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读后感(精选6篇)

来源:范文网 1.64W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格拉底》读后感(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格拉底》读后感(精选6篇)

  《苏格拉底》读后感1

《苏格拉底》是一部涉及生物发展的科学幻想小说。文中的苏格拉底是一只经变异而懂人类语言的狗。

小说对“苏格拉底”的描写似乎有些夸大其辞,但如果我们仔细品读,则不难发现作者在夸张狗的同时,也保留了一些狗的本色、特征,这样一来,作品便又合情合理了。

文章中,作者无不痛心地写到那些无知、贪婪的人们对科学的探索与发展的阻碍和扼杀。文中的看狗人詹宁斯便是如此。在他的眼里,这条会讲人话、听人话的狗成了一棵摇钱树,他根本不知道苏格拉底的真正价值之所在。正因为他的无知,葬送了一个会对人类科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天才,使人们失去了一次进行科学探索的机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科学家们的努力以失败告终,无论他们再怎么努力,再怎么用心研究,面对那些不懂科学的人来说,根本毫无用处。无知无识的人们对于科学研究的破坏性是毁灭性的。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一个大哲学家,大思想家,他的智慧和思想在全世界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但苏格拉底本人却被当时的当政者惨害了,他死之后,人们才发现了他存在的意义。

但真理永与我们同行!

  《苏格拉底》读后感2

合上《苏格拉底之死》,记忆最深刻的是苏格拉底所言的一句大意是:他知道自己的无知,然而他觉得自己还是比别人都要聪明那么一点点。他说是因为他知道他并不知道那些他实际上不知道的事,而其他人都以为他们知道实际上他们并不知道的事。

理想主义者苏格拉底,也许正因如此《理想国》才称之为理想国。两本书要一股脑看完,都为对话形式,其实略微枯燥(理想国目前只看了三分之一),且有的逻辑性本质不严密,而形式的貌似严密看得容易头晕目眩,一旦你顺着他的思路思考就容易丧失部分自我逻辑思维能力,甚至我怀疑我能够意识到的他的部分逻辑思维辩证错误,或许也不过是因为在此之前我提前的经历阅历思索导致。

那么如果我不曾知晓呢?是不是我们对于我们未知事物的接收程度就是最高的呢?而如果我们对未知接收程度最高的理由只是因为尚属于未知的范围。那或许这便是荒谬得以容易存在的理由?突然又觉得有太多的事情都经不起深思熟虑的推敲思索,一方面是总觉得容易进入思维的矛盾怪圈,另一方面是追本溯源其实是极难的一个事。

只是又让人觉得可悲的是思考问题的能力也许公元后二十一世纪的人与公元前五世纪的人(苏格拉底)的思考能力很可能相差无几,又或许大部分普通人甚至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也许你会说苏格拉底可被当时称之为最智慧的人呢,也许这也是事实,可同样,事实却也是二十六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的纯粹理性思考能力貌似并没有革命性的变化,你困惑的迷茫的思索的好像他一样全都和你一样困惑迷茫思索过。(也许这么对比缺乏科学性,毕竟样本太少,而对比也不对等。

自然,我也不知如果是事实,这样的无明显进步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忘记今天具体是什么事情和朋友讨论的时候,我突然说到如果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这个人,完全是因为这个人的经历的话,也就是说如果任何一个人经历了他所经历的经历也会变成他的话,那么他的一个特殊性体现在哪里呢?又有什么资格说他是他,而不是别人?

我是我,而不是别人。我之所以说我是我,而不是别人,更多时候是因为我认为就算别人经历了和我一样的经历,ta也变成不了我,也不一定真的就能理解我。我认为存在某种可以说是自我选择的东西存在,又或者说只是,我希望存在。

《苏格拉底之死》体现了某种程度上苏格拉底的人格统一性,他为完成自己的某种理想主义而牺牲,甘愿牺牲。虽然他说过他自己的无知,而很明显他也同样透露出一种高人一等的骄傲。

不过最让我难能可贵的一点是我觉得显而易见的论点,如若对方不解,苏格拉底总是很有耐心的为其作进一步的解释,(尽管存在有的解释是我无法认同的,又也许是柏拉图编纂的,苏格拉底并没有那么有耐心?)而我个人如果我觉得显而易见的对方却完全不解,我很可能不会多言只言片语。

自然我不能完全理解苏格拉底,甚至自以为是的认为他是一种理想化追求超越了求生本能。这种伟大的牺牲感或许与战争时期英勇献身的士兵并无二致。这种行为在大部分的我们看来也许属于愚蠢,也许也并非毫无意义。但却又不能不承认这种信仰背后的伟大。

让我联想到今天看到的在《月亮与六便士》上所言的一句:难道做自己想做的事,生活在让你感到舒服的环境里,让你的内心得到安宁是糟蹋自己吗?难道成为成为年收入上万镑的外科医生,取得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吗?

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也许看上去契合度不是那么高,但总觉得有种本质的吻合点存在着。即你如何看待影响你如何选择与如何行为(自然行为本身也包含了选择)。

6·19号等与坐飞机时看完的《苏格拉底之死》,后感却一拖再拖,所有理由都是借口。安慰自己也许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留下的更会是精华。又怕什么都留不下,不光光是书籍。

  《苏格拉底》读后感3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是描述一趟考验着勇士的毅力、勇气、情感,甚至是面对痛苦、挫折和危险的路程,丹米尔曼在一天夜晚、一间普通的加油站遇到一位怪老头,他否决了丹所有的自以为是,神秘的他让丹想到古时候的苏格拉底。从此,丹每晚走进加油站、每晚像爱莉丝一样走入梦游仙境,踏上超脱世俗的勇士之道。

以前每当我低落情绪过了,心头总还是感觉沉重,看书、看影片也只不过是暂时逃离现实生活,并无法完全摆脱压力。这是第一次,当我看完这本书时,竟然觉得自己重生了!我突然觉得从前的自己,就像是书中的主角一样是个傻子,一味地追求成绩和名利,忘了这个世界是多么明亮及美好。现在,我好像重新活了过来一样!看看周遭的景色,我嗅到了花香;也触到赤脚踩在大地的感觉;更听见风在低语。

故事就像人生一样: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每一个部分、每一个细节,都融入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刻,让我有似曾相识、再熟悉不过的亲切感,《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就是如此深受我的喜爱。

犹记起初阅读时,它的内容并不是那么令我着迷,但越到后头,越发现它是本与众不同的励志书。其中的精彩不在于浩大的'场面,而是建立在万事万物的简单面之下。它让我明白:人生没有平凡无奇的时刻,我们其实都忘记了最初的自己。拿婴儿做比喻,诞生在这个世上的头一回冒险,既充满好奇又保有最自然的一面,从我们开始把生活上的一切灌上名词、学习限定事物为何,便把自己局限在心智所造的洞穴内,而无法自拔。只有少数勇士看见光明、挣脱束缚,然后笑着走向永恒。放下一切吧!我们终归属于天地之间,我们是树、是云、是鸟、是风,死亡也只不过是走回一开始我们走这一遭的源头罢了!

我们在哪里?现在是什么时间?答案其实很简单,我们就在这里、在当下这一刻。我们总是太执着于过去和未来,我们做到了什么,还有将来要成就什么,却忘记了自己活在现在。醒过来吧!别让人生只是一场大梦;醒过来吧!别再执着于没有意义的坚持上。哭泣和愤怒都蕴含威力无比的强大力量,如果我们能够把这股力量化为平静,其转变将带给我们莫大的快乐。

勇士会莫名其妙、毫无理由地感到快乐,因为快乐并不是我们感觉到的一种事物,快乐就是自己,就是自己本身。我们会愤世嫉俗是因为我们看得不够深入,所以才看不出他人或自己内在的光芒。当我和书中那原先摆脱不了顽固心智的主角一同净化了身心、使生活变清净,我彷佛感受得到丹静坐时的宁静,看到那一个又一个故事、生死交替的情景。

放下书本,我竟没有留恋、没有悬在心上放不下的石头。原来我把生活的肩担都幻想得太沉重了!原先认定那一场又一场的竞赛、输赢全成了清风、微风、徐风、狂风、暴风或飓风,随它去吧!放开它、随它去吧!如果我们哪天走不出自己筑起的心情围墙、掉进世人愚昧的陷阱时,请起身像个勇士般行动,活在这一刻并努力表现,只要尽力做到最好,就能找到自己。明白整个宇宙是一体的,包括埋藏在心中的苏格拉底,不过就是最初与最终的自己。

这本书改变了我,不只是一个观读、一个决定,而是如何看待我所拥有的、所遇到的,愿它也能改变更多的人。我们都应该做个勇士,勇敢地动身前往自在又快乐的世界大门,只因为我们是勇士,每个人都是。改变就从现在开始,别再做梦了,让真实的自己醒过来吧!

  《苏格拉底》读后感4

在那样一个嘈杂的环境里,智慧与思考能让人心平气和。我打开随身携带的书,在满大街低头族里像个异类。

《苏格拉底之死》分为尤息费罗篇,申辩篇,克利托篇和斐多篇,?而斐多篇讲述苏格拉底临刑之前关于灵魂的讨论,尤其动人。费多感叹:那是一个令人惊奇的经历。见证了一个朋友的死亡,却并没有为题难过的感受。之所以称之为惊奇,是因为苏格拉底说服了在场所有人,让他们相信即使他是去了死后的世界,他也会过得非常好。我对苏格拉底关于死后遇到更好的主人,灵魂存在的论证感到震惊,并简单理清了整个论证过程。

A如果灵魂在人死后不继续存在,就不可能重生为人。b重生是存在的。所以c灵魂在人死后继续存在。对b的证明:1任何一对相互对立的事物,都存在着互相产生的过程。2和死亡是一对相互对立物。所以b2生命产生了死亡。并且b3死亡产生了生命。由b2和b3可得b重生是存在的。

当我意识到自己存活在这么一个科学发达的世界时,对于苏格拉底的论证的彻底信服让我感到惊讶,并深深折服于他??的智慧与思考!我知道一个普通人并没有想要追求灵魂与肉体脱离的自由的思想觉悟。安于满足并不是他们的错,但若能解决心中的疑惑,追寻智慧之路何其艰苦又何其令人着迷!我为自己能得以窥探先知的智慧而热泪盈眶,为自己的存在以及可以自由思考的能力而感激上帝。《苏格拉底之死》留给后人的是至上的智慧,也留给我们一个思考之道,让我们更好地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感激,存在即有意义。

  《苏格拉底》读后感5

我对苏格拉底的一点了解,除了课上张老师所讲的有关内容,也就是吴飞老师译的《苏格拉底的申辩》。惭愧的很,这本书至今没有读完。不过确实很吸引人,不仅仅是它的哲学思想的交锋,还有渗透其中的形而上的思辨性。

《苏格拉底的申辩》中的第一部分记录了申辩的由来经过,不同版本的差异,以及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诠释。给人一种庞杂而有些混乱的感觉——一方面说他是“引进外邦的神”而获罪,又说其实真相是他的怀疑精神动摇了民主的基石。当然后者更合理,只是这推理论证的过程让人有些困惑。

最精彩的还是申辩的正文。遗憾现在刚看了个开头,同时真的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听他——其实是柏拉图借他的口——对希腊进行美德教育。我不怀疑《申辩》其实是柏拉图主观构思加上他对于民主制的控诉再加上苏格拉底确实的思想脉络,但是在读他与莫勒图斯辩论的那一段,总感觉有点怪。他首先要申辩的是“败坏青年”的罪行。苏格拉底给莫勒图斯下了个套,他先问“是否很多人可以带好青年”,把莫勒图斯带进去,继而类比说马,难道很多好人可以带好一只马,而一个坏人尽可以让整个马群失去前进的方向吗再回到人本身,难道可能一个人把青年带坏,而其他所有好人都无法挽回吗既然这样的逻辑不能成立,哪么只有一种可能,即莫勒图斯自己在诋毁苏格拉底。

这样的逻辑真的很霸道。且不说马和人的比喻是否相类,一个人对于整体的祸害是否真的如苏格拉底所言是不太可能的也值得思考。我们知道,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是无知的,而他的有知体现在他知道自己无知。所以无论是在街头与人争论还是法庭上的申辩,他都是在“启发”对方,但其实对方的本意并没有真正表述出来,而是顺着苏格拉底的思路简单的选择“一条路”。我想,这恐怕也是很多人看不惯他的原因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是讲究“德性即知识”,但是他对于理想生活的理性思考,以及外延的形式上的申辩,与城邦本身的现实生活存在着最根本的矛盾——精英治国还是民主政治于是,就引出了您上课时提出的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我觉得苏格拉底的悲剧与俄狄浦斯王的悲剧还有不同,俄狄浦斯王的例子具有伦理血源性,本身就是很偶然的,而苏格拉底悲剧在于思想,具有更大的普世意义,也更增添了他的悲剧性——没有人应因思考和言语而获罪。当今民主制下的基本法则却无法照耀在雅典的上空。

所以,我们为他的死而悲哀,也许还是要着眼于两者的悲剧性上。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也许想用死给大家上一课——你们迟早会后悔的,到时,我在法庭上的申辩将成为大家追述我思想的一部分。不论柏拉图有多少异于老师的论断,至少,主题思想没变。《申辩》仍然是苏格拉底一脉相承的思想路径。这就够了。

我相信苏格拉底是一个对自己的信仰到底的人,也很难想象他的助产术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学识而非帮助他人获得“美德”,他的理想至少有一部分是希望希腊人能通过他的努力过上更加理性,从而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当然,有人认为他是过于特立独行,与智者没什么两样——从申辩来看,这似乎也是隐藏的一条人们憎恶他的原因。但很显然,智者强调论证过程要如何如何有逻辑,把对方摁倒;苏格拉底则追求跟我论辩你,是你,要最终有所收获。说到底,他追求的认识自己,其实和人的本性有点相违。神愿意认识自己的无知么人恐怕就更不愿意了。死,是必然的。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申辩中最后的:“是该走的时候了,我去死,你们去生。我们去做的哪个事更好,谁也不知道,除非是神。”死而得道,生而不知其所,生与死的判断,还真的不好说了。

  《苏格拉底》读后感6

虽然看起来《苏格拉底的申辩》记述得是苏格拉底为他的清白所做的申辩,其申辩对象是雅典的五百人陪审团,但其实本篇对话录是柏拉图在借苏格拉底之口为哲学所做的申辩,其申辩的对象乃是政治。贯穿于整个《申辩》的线索便是政治与哲学之间的张力。

柏拉图几乎所有的对话篇的主人公都是苏格拉底,在柏拉图的对话篇中,苏格拉底和他的对话者们探讨着各种问题,与其说苏格拉底所探讨的“是什么”的问题是他的哲学,倒不如说苏格拉底的哲学就是他的生活方式,是他对善的追寻。在苏格拉底这里,哲学的目的便是要实现一种善的生活。所谓苏格拉底的生活方式就是一种审慎的、不断追问的生活。在《申辩》中,当有人提出流放苏格拉底,条件是让苏格拉底放弃爱知,苏格拉底对此断然拒绝,说道:“一个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人过的生活”。正因为此,苏格拉底整天在市场上和别人对话,省察那些自以为知的人,通过一个个的诘难指出他们的无知。也正因为这样,苏格拉底才得罪了雅典公民,最终导致了苏格拉底之死。

虽然苏格拉底反复提到自己拒绝从政,但苏格拉底并不反对政治,因为政治的目的也是要实现一种善的生活,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政治与哲学一样都是以善为目的的。但是,政治与哲学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哲学是原始性的,而政治则是次生的。哲学作为一种对善的追问是直接指向善的,而政治虽然也以善为目标,但已经退化为一种手段。在哲学那里,手段与目的是不分的,人们既是通过哲学追问进而向善进发,并且哲学追问本身也就是一种善的生活。而在政治那里,手段与目的完全分离,政治只是一种为了实现善的生活的手段,因而在政治生活中,人们看起来似乎已经完全忘却了对善的追寻。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对立,在这一意义上就可以说是一种面向上对立,前者直接面向善本身,后者只面向有益于实现善的事物。正是哲学与政治这一点对立才进一步衍生出其它方面的对立。对于哲学而言,由于其直接面向善,因而她力求以真理取代意见;而对于政治而言,由于它仅仅作为一种以实现善为目的次生性的手段,它需要以意见为基础,最终由意见逐步上述到对真理的探寻,因此,它才需要一些“高贵的谎言”作为政治生活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

尽管哲学与政治有着根本的不同,但政治作为一种实现善的生活的手段却又是必要的,因为城邦中每个人的禀赋有所不同,他们对真理的接近程度也因而有所不同。我们不能奢望城邦中每个人都像苏格拉底一样过着一种哲学的生活,对于这些暂时不能达到真正爱知境界的人,其生活的根基只能建立在正确的意见之上。所以就这一点而言,苏格拉底并不反对政治。既然苏格拉底并不反对政治,那么他为什么又要倾其一生去省察和烦扰那些雅典城邦中的“政治人”,甚至还为此付出了生命呢这看似是一种悖谬,实则并非如此。苏格拉底反对的并非是政治,政治作为一种在城邦之中实现善的生活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苏格拉底真正反对的是政治作为一种手段的目的化,也就是政治忘却了它原本真正的目的,而把手段本身目的化了。

在苏格拉底看来,政治是实现善的手段,虽然它会因此形成种种具体的制度,这种制度可能看上去十分具体和琐碎,但是这些作为手段的政治始终都一如既往地以实现善的生活为其目的。但是,在当时的雅典城邦之中,种种不正义的制度戕害着人们的善生,这使得苏格拉底意识到当时的政治已经偏离了它本来的轨道,已经忘却了它本然的目的,信以为政治的目的就是权力或者权术。所以,苏格拉底才自诩为牛虻,不停地叮咬这雅典城邦这匹大马,不断地警醒雅典公民要把善作为其政治生活的真正目标。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