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呼兰河传有感(通用15篇)

来源:范文网 2.32W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呼兰河传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呼兰河传有感(通用15篇)

读呼兰河传有感1

这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首凄婉的歌谣。呼兰河流淌着时光,在这片原始又良善的土地上奔涌,耀起的碎光串联着萧红的童年

这是一条感怀的河流。祖父和他的后花园是我寂寞童年的慰藉。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飞上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搂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黄瓜愿意开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这是我童年的亮色,是爱的开端。甚至堆满破旧东西,尘封的后房也成为了我消遣的地方。屋内,慈祥而又有童趣的老祖父在念诵唐诗;窗外,大街小巷,每一篱笆围起的茅舍,充满了唠叨、争吵、哭笑乃至梦呓。这些仿佛都靠着呼兰河传入了多年后离乡的萧红之耳。天边的火烧云好似仍在燃烧,嘁嘁喳喳,把往日的寂静都冲散了,个个街道都活了起来。这都在萧红灰黯的幼时添了原始的粗线条的色彩。

这也是一条充溢着悲哀的河。东二街道上的大泥坑,是人们吃瘟猪肉的幌子;为鬼而作的跳大神、唱戏、庙会是呼兰河人精神上的盛举;还有那些个性不断被受到压抑的人们,就如我家的长工二伯,俨然是个阿Q。这里的人们愚昧、麻木、自私、迷信,他们在病态的社会里随遇而安,死水一般地生活。因此,与之前不同的小团圆媳妇便不能被人们所接受。我们憎恶,但我们也同情那狠狠管教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因为她也是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一个牺牲者。这个社会最终使小团圆媳妇一个高大结实、不过十二岁的女孩儿被与她无冤无仇的婆婆和街坊送回了老家。呼兰河人当然多是良善的,他们对小团圆媳妇做的事也没有害人的意思,他们只是按照他们认为的最合理的方式解决之前怎么办就怎么办,但这种残忍的善良却更令人发指。他们过的是既不向前,也不回头的生活。是凡过去的,都算是忘记了。未来的他们也不怎样积极地希望着,只是一天天的平板地、无怨无尤地在祖先给他们准备好的口粮之中活着。吃人的封建思想已经渗透进民族意识与心理之中,成为历史的力量、多数的力量。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到寒凉就在他们身上,他们想击退寒凉,却因此遭遇悲哀。

这还是一条不断的河流,就如呼兰河人,一直都是顽强的,也极容易满足,他们都像最低级的植物似的,只要极少的水分、土壤、阳光甚至是没有阳光,也能够生存。生命力特别顽强,这是原始性的顽强。其中最顽强的莫过于磨倌冯歪嘴子,他在妻子难产死后,在鲁迅笔下的看客的目光中,仍坚忍地悉心抚养两个孩子。但我们找不出什么特别的东西来形容除了生命力特别顽强。春夏秋冬走一遭,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生吞;走不动了,就瘫着。病,人吃五谷杂粮,谁不生病呢?死,这回可是悲哀的事情了,谁死了都有人哭,哭了一朝或三日,就总得到城外去,挖一个坑就把这人埋起来。埋了之后,那活着的仍旧回家照旧地过日子,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梦魇似的生活。因愚昧保守而自食恶果,也因此自得其乐。

呼兰河人就像呼兰河,傍河而生,因此有了河的韧性与坚韧,也有了河的亘古与长久。萧红的文字也像呼兰河,稚拙而富有灵气。

我们以真心换真心,借此穿越时光的阻隔,跨越审美心理的障碍,看见过去的本真,时间的永动,空间的永存,就像河。

读呼兰河传有感2

小学时,我就有幸阅读了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之后又读了好几遍。以前我经常感叹当时封建的社会。而现在,我更感受到了中国的“双面性”。

我认为这是一本两面性的“回忆式”长篇小说。

轻轻翻开乌黑的封面。第一面的情节是灰色的,毫无色彩,平淡的叙述,将我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呼兰河城。呼兰河这个小城一定不繁华,也没什么特别美的,值得惊叹的地方。就像发生在这个小镇上的那些事一样平凡,甚至荒唐。这个小镇里,随处可见人们因迷信,愚昧,无知而发生的一个个悲剧,他们宁肯顺从天意,也不愿相信事实。他们每天做着相同的事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如活在梦中一般。只是麻木的活着,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开始时不禁心痛的我现在根本不知道哪个迷茫的人值得我去怜惜。萧红则将它们描写的好似凄凉的暗灰色纱布,不知不觉的笼罩着这整个小镇,笼罩着那群愚昧的人们。遮住了如阳光般灿烂的人的笑脸。读到这里的我有了一个梦想,我多么想改变人们的观念,统一大家的思想。让所有中国人携手迈进和平,真理,科学的未来!

而反之,《呼兰河传》这本书的第二面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特别是“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这就像是个转折点,第一次读,我就被园子里的一景一物深深迷住了。风光是那么的优美而自然,祖父是那么的怡然又悠闲;那里的景物都是活生生的,像是有了生命,跃然纸上,充满着生机,充满了快乐,充满着自由!祖父的园子简直就如陶渊明所描写的“桃花源记”般,是一个世外桃源。

祖父的园子就像是一幅明亮的、美丽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谐,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充满着爱。记得小学时学过这么一段话:“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花就开花,愿意结瓜就结瓜??”,完全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生长,它们的事情,没有人去干涉,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种生活是多么的惬意啊!我真向往我也可以有这样的生活。如果可以的话,我多么想变成花园里的倭瓜、黄瓜,做个自由的生灵??童年的生活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快乐,那么的让人留恋!童年的小作者在园子中日日都无忧无虑的玩耍,充满了幸福与快乐,不禁也唤醒了我的童年记忆。

记得还未踏入初中校园之时,外公常常带我去农村玩,一进大门就是大片菜地映入眼帘。我跟外祖父去菜地,他种菜,采自己种的草药。我就一边看着,不时的捉蝴蝶,玩蚂蚱。祖父也曾教我拔杂草。但我懒惰的很,一直分不清哪是杂草,哪是庄稼,只把难看的,看不顺眼的拔掉了。可外祖父一点也不生气,总是笑呵呵的看着我,嘴里还不停的念叨着:“小宝贝,小淘气??”。傍晚回家,或捧着采得的野花,或捏着捉来的蚂蚱,一路的欢声笑语??“祖父的园子”使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又重新回到了乡村生活。不时的会有些伤感,我同样希望中华大地上也可以如此,每个人的脸上并不是写满了工作与学习的压力和劳累,而是幸福,美好。大家互帮互助,感受人性的光辉,合作的力量。

两面性的呼兰河不仅只是呼兰河这个小镇,它可以就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有些扎彩铺是为死人而准备的。人死了,灵魂就要到地狱里去,地狱里边怕是没有房子住,没有衣服穿,没有马骑。活着的人就要为他做这么一套。用火烧了,据说是到阴间就样样都有了。怪不得城里人穷人都说“活着还没死了好”之类的话。在萧红年幼的内心里,有自由美好的园子,也有漫长的封建社会。而更多的,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在呼兰河就是当时中国的写照。

当我翻到最后一页时,《呼兰河传》就读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中,不禁意的又想起小学时的那段话: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读呼兰河传有感3

《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小说。

全书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东北小城呼兰河种种的人和事:跳大神、

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庙会;令人心碎的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冯歪嘴子一家的

艰苦生活……

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无聊的交替,并没有什么好惊讶的事发生。萧红笔下小镇的一切都是

暗灰的。凄凉的 暗灰色如同一张纱布,不知不觉地笼罩着这个小镇,笼罩着那群愚昧的人。遮住了如阳

光般灿烂的笑容,萧红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对世界充满好奇,她有天真活泼、任性顽皮的性格。当她

在祖父的后园乱闹一阵后,却不被责备,因为祖父是一位慈爱的老人,对外孙女充满爱心和耐心。他的爱

放飞了孩子的天性,给小孩自由、快乐、幸福。

在尾声,老祖父已经不在了,而后花园也荒凉、枯黄了,让我感到十分凄凉和悲伤。不由想到那

首诗: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来,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要什么,就有什么。都是自由的……

读呼兰河传有感4

一个孩子的童年是扑朔迷离的,有时候悲伤,有时候快乐,有时候气愤……。这些在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中显得清晰可见。

《呼兰河传》作者萧红是一位命运悲苦的女作家,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去面对世俗,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以及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祖国的灾难,家乡的沦亡,个人遭遇的坎坷,让她的作品带着凄苦。愤世的情绪。

这本书描绘了东北小城呼兰的种种事情:不断给人们带来灾难的大泥坑;小城的精神“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报庙会;有二伯的不幸遭遇;冯歪嘴子一家的艰苦生活;祖父美丽的后花园……

祖父的后花园芳草萋萋,种着许多姹紫嫣红的鲜花,每到春光明媚、春意盎然的时候,一阵阵沁人心脾的香气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作者小时候就经常在园子里和祖父玩耍,总能闹出许多有趣好玩的事来。

有一次,后园里的玫瑰花开了,小作者就将它们一朵一朵地摘下,悄悄地将它们插进祖父的草帽里。插了一圈,红通通的有二三十朵。祖父边割草边笑着对我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这么香。二里路都能闻得到。”小作者听了,笑得在地上打滚。这时祖母来了,看见祖父那副模样,呵呵地笑了起来,祖父看看祖母,又看看小作者,忽然明白了,到镜子前一照,也大笑起来。

看到这儿,我不禁被作者小时候的调皮可爱、富有童心,祖父那副老顽童的样子所打动。是啊!只要我们怀着一颗不老的童心,乐观地面对生活,开心地过好每一天,我们才会知道天天都是快乐的、美好的!

读呼兰河传有感5

在这几个星期里,我读了《呼兰河传》这一本书,它让我受益匪浅。

这一本《呼兰河传》描写的是著名作家萧红的童年生活。在这本书里,最先提到了一条大街上的一个大坑,常常让附近的村民受罪,许多动物都掉了进去,拉马车的也不例外,拉车的马常常会掉进去,过路的普通人们呢就帮忙去救马,而那些在一旁绅士们呢就在一旁看热闹。如果我当时在场的话,我会恨不得把那些绅士们全都丢到大坑里,让他们也感受一下救马的那些人的痛苦。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萧红在她家院子里与祖父一起快乐地玩,还有在她祖父园子里帮他祖父干活的那一章。我从中感受到了萧红小时候在她家院子里与祖父玩的时候的.快乐,还有她在她祖父的园子里帮祖父干活时的自由自在,一点也不拘束,那是多么得美好。我是多么得希望我也能够拥有像萧红那样快乐、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啊!

民国才女萧红的创世之作,用诗一般的意境、含泪的微笑,守护着心灵的家园。《呼兰河传》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读呼兰河传有感6

“月圆的时候,可以看到;月弯的时候,也可以看到;但人的灵魂的扁缺却永远看不到。”

我被这句意味深长的话深深吸引了,于是开始看萧红的书《呼兰河传》。

作者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写过很多书,如《生死场》《马伯乐》《她认出了风暴》……《呼兰河传》是其代表作。

故事主要讲的是童年的萧红与乡亲们的故事。在呼兰河城不是天堂,那里充满着无知,但也被萧红包容的心接受。她写出了那份独属于童年乡土的心灵,那是她心灵的家。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一个辟邪的故事,是一个年幼的童养媳,因为生了一场大病,她的婆婆就倾家荡产地救她,不是求医治病,而是请“神”驱邪:烧柴火架锅烧水,然后让她进去洗澡的事,她在锅中痛苦地挣扎,而围观的人群还认为是鬼邪在她身体里反抗……因为这个婆婆的迷信无知,明明是要为她治病,却还“煮”她,最终害她在悲惨中死去了。

读到这里,我非常震惊,非常气愤。我为这个小女孩儿可怜的遭遇感到悲痛不已,为这些人的愚昧无知感到气愤!真想冲进去对他们说:“你们真的太愚蠢了,这样会害死她的!”

看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做人不能迷信愚昧,也要自己动动脑子,如果一味地听别人的话,就丧失了自己的灵魂,所以我们也要有自己的主见,自己去分辨是非对错。

满天星光,满目月亮,读完了这本书,我的心中不由得有一些忧愁,萧红把那些苦难和悲凉通过《呼兰河传》传递了出来,而我们在这些苦难中领悟到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读呼兰河传有感7

前一段时间,我读了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萧红在创作此书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此时,漂泊在他乡的萧红非常怀念自己的家乡。读了这本书后,我深切感受到当时萧红内心的悲伤与凄凉。

作者描写了呼兰河这个城市,在这个小城里,“人与城”、“少女与老人”、“生者与逝者”、“愚昧与人性”交织在一起。第一章、第二章描写了呼兰河城的日常生活,风俗人情以及呼兰河人过节日时精神上的“盛举”。第三章描写了萧红童年时与祖父过着快乐的生活,描写了他童年时调皮的情景,后三章则描写的荒凉的庭院。每一章写了一个重要的人物,如:二伯、祖父、团圆媳妇等。

《呼兰河传》中有一系列的人物形象,有天真可爱、调皮捣蛋的小女孩萧红,有慈祥、温和、鹤发童颜的祖父等等,但我最喜欢文中的是冯歪嘴子,他是生活的最强者,不合理社会的抗争者,他任凭人们的奚落,任凭人们的诉说,一直平静的活着。他爱自己的孩子与妻子,他不怕累,不怕苦,坚强勇敢地生活下来。他的态度和行为使周围的人都很惊奇,觉得意外。冯歪嘴子的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

作者通过回忆童年生活,描写小镇的风土人情,真实生动地描写出当地老百姓生活艰苦,缺衣少粮的状态,并痛骂那腐败、腐朽的封建思想的社会。

萧红,曾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她的笔触无疑是震撼人心的,小说从三重视角,展现了“北中国”乡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也一个女子的细腻情感展现了她对家乡人的独特表述,我看到了他们的悲惨命运,在那个年代,人命如同草芥,社会现状又是多么的凄凉。这本书语言自然优美,却又通过叙述表达了作者无声的控诉,体现出散文式的艺术魅力,同时这部小说也展现了萧红不凡的写作才华。可惜,天妒英才,一代才女仅仅活了31岁就英年早逝,留给世人不尽的遗憾。

读了这本书,我更感受到我们如今的社会多么祥和与美好,我要好好读书,努力学习,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为我们这个时代做出应有的贡献。(作者系青州市云门山街道职工子弟小学学生姚嘉皓,指导教师:刘光茶)

读呼兰河传有感8

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感触颇深,她用童年的视角,谱写了一方水土的风俗人情,一部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给我们看的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

一位解事颇早的小女孩每天的生活是多么单调呵!年年种着小黄瓜、大倭瓜,年年春秋佳日后花园都有些蝴蝶、蚂蚱、蜻蜓……堆满了破东西,漆黑尘封的后房是她玩耍消遣的地方;此项而富有童心的老祖父是她唯一的伴侣……千年如一日的刻板生活,虽然一年之中也必有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等的热闹、隆重的节日,而这些节日却也和他们的日常生活一样单调而呆板。如果这样死水似的生活中有什么突然冒起来的浪花,那也无非就是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病了,老胡家又跳大神了,小团圆媳妇终于死了;那也无非就是磨坊的冯歪嘴子有老婆有孩子了,而后老婆突然死了,留下刚出世的第二个孩子……

呼兰河就是这么个小城,单调,呆板,可又不是没有一丝色彩的。每一间茅舍内,都充满争吵、欢笑、唠叨。那儿的人民多是善良的,他们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思索、生活,有时显得麻木,愚蠢,但他们按照他们的想法,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就是因为这“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老胡家的婆婆“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思索、生活”,就因为她的小团圆媳妇“太大方了”,“一点也不知羞”,“十四岁就长那么高”,说这小团圆媳妇不像个小团圆媳妇,坚信得狠狠管教,打啦骂啦,到最后花了五十吊给他家小团圆媳妇治病,而结果呢,却是把这个黑乎乎的,笑呵呵的名为十四其实不过十二的小团圆媳妇送回了老家去!

《呼兰河传》里的人物,似乎都是些甘愿做传统思想的奴隶的可怜虫,似乎都缺乏积极性。冯歪嘴子是他们中间生命力最强的一个——强的使人不禁想赞美他,特别顽强,是原始性的顽强。

这本书,尽管凄婉,尽管忧郁,却仍然美丽得动人。合上书,我的心是寂寞的。

读呼兰河传有感9

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了萧红的《小城三月》,她自然的笔触与轻松的语气可谓是独树一帜,如行云流水,畅快淋漓。她的文字,读起来就如同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不会浓墨重彩的雕饰什么,只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原原本本还给了书外的读者,但你却觉得这朴实的描述是如此自由轻盈,仿佛抽出了灰头土脸的山村中最朦胧的一缕魂,等你仔细去寻找究竟文章传神在何处,那一丝精华也消失不见。也许萧红就是这样一个天才般的作家,无论其他人怎样亦步亦趋终让人难得要领。

无疑萧红的语言风格和她对于文字的把握是自觉的,是自成一派的,无论是春夏秋冬哪一个季节,无论喜怒哀乐那一种情感,在萧红的描摹下都附带起了民国时东北小城似淡非淡的大红大绿,这得益于她从小生活的城镇——呼兰古城。

书的前几章给人的感觉慢悠悠的,生活在这一方终年清冷的黑土地上的男女老少,都是一样的淳朴而愚昧,他们可以逆来顺受,却也会冷眼旁观,有时麻木,有时又因为种种产生一些丰富的情愫,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农民,却也是抒情最朴素的源头,跳大神、扭秧歌、放河灯、大荒院子、粉条、扎彩铺,这样的风物画是另一幅单薄了些的清明上河图,虽然人声和高墙可以勉强填补空白的画面,但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再怎样的欢脱,也不过是这些生命苦短的人另一种形式的荒凉,声音越高亢,就越发觉得夜的寂寥,这种道理是相通的。

可是在后来作者干脆把美好撕碎了给你看,一个年轻、黑乎乎的、活泼的、大大方方的团圆媳妇,在自己的家人邻里的“治疗”下丧失了自己本该美好的生命,作者对于这个团圆姑娘肯定有着无限的同情和喜爱,在呼兰小城的人看来,团圆媳妇就应该低三下四,就应该走路畏畏缩缩,这是因为他们自己内心的阴暗受不了团圆媳妇所表现出来的亮堂光明,小团圆媳妇成了婆婆的出气筒,所谓的虐居然挂上了管教出一个好人来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更令人气愤的是这种虐已经成为呼兰小城中的习俗传统,以至于在变态的思想观念中淫浸的妇女——这些受害者也觉得不以为然,反倒自愿成为这种体制的帮凶,其实小团圆媳妇的死亡可以说是她的悲哀。但这种悲哀又不能算得上是真实的悲哀,当然,也绝不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但是从现在看来,无论团圆媳妇在生前受过多少“善良”的折磨,她死后总算有一个魂灵,幻化成一只白兔,总还是存在回家的愿景,而与她同时代的农村妇女,甚至于农民,甚至于整个中国,能够有愿景、心中有希望的人又有多少。大部分的人还没有开化,还在面朝黄土背朝天,还在一片黑暗中浑浑噩噩的活着。

在后文中有二伯的故事和冯歪嘴子的故事更是令读者看到了讽刺与罪恶,在那个年代人们究竟过着怎样麻木与苦难的生活。一个出身低微缺不甘心于低微,长着一颗一碰就碎的玻璃心的人,摒弃人性的善良与同情去讽刺团圆媳妇。冯歪嘴子只不过是成了家,媳妇却被有二伯说三道四,绫罗绸缎看不上却偏偏嫁给冯歪嘴,我们不禁去思考,为什么平凡人不能有平凡人的幸福,为什么你有二伯处在奴隶阶级却心有不甘拥有主子的思想?

太多太多的社会弊病从这本书里呼之欲出,我们只能对过去秉持敬畏却又无可奈何,感谢萧红,将那个时代还原。萧红说过,她自己这一生的所有悲剧都只因她是个女人,可是,换一种角度来看,如果萧红是个男人,他又会幸福到哪里去?在当时一片墨黑的中国,又怎会容忍的下这片叛逆的光明?

是的,故事到这里结束了,那个年代挣扎着想要破土的光明已经在当今得到了延续和保护,我们庆幸着自己的幸运和机遇,希望未来,一切都好。

读呼兰河传有感10

“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萧红

自从我接触了《呼兰河传》,就被它深深吸引,这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茅盾先生对《呼兰河传》评价是“一篇叙述诗,一副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小城的生活或许有一点沉闷,但无论是扎彩铺、放河灯、跳大神、娘娘庙会、野台子戏,还是北方大自然的风霜雨雪、火烧云萧红用绘画式的语言,“在灰暗的日常生活背景前,呈现了粗线条的、大红大绿的带有原始性的色彩”,勾勒出一幕幕充满童趣的影像。

当我翻完最后一页,《呼兰河传》也就看完了,不过我的心还沉浸在萧红笔下的这座小城中,心中又想起了那句话: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这样的叙述,这样灰色的画面,这样悲剧的人生,不得不令人深思。

呼兰河不只是呼兰河,它更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这样一个看似平静,但在生活中却处处充满了灰暗与沉闷的呼兰河,只能用“荒凉”来形容。在这里,苦难不是别人强加的,而是由于人们的愚昧与无知,从而引发了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死去而死去,一个个悲剧不断的发生。在人们的心中只有顺应社会,只有顺应天命。他们不知道为什么那么“顺服”,但他们不得不顺服,这不得不就是他们的悲哀的根源。

读呼兰河传有感11

萧红,是民国时期一位有学问的女子,也是一位作家。一生坎坷使她饱经风霜,在社会的旧风,人们的愚昧中,她写下了一部《呼兰河传》。

“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萧红在一个章节里这么说,她告诉我们,她童年的快乐时光多半是在祖父的园子里与祖父共同度过的。记得以前在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时,老师曾跟我们讲过,在旧社会中,许多人都是“重男轻女”的,萧红的父母也是这样,她的祖母信一种教,自然也不喜欢萧红,所以,唯一幸运的是祖父很疼她,是她最亲的人。她写自己在祖父的园子里摘花、拔草、种小白菜,又写自己把韭菜当做野草拔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的“傻事”。“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是自由的。”这是萧红描写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自在的一句话。这让人既是羡慕,又对这个小姑娘产生怜悯之情,一个缺少父爱和母爱的孩子,只能从她的祖父那里获得童年应有的一份快乐?

萧红总是保持着乐观,她对这旧社会里的酸甜苦辣都存在自己的观点。呼兰河干旱时,整个河道里都是烂泥,不时会有一些牲畜陷在里面,鸡、鸭、猪还有马,如果这只牲畜还有一口气,人们就奋力把它救上来,如果沉下去溺死了,它的主人就到市场上把它给便宜卖了,这样一来,许多穷人也吃上了肉,也有人依葫芦画瓢,把家里的瘟猪拿去卖,有人怀疑,卖主就说是呼兰河上淹死的,然后这人就将信将疑地买走了,反正到最后也没有吃死一个人。

还有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是小团圆媳妇的惨死。那时候的人很迷信,谁病了就花钱请一两个“巫师”回来大唱一通,然后开几个纯属“胡闹”的药方。小团圆媳妇就是被愚昧的家人不停地扔进开水里烫晕,然后用冷水泼醒,最后用厚棉被裹出一身汗来,给折磨死的。萧红亲眼目睹了这件事,想起才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心里很是不舍。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著名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我想,像萧红这样的童年,是正常人无法体会得到的。

读呼兰河传有感12

与其说《呼兰河传》是一部小说,不如说它是一篇自传。书中那零零碎碎,并无干系的一则则故事,我仿佛看见了那个自由与痛苦并存的女孩;看见了那块喧嚣热闹却又贫瘠愚昧的土地。萧红文字的魅力正在于此,没有大肆的铺张渲染,但却一点一滴在读者心中勾勒水土、描绘人情。

萧红的命运注定是自由不羁却又坎坷多舛的。她的孩童时代是孤独的也是自由的。祖父是她唯一的“玩伴”,是唯一一个爱萧红,带给她温暖的人!他一手建造的小后园,成了萧红童年时的游乐场。那里没有纠纷,没有争吵,乐趣却藏在每颗草,每朵花中。那儿的春天,萧红拔白菜,摘黄瓜,采倭瓜花心,追蜻蜓,溜蚱蜢,赏蝴蝶,好不快活;夏天的傍晚时分,五六岁孩童的脸上全然不见了白白净净,唯见“关公上身”,满脸通红,年逾古稀的老人也成了“金须老者”,这全是晚霞,哦不,是“火烧云”变的戏法;秋天,那充满乐趣的后园,就要封闭一阵子了,园中的花草,黄的黄,败的败,他们都倦了,园子也倦了,显得异常凄凉;冬天,大雪冰封了呼兰河,储藏室成了萧红那时唯一的乐趣,一冬天下来已经被翻了个“底朝天”,在这白茫茫的世界中,这似乎显得弥足珍贵。

走出这片自由自在的乐土,《呼兰河传》展现更多的则是贫瘠的土地,愚昧的人性。

他们情愿为一个云游道士的破戏法,拿出200吊钱,也不愿花个一二十吊钱请个大夫。小团圆媳妇,便是在那封建社会中的受害者。她婆婆为使她“听话”便对她施暴,手段残忍至极,更使用各种迷信手段,将小团圆媳妇折磨致死。在那种社会中被迫害的人数不胜数,或许他们都和小团圆媳妇一样,成了封建,封建的牺牲品。

那里的人是孤寂的。他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看热闹的机会,绝对抓住呆板枯燥的生活中任何一个精彩瞬间,即使很少。就连大泥坑淹死了一头牲畜,也必然会引起一群人的围观,

生活中的繁琐小事也会引起一场唇齿间的战争。人们似乎永远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一切都是如此的平静安宁。

萧红以记叙文的清晰条理,抒情文的浓厚意境,以及娴熟的写作技巧,稳重而轻盈的文笔,铸成了其巅峰之作。萧红的一生很短暂,也被很多人诟病。但是我觉得“文品即人品”,通过文字,从书中我看到了一个纯粹的、善良的却又很可怜的姑娘。

读呼兰河传有感13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这是刘冬颖与《诗经》相遇时的欢喜和喜悦,而我的欢喜和喜悦,是与《呼兰河传》的相遇。无论何时打开《呼兰河传》,都有一个新颖的故事映入我的眼帘。小团圆媳妇、有二伯、王大姐……各种各样的人进入了我的脑海。

我觉得有二伯非常搞笑。因为他的草帽没有边沿,只有一个帽顶,他的脸焦黑,他的头顶雪白。黑白分明的地方,正是草帽扣下去被切得溜齐的脑盖的地方。他每一摘下帽子来,是上一半白,下一半黑。就好像后园里的倭瓜晒着太阳的那半是绿的,背着阴的那半是白的一样。

而冯歪嘴子,他与王大姐结婚,家里又增加了一个孩子。冯歪嘴子给孩子带馒头回来,争着不让王大姐干活儿。这就是爱。爱就是一切快乐和希望的源泉。有了爱,一切苦难都不怕。

这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一个又一个的人物,全装入我的脑海,一遍又一遍读着,一遍又一遍被催生,这些故事是如此新颖,让人看得神迷。

如果没有《呼兰河传》,世界就会失去一些光彩!

读呼兰河传有感14

今天暑假,作业很快就写完了,在百无聊赖之际,我从书架上随意拿了一本书叫《呼兰河传》。

本文的主人公萧红,其实就是一个平常的女孩子,但她因为生在旧社会,经常吃不饱穿不暖,受尽了苦头。人的一生,童年是最幸福、最快乐的时光,我们现在的生活都是属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就像是在蜜罐里长大的一样,但是相比之下,萧红童年受的罪,简直比我们苦一千倍、一万倍,她连一段最温馨的、最美好的童年回忆都没有,她只有在祖父的园子里与祖父相处在一起时幼小的心灵才能得到一点安慰。现在有些我们的同龄人,住在农村,生活环境不好,于是就整天抱怨这、抱怨那,可是你们在仔细想想,你们的童年至少还有爸爸妈妈的陪伴与关心啊!可是萧红呢?她什么都没有,除了她的祖父,没有人会关心她的死活,没有人会关心她是不是冷了,是不是饿了,就连爸爸妈妈也是这样,你们有想过这对她的心灵是有多么大的伤害吗?所以,正在童年时期的朋友们,别在抱怨了,珍惜你们现在的童年时光,你一定会过一个活在欢声笑语里的童年。

记得,在前一段时间,放学后,我想让妈妈带我去买一双好看的平底鞋,妈妈说:“你先穿穿凉鞋,等天冷了再买。”于是我就耍起了我的小脾气来了,说道:“你这人怎么这么抠呢?你自己就可以买好多衣服鞋子,就不给我买。”当妈妈正要说话时,我立马用手堵住耳朵说:“不听、不听、不听……。”但是,讲完这几句话后,我就后悔了,我又想到萧红,想到了她的悲惨命运,于是,我沉思了一会儿,开口说道:“妈妈,要不然平底鞋我等到秋天再买吧。”妈妈说:“这才对嘛,这样才是个懂事的孩子。”

我通过这本书,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抱怨自己的生活,只要你有家人的陪伴,有别人的关怀,心中就有光明,你就会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

读呼兰河传有感15

以前教学《火烧云》时知道了萧红这个人。教了《祖父的园子》之后便对她的文字产生了兴趣。作者描绘的童年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那么自由自在,那么天真无邪。读了她的文章便极其向往她所描绘的生活天地,那满园的黄瓜、倭瓜、苞米,处处充满生机,长的那么自由,那么随意。愿意开花便开花,愿意结果便结果,即便不开花不结果,也没有人管她。那么自由生活,那么闲散的心境,使萧红的童年浸润着泥土地的芬芳,她也像一棵自由的小苗一样无拘无束地生长着。

喜欢萧红的文字,购得《呼兰河传》一睹为快。这本书里包含两个中篇小说《呼兰河传》和《小城三月》,另外还有许多短小的散文。我感到写的最好的还是《呼兰河传》,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用平实的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那些文字既像一个人絮絮低语,又向对着别人娓娓倾诉。童年的萧红没有得到父母的疼爱,但是慈爱的祖父却给了她无尽的爱与关怀,让她的童年充满了快乐与温暖。在她的童年里,祖父的园子是她真正的乐土,在这里没有同龄的伙伴,只有那些茁壮的蒿草、韭菜、樱桃树……在蒿草中觅食野果的萧红是大自然的孩子;在韭菜地里睡觉的萧红是大自然的孩子;在樱桃树下流着口水期盼果子成熟的萧红的大自然的孩子。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让萧红觉得,园子里到处都是明亮的,到处都是充满生机的。这时候的萧红是多么幸福。在她家那个宽大的院子里,住着几家穷人,萧红每天都和这些人接触,在他们身上,她看到了淳朴善良,也看到了自私和愚昧。那个惨死在封建愚昧思想下的"团圆媳妇",那个穷困潦倒的"有二伯",还有那个命运多舛的"歪嘴李"。这些构成了她童年时代刻骨铭心的记忆。

童年的萧红衣食无忧,生活的自由幸福,可是成年后她的婚姻却是非常不幸。和萧军同居的时候却怀着负心前夫的孩子,她和萧军,一个多愁善感,一个豪侠仗义,一个是长不大的孩子,一个是铮铮男儿。如果像童话里说的那样,和萧军的结合就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倒也不会让人有这么多的唏嘘感叹,可是生活并非童话。他们的婚姻维持了两年便因为性格不和而分道扬镳。当她再和端木蕻良结婚的时候,怀着的却是萧军的孩子,自己的枕边永远是和自己肚子里的孩子毫无关联的爱人。枕边人与腹中胎儿的割裂感,血肉分离的剥离感,在萧红的灵魂中蚀出一个骇人的黑洞,一寸寸蔓延。这个女人,怎么会有甜蜜的笑容。

多情的她,多才的她,可叹人生无常,命运无常。三十二岁的玉人人便香消玉殒。

1940年12月20日,萧红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作品通过对自己故乡的回忆,以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同时,对旧风俗、旧习惯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呼兰河传》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茅盾先生在序言中称‘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