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材《认识比》评课稿

来源:范文网 3.29W

汪小波老师执教的《认识比》一课,是朱玉如工作室主张的“自学、交流、应用”教学模式的一次课堂实践,一次对我启发颇深的有效探索。现将自己的想法选择赘述一二。

小学数学教材《认识比》评课稿

●以例1为例,谈“自学环节”的“合适性”和“实效性”。

例1有2杯果汁和3杯牛奶,“怎样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开放的问题。“猴子”卡通从相差关系思考,“小鸟”卡通从倍数关系思考。教材接着“小鸟”卡通的思考,由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引出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由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引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结合这两个比,讲了比的表示方法(写法与读法)以及各部分名称。可以看出,教材赋予例1的的学习内容较多,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还要学会比的.读写、比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等,这么多的内容,如果全部由老师教给学生,就会显得多、杂,并且枯燥。汪老师考虑到这些内容的难度不大,学生能够通过看书自学解决问题,所以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所学所想,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能拓展课堂的宽度,同时也使教学重点得到强化,于是,“自学”环节设置的“合适性”得到保证。

同时,为了防止自学效率低、走过场等问题的发生,汪老师对自学作了层次分明的引导和提示,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众所周知,阅读是自学的第一步也是必须的一步,但是,“会读,读会”,是低段的老师在“自学、交流、应用”教学模式下的实践任务。自学并不等同于阅读,而是通过阅读启发自己去思考。汪老师几个分层的问题设计处理较好的诠释了高段教学对于“自学”环节的意义,保证了学生自学时的“实效性”,避免了学生对教材文字、图例的“走马观花,囫囵吞枣”。

●以本节课为引,谈对交流环节的思考:

课堂上出现的自学环节越多,意味着对“交流”环节的处理越难。交流,我个人的理解,从对象上可以解读为是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来梳理知识的重难点,从内容上可以解读为“错误与正确的对话”、“模糊与清晰的对话”、“片面与全面的对话”。。。?所谓“越辩越明“。那如何从前者走向后者,让知识逐层清晰地与学生的理解合二为一,是我们目前实践的重点和难点。我在思索,是不是可以从处理好这样几组关系着手?

1.交流,处理好“想说”和“说好”的关系;

2.交流,处理好“复述”和“思辨”的关系;

3.交流,处理好“弱者”和“强者”的关系;

4.交流,处理好“了解”和“理解”的关系;

5.交流,处理好“开放”和“集中”的关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