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瓦尔登湖有感汇编15篇

来源:范文网 3.13W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瓦尔登湖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瓦尔登湖有感汇编15篇

读瓦尔登湖有感1

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处于一个快生活环境,尤其是居住在上海这座现代都市中的我们。

早晨,我们熙熙攘攘地挤在各式交通中,地铁一列一列飞驰而过,汽车一辆接一辆驰过。汽车“嘟嘟”的急促鸣笛声代表人门一天繁忙生活的开始。办公楼里,职员门飞快打着各类报告;学校中,学生门在纸上写字“沙沙”声格外急促……

人们忙于自己的生活,他们忙着工作,忙着学习。同样在这样一个快节奏城市中的我,作为学生忙于“两点一线”的紧张生活。

《瓦尔登湖》书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离我们现在很遥远的慢生活,它使我向往。梭罗在瓦尔登湖滨自己动手建造了一间小屋,在那儿住了两年。他在那种蔬菜,在那儿阅读,在那不焦不燥、井然有序地生活着。《瓦尔登湖》中的一切都静谧而美好,这种慢生活与我们大有不同,是我们所不能尝试的。

在梭罗看来,大多数人只是花费时间获取衣、食、住所,而非精神慰藉,因而并没有真正生活。这说的不就是我们吗?我们为了活而活,为了生而生,大片大片时间都用于获取物质。但有了足够条件后又因“上进心”而继续花大把时间索取。等到人老珠黄,却发现自己没有了解过这大千世界。

我们能不能像梭罗在《瓦尔登湖》中那样“忙里偷闲”一下呢?减少些没有必要的、没有意义的工作,在一个清晨欣赏一下朝阳的活力,在一个午后蜷在沙发边吭食“精神食粮”书本……去看看这个充满生机的世界的美丽。不是这个世界没有美丽,是你没有慢慢地,细细地欣赏这个世界。

慢一点儿,再慢一点儿……

或许只是草丛中的一朵娇嫩的小花,或许只是树上一只与你对视的小鸟,又或许只是一本书中短小而精炼的句子……

你慢一点儿,会发现有“瓦尔登湖”的魅力。

读瓦尔登湖有感2

一湖水,周围密集的绿色植被,这一连串的景象都会让你心如清澈的镜面,去审视周围一切事物。

看到了湖,会立马想到之景象描写的词汇。这也是当初借《瓦尔登湖》一书时的想法。但,当我翻开书页去感受这湖水带来的优美文字时,发现里面的描写并不局限于景色或抒情,而更多的通过景物引伸出对当下生活的感悟和见解。

“为什么一桶水很快就会变臭,而冻成冰以后就会永远保持新鲜?人们常说,这就是感情和理智之间的不同”特别喜欢这句话,这类的句子在整本书中占据大多数。

其实,一本描写景物的书,可以将景物切入到类式上句话的哲理中,不得不由此想到作者的心境并不仅仅在湖上,在一片景物中。所谓的写景,就是一个虚托,托出作者内心真正想表达的意愿。

用一年多的时间居住在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一种无忧的生活也许或带来不同凡响的境界,可在作者的心里,始终坚信一种独立和个性的宣扬,所以他这段经历,可以说应该是一种生活上的体验,出于对世态不满,或对当时政府各繁琐事情的抗议。这种抗议和发泄渠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只是在顺应大势。

全书共有18章,虽然围绕瓦尔登湖来写,可文章常常将你带到另一个境界中,对人类,对社会,对环境的哲理。“如果我终生像只蜘蛛一样,被禁闭在阁楼一角,只要我有思想,对我来说,世界就还是那么大”,这种思想境界不仅与身体局限的思考,让我不由联想到的是一个人该如何将自己与世界相融合。

人,就是万物中的一物,除此之外,植物、动物都在这片土壤中生长,而这片土壤是为了整个生灵而筑,可人类的残忍和自私,捕杀和砍伐,在书中作者是严厉批判。

所以,你可以看到猎人是怎样残杀动物的经历,也可以看到某某庄主为获利乱砍乱伐,甚而作者用了极其严厉的诅咒来发泄不满。瓦尔登湖随着环境破坏渐渐失去原有的美貌。可惜的同时,感慨这本书的存活。

多少年来,人们对环境意识薄弱所造成的影响,至今已无法弥补。就像书中的一句话“如果我们没有把时间消耗在弥补失去的机会上,我们称之为尽责”尽责与弥补间的差异就是一个是犯错在先,另一个是预防及时。错误所留下的痕迹无法磨灭,但人又无法避免或完美达成。

一切进步都是在悔恨与过失中结晶总结,所以对于曾今犯下的错,只有靠弥补。思维跳跃在地平线上,湖水波涛翻滚,人的思想也一样,瓦尔登湖置身于地球与天空中,共享着人类和宇宙的颜色,在蓝、绿间转化,又融合。

阳光不再仅仅是照耀光芒的发光体,就像瓦尔登湖的水,他的美丽永远存留在每一位读者心中,闭上眼就能听到他的声音和丝丝惬语的震动,因为他流淌心中,如一面镜照耀进阳光,也照耀进最纯洁的物体。

读瓦尔登湖有感3

我一开始去读这本书的动机很简单,因为近来诸事杂多而心境浮躁,想找一部刻有能让人心平气和的文字的书籍,随后我就在书架上迅速锁定了《瓦尔登湖》,因为光这个书名就带着平静的气息。

上世纪80年代,徐迟先生最早翻译了此书,并且对此书有:“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之评。诚如厮言,看完这本书,我的笔记本上满满当当摘录了十几页的精彩之处。

如果不是那些带着明显异国色彩的地名,再略过其中对《圣经》的数次引用,当然,还有作者的国籍,我必须会坚信它是一部中国作品。林语堂先生曾如是评价梭伦:“梭罗的人生观,在所有美国作家中,能够说最富中国人的色彩。”看来,这并不是我在想入非非。

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明显的“庄子”的足迹。《瓦尔登湖》中透露出来的自然观与庄子信奉的“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巧妙契合,庄子曾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归一。”梭罗也在《孤寂》一章中讲到:大自然的纯净与恩赐真是难以形容,就像太阳和风雨,夏天和冬季,他们持续不断的给人类送来健康和欢乐,他们甚至还与人类心有灵犀,如果有人因为正当的理由而难过,那么整个自然界都会受到影响,太阳的光芒将会变得黯淡,风儿将会叹息,云朵将会落泪,树叶将会在盛夏时节飘零以表悲痛……”他们二人都认为人与万物是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不可割裂。此外,梭罗与庄子同样厌恶物质享受而倡导享受”真正的生活”。梭罗在《居所和生活的目标》篇中,明确说道:“让我们如大自然般悠然自在地生活一天吧,别因为有坚果外壳或者蚊子翅膀落在铁轨上而翻了车,让我们该起床时就赶紧起床,该休息时就安心休息,坚持安宁,而没有烦扰的心态,身边的人要来就让他来,要去就让他去,让钟声敲响,让孩子哭喊,下决心好好地过一天”,庄子在《逍遥游》里也明确表达出:“至人无己,圣人无功,神人无名”的梦想。此外,二人还都喜欢“孤独”,梭罗在《孤寂》篇中直接说:“我热爱孤独。”庄子也追求,“夫恬淡寂寞虚无无

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显而易见,这两个人都厌恶尘世对自我的打扰,热爱内心的平静。

我用了两个午时看完了这本书,他那波澜不惊的语言在我合上书页之后仍然散发着缕缕清香。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喧哗与躁动”之后,《瓦尔登湖》是一剂不得不服的良药。我就像是做了一场梦,像海子一样,“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像是在一个干净的世界里旅行了一番,归来后,浑身的泥土被荡净,纤尘不染,黯淡的眼珠又被洗刷出了光亮。

也许是因为道家思想对中国人深刻的影响,也许是因为厌恶了越来越浮躁和喧哗的社会,《瓦尔登湖》进入中国以来,一度引起了“瓦尔登湖热”。作家苇岸对其顶礼膜拜,著名作家韩少功甚至在20xx年模仿卢梭在八溪峒过着半隐居的生活,海子读完《瓦尔登湖》还写过一首名为《梭罗这人有脑子》的诗歌……以上所举之例只是对《瓦尔登湖》的良性理解,实际上,现实中不乏对其的恶性理解:有读者把“梭罗”捧成神一样的人物,更有甚者拿此书来贬低中国文学。我在上一段对庄子和梭罗的分析其实就是想要提醒大家,中国文化里的珍宝俯拾即是,经过比较分析我们也不难看出来,梭罗是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的,不管他的思想和某些人相比多么的高尚,他还是局限在自我之中:“我到森林里生活,是因为我想要清醒的生活,抛开各种细枝末节的事情,看看我是否能少走点弯路,一面等到临死才发现自我虚度了一生……”他的“隐”是为了“小我”而隐,而道家尤其是代表人物庄子是看到了宇宙,看到了“道”,看到了“一”的,他们的“隐”,是“大隐”。此外,即使梭罗在书中多次引用儒家语录,他也没有儒家的家国思想,他只是牵强地要去附会自我的意志,或者是因为语言文化差异,梭罗对中国文化没有深刻的认识。比如在书中要表

达敢于挑战生活思想的一段中,梭罗就引用了《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我们都明白孔夫子说的不是那个意思。

我对于读完《瓦尔登湖》之后的一些思考,旨在提醒大家读书时也要坚持着清醒的头脑。如果自我对人生或者社会有了什么疑惑,去中华优秀文化中寻找答案也许会是个极好的选择。“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是更贴合中国人的味道吗?文化能够相互欣赏,“根”却要一向守着,失了根,会没有灵魂,成为孤魂野鬼。我们能够把梭罗当做“偶像”,但不能够把他当做“圣人”。就像人们怎样也想不明白热爱去森林里探险的梭罗怎样会因为旁观森林失火而在康科德镇臭名昭著,最终不得已离开小镇而隐居。直到我看到爱默生先生对他的评价:“在梭罗的天性中有某种好斗性,以至于他常常需要一个谬论去揭露,需要一个错误去嘲笑。当他听到某种观点时,第一个本能的反应就是去驳倒它。”这让我脑海里的梭罗有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他不再单单是一个湖边的垂钓者,他好像也是一个追求“真我”的智者。我不是要夸赞他的旁观行为,而是我宁愿相信其中另有隐情。事事如果挖掘得太深太真了,反而会痛苦不堪。

我每读完一本书都会深深地叹一口气,感叹前人思想的深刻与热烈,读完《瓦尔登湖》我也是如此,它就像是现代的“说不尽的哈姆雷特”一般。归根结底,《瓦尔登湖》还是一部文学作品,不管外界怎样将它的意义无限放大挖深,我还是只想记得住在瓦尔登湖的梭罗,想要高声呐喊:“简单,简单,再简单。”

读瓦尔登湖有感4

最近读了美国作家亨利·梭罗的经典名著《瓦尔登湖》,其实这已是我第二次拜读了。因为第一次的拜读是在一种毫无感觉的状态下进行的,从头到尾翻看完之后,脑子里一片空白。这次拜读是强迫自己,而且完全是遵照译者徐迟先生的要求来做的。徐先生在书的封底上说:“在白昼的繁忙的生活中,我有时读它还读不进去。可是黄昏以后,心情渐渐地寂寞和恬静下来,再读此书,则忽然又颇有味,而看的就是白天看不出好处辨不出味道的章节,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我情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这《瓦尔登湖》毫不晦涩,清澄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我正是在夜深人静之时躺在床上拿出此书,静静地仔细阅读。夜静了,心静了,书中的绵长的味道就出来了。瓦尔登湖那份恬静和幽静展现在了眼前,很美很美。

读此书不能有一丝的浮躁之情,必须沉静下来,就像僧人读经书时的那份心情才行,一旦心躁气盛根本读不进去的。但人们由于居住环境的影响和心态的浮躁,整体社会风气的使然,真正能走进像瓦尔登湖描绘的世界的很难很难。而正是因为如此更需要我们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去拜读此书,由此改变和调整自己的心态。那是多么美好的世界啊,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与烦躁的都市形成鲜明的对照。人与人的尔虞我诈没有了,勾心斗角不见了,人从自然中走来又重回自然的怀抱,复归平静和安详。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沽酒桑麻,田园牧歌。这难道不是一种和谐吗?在这部书里,我不仅看到那份自然的美更多的是静静地体会那份心境。为何我们经常看到佛教讲究的闭关清修,就是要在心灵的锻造上达到至高的境界。一旦在精神上的修炼得到了升华,那么不管你从事何等事务,不管你在何种环境当中生活和生存,都能达到出神入化的状态。我们拜读《瓦尔登湖》不是要求每个人都重返自然界,每个人都复归到原始状态当中过茹毛饮血的生活,事实上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我们毕竟生活在现代化的社会里,但我们需要的是那种在自然当中修炼出来的心态,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心态,那么就是在喧哗与躁动的世界当中同样可以寻求到那份平和与宁静,同样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

此时我就想到了目前所提倡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这样的一个口号的科学与合理性。我们实在是需要这样的和谐了。当然如果要求谁都能达到这样的高度自律,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但在读了《瓦尔登湖》之后,的确感到这是提高自身在这方面修炼的很好的途径。如果你还没拜读过此书,或者你还在经常对烦躁的都市无可奈何之时,不妨看看此书,我想它能暂时让你忘却身边的烦恼,让你的心态平和下来。当然必须在夜深人静之时拜读才有此效果。

读瓦尔登湖有感5

很幸运,我买了这本书。

很幸运,我从一堆书中唯读独挑了这一本带到北京。

很幸运,我在别人无聊只能发呆的时候,可以因为这本书而思考我的人生。

关于这本书,我想每个人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要结合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我读来,就像为我迷茫的人生亮了一盏指路灯,在它的指引下,我慢慢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正如在本书的序言中提及的:“他愿意每一个人都能谨慎地找出并坚持他自己的合适方式,而不要简单地因袭和模仿他父亲的,或母亲的,或邻居的生活方式。”

刚来大学的时候,我有许多幻想和目标,我想要参加很多社团,我想当班干部,我想努力认真读书,我想每年都拿奖学金,我想出国,我想读研,我想自己可以独立赚钱,我想大家都喜欢我……想要的太多,可现实并不同你所想。我因为自己的欲望而压力倍增。所以开始的日子并不好过。可以说,是这本书打开了我的视野,让我知道,日子可以慢慢的用心过。

利用军训中的休息时间,我在脑海里不停的思考着,我的人生应该怎么过,我不断的提出,也不断的否定。最后我想,我应该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了。

不是金钱上的需求,不是名誉上的虚荣,不是物质上的满足,我想要的再简单不过,就是自由,随心,幸福,无悔的过一生。我不想穿上正装,踩着高跟鞋,跟一群同样的忙碌而又无为的人谈话交易。我不想为了房子,车子,孩子而把自己捆绑在一个狭小的天地。或许我这么说太避世了,现在的社会想要活下去怎么能不违心呢?但是,我却偏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要我的人生因为赋有意义而精彩。

可是,问题又来了,我需要生存,我不能像梭罗一样找到属于我的瓦尔登湖,至少法律上不能。而且我也并不想脱离社会独自生存。所以我不得不思考,到底该如何在这样的世界上活下去。

后来我找到了答案,其实很简单。在我毕业之后,即在我收获了足以养活我自己的本领之后,我会回到我的家乡,我要陪伴那陪伴了我到目前为止一生的亲人,在那里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闲暇时帮家里做做家务,看看书,亲手打制一些工艺品,在种一点小花小草,还有易活的蔬菜,最好再养一只小狗。

当我设想好属于我自己的家园时,我会找一块地,偏远也无所谓,毕竟我想我应该不会有太多储蓄,然后开始慢慢的亲手搭建它。就像理想与现实的对接,只有自己去完成才不会遗憾。我不清楚我的房子可以在什么时候能搭建好,或许30岁,或许40岁,或许50岁,或许老到需要路上的好心人帮我运木头,但我不着急,我并不真的缺它。

当我的周围再无牵挂我和我牵挂的人时,我可以轻松愉悦的背上我的旅行包在还未清醒的早晨中出发,我没有目的地,也没有方向,就那样一直走下去,我不用担心所谓的坏人的觊觎,也不用担心发生什么令人痛苦的意外。因为我没有拥有什么,自然也不必担心会失去什么。我只想好好看看世界,看看这个我所生活过的世界。

当我侥幸的活着转回到我的起点时,我想我可以好好的坐在我的小屋里看看书,品品茶,晒晒太阳。或许一直自我感觉文笔水平停留在小学的我会恬不知耻的记录下我的一生,纵然也许没有人知道那个并不怎么漂亮的小屋里住的老太婆是什么人物。

最后的最后,我必须提到的是,还有一个梦想,它会贯穿我的一生,那就是烘焙,我喜欢烘焙,不是一般的喜欢,我可以不停的揉上好几个小时的面团,我可以等它发酵到凌晨到天亮。所以我的大学里又有了一个目标——转到食院。所以我的人生也因此又丰富多彩了一点。

不管未来如何,我都会保持本心,纵使我明白这样的一生未免自私了些,然而谁又不是自私的呢?所以请原谅我没有那么慈悲的情怀去拯救世上存在的一群可怜的人,原谅我没有去满足一些人对我寄予的希望,原谅我,原谅我选择这样孤独的幸福。

读瓦尔登湖有感6

说起《瓦尔登湖》,其实早在高中的时候就有阅读过。在高中繁忙的,三点一线的生活之下,书中美好风光和淳朴的田园生活实在是令我向往。现在大学重新翻阅这本书,仍给我心灵的滋润。它仍然具有哲学的成分,但并不像《苏菲的世界》一样晦涩难懂,他给我们启示的,是生活的哲学。

许多人错误的认为,梭罗他隐居了。不,他并没有,他只不过是体验了一番农村的淳朴生活。在十九世纪的美国,城市文明的发展;已经是有了相当规模的了。他“逃离”到了距离城市16公里外的郊区,亲手搭建起了自己的小木屋。这真的是足够的乡村化了,因为在我们老家,家家户户现在的新老住宅都是村民们携手或者自己亲手搭建的。我也曾经参与其中,所以我非常能感受到梭罗笔下的小木屋是多么的具有平民化气息的。

令人向往的,无非是他笔下的生活了。湖泊,树木,还有淳朴的村民们。湖畔的风景作者是用了一定的笔墨的,我的老家门前也有一口大湖,每每读到作者描写湖的`段句时,总能够让我想起我的老家。梭罗的屋子设施极其不完善,区块功能的分类也很不健全,不明显,现在国内的农村大多也是如此呀!他的木屋从不会上锁,也没有门栓,甚至向大众开放。有人“到访”他的家时,屋内的设施及食物可是随意的使用和摄取。设想民风不淳朴他会有如此尝试?当然与梭罗“逃离”的哲学也有一定的关系,他并没有刻意的去保护他的财产,别的动物进来乱捣一通,他也只是感慨一下。高三,与现在大学的感慨也一样,那里的生活太美好了。

这样的生活,让我们的心灵保持洁净呀。这样说貌似我上升的有点快了。但是对于农村出身的我,我的体会就是这样。城市与农村的差别真的是太大了。不幸的是,农村人民内心的纯洁正在被一点点的蚕食,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功利化。农村本是我们融入自然的最好窗口,但……哎……“瓦尔登”越来越少了。我还是留念我小时候的农村。那里的生活可谓是笔下的一大特点,它是我最留意的,淳朴的生活让人们不虚标,懂得知足。最主要还是品味生活的过程,感受上天的馈赠。反观现在有时间就聚会泡吧来宣泄工作上早出晚归的压力,一瞬狂欢,便跌落低谷,之后又再觅高潮的生活,湖畔生活真的来的健康,自然,舒服,淳朴的多。

读瓦尔登湖有感7

美国著名作家哈丁曾经这样评价《瓦尔登湖》:“《瓦尔登湖》内容丰富而又意义深远,它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

许是在嘈杂社会中生活太久,刚翻开书的我还不太懂哈丁为何如此评价这本书,随着深入,我似乎渐渐懂了。

《瓦尔登湖》记录了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生活的所见所得,想象彼时的梭罗漫步在瓦尔登湖畔的田地里,闻泥土和青草的芳香,品尝野果的甘甜,在田埂与农夫并肩坐下闲谈庄稼,眼中却眺望着瓦尔登湖,碧水蓝天印在眼中......

我很欣赏梭罗的一种做法,“怀着反正可以再抵押给他的心思,以他开出的随便什么价格买下土地”,“甚至会出一个更高的价钱把每件东西都买下来”。我想称之为“随意”,而我却做不到如此的“随意”,可以说现在已鲜有人能做到如此地步,我又极羡慕这种“随意”。梭罗拥有的想象力将他带到遥远的地方,我们却被现实折断想象的翅膀,无法飞翔。想起舒伯特,他也曾在水清林碧的维也纳森林居住,这片森林带给了舒伯特的不仅是心灵的放空,还有灵感,《美丽的磨坊姑娘》便诞生于此,我想这便是大自然的魔力吧。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是孤寂的,在《访客》中梭罗说:“我也跟大多数人一样喜爱交际,任何精神旺盛的人来时,我一定像吸血的水蛭似的,紧紧吸住他不放。”与“朝圣者”交流生活意见,体验劳动带来的人生的快乐和自尊,送走严冬,迎来春天。在他眼中“春天的来临,很像混沌初开,宇宙创始,黄金时代的再现”,他是热爱生活的,是热爱春天的,春季能给人带来的是新生的喜悦。雪莱在《西风颂》中有这样一句话:“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呵,春日怎能遥远?”人生的冬季来临,春日怎会遥远?阳光会照亮内心的每一个角落,一如春日的来临那般再现黄金时代。人生的低谷自会过去,我们需要勇于挑战。

在《结束语》中作者讲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理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们身体内的生命像活动的水,新奇的事物正在无穷的注入到这个世界来,而我们却忍受着不可思议的愚蠢。”我们的确愚蠢,被欲望遮住眼睛,混混沌沌的行走于世,一生奔波劳碌却不知心灵真正追求的是何物,我们的确像水,新奇的事物如注入水中的各种东西,是被欲望玷污,还是努力前行追随梦想,全靠自己的抉择,我希望每人皆可像后者,“一个人若能自信的向他梦想的地方前行,努力经营他所向往的生活,他是可以获得通常还意想不到的成功的”,愿你我都能寻到梦想的地方。

读瓦尔登湖有感8

“我宁愿独自坐在一只南瓜上,也不愿拥挤地坐在天鹅绒的坐垫上”

—《瓦尔登湖》

如果一切如梭罗所言,在这个伤痕累累的星球上,有这样一片湖,你愿意吗?

人类的必需品是什么?如果如梭罗所言,食物,衣服和住所。食物毋庸置疑,没有食物人类包括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也无法存活。衣服,早在几千年前便被创造出来,并且至今没有被淘汰掉,可见衣服是人类思想的一个标志。住所,请试想一下你在野外露天生活,突然一场大雨,便有可能因此消失在这个星球。

为什么其中没有讲到关于人与人相处时所需的美德呢?比如诚实,善良,或者“爱”。那是因为梭罗更向往一个人的孤独。他在瓦尔登湖畔亲自搭建了一个小木屋,居住了两年又两个月,与动物为伴,与花草为友,从夏日到春季,从黎明到傍晚,从美丽的瓦尔登湖到三只蚂蚁的“世界大战”。他以一种亲切的目光看这片湖,看自然,仿佛已经活出了一种新高度!

“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无论是鱼打涟漪,还是水草丛生,都被梭罗用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在他心中,瓦尔登湖是纯洁,高尚,深刻,博大,富有生命的象征。他在瓦尔登湖得到了真正的自由,舒适。从梭罗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梭罗对现代文明是抵触的,他讨厌工业革命的黑烟污染了环境,现代发展的脚步过快,以至于他心生厌恶,最终“逃”到瓦尔登湖,幽居了两年多。

在今天的中国,有太多的人为了三房两厅,月薪5000的生活而奔波,劳碌,而有些人却去西藏朝圣,去澳洲旅游,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得到的却不是自己想要的。就像一堵围墙,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却想挣脱出去,就像个死性循环,人们无可奈何。瓦尔登湖有你向往的天然淳朴,幽静自然,也有你不能忍受的无网络,无交通,无文明,我们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梭罗一样,轻物质重精神,义无反顾地跑到瓦尔登湖。有时候一台电脑和一本书放在你面前,你的选择就是你的答案!

如果我们不能身处瓦尔登湖,就让瓦尔登湖沉淀在我们心里,像梭罗所说,“我们将在自己的内心畅游!”

读瓦尔登湖有感9

七月的风,温暖和煦。轻轻拂过瓦尔登湖,泛起些许涟漪,又与梭罗睿智的面庞撞了个满怀。风中夹杂着野花的芬芳,麦芽的醇香,以及枝头两三个鸟儿发出的音符。这一切,胜似天上人间;这一切,仅属于梭罗所有——瓦尔登湖,梭罗的湖。

瓦尔登湖,一间小屋,三两来客,几声鸟啼,一片豆子地,几乎便是梭罗生活的全部。他逃离现代文明生活而不消极避世,反而在这荒僻之地创造属于自己的极乐净土。想起《小窗幽记》里的一句话,“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边云卷云舒。”梭罗先生对这句话的诠释,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确实,梭罗的生活态度值得我们赞许,又值得我们细细玩味。现如今,我们都“走得太远,忘了为什么要出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现在我们的生活确实夹杂着功利。遍地开花的补习速成班,受人追捧的成功学书籍,以及各式各样的成功人士讲座,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仔细一想,我们的生活不正如梭罗口中所说的“沉默绝望的生活”吗?,爱他人所爱,追他人所喜,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要摆脱这种生活,便是不做绝望的事情,爱我所爱,无问西东。

何妨想象这样一个场面: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搭起一间小屋,不大,只容得下两个人。闲暇时躺在金黄的麦子地上,做一个甜美的梦。日落时,可以挽着爱人的手,共赏良辰美景。在这片田野上,没有外人闯入,那无边的金黄便是此地宁静的结界,仿佛那一瞬便是永恒……我想,没有比这更浪漫更美妙的事了。而现实是,我们必须赶路。然而,在赶路的同时,我们何妨贪恋那一抹山色;我们何妨驻足,站在桥上看风景。在春江花月夜感叹“江月年年只相似”;在一片桃花林中洗尽铅华,歌尽桃花;在浪漫的香舍丽榭拾起一片落叶,遥寄情思。

这当然都是浪漫的想象了。可正如梭罗所言“我宁愿坐在一个南瓜上,并且拥有它,也不愿挤坐在一个天鹅绒的垫子上。我宁愿在大地乘坐空气自由流通的牛车,也不愿坐在观光火车的豪华车厢里,一路呼吸着污浊的空气上天堂。”,在梭罗的眼中,现代社会功利的污浊,将天堂的安乐稀释如空气。我们在向往安乐的同时,难免会呼吸到污浊的空气。既然避免不了外界的污浊,我们为什么还要扼杀心中的那一份纯净呢?我们何妨留恋心中那一抹山色,给自己留些空白,暂时停下来,观赏漫山遍野山花烂漫。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或者爱上一个人,或者爱上这个世界……

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也该稍稍放缓那磨得快要生锈的齿轮,缓一缓,慢下来,留给处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一些空间,一片山色。也许这很艰难,但这不可或缺。给我们自己一些时间,给这个时代一些时间,我们终会等到那一片山花烂漫,那一片云开月明。

留恋那一抹山色。当我们生命行将结束时,闭上眼睛,看见的不是一堆堆扭曲反复的数字和账单,而是一片山花烂漫,红的像火,粉的像霞。在匆匆时光里,留恋那一抹山色;留一场故梦,把旧时光写进梦里,告诉自己,那一片山色,真美。

读瓦尔登湖有感10

“你必须活在当下,乘着每一个波浪前行,在每一刻找到你的永恒。”

——题记

在我意识到生命中只有一种东西属于自己,其他都虚妄的时候,当我发现生活中有太多无足轻重的事情让我感到厌倦的时候,我遇见了梭罗,遇见了他的瓦尔登湖。

打开这本书,只见瓦尔湖湖水不尽的涟漪在书的海洋里荡漾,成排的松树、枫树倒影在湖中,大自然的清香从字里行间淡淡地飘来,微醺着你的灵魂。

《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所以你的心必须沉下来,要用一种朴素淡薄的心态去迎接它。

“我喜欢独处,我从未遇到过比孤独更好的伴侣了”,其实,孤独并非就是将自己封锁,与世隔绝,而是丢弃所有的浮躁、烦杂。因为孤独静处让人得以安顿心灵,从而去思考人生,也许这就是梭罗选择到瓦尔登湖旁隐居的原因。在梭罗看来,宁静是靠近孤独的最好方法,因为孤独帮助你思考,引导你去认识自己。也只有宁静孤独下来,人才会思考自己。

现在,我们生活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有许多人过着奔波劳碌,忧心如焚的日子,内心感到空虚。其实我们生活不必如此。“让我们该起床时起床,该休息时安心休息,保持安宁而没有烦忧的心态——下定决心地过好一天”,别被如此湍急的漩涡吞没,抛开各种细枝末节的事情,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梭罗说过:“我宁愿独坐在南瓜上,也不愿拥挤地坐在天鹅绒的坐垫上。”这是崇尚自由的人理智的选择,不愿与别人争夺,摒弃世俗。拥有一颗简单而满足的心,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好,但却对握在手中的而感到满足,如果一个人向往简朴的生活,哪里都是“瓦尔登湖”,这样我们也会活得更加幸福和满足,我们的人生也更加精彩。

“短暂人生因思想丰盈而完美。”在喧闹的都市里,保持一份心灵的纯净,我们就会在自己的人生里获得这样恬然的生活姿态,让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济,滤净自己思想杂质,使生命变得更为深邃、纯净和美好。

评:梭罗有一颗孤独而芬芳的灵魂,他选择隐居,未必是让我们每个人都选择孤独的生活方式,而是静下心来,找到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梭罗也启发了我们,生活有很多模式,不必格式化地一窝蜂地追逐大家都在追逐的东西,而忽略了一些能带来真正喜悦的事情。那么张同学,在这种朴素淡薄的心态之下,你所向往的十五六岁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能否在文中添上几笔?

读瓦尔登湖有感11

说起名著《瓦尔登湖》,它是热闹的。因为它曾被许多名人“推荐”过:海子死的时候,所携带的书中就有它;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给同学们的录取通知书中附带了此书,他说可以让同学们获得心灵的宁静,在喧器的尘世中寻找心中的瓦尔登湖;再有就是各类媒体,推荐声此起破状。本期书友会必读推荐之,恰逢赴金陵学习之际,便买一本翻阅,读完,遗憾,未能真正走进那面湖,去感知其中的寂寞,去享受其中的宁静。

要走进他,就要认识他。梭罗是一个特别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人。他可以记住家乡每一条小路的名字。每一阵风、每一朵云的味道。他的天空可以装下整个家乡。他曾在美国最好的大学受过教育,却不可思议地来到一个荒芜的湖边隐居。他想像一个原始人那样简单地生活;他想试试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能够简单到什么程度;想试试用自己的手能做些什么,他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去搭一个能遮风蔽雨的小木屋,他想试一试在面对着一湾宁静的湖,他的内心会不会起波澜?他想知道,面对孤单和自由,他会去忍受,还是去享受?在《瓦尔登湖》中,有答案,他把内心的思考,通过那一面湖,通过充满诗性的散文,奉献给了世人。

梭罗说:“我觉得一个人若生活得诚实,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了。”那是一个抛弃了尘世繁杂的地方,一个能让你面对自我的地方,只有真正孤独和寂寞,才能让人看见真实,看见真实的自我。

所以,一直都有人在追问,梭罗的的瓦尔登湖意味着什么?我觉得,那面湖,就是一面镜子。是梭罗来到一个遥远的地方,去看看自己的真实面目,去寻找他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他曾说,一个人要在世间谋生,如果生活得比较单纯而且聪明,那并不是苦事,而且还是一种消遣……我希望世界上的人,越不相同越好;但是我愿意每一个人都能谨慎地找并坚持他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要采用他父亲的,或母亲的,或邻居的方式。梭罗的离开是一种追寻,对自我的追寻。他也在向这面湖,这个世界要一个答案,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要过怎样的生活。

当一个人把寂寞的生活过成了享受,那是他找到了自我,他不会没有朋友的。

在《寂寞》一篇中,他曾写到“牛蛙鸣叫,邀来黑夜,夜莺的乐音乘着吹起涟漪的风从湖上传来。摇曳的赤杨和松柏,激起我的情感,使我几乎不能呼吸了,然而如镜的湖面一样,晚风吹起来的微波是谈不上什么风景的”。虽然寂寞使作者“几乎不能呼吸”,但他认为这并不是生活中最可怕的,因为“宁静不可能是绝对的”。他在寂寞中煎熬着,战斗着,也在一步步蜕变,看见了真实的自己。

另外,那面湖,也是一个角斗场。他的心灵在煎熬,在战斗。他在不断的追问,也在不断的矛盾中寻找真理。工业革命给社会带来的物质财富是否就是人类存在的必需,人们对财富的追求是不是就是生命的意义,在野蛮中的那一抹简单,那“极简主义”下的生活,是否一样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幸福和满足,抑或是更加幸福和满足。在这个角斗场,他有答案。

有人说,是瓦尔登湖给了梭罗宁静,我并不这么认为。宁静的湖下满是波澜,它仍是一个角斗场。梭罗在这片宁静中产生的躁动足可以吞噬每一个人。那是一种近似疯狂的的寂寞。今天人们所看到的宁静,并非来自于湖面,而来自于心灵。

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精神世界的国王,成为一个宁静的精神富有者,成为一个梭罗所言的“非常清醒之人”。人不该成为工具的工具。人创造了机器,然后机器制造了欲望,人又被欲望所奴役,于是人渐渐被机器所掌控,人世渐浊。

所以,当梭罗回到了原始的自然中去,回到真正的“生活”中时,他找到了熟悉的感觉。那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可是又有几人能在人的欲望中挣脱出来呢?梭罗说:“我们必须学会苏醒,更需学会保持清醒而不再昏睡。”这是对现世人的忠告,从喧嚣的虚妄中苏醒,在永世的宁静中不厌倦不背弃。

飞速发展的科技带给了人类更多的自由与便捷。比如大数据突破了空间、时间的束缚;互联网让人们的沟通变得毫无障碍。这是自由,这当然是自由。但是,当你有了一个放不下的手机时,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束缚呢?人类苦苦追寻的自由,却反过来束缚了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让人们的欲望也随着爆棚。在各种欲望的交织中,人们找不到了自己。梭罗害怕了,他要找到自己。

瓦尔登湖成了梭罗的方向。在那里,他放飞了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在一片赤诚之中,他看到了自由。一种因为放下而随风飘扬的自由,一种无所凭依的逍遥。

海子有诗:“梭罗这人有脑子;像鱼有水、鸟有翅;云彩有天空......”时空在诗的意境中交错,海子戴上一定草帽,看着夕阳映照彩云,看着宁静从梭罗的笔触里溢满出来,涂抹在海子安静从容的脸上,留下一副田野地中最静谧的画卷。

梭罗其人,带着极度的乐观与自信,他热爱自然,他相信自然。所以他的精神非常富有,他从不担心孤独,因为从不嫉妒他人,从不被欲望蒙蔽,所以他的心灵能容下这宁静,容得下这篇瓦尔登湖,或者说,他才能化生瓦尔登湖,化生瓦尔登湖的宁静。梭罗说,他无论坐在哪里,都能够生活的,哪里的风景都能相应的为他而发光,他勘察一切,像一个皇帝,谁也不能否认他的权利。正如他所言,或许是内心的宁静,才成就了瓦尔登湖的闻名于世。瓦尔登湖,只是梭罗内心情绪的映射。

在《瓦尔登湖》的译者徐迟看来,梭罗不仅仅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思想家。他说梭罗“之要孤独,是因为他要思想。他爱思想。”还说梭罗“向往于那些更高的原则和卓越的人”,“向往于哲学家和哲学。”他是有目的地探索人生,批判人生,振奋人生,阐述人生的更高规律。

人们一方面在追寻物质,一方面在不断感叹,“我为了什么活着”。其实这让我想到后印象派三大巨匠之一高更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与生与死、时间与空间的永恒中人的价值何在?人生的意义何在?单纯朴素的原始生活果真能给人带来无忧无虑的精神愉悦吗?这些问题,哲学家从没有想明白过,答案只有靠自己。

有人说,梭罗的行为是超验主义的最好体现,他过着哲学家的生活。我想,这样的概括违背了梭罗的初衷。梭罗所作的种种,只为两字,那就是追寻。他在用他的生活去验证生活,去找寻自我。也许,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哲学家,每一种生活都可以找到哲学的真谛。不在于你怎样生活,而在于你找到了怎样的自己。

草读完,杂乱写,用梭罗的一句话结束吧,“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

读瓦尔登湖有感12

我花了一个下午,读完了梭罗的《瓦尔登湖》。那是一个静静的下午,世人忙着他们的事情,我做的只是阅读。徐迟在译本序言里说这是一本静静的书,然而收获的快乐,使我想叫喊,无法安静。我读了多久,就快乐了多久。之后,夜慢慢弥漫了上来,我走到户外。脚踩大地,感觉它已变成了一个富矿,我面对着数之不尽的珍宝,欢喜异常。抬头望天,星空像是为我开启了天幕,在那里我看得到天使的笑容,那么美好与玄妙。我知道瓦尔登湖已化做神的一滴温和的泪,滴到了我心上。

梭罗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做过一段时间教师。那段生活赋予了他细致入微的观察技巧。他发现每个人都可以变的富足与无忧,只要我们“有蹼的脚穿上带翼的靴”。他用博大温和的心,一针一线密密缝,为我们缝出了一双这样的靴子。

瓦尔登湖附近是他的老师和朋友爱默森的私人领地。征得他的同意后,梭罗拿起一把斧头,勇敢地走了进去。“人类在过着静静的绝望的生活……可是不做绝望的事,才是智慧的一种表征。”在湖畔,他用双手建起了一个约14平米的小木屋,开始了他两年两个月零两天的生活。在这段不朽的时间里,他自己开荒种地,或渔或耕,得以糊口,思考和写作。

他过着至俭的生活,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和瓦尔登湖水,岸上的松,飞翔的小鸟,林间的花丛一样,沐浴在无量的光辉里,他的思想变得更加深邃和宁静。文明社会把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却找不到原始生存状态下的充实和幸福。看着那些劳碌了一天的人们,我想告诉他们:亲爱的你们啊,快到这里来,听听梭罗怎么讲。

他不劝说大家放弃掉我们的文明,走向深山老林,都过上自耕自种的简朴生活,而是说,“我希望世界上的人,越不相同越好;但是我愿意每一个人都能谨慎地找出并坚持他自己的合适方式。”选择了你的方式并坚持,一个贫困的人也可以富足的象国王。

对那些爱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的人他说,“从圆心能够画出多少条半径,就有多少种生活方式可让我们选择。”你认为成功的路只不过是其中一条。不要拿你的尺子来去衡量和鄙薄另一个。这就象我所看到的一首诗:今日为是,昨日为非;法国为乐,英国为悲。两千年前,苏格拉底用他的生命已为我们上了课:我去死,你们去活;我们究竟谁活的更好,只有神知道。

“几百万人清醒得足以从事体力劳动,但是一百万人中,只有一个人才清醒得足以有效地服役于智慧;一亿人中,才能有一个人,生活的诗意而神圣。清醒就是生活。”我们应该清醒,为了保持我们的理性。虽然一亿人中才有一个人过得诗意和神圣,但有了这个向往,我们就可以“去探寻生命中更高的纬度”。去探寻,去追求,我们是永远不会来不及的,即便从现在才开始上路。

“我对于每一个作家,都不仅仅要求他写他听来的别人的生活,还要求他迟早能简单而诚恳地写出自己的生活,写得好像是他从远方寄给亲人的信一样。”《瓦尔登湖》就是那封“远方亲人的来信”,是150年前的梭罗用他的清醒与诚恳写就。

小泽征尔第一次听《二泉映月》,说“这样的曲子应该跪着听。”《瓦尔登湖》却让我站起来,从水沼中走开,并给我“有蹼的脚穿上带翼的靴”一双,于是我开始飞翔。那是怎样的一种美好啊,我禁不住热泪盈眶。

海子卧轨前,书里放着四本书,其中一本就是《瓦尔登湖》。可怜的孩子,连死也要带着它上路。我想另一个天国里会有他的幸福,在那里,和梭罗一样,他开始每天“关心粮食和蔬菜”。他的笑容和他的房屋一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梭罗说瓦尔登湖是大地的眸子,更是“神的一滴泪”。我也想去看看这个神奇的地方,还有没有垂钓种庄稼的梭罗,看看他的小木屋,破旧的四壁闪烁着怎样的光芒。但是梭罗告诉我,我不必跑到康州去朝圣,瓦尔登湖就在我心中。

读瓦尔登湖有感13

《瓦尔登湖》最打动我的是那一段最为孤独的时光,对比半年前,现在我更喜欢孤独一人了。我甚至不想告诉人们,独处的时光是多么的美妙,因为怕被人知道然后被剥夺。

但我认为我的这种爱好是最低水平的,我只是注意到一种快感,大约还不足以达到哲学命题。而促使我去探索这个极少人关注的命题,正是梭罗在《瓦尔登湖》对于孤寂的论述:我热爱孤单,我从未找到比孤寂更好的伙伴。

一般来说,和人在一起比一个人呆在家里更寂寞。无论在哪里,思考或工作的人都是孤独的。孤独不是用一个人与他的同伴之间的距离来衡量的。一个真正勤奋的学生,即使挤进剑桥大学拥挤的教室,也一定像沙漠中的苦行僧一样孤独。

在瓦尔登的第一年,梭罗几乎什么也没做。从中午到傍晚,他一直坐在湖边的树林里晒太阳。他从不感到无聊,他从不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他实现了精神与肉体的分离,有一个灵魂“我”在身体“我”之上观察,如此真实和赤裸裸的观察,使他成功地对一切行为和后果漠不关心。梭罗独自一人住在湖边,几乎是个隐士。他拒绝社会,因为他认为社会太廉价了。人们必须遵守某些规则,说得好听点是礼貌礼仪礼,这样就可以忍受频繁见面,而不引发相互争吵。

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拥挤,充满了彼此的方式,充满了彼此的障碍,以至于我们失去了对彼此的尊重。对于所有重要而充满激情的关系来说,少拥有它们也已经足够了。

在此基础上,我无知地认为他是一个隐士,像中国古代的大多数隐士一样,对自己的名声不屑一顾,逃离至大山深处。

读瓦尔登湖有感14

初次接触到《瓦尔登湖》,是在微信读书上,可惜微信读书一般都被我用来打发闲暇的时间的,不适合被我用来读这些名著,名著还是读纸质书来的有感觉。直到有一天我觉得自己的语言是如此的匮乏,面对大自然的美景,深有感触,却没法用与之相配的语言表述出来时,我觉得自己有必要看些写景的书了,于是《瓦尔登湖》就成了我选择的一个目标。可是在我读到目录中的第一个内容《经济篇》时,我一度以为我买了一本假书,还怀疑这些内容是不是梭罗写的,可是翻来翻去发现这本书,这个章节确实是他写的,突然有些失望,有些不知所措,说好的瓦尔登湖呢,说好的湖面美景,优美词句呢?于是,书的第一个章节被我读到一半就弃之一旁了。

直到今天晚上,这本书又重新回到了我的手上,我跳过了第一章节和第二章节,直接来读第三章《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和第四章《阅读》,我发现我渐渐地被当中的内容吸引了。也因此知道了当初自己以为瓦尔登湖就是一篇极佳的写景的作品是一种大错特错。

梭罗的研究专家哈丁说,《瓦尔登湖》至少有五种读法:

1.作为一部自然的书籍;

2.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

3.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

4.作为一部文学名著;

5.作为一本神圣的书。

看到这句话,有种作者虽然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却认为这是一种幸福的体验的感觉!

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愉快的邀请,使得我的生活跟大自然自己同样地简单,也许我可以说,同样地纯洁无瑕。 黎明啊,一天之中最值得纪念的时节,是觉醒的时辰。

不管怎样,人要有信仰的活着,每天的黎明将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将“蓝颜色”说成是“天空的染料制造厂中最真实的出品”,这个说法真的很新鲜!

这也许就是梭罗最终的目标让知识之花开遍世间的每一个角落。一个村子应该是一座大学,老年的居民都是研究生。人的一生目标都放在了自由学习上!

读瓦尔登湖有感15

断断续续小半年才读完这本书,前情已想不起时候又开始读,好在是本散文书,不太影响后续的阅读。一开始读确实还是比较吸引人,其中大段瓦尔登湖景色的描写,令人神往。但是看多了不乏有点没意思,可能我总是偏向于故事性的书籍,但并不影响这本书确实是很经典。

我想分享一段其中记忆比较深刻的,梭罗在其中说因为你需要面包、咖啡、牛奶,所以你就需要出卖更多的劳动力来换取这些东西。但是如果你只是需要维持生命的物质,一些土豆泥,玉米糊即可。

一旦你需要的越多你付出能量的越多,这样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应该少一些欲望和需求,更多是维持生存本质即可。但是我觉得梭罗的想法过于理想化了,一个人不仅只是如梭罗般生活在瓦尔登湖的人,他是一个社会人,在社会中生存,衣食住行都需要通过大量的能量付出以此进行交换。此外,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基于人的欲望,因为需要获取更多的物质因而存进社会的进步。当然我觉得梭罗的本意可能是想通过较为夸张的方式表达人的欲望过多不是一件好事。欲望是应当有的,但是如何平衡好,把握好这个度,是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一点一点悟透的。

经典之所为经典,想必是值得多拜读几次的。这次只是粗略泛泛而读,下次再精度细读获取营养吧!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