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来源:范文网 2.25W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相约星期二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

有一段时间,每当想到“死亡”这个词,都会使我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心绪紊乱得一塌糊涂。我想,我怕死,也怕亲人们死去,仅仅是在臆想中,那失去一切的感觉如此真实,带来撕心裂肺的痛楚,这滋味太苦。

于是我选择了逃避,任何引发思考的小苗头都被我立即扑灭,不让思绪在头脑中停留、蔓延,这招能暂时躲过痛苦的折磨,可我知道,这个问题我终究要独立面对,逃不掉。

书,是我探索答案的得力工具,从宗教对于生死的阐释到历代智者对死亡这一终极问题的思考,重塑了我思想中的基石,让脆弱的心灵逐渐强大。终于,我敢于主动探索,直面死亡,思考人生

读了余秋雨文集中关于《相约星期二》的介绍后,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潜意识中有一个信念告诉我,它可以给我指引,改变我对死亡的态度。一口气读完全本,当真是受益匪浅。

这是一位身患绝症的社会学教授(莫里)给他最钟爱的学生(米奇)上的最后一堂课。一种叫做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病症正在逐渐蚕食这位老人的生命,书中细节的描写给我强烈的`代入感,犹如身临其境地看着莫里的生命一天天枯萎,与作者共同体验死亡的逼近。

我不知道如果自己面对如此境地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勇气,但作者给了我莫大的勇气。他本来是一个舞蹈爱好者,病魔使他全身肌肉萎缩、生活无法自理,然而他一直保持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他看来,他是幸运的,因为他有充分的时间将自己的人生感悟留下,与亲友告别,仔细做好离开前的准备。即使在弥留之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他没有陷入感到羞辱、无能的泥潭,反而从事事需要人照料的状态中捕捉到婴儿时期的满足与幸福……

这本书传导给我一个全新的理念——死亡没那麽可怕,甚至可以享受面对它的过程。

我终于意识到死亡无需逃避,因为它必将降临,它降临的方式千差万别,时机也无从把握,也许下一刻就会离开。所以,要珍惜活着的每一刻,向死而生,活在当下,不为过去的虚度而悔恨,用心感受并享受正在经历的一切!

面对死亡,我已不再恐惧,就让一切自然流转,自然地来,自然地去,我只需做好自己,好好享受活着的自由时光。我已经准备好去读《最好的告别》了。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2

也许是人生的卷轴刚刚翻开的缘故吧,我总是问自己:“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为什么我活着,有的人却死了?”这是十几岁岁左右的人最爱问的问题。到了爸爸妈妈的年龄,人们大多已经为家庭奔波的不成样子了,不屑或不敢再问这样的问题。但是,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时刻,它还会悄然从心底冒出。这千古之谜,有谁能说得清楚呢?就是那些大哲学家,他们的回答也常常十分高妙“仙答”却并不解决我们凡人的问题。一位老人,在临终之前,通过他的学生,向我们提供了一份人生的答卷。

当时买这本书时,并不是因为写着余秋雨的'推荐做序,而是这个问题深深地吸引了我,人生刚开始,更渴望了解人生。

有的人在突如其来的灾祸中死去,或在某个黑夜里静静地离开,中国人会面无表情地说地说:好,好,至少不是在开膛破肚时去的。但是,当得知了自己在某一天会离开这个充满眷恋的世界时,这时他的心理大概可想而知,有人颤抖,有人饮泣,有人崩溃,有人在痴痴的笑,也有人未服从命运的安排,自己在大限之前解决了自己。因为,人们所说的“受罪”不仅是病痛的种种折磨,更是等待死亡的种种心态,因为等死的时候,心里永远比死的一刹那更痛苦。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及的因果报应,如果有个人此生成就了种种善举,那么他最好的结局就是“无疾而终”。

当我们两只脚踏上人生的起点时,终点就是死亡。无论伟人还是凡人,终究是会死去的。后来莫里老头儿很潇洒地走了,而他为了学生做的备课内容还没有教授结束,他在天国看着人们,看着人们是否在翻看他的备课笔记,也在看着人们是否接受了他教授的精神。

所以,这本书的最后一句,作者留下的文字是:

“这门课仍在继续。”

“我已经踏上了最后的旅程——人们要我告诉他们该怎样打点行装。”莫里说。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3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是写在封面上的一句话。这句话言简意赅,是画龙点睛之笔。而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属于莫里与米奇的人生课,更是我们应必修的一门课。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名叫莫理的老教授,在知道自己身患绝症后,他把他的学生米奇叫来,在他最后的一段日子里,给米奇上了最后的课程,相约在星期二上课,他们谈论的话题有很多:有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

若在你生命中有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怎么做?这是米奇在莫里临终前几天提到的问题。对于我们,可能要回答:“当然是玩,痛痛快快的玩上一天,或睡上一天懒觉。”而莫里的回答让人们无法料到:“我想想……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论他们的问题,谈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颜色,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的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的睡上一个好觉。”现在我明白了,莫里为什么能在最后的日子中仍保持一种健康向上,乐观的心态,通过他的回答,我已明了。

而我们,能否向莫里学习。不要对自己的得失那么关心,不要对金钱那么在意,当我们仍沉溺于追梦的.幻想中时,多少时光偷偷的从我们身旁溜走,而我们却浑然不知。正如朱自清在《匆匆》里写的那样:“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是否能够仔细地思考一下现在,努力把握现在,只有现在,才是成功的关键。只有把握住现在,才有可能把握住未来。

而莫里与米奇谈论的,不仅仅只是这些,还有更多的人生话题需我们仔细思考……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4

闲暇之余有幸读到一本能够净化心灵的书:《相约星期二》。书中讲述了一位身患绝症的老人在人生的最后时刻把自己睿智的处世哲学在每周二分享给自己曾经的一位学生,也就是作者。弥留之际的谆谆教导与迷茫之中的人生脚步碰撞出了让人们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让我获益良多。

曾经听说过一句话:“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是啊,生活真的是很不容易。生病的盼健康,健康的盼钱财,富裕的盼轻松,闲逸的盼成就。每个人都在严阵以待,使出浑身解数与生活较量,追求着自己所谓的幸福。“老天爷太不公平了”,“我要和命运抗争”……,诸如此类的话消磨了一些人,振作了一些人,可是,我却看不到这些人身上幸福快乐的影子。每天的忙碌,已让人们忘记了去体味幸福。我也每天在和生活战斗,埋怨着他的不公,烦恼着他给我的苦难,然而,莫里教授的一句话让我一下子释然了,他说:“人生最困难的事情就是和生活讲和”。理解生活,包容生活,也就获得了最简单的快乐。

。都说“知足者常乐”,什么是幸福生活呢?于病者而言是健康,于贫困者而言是温饱,于劳累着而言是一夜好觉,于奋斗者而言是一点成功,于孩子而言是得到一件心仪已久的玩具,于老人而言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吃一顿家常便饭……所以,我们首先要理清现阶段所追求的是什么,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不管生活给我们设置了多少障碍,只要真诚的接受它们,包容它们,又有什么事能让我们暴跳如雷呢?正如莫里教授临终反思的`那样,远离那些盲目追求物质享受,那些缺乏责任感缺乏爱的病态生活,“人生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在莫里老人看来,只要明白了什么是真实需要,就会走向关爱与奉献。

停下奔波的脚步吧,看看我们周围,看看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用爱去呵护,幸福就一定会在我们身边环绕。让我们与生活讲和吧,给自己一个纯净的心灵,也是给自己一个发现美好的机会。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让我重新认识了死亡,认识了生活,让我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了一片心灵的净土。“境界,让死亡充满韵味。死亡,让人生归于纯净”。我感谢这位睿智豁达的老人和这个谦虚有爱的年轻人。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5

如果一个人被告知,自己人生只剩下短短几个月甚至更少时,他会如何度过这段时光?

我的答案:“起来,吃饭,治疗,睡觉。”

相信有许多人会选择这个答案。

一个叫莫里的教授,却修改了这个选项。

他的答案是:“起来,吃饭,治疗,上课,睡觉。”

当死神的利刃划过你的胸膛,带过一串血珠,你会想什么?

我的回答:“快逃,爸爸妈妈还等着我吃饭呢,最近的杂志我还没买……”

相信有许多人也会选择挣扎与逃跑。

一个莫里的教授,却偏偏不信逃能解决一切。

他站在原地,享受着剑贯穿胸膛的'疼痛,品味着飘扬在空气中的鲜血。

他是明智的。

当死神向莫里伸出手时,他一颤,随之又平静下来。他觉得他是幸福的,因为他有时间回忆,甚至享受到再度成为婴儿的惬意。

他突然有了一个念头,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更多的人分享。于是,他开了一门课程,只有一个学期,14节课,学生只有一个。这门课只有一个规定:星期二上课。

14节课,从世界,到自我,从怜悯,到真爱。

最后随着我们的教授一起结束。

跨入此门者,必须舍弃所有的希望。

但是我觉得,我们的教授违背了这个条例,他的口袋里攒满希望。正如他所说的,当人年老时,可以拥有40、30、20岁的自我,他的人生也就更充实。而当人死去时,他拥有的自我足以让他成为超过微软的老板的富翁。

只是更多的人不愿意这么想,他们想要回到过往。这没有错,但这样便浪费了用一生积攒的最宝贵的希望。

我们的老教授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他努力把自己的人生和更多的人分享。病痛催(摧)不垮灵魂,一个伟大的灵魂,一个已经坐上死亡之船的老人,却像开告别演唱会一样,在船上向所有爱他的观众招手,告诉他们接受爱,接受自身的教育,别被世俗蒙蔽。

岸上,观众们用笑容拭去泪水。他们的人生依旧进行,但是已经随着老教授的船偏离了原本的航道。

即便都通往地狱,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航道。

选择一条特殊的航道吧,和莫里一样。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6

一位身患重病(渐冻症)的社会学教授即将离世,与学生约定每周二再进行一次教学,教学内容是人生,毕业典礼即葬礼。一位即将离世的老人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哪怕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躯体,仍然希望自己有所价值,他希望自己是终身教师。看完全书感动之余也有一些收获。

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情?学生问。

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在思索是什么呢?失去生存的能力和依靠?看到老人的回答:“和生活讲和。”觉得自己想的.太肤浅,不知道是否该庆幸这份肤浅。的确和生活讲和是最困难的事,如果能完成这个最困难的事,相信也没有难以克服的事了。这是一门毕生的修炼课。

我们的文化不鼓励人们思考真正的大问题,而是吸引人们关注一大堆实利琐事。上学、考试、就业、升迁、赚钱、结婚、贷款、抵押、买车、买房、装修……层层叠叠,一切都是为了活下去,而且总是企图按照世俗的标准活得像样一些,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忌妒你。

我决定活下去——至少尽力去那么做——像我希望的那样活下去,带着尊严、勇气、幽默和平静。

许多人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即使当他们在忙于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时,他们也显得昏昏庸庸的。这是因为他们在追求一种错误的东西。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

超脱并不是说不投入到生活中去。相反,你应该完完全全地投入进去。然后你才走得出来。

在这类小事情上我能遵纪守法。但在大问题上——如何思想,如何评判——你必须自己选择。你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或任何一个社会——来替你作出决定。

我认为逃避并不是解决的方法。你应该为建立自己的文化而努力。

在生命的中途,我们同样需要别人活着。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7

这本书内容不多,一口气看完了,很感动,流了些眼泪。看到时候很心痛,一直被教授感动着,看完之后稍有空虚,因为教授的世界离我太远了,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品读并为止神伤,可是天亮了,伤痛都回来了,教授在天堂里。无论如何,看了还是有很大收获……死亡,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情,可不幸的活着也同样让人悲哀,而许多人并不幸福。我们过多的追求物质需要,可他们并不能使我们满足。我们忽视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的关系基础,我们忽视了周围世界。这是我迄今为止读过的最感动的一本书。

寒假很快就过去了,闲暇之余我阅读完了《相约星期二》这本书,读完之后细细的回味着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余味无穷,感触颇多。这本书描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书中的主人翁是一个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性侧索硬化以后,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在得知他的恩师的病情之后,便和老教授约定,每周二都上门与他相伴,聆听他最后的教诲,并在他死后将老师的醒世箴缀珠成链,冠名《相约星期二》。 《相约星期二》的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是美国著名作家、广播电视主持人,对于他来说,与恩师“相约星期二”的经历不啻为一个重新审视自己、重读人生必修课的机会。这门人生课震撼着作者,也藉由作者的妙笔,感动整个世界。本书在全美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三十一种文字,成为近年来图书出版业的奇迹。我想这本书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轰动效应,这和老教授给学生上课的内容是分不开的,因为老教授在每个星期二给他的得意门生讲授的内容是讨论:“生活的意义”,他要把死亡作为他最后的一门课程,作为他生活的主要课题,因为每个人都要经历死亡这一过程,他要让自己的死亡有所价值,他让别人去研究他缓慢而耐心的死亡过程,他要让别人观察在他的身上所发生的一切。而要做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8

很早以前就听人说过《相约星期二》这本书,书中说的是"一个老人"向"一个年轻人"讲的"一堂人生课。拿来一读,里面的道理还真值得回味……

书中讲的是一个年逾七旬的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绝症以后,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给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周的星期二听他讲课。老教授的谈吐非常亲切,幽默,对自己即将死去毫无忌讳,勇敢的面对死亡,让人们对死亡消除了恐惧,他讲的都是些生命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这堂课讲了十四个星期,最后一堂课是葬礼。

他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得多。"他说,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回首过去使你产生竞争的意识,而年龄是无法竞争的,当我们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们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利,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他说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低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无所适从,惟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的面对整个社会……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许不经常讨论这些问题,但我认为老教授的话很朴实,很耐人寻味,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向莫里老教授那样,把握好自己的生命权利,有一颗健康的心态,博大的胸怀,审视我们自己,不要一味的索取,一味的埋怨,不要怕,不要悔,要有同情心和责任感。这样我们才活的更有意义。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9

我只读了“第二个星期二——谈论自怜”。

这一段讲的是莫里老人的一些生活(我认为是这样)莫里老人的腿脚已经萎缩了,他已经不能再行走了,但他依然笑着对待世界,享受每一天。

这一段的后半部是讲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如果你想让别人信任你,你首先就应感到你也能信任他——即使你是在黑暗中,即使你是在向后倒去。”这句话让我十分感动。(我读到那里,也十分感动!)

当今,人与人之间变得不再信任,大家互相猜疑,于是就失去了完美的和谐社会。

沉默,无限的沉默。一个老人,或者说一个社会学教授,临终前的十四堂人生课。在那里我将它简单的罗列一下:第一个星期二——谈论世界、第二个星期二——谈论自怜、第三个星期二——谈论遗憾、第四个星期二——谈论死亡、第五个星期二——谈论家庭、第六个星期二——谈论感情、第七个星期二——谈论对衰老的恐惧、第八个星期二——谈论金钱、第九个星期二——谈论爱的永恒、第十个星期二——谈论婚姻、第十一个星期二——谈论我们的文化、第十二个星期二——谈论原谅、第十三个星期二——谈论完美的一天、第十四个星期二——道别。我不知应当如何形容这本书,正因它富有太多太多的东西了。有一位悲观学家说:“人一出生,就是为了走进坟墓。”我想如果每一个人都那么想,那么这个世界将是何等的冷漠。我们就像一个个牵线的木偶,在人生的大舞台上匆匆走过。莫里教授,不,我错了,莫里教练——以一个乐观豁达的心态诠释了人生的美丽,否定了那一句:“人一出生,就是为了走进坟墓。”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还能够平静的观看(我是在网上看的),之后就再也平静不下来了。我同步的'打开我的博客,一看到好的句子就记录下来。在以后,我的心灵防线完全崩溃,打开音乐盒,借着音乐,读完了全文。我这才体会到书

中作者为何会放下自己的一切,并不止一次透露——“我被融化了!”是的,不仅仅仅是作者,我也如此!

人一生匆匆而过,想要铭记的太多太多,我想如果你有像莫里教练一样的豁达开朗,一切就够了,就够了!!(被融化的岂止是你!在一个面临死亡而达观地谈论人生的老人面前,我们唯有崇敬!)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0

《相约星期二》,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是美国的一位记者,主人公莫里是一名社会学教授,1994年被查出身患渐冻症。作者收听电台采访得知这个消息,毕业16年的他前去看望这位大学时的恩师。

让作者没想到的是身患重病的莫里教授主动要求为学生上最后一门课——人生。因为身体原因,莫里与米奇约定每周二在莫里家上一堂课,而这样的课程约定持续了十四周,莫里将听课内容整理成书,书名《相约星期二》。

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是在大四的时候,即将走出象牙塔,真实地、真正地走进这个社会,当时的迷茫与焦虑记忆犹新。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它立刻就吸引了我。一位教了一辈子书的社会学教授,短短十四节课,他会怎样展开自己厚重的'一生,讲述人生最后一课?我们来看一下书中谈论的话题——世界、自怜、遗憾、死亡、家庭、感情、金钱、永恒的爱、婚姻、文化、原谅。

所有这些都是人的一生中不可回避的话题,也是人们都在面对和寻找答案的话题。如果说大学时看这本书,是为了找到自我,那现在看这本书,则是学会看淡自我。

在书中,当米奇问及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情,莫里教授给出的答案是:与生活讲和。如果用一种非输即赢的态度来对待生活,那么面对死亡无疑每个人都是失败者。

他的生活态度也让我想起了中国的一位文学家,苏轼。他多次历经官场沉浮,十几年的贬谪生涯几乎是他生命的主题。他却仍心怀天下、坦然面对,曾自嘲道: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的人生态度也造就了文学创作的高峰,写下过“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洒脱、豪迈的诗句。

就像这本书一样,死亡虽然是这本书的主线,也是主人公终将奔赴的结局,但它却教会我们放下遗憾、看淡死亡,真正传递的是生的责任与活的意义。

如果您还未寻找到自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您照耀一个温暖而积极的方向;如果您已经找到自我,也欢迎您打开这本书,打开一位乐观而博学的老人不一样的一生。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1

在韩国电影《奇怪的她》里面,有个老人咖啡厅,一位老奶奶总是悉心打扮,努力表现自己,要赢得一位老爷爷的欢心,而那位老爷爷,一直默默呵护、追求着另一位奶奶,他也不会在女儿面前掩饰自己的情感。听结束美国游学的朋友讲述她的体悟,最难忘的是她说见到一位“烈焰红唇”的时髦老人,自信地从她身旁走过。在日本旅行,我常常会有“偷拍”的欲望,那种时刻通常在我遇见一位穿着浅色系衬衫或裙装、抹着口红、描着淡眉的老奶奶时发生,“偷拍”不成,我就乘坐车的时候,仔细端详她们,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老者可以如此赏心悦目。

这些关于“美丽老人”的场景与认识在我以前的见闻里是未曾出现的,在我们的文化里,“老”通常是“年老色衰”,是“累赘”,是“恐惧”,那句“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俗语也不常听人提起。想想等到自己到了黄发之年,如果也被视为“负担”,或是自怨自艾,等着生命逝去,甚是悲凉。年轻时努力善待自己的我,如何善待年老的我?

试着享受做婴儿的过程吧,试着告别二十二岁的'浅薄,享受衰老带来的成熟吧。《相约星期二》的莫里教授用他一生的阅历,在死亡将至时,优雅地展示出一位长者的智慧。因为知死,所以懂生,因为想要看到六十五时丰盈的自己,所以才在年轻时认真过活得充实而有意义。

渡边淳一在耄耋之年时疾呼:请将经历了漫长人生和岁月磨砺,心灵深处潜藏着光芒的人们称为——“白金一代”!并喊出白金一代的誓言:我们,不被世俗左右,充满好奇心态,追求人生所爱;不惜赞美他人,不忘自赏自爱,优雅洒脱有点“坏”!他自己便是“优雅老去,爱到一百岁”的践行者,77岁时仍在恋爱。

不以年老为桎梏,不因年老生偏见,生命之火未熄灭,生活的权利就不该被丢弃。诚然无论是日本还是美国,“白金一代”的价值体现有其经济依托。我们的社会“恐老”也是在恐“养老”。但我还是相信,如果不想象另一种可能,怎么能让今天有所改变,哪怕只是变好一点点呢?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2

在书店的一角,我发现了《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小心翼翼地翻开它,仿佛一个初生的婴儿,我在接受着洗礼,如同一个虔诚的教徒,我在轻轻地祷告。那晚,当我终于在手电筒下合上这本书时,《相约星期二》对我的影响之深,是先前的哪一本书,也是之后的任何一本书都比不上。

莫里老人认为:在美国,乃至全世界,人类的追求进入了误区:拥有越多越好,商业行为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人们反复这样对我们说,我们又反复对别人这样说,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为止,。而对他自己而言,心中最满意,最梦幻的一天的安排轻松,惬意,而毫不奢侈。从某种意义上对他来说,一个人生活的最低标准和最高标准几乎是一致的',没有矛盾的。他的这种平和的心态大概和中国古代的隐士的心态有异曲同工之处吧!他的那种与世无争,归于自然让我思考:社会上那些终日追名逐利,勾心斗角的人,到底活得累不累。他们那样做得到了些什么?如果把他们拥有的一切和莫里拥有的一切比较,那他们用毕生精力换来的那一切究竟还有多重的分量?在莫里最后的这门课程里,爱是永恒的主题。他说:“爱是唯一理性的行为。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接受爱并施爱于人。没有了爱,我们就象折断翅膀的小鸟。”莫里在向全世界呼吁爱,呼吁人性的回归。

莫里的课,最终将在死亡里划上句号。他说:“要学会和生活讲和。”他认为这是人生最困难的事。他住死亡面前,真正做到了与生活讲和。他平静地,以一种超然的心态体验着,死亡。这不是常人可以做到的。他说:如果早知道自己可以这么平静地面对死亡,那么过去还有什么困难可怕呢?这句话,是一位临终老人说的,对我们而言,它可以是一种激励,激励我们向生活中每个困难挑战。希望等到几十年后,我们不会心怀遗憾地说这句话。莫里老人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诠释了人生,诠释了死亡。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反复回响着莫里老人说的话:“学会原谅别人和原谅白己,人不应该陷在懊悔的情绪中无法自拔,这对你是没有益处的。”莫里老人,和他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他说过的话,值得我们在生命细细品味。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3

一位身患绝症缠绵病榻的老教授,应对死亡,他会想到些什么?这也正是真本书吸引人以及耐人寻味的地方。而在书中,他并不是那种与死神抗争的斗士,他只是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一生,他只是淡淡地告诉我们,竞争并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第一只有一个,那么就做第二又怎样?他觉得如若悲伤袭来,无须退避三舍,而恰恰就应尽情体会个中味道,细细品尝后再弃之一旁,方能真正超脱……也许这些并不太新鲜,甚至不太“与时俱进”,但是读完整本书后,你才会明白,其实他重新审视的是人们公认的从不多加思考的标准,而我们仍然在这样的标准下,浑浑噩噩地斗志昂扬地生活着。作者米奇一向与教授相伴,聆听他的内心,也思索着自己的生活,因此,书中还有他的琐忆和随想。

这是一堂关于爱的教育课。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爱自然、爱身边的一切,是莫里给我最深的感受。莫里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理解爱。他说,要有同情心,要有职责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完美得多。尽管莫里病魔缠身,但当他们父子三人坐在一齐的时候,常常会有瀑布般的感情宣泄,亲吻,打趣,相拥在床边,几只手握在一块。莫里认为:如果没有家庭,人们便失去了能够支撑的根基。我得病后对这一点更有体会。如果你得不到来自家庭的支持、爱抚、照顾和关心,你拥有的东西便少得可怜。爱是至高无上的,正如我们的大诗人奥登说的那样,“相爱或者死亡。”

莫里对大自然的爱,读了让人心动:“我注意到了树上的变化,风的大小。我似乎能看见时刻在窗台上流逝。这是正因我的时刻已经到头了,自然界对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见它时那样强烈。”对人与人之间的关联,莫里也有自己的看法:许多人过着没有好处的生活,即使当他们在忙于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时,他们也显得昏昏慵慵的。这是正因他们在追求一种错误的东西,你要使生活有好处,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的好处的价值观。我们过多地追求物质需要,可它们并不能使我们满足。我们忽视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的关联,我们忽视了周围的世界。“爱会赢。爱永远是胜者。”“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4

他和朋友散步,去华盛顿广场的教堂跳舞自娱。他还制定了一个名叫绿屋的计划,为贫困的人提供心理治疗。他博览群书为他的课寻找新的思想内容,他走访同事们,与毕业的学生保持联系,给远方的朋友写信。他情愿花时间去享享口福和赏玩自然,而从不浪费在电视喜剧或周末电影上。他建立了一种人类活动的模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爱护——这一模式充实着他的生活。

在《相约星期二》里面,我最喜欢莫里的人生观,他将自己的人生过得简单又充实,平凡而伟大。这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健康生活状态。

我非常认可莫里的生活方式,细细想来,我一直所追求的生活,就是能享受大自然带给我的美景;享受工作带给我的.成就感;享受家庭带给我的温暖;享受朋友带给我的欢笑;享受知识带给我的内涵;享受宁静带给我的心灵净化;而这所有,都希望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交错出现,那我的人生是多么的美好惬意啊!

莫里还说:“许多人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即使当他们在忙于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时,他们也显得昏昏慵慵的。这是因为他们在追求一种错误的东西。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其实我也已经无法再把他的语言放大或解释或阐述一遍了,因为我觉得莫里他讲得已经够透彻,够清晰明白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这么去做吧!去爱身边的人和物。

莫里还如是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如何施爱于人我就不多说,重点想说下接受爱,其实学会接受爱也是一种美德。学会接受他人,接受他人的关心,接受他人的赞美,接受他人的帮助。然后将你接受的关心、赞美、帮助等等转赠给更多的人,于是我们说,只有学会接受别人的爱,才会懂得如何爱别人。那么,请给你的心开一扇窗吧!

书中莫里问了一连串的问题,还真是不好回答。该去关心他人还是关心自己的心灵世界?该恢复传统的价值观还是摈弃传统?该追求成功还是追求淡泊?该说不还是该去做?这此问题因各价值观不同而各异,我个人认为怎么样都好,关键是你在这条路上,是否收获幸福。让我们也带着这些问题,去追求我们的幸福人生吧!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5

如果明天即将面对死亡,你要如何度过今天?

也许你会说,我一定要找寻到生命或者的意义,一定要做自己心甘情愿的事情,爱身边的每一个人,让自己的这一生无悔。

可惜这只是假设。也许只有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来活,才能投入全部的爱和赤城吧。健康活着的人永远都体会不到死亡像是到站的火车那样催促自己下车时的慌张。因为没有人在自己死去的那一刻将自己面对死亡的真切体验告诉后人。

不知是该庆幸还是该难过,终于有了一个人,他就生活在于我们相对的`那个半球,他把自己日渐衰弱的身体,面对疾病时的无能为力,经历死亡时的亲身体验,以一种严肃的授课方式讲给了他的学生,也表达和展现给了所有活着的人。这对于一个即将离开人世的人来说,无疑是残忍的,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生命的脆弱和无奈。但是,这位老者却不这么想,他只是温和的要求自己的学生每个星期二都来上这堂有关死亡的生命之课。把自己的痛苦和思考一点一滴讲述给我们,以使我们懂得如何更好的活着。他平和的面对自己的窘态和尴尬,以幽默的方式和死亡开着玩笑。他在别人的注视下回顾自己的童年,过早的失去母爱,沉默的父亲留下的阴影,继母的关怀,没有同伴的孤独。说到伤心处是像个孩子一样动情地哭泣。把自己一生宝贵的经验传授给自己的学生。一共十四周的课程里谈到了恐惧,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会,原谅,死亡,以及有意义的人生。

这是一本最珍贵的人生教科书。是值得每一个行走在路上的人装在旅行包里的宝贝。那些正处于迷惘时期的人也许会从中找到拯救自己的方法。那些灰心丧气的人也许看后会重拾直面困难的勇敢和信心。

生活中,总是有人在抱怨,和生活作对,然后把自己和生命都高的精疲力尽。甚至八十后九十后被人当作了垮掉的一代。这是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年代,大家都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渴望陪伴和爱,却不懂得如何给予和分享。

推荐这本书的人还有余秋雨。他为此写了一个锦上添花的序。也许这里面有你丢失掉的那一部分力量,也许这里面有你一直在寻找着的那一种意义。

只有直面死,才能好好活。这是一个逝者留给我们的哲言。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