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人过端午节习俗

来源:范文网 2.11W

南通民谣有“五月五,洋糖棕于过端午”及“吃了端午粽,方把棉花送”之说,家家吃粽子;此日南通还有逢时特设的“饼”,那便是“端午捣粽子为(上次下食)饼”,据传为祀楚屈原投汩罗而作。

南通人过端午节习俗

南通人过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在全国范围内都是这样的习俗,南通人粽子的裹法和人家不同,有“穿粽”和“扎粽”两种。在城中菜市场旁边的一家小粮油店里,南通人季大妈用娴熟的手法包着“扎粽”,里面的馅儿也是很精彩,有赤豆的,枣儿的,还有蛋黄肉的。

在平常的日子里,季大妈每天要卖上四五百个粽子,端午前后销量是平时的双倍,一双手不停的包要包上一整天,对于她来说,端午就是一种味道。

除了吃粽子,南通人还要吃五红或者是五黄。杨明今年子已经73岁了,端午节她还依然延续着老的传统,上午让外孙女把菖蒲、艾枝、独蒜等五端挂在家门口,然后自己开始准备五红。里面有红萝卜,炒河虾,红苋菜,咸蛋黄和烧黄鱼。

还有一样南通人特有的端午美味也是她拿手的,就是炒和菜。这个是为了祭奠抗倭英雄曹顶,过去的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做这么一道菜。就这样端午节的习俗从杨明那儿传给了女儿,又从女儿传给了外孙女,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89岁的龚宝珍老人正好是端午节这天生日。不过,今年的生日和往年不同,她的五个子女从全国各地赶回来给她过生日。龚宝珍是位教育工作者,退休前一直忙着工作,每年的端午节都没办法和子女们一起过。

母亲的辛苦,孩子们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她舍小家为大家的工作态度也感染了她的子女,现在五个孩子的家里都有人从事教育工作,这次端午节放假大家聚到一起来看母亲,其实也是一种感恩

子女的孝顺让龚宝珍夫妻俩感觉生活很幸福,平时他们一起写书法画画,其乐融融。

其实南通人过端午的故事还有很多。

通过这样的故事我们可以发现,那些所谓的洋节日对于中国人来说只是凑凑热闹的。

传统佳节更能让人感受一种文化,一种中国人的'精神力量。

南通人过端午节习俗

6月7日,来自喀麦隆的外国友人Valery第一次学包中国粽子,体验中国传统民俗。当日,南通市三里墩小学和崇川区学田街道千禧园社区、学田社区联合举办“端午粽香”包粽子比赛。记者顾强摄

端午,又名重午、端五、蒲节等等。端有“初”的意思,譬如:开端、尖端,故称初五为端五。“五”为什么要叫“午”,因为中国的纪年、纪月、纪日是用的天干地支来搭配的。按地支的顺序,阴历的正月为寅月,五月是午月,加上古人经常把五日称作午日,两个五重合,故端五又称重午。在《说文解字》里,“午”同“牾”。“牾”是逆和不顺的意思。五月初正是阴气逆转,阳气上升的时候,所以叫端午。还有的说是唐玄宗改的,因为他是八月初五养的,为了避讳,不能说五,也就把“端五”改成了“端午”了。端午节对中国的老百姓而言,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活动主要分布于广大汉族地区,壮、布依、侗、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也有。

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传说,如纪念屈原投江、始于五月五日毒日的禁忌、越王勾践训练水师、纪念伍子胥投钱塘江和曹娥救父等等,有专家认为,端午节的来历还和古代华夏人对传说当中的祖先——龙的祭祀活动有关。华夏族的先人以龙作为图腾,把伏羲、女娲、颛顼、禹这些祖先,看成是法力无边的龙,而端午节正是祭祀龙最隆重的节日。这种种的说法,经过了历代加工与端午的民俗活动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的一个节日。不过,影响最广、最深的是为了纪念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因为屈原是五月初五投汨罗江死的。屈原殉国之后,当地的老百姓出动了多少的船,到汨罗江里去打捞他的尸首,大家还把煮好的茶米饭??到江里,想让蛟龙一吃就把嘴粘住了,不好再伤害屈原了。起先老百姓就是把茶米饭装了在竹筒里头??到江里去,叫做简粽,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了现在做的粽子。所以,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粽子又叫“角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之形,曰粽、叫角黍。”裹粽子一般都是用的茶米,农村里头也有的包小米粽子和高粱粽子的。南通是种水稻的,糯稻碾出来的叫糯米,南通人叫它茶米。裹粽子的外皮南通人叫它粽箬,也叫芦箬、箬叶,是一种禾本科植物箬竹的叶子;而在苏北水乡,把江边、河边、沟边,叶子宽、又长又韧的芦苇叶子就叫粽箬,以前是农民挑担子上街卖的,现在菜市场也有得卖。外头好多地方裹粽子也用竹叶子,因为那里不是水乡,没有芦苇,也没有粽箬。

南通人粽子的裹法和人家不同,有“穿粽”和“扎粽”两种。穿粽,是等粽子裹成了型,先用奘而长的针戳过粽子,再把芦箬本身的尖头儿往针屁股里一穿,针一?Y(南通话念“灯”,意:拉、拽。),芦箬就穿过了粽子,从另一边再一收紧就好了。扎粽,以前是用关丝草扎的,现在关丝草少了,有人家就用麻丝或者鞋绳线扎。现在有的人家用塑料的绳儿来扎粽子,这是在没事找事,万万不能够!塑料是有毒的,吃下去只怕是要“老虎头上捉虱子——自找麻烦”了。?i是米的、没有和头的粽子,叫“光米粽子”,也叫白粽子,空口吃没得味道,一般的是蘸了糖吃。儿歌里头说的“打个五月五,洋糖粽子过端午”,就是说的这种粽子。加料的粽子要看你加的是什伲料,加了红枣的叫枣儿粽子,另外还有赤豆粽子、咸肉粽子、火腿粽子等等。煮粽子要先用大火煮开,转来再小火焖,不等掀盖子,就闻得到一股芦箬的清香。粽子又香又精韧,但是不好消化。有些手巧的妇女,还专门为伢儿包一些方的,或者牛角形的小粽子,既好戏子儿,又不会给伢儿吃“伤食”了,倒是蛮好的。

端午节裹粽子倒是要同时具备两个起码的条件,第一是要种糯稻,当然用饭米也好裹,就是吃起来没得那么糯,不那么精韧。第二,是要长芦苇,芦箬裹粽子颜色绿荫荫的,清香也是特别的。

南通人过端午节习俗

五月初五端午亦称端阳、重五、重午、天中节。“端”意为始,午为夏正建寅,五月为午月,因之五日并称午日。

此日,南通民谣有“五月五,洋糖棕于过端午”及“吃了端午粽,方把棉花送”之说,家家吃粽子;此日南通还有逢时特设的“饼”,那便是“端午捣粽子为(上次下食)饼”,据传为祀楚屈原投汩罗而作。

蒲、艾和端阳浓厚的中华民俗风情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南通端午民俗有:插蒲艾于檐,且置蒲艾于床席之下,据说可不生跳蚤,可见蒲剑驱邪的力量;悬挂绘有八卦符于?梁上,以示驱邪,至今乡俗依然。缚艾为虎,且焚艾条、苍术、柏枝烟熏以辟疫。于此日午时普洒雄黄酒于室内,据云可杀虫辟五毒。小儿搽雄黄酒于手、脚脸上,尤以其于额上书写“王”字为最,据说这样做了蛇虫百脚(蜈蚣)不咬的。故人黄幼松《海门竹枝词》生动记录了这些风情如画的习俗:“蒜头艾叶束菖蒲,挂在床头嘱小姑。烧酒雄黄调洒遍,门前贴上辟邪符”。

旧时,家乡小儿在端午的挂件、穿戴均异于往日,他们的衣襟上悬百束锁、香袋等物,还有戴绘有八卦及五毒的兜兜的。这一天,孩子们换上亲戚馈赠或穿庙寺僧所送的百索子,即《风俗通》所说“五色缕”、“长命缕”,百索子下面则悬生肖长命锁片。香袋儿有制成小人儿形的,通人称它做“驮子老侯”,其中尤以大、小人儿合驮为佳,更饶有趣味,称作“驮侯儿抱侯儿”,在身上晃晃荡荡,里面装的是药铺店里买来的衣香,跑到哪里,哪里便香气盎然。

端午的中餐菜肴丰盛,南通几乎家家都有用粉皮、韭菜、豆芽、蛋皮丝、虾仁等和起来炒的一只菜,谓之“和菜”。地方父老自有一番传说:相传明代通地屡遭倭寇骚扰,有一年的端午,倭寇又来侵犯,抵御的青壮年们仓卒之间,混和着肴菜饱食一顿,然后奋起抵抗,打得倭寇魂飞胆丧。为了纪念这次大胜,吃“和菜”的风俗从此便流传下来了。除此之外,端午日还得吃红烧黄鱼,内中配以大蒜瓣儿。

旧时端午正午闹市,“权停下半日,四门铺闭不开门”;士女出游.称之“踱端午”。清代通人李琪诗云:“五日家家艾虎垂,雄黄泛酒酒盈卮。酒阑争赴龙舟约,水月庵前看许时”。这是说家乡濠河中的龙舟竞赛,那时划龙舟的据说是狼山营兵,气势极为壮观:“通州好,彩?竞江乡,掣电朱旗摇野岸,轰雷画鼓闹斜阳。何处不衣香。”清代通人黄金魁在其《渔湾竹枝词》里说:“端阳不解闹龙舟,争祭沉湘屈子愁。无数红裙山下过,一时齐上翠云楼”。这是清代家乡端午时节龙舟竞渡,妇女“踱午”情景的生动描绘。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