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优]

来源:范文网 3.3W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

第一、要注重课本上知识点的梳理与总结。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优]

很多同学认为中考现代文阅读采用的材料都来自于课外、所以只要大量做一些课外的练习。这是不足取的。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一个个很好的例子、尤其是近阶段的课本教学、老师们往往会将中考的有关精神融合在自己的教学中、所以同学们还应认真对待、及时梳理总结。

第二、要养成先读懂文章再做题的习惯。

在这一阶段、语文老师会布置一些训练题、有些同学也会自觉地找些课外阅读题来做。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有些同学每次阅读文章只追求快速、而未真正读懂文章。

怎样才算读懂了?对现代文阅读而言、通常我们要能够回答三个问题:作者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

在这个过程中、把握好各种文体的特点、有利于我们更加有效地把握作者“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和“怎样写的”等问题。

第三、可养成边阅读边圈划的习惯。

同学们不妨边阅读边将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圈画出来、有利于更高效地读懂文章、能为后面的答题做好铺垫。

第四、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静心读懂文章之后、能否抓住试题的内涵是准确答题的.关键。

为此、题目中每一个字都必须好好琢磨。例如“写出文中与某词意思相同的词”与“写出与文中某词意思相同的词”、两者的要求是不同的。

第五、答题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完整准确。

有的同学答题时喜欢“贴标签”、例如看到比喻句、不假思索地套上“生动形象”就万事大吉了。这种流于浮泛的回答不能真正反映出你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同学们应结合文章具体的语言环境、从文章的实际内容出发、展开具体的、灵活的回答、完整、准确地将自己感悟、理解到的内容表达出来。

第六、答题时不必拘泥于一定按顺序完成每一道题目。

考试时、有的同学由于心情紧张等原因、一时写不出某一个字了、或者一时答不出某题。这时候、不要紧张、我们可以暂时把它们放一放、先做后面的题目。有时也许会在后面的答题中受到某些启发。有时、在冷处理之后、换个角度也许能想出来。

技巧七、言简意赅分条作答

做课外阅读、需要书写的文字较多、一些考生常怀有侥幸心理、答案写得非常详细、以便阅卷教师从中找到正确答案、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所以、考生回答问题时、应言简意赅。比如在回答“请概括文章所使用的事实论据、或请为文章补充一个事实论据”一类的问题时、考生可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如果是正面的事实、可以概括为“某某按照论点的内容去做了、有怎样的效果”;如果是反面的事实、可以概括为“某某没按照论点的内容去做、有怎样的后果”。这样既节省笔墨、又抓住了采分点。

有些问题的采分点较多、如果考生把所有的内容放在一起、混成一片、不利于阅卷教师批阅。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丢分、考生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应注意条理的清晰。尤其是3分或4分的题、考生应在每一条答案前标明序号、以便阅卷教师一目了然地抓住答案中的几个采分点。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2

一个雨后初晴的早晨,荀子信步走至淄水河边,面对汤汤流水,浩然长叹。他头颅硕大,目光如炬,布衣草屦,步态稳健。顺着河畔那条幽僻的小径,他静静地走着,苦苦思索着人生的意义。他遍观宇内,搜罗群象,脑海里渐渐形成“人性本恶”的想法,于是声声叹惋回荡在淄川长空阔天。荀子内心深处波涛阵阵,一种神圣不可遏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陡然升起。就在行走于淄水河畔的那个清晨,他写下了卓绝千古的《劝学》,以不容置辩的口吻劝勉人之向善。

荀子勤勉好学,手执古卷孜孜以求。晨昏相继,他总是手捧《诗经》《尚书》《春秋》《礼记》吟哦诵读,那些让它痴迷的竹简已然破旧不堪,但他总是耐心地重新穿绳相结。荀子不单读书,且深谙读之高妙,他认为《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是心声之归结,《礼经》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因此他说读书要从读《诗经》开始而终止于《礼经》,这样才能达到道德之顶峰。《礼经》敬重礼仪,《乐经》讲述中和之声,《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这些经典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囊括其中,只要尽力去读,便可成为高尚之人。书简上的每一个字都在闪烁真理的光芒,这让荀子兴奋异常,他废寝忘食,熟读成诵,潜心揣摩,终成一代儒学大家。

荀子之前的那个时代也让他陶醉其中,那个弹瑟的瓠巴是哪里人?是否生有异相?他的'瑟到底有多少根琴弦?他就那么不经意间一挥手,琴声就如清风流星四处飘散,惊得水中的鱼儿浮出水面,静静倾听。这是怎样的一个乐师呀!今天,哪个乐坛圣手能像他那样令我们心生羡慕和嫉妒?那个弹琴的伯牙在荒野是否已然遇到了樵夫钟子期?“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钟子期是在听到什么样的乐曲发出如此的感叹?子期死,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的知音传说,高山流水的绝唱,为什么荀子没有向我们娓娓诉说?

不对,荀子明明也在寻找知音,寻找那个识贤用才的君上。他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借以推行主张,多次担任过列大夫的祭酒。但一个小小的学官与治国经邦的愿望相差实在太大,于是他愤然离去,带着满腔豪情前往秦国,拜见秦昭王。面对威严的秦王,荀子有点心悸,但他并不畏形于色,只是神态自若地把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的政治主张和盘托出。秦昭王听得有点倦怠,长长地打了个呵欠,婉言辞绝。①荀子的内心沉入万丈深渊,从威仪赫赫的宫内走出,抬头便看到了阴霾的天空,灰蒙蒙的大幕让他感到身心交瘁。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3

第一类:写人类文章

写人类文章,一般是指以写报酬主的记叙文。这类文章,主要通过对人物表面、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通过一件或几件典型事例的叙述,来体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和精神风貌。

阅读写人类文章时,指导学生从以下几点入手:

1.感悟人物的外在形象。

2.读懂人物语言。

3.分析人物动作。

4.剖析人物的内心活动。

5.关注人物所处环境。

6.分析细节描写。

7.抓住文章主要情节。

第二类:写记事类文章

写人类文章,一般是指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这类文章有着比力鲜明的特征: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四大要素的交代给我们的有效阅读提供了重要信息。

做好记事类阅读标题问题,要求学生做到:

1.仔细地去阅读,去发现作者将要告诉我们的事情。

2.对文章的篇章结构进行基本的分析和准确的驾驭,能够比力精确地概括出文段的段意,总结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能按照作品中提供的事情或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本身的认识或看法。

第三类:咏物类文章

以描摹物体的.形状、状态、色彩等元素为主要内容的记叙文称为咏物类记叙文。

阅读次类文章的方法是:

1.理解作者具体写了什么事物,这个事物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2.文章是根据什么挨次写的,是写物的整体,后写物的部分;还是先写物的部分,后写物的整体;是先上后下,还是与之相反,等等。

3.要明白作者“咏”的物是什么,是怎样由事物展开丰富的联想去“咏”的;事物和联想有什么一定的联系,通过联想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仔细体会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第四类:绘景类文章

写景记叙文,是以描写大自然的各种风物景致、社会环境中的人文建筑、设施等为主要内容的记叙文。

阅读次类文章的方法是:

1.了解作者在文章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从景物的哪些方面来写其特点的。

2.分析描写景物是根据什么挨次来写的。(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等挨次)。

3.理解作者在文章里表达的思想感情及作者是怎样把对景物的感情融合到景物中去的,用了哪些生动的语言。

4.仔细体会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第五类:议理类文章

议理类散文,通过讲述一个现实的、历史的小故事来阐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阅读次类文章的方法是:

1.仔细阅读文章中的每一句话,进而对全篇进行整体驾驭性的理解。

2.对文章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或段落进行着重的反复阅读仔细地咀嚼、品位作者的行文目的——它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深刻道理。

3.找出文章的点睛之笔,也就是文章“议”的部分,回到原文中再仔细品读,把“议”读通、读懂并能联系实际谈谈本身的见解。

第六类:说明类文章

说明文是一种侧重于对事物进行解说、说明的通俗易懂的文学形式,是向人们介绍产品、自然现象、生活、健康等方面知识的文章。

阅读次类文章的方法是:

1.清楚地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了解文章的说明对象,可从标题问题、段落的第一句话、文章的中心句去分析;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可从事物的形态、构造、变革、成因、功能等方面去思考。)

2.清楚文章的说明方法。

3.注意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第七类:寓言类文章

寓言往往通过讲述一个小故事,用一种人们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形式,来告诉人们关于大自然、关于社会、关于做人的道理。

阅读次类文章的方法是:

1.仔细地去阅读,去发现作品中将要告诉我们的故事。

2.把故事中的启示运用到客观现实生活中,从而对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提供借鉴。

第八类:散文类文章

散文是用精炼、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写人、绘景、状物的短小精悍的文章。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

在阅读散文时,注意指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要求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散文中描绘的形象,体会文句所蕴涵的意义,产生一种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

2.体会文中的“神”。

在充分感受文学语言、形象画面的基础上,矮琢磨理闭幕文中的“神”,也就是它给我们的的启迪和教育。

3.抓住文章线索。

散文线索有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有以感情发展为线索,有以时间为线索,有活动为线索,有空间为线索等等。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4

【考情分析】

小说是一种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多层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作为阅读命题材料,在历年高考中已占有一定的比例,如海南、宁夏卷的《林冲见差拨》,湖北卷的《日月行色》等。历年《江苏考试说明》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列入了必考内容,且明确说明“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而江苏高考多年来一直以散文为阅读文本,因此,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新高考中,小说阅读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小说阅读的取材多以微型小说为主,考查侧重点主要在于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考生应对其相关内容和作用了如指掌。

【相关知识链接】

1 、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2 、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

3 、人物塑造方面:

辨析人物描写的方法,除了外貌(肖像、神态、服饰)描写,动作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直接描写外,还要注意其它人或景的烘托。《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外貌描写非常传神;《项链》开头路瓦栽夫人的心理描写十分逼真;《药》中华老栓买药时,黑衣人的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5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编者按】病句,就是有毛病的句子。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或客观事理的句子都是病句,前者叫语法错误,后者叫逻辑错误。常见的病句种类有:(1)词序颠倒;(2)前后矛盾;(3)成分残缺;(4)指代不明;(5)标点错误;(6)关联词用错;(7)重复啰嗦;(8)搭配不当;(9)归类有误;(10)不符合事实等。

以下是天天为同学们整理的一些病句的修改的技巧,希望能帮助同学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

一、句子中出现了并列短语时

句子中出现了并列短语时,可能有三种情况:

1:并列成分的包含问题。如我上街买了些蔬菜、花菜和小白菜,蔬菜和花菜、小白菜之间有包含关系,不能并列。

2:各并列成分的语序问题。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童年、中年、少年、青年和老年几个阶段,那中年就只能放在青年之后。

3:并列短语前后搭配的当否问题。这是高考中关于并列短语考法中的最重要的一种考法。如:

①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持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1999年全国卷)

分析:①中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是一个并列短语,但只有官兵能放弃休假,消防车却不能;

练习:

①中国国防科工委官员介绍说,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的成功发射、应用及运行,使得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中国的地球卫星表示了浓厚的兴趣。

②南水北调工程将建立良好的运营、管理和筹资机制,引导社会各方资金投入,从而形成水利 建设和用水的良性循环。

③我们要大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职员的专业技能,注重培养职员诚信、善良、敬业、务实的`精神。

二、句子中出现正反两方面的词语时

句中有是否、能否、优劣、好坏、成败等肯定与否定、正面与反面相叠的词时,可能要考正反两方面的前后呼应的当否问题。句子中的正反两方面的词语一般要讲求呼应,否则将视为病句。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呼应有明呼应和暗呼应之分。明呼应就是指前后都出现正反两方面的词语,暗呼应就是后面不出现正反方面的词语,但是能从语意上体会出正反两方面的含意。

例如:机器质量的好坏是保证生产安全的一个重要条件。(前面好坏是两面,后面也应在生产前加能否,形成两面)

练习:

①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

②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强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

(分析:①。②中的能不能,③中的能否后面均无表示正反两方面的呼应的词语、故视为病句。)

三、谓语是是、成为时

如果句子的谓语是是、成为时,要考虑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是否一致。一般的规律是:主语和宾语应该都表示同一事物或同类事物,或都表示某行为活动。

例如:今年麦子的收成是几年来麦子收成最好的一年。

分析:本句从外形上看,是将主语收成和宾语一年等同起来,表示同一关系,但是它们不是同一关系。可以删去一年或麦子的收成。

练习:

①三年的昆明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每到这个时节就会有在批的中外游客幕名前来。

②每年9月至于10月的米亚罗,气候宜人,撩人情思的红叶、古尔沟的温泉使人留恋的藏羌风情,是旅游的黄金季节。

四、句中出现与、和、对、对于时

如果句中出现与、和、对、对于时,要考虑主客位置是否倒置。

①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

分析:本句表达比较,本来要表达的是今年和去年比较,今年的情况怎样,但是因为有了和,却表达成了去年的情况,所以要将这两个词语换位置。

练习:

①我生在武汉,长在武汉,黄鹤楼的传说对我并不陌生。

②数码媒体艺术,大多数人还是比较陌生的;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在中国正日益受到关注和发展。

③全面健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对于我们感到十分亲切;它已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中奋斗的行动纲领。

④改革公费医疗制度,实施医疗保险的问题,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愉快接受的,这需要政府部门做好解释工作。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6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这是语文学科考试《大纲》中对现代文阅读的总体性要求,具体考点包括3个能力层级共9项内容。高考命题在检测现代文阅读能力时,共有两种题型两个大题,即在第一卷客观性选择题中检测社会科学类或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能力,共有4个小题12分;在第二卷主观性试题中检测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共4个道题,18分。要想在现代文阅读题上拿到比较理想的分数,我们认为除了平时多阅读勤思考多练习,还得掌握一些解题技巧,并且灵活运用。

首先,树立整体阅读意识,力争从宏观上把握文本的大体意思。如从文本的标题入手明确文本的表现对象,并且多方设问:本文的表现对象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对象的?表现对象的什么?为什么要表现这一对象?作者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从尾注或夹注入手,力争大体了解文本的写作背静,或者与文本有关的情况等。从题干的设问,特别是文学作品阅读的多项选择题的选项入手大胆推测文本的表达技巧和大体内容,以进一步验证前面的推断。例如,广东省20xx年秋季的高考试题第五大题《说树》,从标题入手,我们知道文本是以树为表现对象的,第一段主要内容和第二段开头部分文字是从乡情(或对故乡的感情)角度来表现的,第一段的末尾处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表现的,第三段主要是对与树相关的经历(探索树的精灵)的回顾,第四段是从树与人生与艺术的关系角度来表现的。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表现树呢?从第四段的内容,我们可以推断出来:表现树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表达对艺术的认识。从多项选择题的选项尤其是E项中,我们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至少,我们可以想到文本可能表现的是这一主旨。这样,我们在动手做题之前,对文本就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是下一步准确解题的保证。

其次,树立问题意识,速读文本。所谓问题意识,不是我们在平时学习或阅读中的那种质疑,而是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设问。心系这些问题,迅速阅读文本。这一步的阅读,是以段落为单位的,是对文本大致上的了解,而不是逐字逐句的推敲理解。为了迅速把握语段的大体意思,我们可以通过捕捉段落主旨句的办法大体了解语段的意思。一般来讲,段落的主旨句,要么在段首,要么在段尾,要么在段落的中间;当然,有的段落是没有主旨句的,这就需要自己通过整合来概括。对社科类文本和自然科学类文本,我们还应该在捕捉段落主旨句的前提下,善于提取主旨句中的关键性词语,因为写作这类文章的人更加注重文章结构的严谨性和表情达意的准确性,如同做学问那样作文章,紧紧围绕关键性的词语具体解释,或深入阐发,一步一步,一板一眼,逻辑性是非常强的。就高考命题来看,特别是第一卷中“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客观性选择题,大多也是围绕着关键词来设题的,如20xx年秋季全国高考河北等六省卷的第7题,就是考查对第一自然段的关键词——“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理解,青海卷的第7题考查对第一段的关键词——“茶马古道”的理解,天津卷第7题考查对第一段关键词——“技术跨越发展”的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还要随时进行整合,即将意思相同或从不同角度表现同一意思的内容迅速整合到一起,形成表意完整的语意板块。从阅读的目的上说,此步的阅读依然属于整体感知,而不属于精读,更算不上研读,所以,一般来讲,我们还不能动手做题。从阅读的时间分配上看,完成此项工作,大体上是三四分钟。

此外,准确确定阅读区间,即牢牢锁定答题的范围。例如,前面所举的例子,第18题题目设问:“从文章的第二段看,作者为什么欣赏冬天的树?”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关注文本的第二段,特别是本段的最后几句话,也就是把目光牢牢锁定在这个范围内。经过筛选并提取信息,我们确定正确答案应包括两层意思,即作者喜欢冬天的树的直接理由是“冬天的树,更见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是线结构之美。”本质上的更深刻的理由是“冬天的树充满强劲的筋骨,是树之精灵的世界,是人之精灵的世界。”

在解答主观性表述题时,我们还应树立“赋分”意识,即根据试题的分数来大胆推断答案大体上可分为几点来表述,如4分的题一般可分为两条来表述,6分的题可分为三条来表述。事实上,标准答案也是按照两条或三条来确定答案要点的。在组织答案时,可以采用摘录式方法,即文本中如有现成的答案,如高度概括性的又能准确解答题目设问的句子,就可以直接抄录;可以采用重组法组织答案,即从所确定的阅读范围内提取能够回答题目设问的关键性词语,然后用我们自己的话连缀起来;可以采用自撰式方法组织答案,特别是那些含蓄性语句的理解的题目的答案,一般来讲,文本中没有现成的概括性的语句,有时甚至连关键性的词语都找不到,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组织答案。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7

一、反复阅读,感知选文大意

解答阅读理解题阅读是基础。有些同学不论是在平时的练习中还是在考场上,对出现在自己面前的选文总是没有耐心仔细阅读,一目十行之后提笔就答题,其准确率可想而知。记住,浮躁是答题的大忌,你必须静下心来,将你面前的选文通读两至三遍,这时你方能去解答文后的试题。通读之后,该文的文体、大概内容在你的脑海中应有个初步印象。

二、明确基本概念,变简答题为选择题

同我们学习理化学科一样,基本概念的掌握在语文学习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同学由于对知识点的把握不牢固,常常会弄出张冠李戴的笑话。

当问到这篇说明文选段采用了何种说明顺序时,有的同学回答采用了“总——分”的顺序,这显然是将说明顺序和说明文的结构混为一谈。如果你概念清晰,起码在回答问题时能找到正确的切入点。问到表达方式,你会知道在议论、抒情、记叙、描写、说明中进行选择;提到记叙文的记叙顺序,你会知道答案必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之中;谈到议论文的论证方式,那定是立论、驳论二者选一。如此一来,似乎不知如何做答的简答题也简化成了选择题,答题的思路更加清晰。当然,语文学习中的基本概念远远不止以上列举的几种,它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意识地去发现,去积累。采用知识卡片,将平时学到的基本概念记录下来,不失为积累的一种好方法。

三、将问题带回文段中再次阅读

在解答试题时,我们不妨将问题带回文段中,在反复阅读之后,答案有时会清晰可见。同学们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用文中的原文加以做答,这样做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原文的语言有时比我们自己组织的语言要简练、明确、生动。因此,学会在文段中寻找有用信息,是阅读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当遇到考查“这”、“那”、“它”等代词的指代作用时,我们可以用自己所寻找到的答案去替代这些代词,看看文段是否说得通,衔接是否恰当,以此检验答案的正确性。同学们还可以用铅笔将文段中提出问题的句子勾画出来,以明确问题的所在,增强答题的针对性。另外,学会在文中抓中心句,抓关键词也是至关重要的。

四、多做练习,厚积而薄发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又从何而来做题时的得心应手?因此,要注重平时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如同英语学习中强调语感,你也会在语文学习中发现一些规律。

以记叙文为例,记叙文的结尾若是一个议论文段,其作用常是点明文章中心,升华文章主题,在写法上可以称之为“卒章显志”。同样,在记叙文中,若问到文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时,如果文段在文章的中间部位,你可以从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中去思考。当然,答案并不是唯一的,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分析。同学们不妨在平时的练习中选取一些有重、难点分析的参考书,最重要的是做完习题之后的反思,尤其是自己做错的题目,一定要好好想想自己到底错在何处,而不是简单的对完答案就了事,这样你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再加上你的耐心揣摩,考场上的游刃有余也就不难做到了。

第一步,预读来源:

阅读标题及有关注释,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词语的意义,在初步明确文章各自然段的段意及各段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划分出文章的层次。

第二步,通读

要求集中全部注意力,迅速地判断并准确地理解关键词语,理解语法结构比较复杂的长句的含义;对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词、句,则要根据上下文的相关意义来进行分析和推断,以准确地理解其特定含义;能够准确地判断重点句和重点段,领会文章的主题。

第三步,回读来源

采用跳读的方法对文章进行再次阅读,把握全文及各个层次的主要内容,并对文章中所写的具体现象或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对文中的抽象内容作出阐释,理解文句中隐含的信息,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在这一阶段,也可适当合上书本,回忆并复述每个部分或某些重要知识点的主要内容,检查记忆效果,初步巩固已经获得的知识。

第四步,赏析

在记忆、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感情以及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达方式等各个方面来作出分析和评价,鉴别其正确与错误,好与坏以及为什么好和为什么坏。在赏析艺术作品时,需要运用联想和想象,也需要进行判断和思考,即在正确理解作品本意的基础上,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以获得具有创造性的认识

另外,阅读理解中选取的文段一般而言也是比较精炼的,同学们不妨将它们当做范文来学习,这样不仅提高了阅读理解的能力,也间接地积累了写作的素材,说不定什么时候文段中优美的文句、感人的例子、缜密的论证会为你的作文增辉添彩呢,这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8

技巧一、抓住题目把握中心思想

任何体裁的文章都是有章可循的,考生在做课外阅读时,如果抓住了文章的题目,就能抓住文章的灵魂,就可以把握文章的整体。

记叙文可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类型,记叙文的'题目一般也分为这几种类型。简析题目可以帮助推测记叙文内容,推测文章主题,如《月是故乡明》一文,从题目入手分析,可推测出本文的中心思想应是借描写明月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说明文的题目往往能揭示说明的对象或对象的特征,如《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一文,从题目可推测出文章说明的对象应该是中国戏曲,说明的中心是中国戏曲的特点。如何把握说明的中心内容?考生可沿着题目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一定要注意总说性的语段、过渡性的语段,通常在这样的语段中能找出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词语或句子。

议论文的题目往往能揭示文章论述的话题或文章的中心论点。如《谈宽容》、《说天才》,这些题目是作者要议论的问题,即论题。《宽容是一种美德》、《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这些题目是作者对“宽容”和“天才”的看法,即论点。由此可见,论题包含着论点,以论题为线索去分析,就能快速找到论点。抓住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就抓住了文章的灵魂。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9

做阅读时要把文章多读几遍,把它的意思理解透了,知道中心 。

(1)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做笔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加深理解、加强记忆的过程。有人说:眼看千遍,不如手抄一遍。就是做最简单的摘录,也需要动动脑筋,以摘录最精彩的地方,至于写体会,那就更要动脑筋了。

因此,有了要做笔记的愿望,必然会促使你专心阅读。再加上与书籍相比,笔记自然要简明、深刻和概括得多,不仅利于理解,也利于记忆。

(2)利于积累资料,使知识外贮 经过长期阅读之后,就可以通过笔记积累起符合自己需要的大量资料,弥补头脑记忆的不足。因为用头脑记忆,往往不够准确和持久,难免忘记、记错或记混。如把资料分门别类保管好,则可以长期为学习及以后所从事的工作服务,只要不丢,就没有忘记的问题,只要使用之前看一看,这些外贮的'资料又可转为内贮的记忆,使知识的运用得心应手。

保尔·拉法格在回忆马克思时说:他有这么一种习惯,隔一些时候就要重读一次他的笔记和书中做上记号的地方,来巩固他非常强而且精确的记忆。

不少中学生在阅读时,轻信自己的记忆力,懒得动笔,以致到需要运用阅读的收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忘记得一干二净,感到很后悔。 还有的中学生笔记记了不少,但不知道定期分类、整理,不知道妥善保存,因此当需要运用时,又因太乱而难以查找,使笔记成了死材料。 一般精读的书,可用笔记本做笔记,而博览的书,可用活页纸做笔记,然后定期分类、整理。

如果在中学时代,就学会做读书笔记,学会积累和整理资料,那么,天长日久,不仅可以促进课内的学习。

总结:能帮助学生学会一套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这必将给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自学带来极大的好处。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0

一、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二、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三、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四、句子比较分析题

★常见题意: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

★答题方法及步骤:

1.表明观点(行不行,哪个好);

2.分析原句优点;

3.分析改句缺点。

五、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六、文段中主人公的判断

原则:必须依据本文的主题。

例如:《社戏》--“我”。

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的“我”等于作者本人;而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七、评价作家作品

1.应以对作家、作品的进步性作肯定性评价为主;

2.对作家、作品的局限性应点到为止,重点在于历史局限性。

八、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九、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十、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十一、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十二、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十三、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十四、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1

答题技巧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看出来,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

描写的作用一般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A、比喻的作用有三:

①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会;

②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便于接受;

③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B、拟人的作用是:

①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

②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

③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C、夸张的作用是

①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②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D、排比的作用是

①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

②增强语言的气势,运用排比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手段。

E、叠词、短句的作用是

①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引用诗句、名人故事、名人名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等,

F、引用的作用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同学们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

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

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

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2

说明文阅读:

1、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

2、 说明方法: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列图表、作诠释、摹状貌

分类别:使说明的层次更清晰

举例子:使事理或事物特征更具体、全面,有说服力

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某特征(事理),通俗易懂

列数字:具体准确说明某特征、事理

作比较:使某特征、事理更突出、更鲜明,给人深刻印象

(表达作用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句作分析)

3、“说明文语言的准确”题型解题模式:

A、 能否去掉

B、B、解释词义,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

C、 不用,语境有何变化(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

D、用了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例:47页三题:答:不能去掉,“仅”字是只的意思,用在这里强调说明了大脑皮层的厚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4、“体味文章结构严谨”解题模式:

A、 能不能调换

B、 分别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 指出这两段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议论文阅读:

1、 议论文中论点一般是陈述句和判断句,不用选择句和疑问句

2、 分论点既能支撑、证明论点,又可充当论据

3、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具体、全面、有说服力论述了某道理)、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使某道理更鲜明、突出,留下深刻印象)、比喻论证(把某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归谬法

4、 论据两种基本形式:道理论据(科学原理、定律、格言、讲道理的部分)、事实论据(事例、史实、数据)

5、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记叙文阅读:

1、 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作用: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 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

2、 理解记叙文中的关键词语的含义:一般意义(表面意义)+深层意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

3、 理解记叙文中的关键词语的'思想感情: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

4、 理解记叙文中的关键词语的位置能否调换:A、能否B、分别解释两个词C、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

5、 理解加点词能够被别的词替换:A、能否B、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C、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3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埋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4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表达题出现在试卷的第Ⅱ卷,是对学生筛选、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有一定的难度。无论是平时训练还是考试学生对这道题普遍存在着畏难心理,历年高考这道题的得分率也都偏低。于是一些语文老师认为在这一考点上投入太多时间得不偿失,不如把精力转向那些更能见效的考点上去。诚然,想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件易事,似乎无所作为,但从应试的角度看,使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把该拿的分拿到,应该是有可能的。如何让学生把该拿的分拿到呢?笔者以为以下几个环节在平时阅读训练中是不容忽的。

阅读选文时要勾画圈点。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一篇文章,如果从头读到尾不作任何标记,很可能读后脑子里是一片空白,什么印象也没有,在这样的状态下去做题能有什么好效果呢?阅读时对文章中首段、尾段、每段首尾、题目、反问句、设问句、独立段、中心句、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有意义能上升一定高度的语句、抒情议论句、重复出现的句子、表达作者情感看法的词句等作勾画圈点,不仅可以增加对内容的印象,还能大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行文思路,有了这些,解题时就得心应手了。

阅读现代文,理解文意,要抓好十种句子的分析

抓首句。一个语段往往是相对独立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转承作用。

如果是记叙文首段,首句中大多数是概括全段内容或交待事件发生发展的空间顺序或内部发展顺序。如《威尼斯》第一段首句是“威尼斯是一个别致的地方”,它是全文的文眼。“别致”二字准确地概括出了威尼斯的特点;如果是议论文首段,首句常常是提出分论点。如《崇高的理想》第二段的首句是“理想是有社会性、阶级性的”,它是该段的分论点;如果是说明文首段,首句则往往指明对象的某一特征。如《南州六月荔枝丹》第二段的首句是“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它交待了荔枝成熟时的颜色。

抓中心句。语境中的句子不是按等同价值排列的,而是既有关键的中心句,又有作为附加成分的句子。分析时要迅速从大量的扩展句和叙述句中抓住中心句。如:《琐忆》首段中的“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它是本段的中心句,概括了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

抓转承句。有的语段有几层意思,为了使层次问连贯紧凑,中间常用转承句或转承词。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六段中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承上文,“但是这在他身上还不是主要的”,启下文。

抓点睛句。有的句子在语段中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风景谈》在每幅画面后面加上了一句或两句简短的议论,这些议论文字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抓警句。有的语段中的有些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如:《包身工》最后一句话:“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组句子既蕴涵着作者对万恶的旧社会的无限愤激,又深刻地揭示了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警句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它是作者对于生活的高度提炼、概括,并进行逻辑推理的结果,领悟它的含义,有助于提高认识能力。

抓矛盾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如:《孔乙己》最末一段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此句表面看来矛盾,实际上是绝妙好辞,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抓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第三段中的“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作者直抒胸臆,热情歌颂志愿军战士。

抓特殊句。阅读语段时,有时会碰到一些特殊句式,只有弄清句式特点,才能够准确理解句意。如《祝福》第三段中的“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句中的“空的”“下端开了裂”都是后置的定语,分别修饰“破碗”“竹竿”,它表明祥林嫂走投无路,沦为乞丐了。

抓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要运用一些修辞格。如《荷塘月色》的第三段,比喻叠出,作者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把荷香比作渺茫的歌声,这些比喻形象贴切,新颖生动。

抓尾句。语段中的尾句或概括总结上文,或留下余地让人思索,或饱蘸笔墨抒发感情。如《背影》末段的尾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和无限热爱之情。

如1997年高考题现代文选文中有这样一些句子:“就是我所说的从前的‘散文的心’。”“从前的散文的心是如此,从前的散文的体也是一样。”“你想,在这两重械梏之下,我们还写得出好的散文来么?”如果我们在阅读时能画出这些句子,那么在回答第26题“文中的‘两重械梏’分别指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就能快速确定答题方向了。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表达题出现在试卷的第Ⅱ卷,是对学生筛选、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有一定的难度。无论是平时训练还是考试学生对这道题普遍存在着畏难心理,历年高考这道题的得分率也都偏低。于是一些语文老师认为在这一考点上投入太多时间得不偿失,不如把精力转向那些更能见效的考点上去。诚然,想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件易事,似乎无所作为,但从应试的角度看,使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把该拿的分拿到,应该是有可能的。如何让学生把该拿的分拿到呢?笔者以为以下几个环节在平时阅读训练中是不容忽的。

阅读选文时要勾画圈点。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一篇文章,如果从头读到尾不作任何标记,很可能读后脑子里是一片空白,什么印象也没有,在这样的状态下去做题能有什么好效果呢?阅读时对文章中首段、尾段、每段首尾、题目、反问句、设问句、独立段、中心句、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有意义能上升一定高度的语句、抒情议论句、重复出现的句子、表达作者情感看法的词句等作勾画圈点,不仅可以增加对内容的印象,还能大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行文思路,有了这些,解题时就得心应手了。

阅读现代文,理解文意,要抓好十种句子的分析

抓首句。一个语段往往是相对独立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转承作用。

如果是记叙文首段,首句中大多数是概括全段内容或交待事件发生发展的空间顺序或内部发展顺序。如《威尼斯》第一段首句是“威尼斯是一个别致的地方”,它是全文的文眼。“别致”二字准确地概括出了威尼斯的特点;如果是议论文首段,首句常常是提出分论点。如《崇高的理想》第二段的首句是“理想是有社会性、阶级性的”,它是该段的分论点;如果是说明文首段,首句则往往指明对象的某一特征。如《南州六月荔枝丹》第二段的首句是“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它交待了荔枝成熟时的颜色。

抓中心句。语境中的句子不是按等同价值排列的,而是既有关键的中心句,又有作为附加成分的句子。分析时要迅速从大量的扩展句和叙述句中抓住中心句。如:《琐忆》首段中的“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它是本段的中心句,概括了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

抓转承句。有的语段有几层意思,为了使层次问连贯紧凑,中间常用转承句或转承词。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六段中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承上文,“但是这在他身上还不是主要的”,启下文。

抓点睛句。有的句子在语段中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风景谈》在每幅画面后面加上了一句或两句简短的议论,这些议论文字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抓警句。有的语段中的有些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如:《包身工》最后一句话:“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组句子既蕴涵着作者对万恶的旧社会的无限愤激,又深刻地揭示了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警句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它是作者对于生活的高度提炼、概括,并进行逻辑推理的结果,领悟它的含义,有助于提高认识能力。

抓矛盾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如:《孔乙己》最末一段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此句表面看来矛盾,实际上是绝妙好辞,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抓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第三段中的“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作者直抒胸臆,热情歌颂志愿军战士。

抓特殊句。阅读语段时,有时会碰到一些特殊句式,只有弄清句式特点,才能够准确理解句意。如《祝福》第三段中的“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句中的“空的”“下端开了裂”都是后置的定语,分别修饰“破碗”“竹竿”,它表明祥林嫂走投无路,沦为乞丐了。

抓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要运用一些修辞格。如《荷塘月色》的第三段,比喻叠出,作者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把荷香比作渺茫的歌声,这些比喻形象贴切,新颖生动。

抓尾句。语段中的尾句或概括总结上文,或留下余地让人思索,或饱蘸笔墨抒发感情。如《背影》末段的尾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和无限热爱之情。

如1997年高考题现代文选文中有这样一些句子:“就是我所说的从前的‘散文的心’。”“从前的散文的心是如此,从前的散文的体也是一样。”“你想,在这两重械梏之下,我们还写得出好的散文来么?”如果我们在阅读时能画出这些句子,那么在回答第26题“文中的‘两重械梏’分别指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就能快速确定答题方向了。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5

1.考察作用

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

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看出来,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一般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的作用有三:

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会;

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便于接受;

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运用排比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手段。还有叠词、短句的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引用诗句、名人故事、名人名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等,这种题目的答案一般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同学们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

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说明文的阅读理解。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

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

1、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

2、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3、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

4、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