染周围其他的人,塑造出“普席同乐”的氛围。

当然,山东人粗中带细,在划拳中也有自己的“友谊规则”。开局第一把划拳,两人都只伸一根手指,齐声喊“哥俩好!”从而表达“比赛第二,友谊第一”的友好精神。然后,才进入正式比赛划拳,负者罚酒的局面。

山东女子的罚酒方式则比较优雅,一般不使用划拳的吆喝手法,而是采用一种比较淑女的形式,即击鼓传花。

这是一种既热闹,又紧张,而且男女老幼皆宜的罚酒方式。宾客依次坐定位置,由一人击鼓,击鼓的地方与传花的地方是分开的,有时击鼓的人还要蒙眼或背对宾客,以示公正。

开始击鼓时,花束就开始依次传递,鼓声一落,如果花束在某人手中,则该人就得罚酒。因此花束的传递很快,每个人都唯恐花束留在自己的手中。击鼓的人也得有些技巧,有时紧,有时慢,造成一种捉摸不定的气氛,更加剧了场上的紧张程度,一旦鼓声停止,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接花者,此时大家一哄而笑,紧张的气氛一消而散。接花者只好饮酒。如果花束正好在两人手中,则两人可通过其它方式决定负者。

现在这种击鼓传花也多被用于茶话会或联谊会,而且惩罚娱乐的手段也不仅用于酒类,可以罚人表演节目以示助兴。

如若有人恰逢在山东,且又厌倦了无聊的正式宴会,那不妨拿起电话,跟山东朋友预约一下,去参加他们的家庭聚会或朋友聚会,那您就会有身临其境的独特感受。

冬至的习俗11

冬至的来源和意义

在25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人们都非常重视这一天,冬至是我国二十四个节气中最早被制定的一个,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古代的人觉得自冬至开始,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一个非常吉利的日子,所以人们往往会在冬至这天,进行祭祖,家庭聚餐等活动。冬至又被称做“小年”,一是说明就快要过年了,二是说明冬至和过年差不多,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古代的时候,冬至是很重要的节日,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和祭祀祖先的日子,在冬至这天,皇帝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而百姓则要向父母长辈祭拜,现在人们依旧遵循着祖辈们留下来的传统,在冬至这天祭拜祖先,祈求来年平平安安,还有吃饺子,吃羊肉等习俗。

冬至的传统习俗

冬至是个大节,很多地方都有关于节气的习俗。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而南方则是吃汤圆,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滕州等地冬至习惯叫做数九,流行过数九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在我国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如江浙一带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什么是冬至

冬至是24节气之一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昼最短夜最长,理论是上是最冷的一天,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一天过后也就预示着真正的寒冬就要来临了。

在古代,人们都把冬至当成一个大节来过,所以这一天又称为“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冬至这个节气,到了周朝这个节气就变成了一个节日,在这一天会举行很多的祭祀活动。

祭祀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朝,后来因为祭祀有专属的节日,所以就不再在冬至这一天祭祀了。大家只在冬至这一天吃一些传统食物,以此来庆祝这个团圆的时刻。

在古人们的思想中冬至这一天是不能出远门的,因为这一天是冬天的象征,是年末,一家人必须和和美美的在一起吃一段团圆饭。而且过了这一天之后你就会迎来大雪天气,而且河面上全是冰,非常寒冷。

冬至美食有哪些

1、饺子:

在北方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冬至吃饺子,不吃饺子冻耳朵”,每到冬至这天,大部分北方人都会吃一口热乎乎的饺子,过节氛围还是非常浓厚的。

2、汤圆:

闽南一带的人们在这一天会吃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的寓意,在这一天话有一个习俗就是,通常人们会在这一天选择纪念自己祖先。

3、羊汤面:

在山东,有一些地方,在冬至会吃羊汤面,羊汤面也是非常具有营养的,也非非常符合养生的,喝上一碗热乎乎的羊汤面,可以给自己一个好的兆头,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糯米饭:

糯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驱魔辟邪的功效作用,在这一天吃糯米饭,同样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吃了糯米饭可以让你在今后的生活中事事顺心,远离妖魔鬼怪的干扰。

5、冬至面:

这是合肥一代的人的传统习俗,面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也是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在这一天,吃一碗热腾腾的冬至面,才算是过了一个圆满的冬至节日。

冬至的美食众多,可谓是味觉上的享受。每一次过节都能迟到好吃的美食,相信大家都是非常开心的。在这个冬天,冬至给我们带来温暖,让时间充满爱。

冬至的习俗12

当雪花飘落在寂静无声的大地上,你是否已经感觉到,一个纯净的冬季已经来临?或许大多数人只是嫌冬天把火热的活力带走,而搬来了寒风和飘雪。可是,谁又注意过冬日的一个重要的节气冬至呢?

冬至,在我们眼中,或许只是一个在地理书上记过的日子,一个平淡的日字。可是在古代,我们的老祖先们对这一天却极为重视。

古时,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足见人们对冬至的'重视。人们认为:冬至过去,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吉日,应当庆祝。许多地方在冬至这一天,都有九层糕祭祖的传统:即用糯米粉捏成许多动物的形象,放入蒸笼,蒸好后将其放在祖祠的牌位前,以示祭祀。祭祀之后,亲戚们还要一同举杯畅饮,联络感情,称为食祖。

可是,冬至的一些风俗习惯并没有被人们完整地保留下来,尤其在今日,冬至能够说是无影无踪了。而在上文中提到的九层糕也只能在史料中才能看见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担心。

传统节日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一向被人们高度重视,从除夕春节,到元宵清明端午节,再到七夕重阳,冬至,每个节日都有着各异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内涵。

而在今日,传承了数千年的民俗节日也受到了别的节日的猛烈冲击,正一步步走向社会的边缘。更多的年轻人喜欢过圣诞节,情人节这样的节日,而春节,冬至一类的节日正在淡出年轻人的视野。

寻找冬至,寻找的不仅仅是冬至这个节日,而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仅有每个人时刻铭记着句话,传承了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才不会中断。

冬至的习俗13

冬至节气习俗

祭祀活动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馄饨面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

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吃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红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在这些习俗里,小编最喜欢的就是冬至吃饺子习俗了,现在每个人长大了,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工作,难得才会回家团聚。而借用冬至的习俗,在冬至这天回家陪陪父母,一家人坐在饭桌前一起包饺子,这个画面想想就觉得好温馨。

冬至养生原则

保暖从脚开始

冬至阴寒之气隆盛,成为“进九”之始。在冬至养生中我们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避寒邪,我国大部分地区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所以冬至养生首先要多着衣、避寒邪,特别是要注重足部的保暖。

运动动中求静

冬至起,自然界的阳气开始上升,我们体内的阳气如何升发呢?“动则生阳、静则生阴”。通过合理的运动就可以帮助我们升发体内的阳气,但是过度的升发阳气就会耗散真元反而不合冬季蛰藏的养生道理了。冬季运动,首先要避免寒邪的侵袭,其次运动量不宜过大,要在动中求静,以臻安身静体、气定神闲的境界。八段锦、太极拳等平和的运动都是很好的选择。

饮食补充津液

冬至日不可吃太过辛辣刺激的食品,过食辛辣只可生阳动火,导致内热积聚,郁热上冲。过食羊肉、狗肉等肥甘厚味,易导致饮食不化,聚湿生痰。北方在补充热性食物的'同时,也得吃一些补充津液的食物,如荸荠、藕、梨、萝卜、白菜等。

养心宽厚畅达

养生也要重点养心,要养生先养善良、宽厚之心,心底宽自无忧。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儿女要对老人嘘寒问暖,使老年人在精神上得到保养。

冬至进补的禁忌

1、忌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虚则补,不虚则正常饮食就可以了,同时应当分清补品的性能和适用范围,是否适合自己。专家认为,进补主要作用是“补虚益损”,而虚又分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四种,各有各不同的补法。

2、忌无病进补

无病进补,既增加开支,又会伤害身体,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另外,补药也不能多多益善,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

3、忌盲目食狗肉

一些体质虚弱和患有关节炎等病的人,在严冬季节,多吃些狗肉是有好处的。但不宜盲目食狗肉,以免食用狂犬肉,染上狂犬病。

吃狗肉后不要喝茶,这是因为茶叶中的鞣酸与狗肉中的蛋白质结合,会生成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具有一定的收敛作用,可使肠蠕动减弱,大便里的水分减少。因此,大便中的有毒物质和致癌物质,就会因在肠内停留时间过长而极易被人体吸收。

冬至的习俗14

苏州冬至吃什么

冬至夜,每个家庭的小辈都要到长辈家中,吃冬至宴、送冬至盘。还有,最重要的一项——祭祖、祭灶,除了鱼肉,还必用团子、糍糕,以示团团圆圆。

最隆重的就是冬至的前一天晚上——冬至夜,要“好好吃一夜”。宴席上,人们不但要吃百味馄饨,吃用米做的糍糕,吃用肉、豆沙等做的团子。还要喝冬酿酒,此酒只在每年冬至前酿造一次,味道甜淡,清香扑鼻。斟酒入杯,酒香渐渐泛起、然后扩散,最后满室皆是暖暖的甜甜的香气,让人不饮先醉。不过冬酿酒度很淡的,老少妇孺均能喝上两杯。

冬酿酒

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吴国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单”更是考究,延续着渊远的吴地风情,形成了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独特意义。

古城苏州自古有句俗话,冬至不喝冬阳酒是要冬一夜的,当代商人套用了这一俗语,把冬阳改成了冬酿,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于是也就有了冬酿酒的说法。旧时的苏州的冬阳酒是一种米酒,与桂花一同酿制而成,口味甘甜,色泽金黄,隐隐地有桂花的幽香,十分爽口怡人。

苏州冬酿酒原来叫冬阳酒,因为冬至过后阳气上升而得名。农历认为,冬至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气,因为这一天过后,阳气上升,万物开始慢慢复苏。所以有一个说法就是“冬至大过了年“。由于宋代以后浙江东阳当地的酿酒名声远播,加上元代马致远《拨不断》“菊花开,正归来。伴虎西僧、鹤林友、龙山客;似杜工部、陶渊明、李太白;有洞庭柑、东阳酒、西湖蟹”。以及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东阳酒,常饮、入药俱良”,才把两种不同的概念混淆了。于是我们才看到古代吴地文人常作“冬阳酒”,其他地区文人常写作为“东阳酒”。到了日本占领后,民间又常作“东洋酒”(误以为是日本酒),一直到近年,商家从《吴歙》“冬酿名高十月白,请看柴帚挂当檐。一时佐酒论风味,不爱团脐只爱尖”发掘出”冬酿“两字。

馄饨

据说,苏州人冬至还有吃馄饨的习俗。相传吴越春秋一宴上,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畚箕式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道:“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苏州人便把它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

冬至团

冬至团又称为“稻窠团”,在冬至日前一夜,磨粉为团,以肉糜、菜果、豆沙、萝卜丝为馅,祭祀并互相赠送。现在吴地农村仍有吃冬至团子的习俗。

古苏州人过冬至

早期苏州人过冬至的习俗已经难以考证,但沈建东说,最迟到宋朝,苏州就形成了这样的传统:每到冬至夜,家家都要挂喜神像(即祖先画像),祭拜祖先;小辈还要穿上新衣到长辈处拜谒,称“贺节”、“贺冬”、“拜冬”,一切礼仪都和过大年一样。

那时候,祭拜祖先是最为隆重的,祭祀时间长达二三个小时。所有家人都要回家,先用丰盛菜肴祭祀祖宗,老苏州称之为“过节”,祭祀祖宗的菜肴重新热过后再摆上桌子,供全家享用,称为“吃团圆宴”,已婚妇女必须回婆家吃冬至夜饭。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冬至祭祀仪式已渐渐淡出苏州人的视线。此外,拜冬、穿新衣等冬至习俗也已变淡。

现苏州人过冬至

如今的苏州人流行喝冬酿酒吃团圆饭。

说起冬至夜的主食,我国通行的是“北方吃饺子、南方煮汤圆”的做法,但老苏州人吃的却是馄饨,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沙佩智从饮食文化的角度分析,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古人有“天圆地方”之说,觉得方方的馄饨皮代表地,中间包的馅就是天,包在一起是“天地不分、天地相融”的“混沌世界”,苏州人冬至夜吃“馄饨”,寓意吃掉“混沌世界”,让世界变得神清气爽、更加美好。

也有苏州人冬至夜不吃馄饨而吃“冬至团”。沈建东介绍,冬至团又称“稻窠团”,用糯米粉加馅料做成,馅料有肉糜、菜果、豆沙、萝卜丝等,做成后用于祭祀、食用或赠送亲友。

如今,喝冬酿酒、吃团圆饭已成为苏州城里人过冬至夜最鲜明的标志。沈建东说,“团圆饭”无论是冷盆热炒还是鸡鸭鱼肉,都要换上雅名,其中蛋饺叫“元宝”,肉圆叫“团圆”,粉条叫“金链条”,黄豆芽叫“如意菜”,鱼叫“吃有余”,等等,每个菜都渗透着喜气。

冬至的习俗15

一、习俗概述

冬至日祭祀祖先,祭毕,阂家聚餐,分享祭品。

以米粉做汤团,或者包制馄饨。

窖藏鲜花在市场上出售。

妇女向茸长敬献鞋袜,小辈拜望问候尊长。

女儿出嫁后回家探亲的,这天晚上必要返回夫家。

腌演肉、鱼、鸡、鸭以及各种蔬菜,准备过年。

九人相约宴饮小聚,从数九中的一九至九九,各做东道主一次,叫作消寒会。

画素梅一枝,花瓣共为八十一枚,每天染一枚花瓣的颇色,花瓣染尽而九九出,则春色巳深,称之为九九消寒图。

禁戒房事,节制嗜欲,多休息,安静毋蹂,注意养生。

二、习俗介绍

冬至习俗-祭天

历代统治者都要于冬至日祭天。“祭天”即是古代的“郊祀”礼,是历代帝王禳灾祈福,在冬至日必须举行的一种仪式。

北宋时祭天多在京城的南郊举行,明清时则在北京天坛的圆丘。圆丘在古代即是高出地面的圆土丘,它像征着天圆,故用来祭天的前一天晚上,皇帝要斋戒沐浴,住在斋宫,冬至日举行祭天大典。

冬至习俗--祭祖

在民间,有于冬至日祭祖的习俗。冬至祭祖之礼与元旦祭祖相同。在祭祖的.同时,人们还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古时流传有向老人敬献鞋袜的习俗,此习俗现代仍然十分流行。闽台有俗谚“冬至大过年,唔(“不”的意思)返无祖宗”,所有外出谋生的人都要在冬至节时赶回家乡过年,表示年终有归宿。

在广东潮汕地区,冬至这日要备齐三牲和果品,去祠堂祭祀祖先,此后家人围桌共食,祭拜通常要在中午前完成,午餐家人聚会。但在饶平之海山沿海地区,则会赶在渔民出海捕鱼前,清晨来祭祖,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平安归来。而在广东惠安,冬至节除了祭祖,还有清明节相同的一些习俗,如冬至日前后十天内上山扫墓献钱,修坟迁地也没有忌讳。

在我国台湾还有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人们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如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表不忘先祖。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聚到祖祠中按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款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饮酒,相互联络久别疏远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祭祀祖先。在台湾一直代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民间把冬至义称为作“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这—·大起,每隔九天作为一个“九”,共分成9个“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1天之后便进入春天。冬至之后数九九在全国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们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景物特征、农事物候及风俗习惯,编排出了各种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这些谚语和顺口溜在许多古籍:卜部多有记载。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这首顺口溜:一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不仅仅是人们多年来对气候的经验总结,也是人们在严冬时节对春天的一种企盼。

冬至习俗-圆仔贴门

在闽南,潮汕一带,每逢冬至,除了吃汤圆外,还要搓两个大的圆仔贴在大门环上,象征团圆、吉利。

这个风俗源于一个民间传说:一年的冬至,有一个老乞丐无钱掩埋冻死的妻子,只好将女儿卖给富有人家作奴婢。女儿痛不欲生,一时昏了过去。老乞丐连忙讨来一碗米汤,一口一口地给女儿喂下去,慢慢地女儿终于苏醒过来。老乞丐又为女儿讨来几粒糯米圆,劝慰女儿:“我们今日分别,就像这圆仔分成两半,现在咱们一人吃一半,等将来日子好了,咱们团圆了,再吃圆仔。”之后,老乞丐告别了女儿,掩埋了妻子之后就又上路乞讨了。三年过去了,老乞丐依旧没有回来找女儿,女儿想念父亲,盼望父女俩早日团圆。在一年的冬至节,她心生一计向主人建议说:“冬至时大家都吃圆仔,我们也应该把圆仔敬献给门神才是。”主人同意了,她搓了两个大圆仔粘在门环上,以寄托自己对父亲的思念。她的孝心感动了后人,人们相沿成俗,流传至今。

三、冬至食物

冬至团

在南方某些地区比较盛行冬至日吃冬至团(冬至丸)这一冬至的习俗,取其团圆的意思。每逢冬至日(阳历12月22日前后)清晨,各家各户都会开始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莱、果、更豆、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团,不但自家人吃,也会赠送亲友以表祝福之意。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汤圆也称汤团,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冬至,老上海人是最讲究吃汤圆的,亲人们聚在一起品尝新酿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圆子,然后用肉块垒于盘中祭祖。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红豆米饭

在江南一带,人们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的冬至习俗。传说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在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仍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因而人们在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渊远流长,相传源自汉代。据说,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啥煮的狗肉,觉得味道极为鲜美,十分称赞。自此之后,冬至吃狗肉在民间逐渐形成了习俗。现在,人们在冬至日,都会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物,期盼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