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差弗雷德》读书有感

来源:范文网 1.68W

  其一:弗雷德,另一个罗文?雷锋?

《邮差弗雷德》读书有感

看到推荐书目的第一反应,是想起了那本曾经人手一册的关于罗文送信的书。这也难怪,邮差嘛,送信是主业。本能的,以为无新意。

但翻阅十几页后,我联想起的,不仅仅是那位把信送给加西亚的罗文,还想起了那位既熟悉又感陌生的雷锋叔叔。书本翻阅过半,在感叹弗雷德的用心、敬业之时,我的神思也在不停地游走于弗雷德与雷锋、罗文之间:他们有共同点吗?他们的区别又在哪?

雷锋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曾经影响了几代人,但这在现今很多年轻人看来多少有点“雷人”,在迷失了“革命需要”的如今,想当“螺丝钉”的机会似已无从寻觅;以惊人毅力和绝对服从的强大精神支撑并付诸行动而成为英雄的罗文,曾经成为求职和追求职业发展的年轻人的入门(或提升)读物,但掩书、闭目、冥思后,顿感“精神可贵,无从操作”(送信的难度还会让相当一部分人产生距离感,没有效仿冲动),该书也已被质疑其作用更多的是作为企业增强员工“服从”特质的教案

我一直坚信精神的力量是强大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同的时代,我们需要不同的榜样。如果说,雷锋精神对新生代的教化作用已不可争辩地渐行渐远,罗文送信的精神也因为不解决职场实际问题,逐渐成为了一种象征意义,那么,弗雷德带给我们的,却是有如身边同事、亲友一样的真实的存在感与温馨的似曾相识,而且,多多少少都可以在弗雷德身上找到一点自己的影子。

雷锋、罗文和弗雷德的身上其实有着很多共同的特质,比如说,主动性,他们都是积极主动甚至乐观地去面对工作和生活,愿意付出,主动地付诸行动并持之以恒,有激情并且能持续保有。又比如,原则性、服务意识等。当然,弗雷德更多的是从本职工作出发去为其服务对象着想,不像雷锋是针对普天大众都提供服务;弗雷德是为了将工作做得更好(或者趋于完美),更好地体现其工作价值并惠及客户,雷锋是纯粹地为别人付出而不求一丝回报,因此,弗雷德主动介绍、推销自己和自己的工作,让客户知晓、信赖他的为人和依赖服务,雷锋是做好事绝不留名,受帮助的人要不感谢解放军,要不只能感谢菩萨了。从为人处事来看,通过哪种方式帮助别人是没有本质区别的,但从身为企业员工、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的`角度来看,无疑弗雷德更为鲜活、有效和高效。

没有仅仅强调(或神化)精神的力量和一颗红心包打天下的英雄气概,也没有渲染送封信有如西天取经般艰难、让人对英雄敬而远之,弗雷德很现实、很生动,专业术语称为“很有操作性”,或套用一本书名叫做“他的做法可以复制”。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读了弗雷德事迹,让人感觉到亲切并有效仿的冲动的一个原因。

当然,学学弗雷德的很多作法是不难的,但全过程、全方位复制弗雷德式对工作持久的热情和尽职,这绝不是一件易事(所以前面不说是“他的成功可以复制”)。可是,即便每人都只是学一部分、只是坚持一段时间、只在某一方面有突破,效果也很可观的,何必强求每个人“一辈子都做好事”。

  其二:来自问题的温暖

集团王总推荐此书时提出对几个问题的思考,是让人感到温暖的。因为,与以往强调诸如“送信”精神的思考维度与立场有所不同。除了传达当前促使企业发达、员工成功需要哪一种精神的同时,也认真地从企业管理的层面思考了为何有的员工还没有拥有这种精神、如何让更多员工拥有这种精神。领导想通过营造一种环境、氛围去培养员工的某种精神、让员工快乐地工作,这是让人感觉温暖的。

其实,我们常常强调某种精神,希望这种精神去影响我们设定的对象,然而却又往往忽略了对这些受影响对象本身的诉求以及诉求与要求间的“兼容性”问题,也忽略了应有的持续跟进。提倡精神的目的是要引导行动,从而产生理想的结果;而精神转化为持续的、普遍的行动,除了榜样,还需要环境。弗雷德与弗雷德的精神对企业是同等的重要,都必须靠企业自己去创造环境与条件,去引导和培养,去发现、关注和激励。

所以,员工别是读就读了,还要思考:我如何成为高效、敬业且快乐的弗雷德;管理者也别只推荐和发书,还要思考:企业怎样培养和拥有弗雷德。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