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教学反思(通用15篇)

来源:范文网 1.53W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历史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通用15篇)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1

本人任高一级历史教学工作,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让我对新课程有了更加深刻的教学感触。它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也是一次充满智慧的挑战。经过教学实践,感到既有收获的喜悦,又有许多问题与困惑。

一、收获的喜悦

(1)以课程标准为依托,转变课程理念,明确教学内容的目标性。

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思想,凸显公民教育的宗旨。集中反映了国家在历史新课改中的政策与发展方向,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基本要求。它有别于过去教学大纲时代片面注重和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专业性,教师只有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认真学习、耐心研磨,才能理解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课程的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内容的初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材,指导教学。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新课改要求教师做课程的开发者,在“一纲多本”的时代,如何在课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具体内容处理教材,是课改中教学创新的起始点。

在学习人教版教科书必修1第八单元第27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课时,首先明确本课学习内容要点是:“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其次注意到“简述”和“了解”这两个不同能力层次目标要求,进而明确“简述”的是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了解”的是“多极化趋势”既“发展”又“曲折”的特点,最后根据上下节的课标内容,把本节的时段确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开本节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学习探讨。在处理简述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时有主次、轻重之分的,欧共体、日本、中国是本课的重点,不结盟运动则相对不是主要的,是可以略讲的;而简述部分则可由学生根据教材和所学的知识自主学习。对欧共体和日本兴起的原因可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得以完成。对“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这一教学难点的完成,教师可以用讲解法或材料解读法来突破。这样即可灵活处理教材和和教法,又紧扣课标要求完成教学目标。本学期在学习人教版教科书必修2第三单元第10课《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时,首先明确本课学习内容要点是:“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史实”可由学生根据教材自主学习,对中华民族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的原因则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得以完成。

(2)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就谈不上历史教学改革,教师的美好愿望也就无从实现。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能够较好掌握运用知识,努力创设新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自己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合作精神不断得到发展。

在学习《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课时,以多媒体的手段通过讲授法、讨论法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进行导入新课和引导学生认识“欧共体形成的原因”和“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原因”。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并结合相关资料,以材料解析题形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并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通过观看“欧共体形成”的录像,让学生感性地了解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中国和平崛起对世界历史产生哪些影响?”的研究性学习小课题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精神,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使教学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图示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现象,使所学知识具体化、直观化。通过“对战后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我们有何启示?”问题提出,将历史学习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体现历史教学的人文关怀。

在学习《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时,通过“根据以上材料的内容发挥想象力,设想‘如果你是一名生活在厦门的纺织手工业者,你会发现自己及周围的人和事,在鸦片战争前后有什么变化?’”和“如果你是当年的荣家兄弟,请进行讨论,展开市场分析”这些问题,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换位思考,培养学生感知历史的能力;通过“有人说‘中国的资本主义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你同意这些观点吗?”的研究性学习小课题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精神,通过“从材料一人物挂冠从商中,我们应学习他怎样的精神?”问题思考,达到读史明智,渗透情感教育。

我们应辨证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具体的教学要求,灵活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高质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学的困惑

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主观愿望良好,但与教学实际总有一定的差距,存在教与学的问题和困惑主要有:

(1)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

首先,初中历史教学在现行的考试制度制约下,现实中存在着学生初中历史知识贫乏。领导不重视,教师无压力,学生无所谓。一些学校不开或少开历史课,把时间留给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即使开了历史课,也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检查,农村历史专任教师少,教师不留作业。导致进入高中以后,初中的历史基础严重脱节,严重影响高中教学的正常开展。

其次,高中教材内容与观点与初中相脱节或拔高。初高中教材版本多样化,教学内容严重脱节,初中内容蜻蜓点水,高中内容要求入木三分,导致新课程“繁、难、偏、杂”。同时,有些观点过于“超前”与初中所学的观点存在着矛盾,使学生无所适从。

(2)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由于初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升入高中以后,才开始真正把历史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就不知如何下手了。部分学生的课本在使用两个月之后如同新书一样,上面居然没写一个字,不知道做课堂笔记,还是等老师在复习时给他划重点;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虽然认真听讲,甚至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但一到考前复习时,就不知道如何自主复习、理解地掌握历史知识。再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许多学生还固守着学习历史也就是上课听一听,考前背一背的老观念。没能通过平时的及时复习和适当练习来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改进的措施

(1)、落实课前预习工作,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弱、方法落后的特点,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课前就明白将要学习的知识,动员和指导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必要时进行社会调查实践。这样,在教学新知之前,学生不再是“零”起点,在学习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上。让同学在课前的学习活动中,尽可能多的了解到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等,并通过充分有效交流,实现初级资源共享,为学生学好的新课奠定良好前提,形成学习良性循环,并为下次学习探索积累经验。

(2)、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合作教学观念。

新教材注视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教师的备课方式更应随之而变。由于新课程在容量难度上和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又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当然是首要的,但只靠单抢匹马孤军奋战的时代过去了,只有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议课评课,才能更好的解决新教材中的诸多新问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这种集体备课不仅仅是校内的,而且应是校际的、地区间的、以至是更大范围的;不仅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进行更简便、快捷的网上交流。如我在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课时,对“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这一教学难点的完成,反复推敲,就是难以找到突破“曲折”这一难点的有关材料,最后只好用教师可以讲解来解决这一难点,后来听了专家的课后,顿时豁然开朗,问题迎刃而解,且由此获得了教学新方法。

总之,新课改毕竟还是一个新事物,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们教师带来了诸多的冲击和挑战,也给我们同一起点和机遇。我们只有坚定信念,迎难而上,内强素质,大胆实践,努力探索,定能取得好成绩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2

我在设计本课时,希望通过情境的创设充分再现历史,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破重点、化难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突破狭小的教室空间,让学生真正做到感知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是课程改革中着力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存在着很多困难,首先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体现面向全体,给每个学生以机会?再次,历史问题的讨论只能依托于史料才能使讨论不沦为空谈,课堂上通过网络提供大量的史料(文字、图片或其他),势必不能有充分时间让学生阅读分析。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1.充分挖掘历史资料,引入课堂教学中,形象、生动、直观,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我身边”。

2.本节课在设计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演讲、讨论,比较、归纳,动手设计图表,搜集资料互相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出质疑,积极探究,特别是让学生做小老师主讲“八国联军的暴行”,亲自动手设计“历次侵华战争、签订的条约及影响”的知识结构图,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现了“活动、民主、自由”的新理念,取得良好效果。

3.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让他们多用眼看、多用耳听,多动脑、多动手、多动嘴,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录像、图表、地图、图片、资料等形式,多方位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在感知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4.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历史情境进行学习。图表展示历史史料,配以音乐烘托气氛等,增强了趣味性,使学生“乐学”“善学”,“会学”“巧学”。

5.注重历史的德育功能,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6、教学形式多种多样,重视对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仍要注意突出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3

一个学期的时间过去了,本学期教高一年历史,如何把新课标的精神贯彻到具体的历史教学中,对我来说压力大,俗话说有压力才有动力,所以在这一学期除专业知识的不断学习积累外,教学工作中我倍加努力,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同时也找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确定了今后的努力方向。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是教师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手段。是教师从“会教”到“会学与会教”结合起来的过程。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重要过程。

我们知道历史新课标讲究的是 教学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知识与能力是指: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这里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基本上是空白的,所以按照新课标的这种教法显然是不符合我们这里的实际情况的。那么,在学生没有任何历史基础的情况下,我们来如何开展历史教学?这就是我现在面临的问题。

一,自己在教学中得到的体会

1,在教学中我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对于刚步入高中的高一新生来讲,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表现出心不在焉。显而易见,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所以,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2,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高一一年教下来,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现在应该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

以鉴身"现在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二,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没有足够的经验,不能教给每个人最有效的方法。

2,对于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没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三,今后努力方向

我在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将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学习的发展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促进他们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并且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尤其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4

根据校行政的安排,本学期改上八年级的历史。上半学期主要学习中国近代史,线索明确,但内容较多,容易混淆,且知识点难度大,具有一定深度。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一些方法:

一是看地图,学历史(识图学史法)。通过看地图,将比较空洞的历史事件还原于具有空间立体感的历史真貌中。

二是列表格。如《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三大条约几乎都有赔款、割地、开设通商口岸,学生很容易混淆。我指导学生将每个条约都制成表格,使知识在轻松的学习中被记得更牢。

三是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激发学生上历史课的兴趣。

四是开展探究性学习。比如绘制“鸦片战争前期清朝疆域图”、开展社区历

史小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能够寻求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了和学习方法,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

从这次期中测试的成绩来看,学生总体上考得比较正常,班与班之间的差距不大,不及格的人数也不多。但是八年级的学生基础较差,这是所有任课老师的共识。学生的学习态度、审题能力、学科知识的渗透融合的能力以及书写表达能力均与八年级学生的要求有较大的距离。同时,学生仍未重视历史这门学科,仍然抱着学不学无所谓的态度。学生现状如此,过多的埋怨责怪都无济于事,只有在今后的教学中,针对现状,不断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探讨教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5

教学内容并不多,也不难,但是因为距离我们时间很久远,要想深入浅出、突出主题、线索明显、设计成课操作难度并不小,二是要查阅大量资料书籍,三是学生对于这些文明古国名字可能熟悉较好,但是文化上的.感知认识比较稀薄,这其中也包括我自己。

文明的区域性影响可以埋下一些伏笔,例如中华文明对东亚乃至整个亚洲的影响,古希腊文明对地中海沿岸、西欧乃至整个欧洲的影响。在讲到世界古代史和近代史,必须提及希腊、西欧和中国。可以在本课作一些适当的课外知识铺垫。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6

就通史与专题的关系的理解:以往高中历史章节体通史教材的特点是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强,内容多而浅,教师们对它已习惯和适应了。而今模块单元体专题教材的特点是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但新教材刚使用,教法也在探索中,老师们很不适应,再者学生初中的历史知识几乎空白,故而高中历史教学压力很大。

为此我以为应抓住下面几个环节方能更好地适应新教材的要求:

一个理念:传统与现代有机的结合,但在过度阶段应立足于传统。即重视高考要求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与训练,在此前提下,以新教材做为素材,对重要的考点展开讨论进行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让他们在过程中感悟人生。

操作程序:

A、课前预习演讲(引导学生把握教材整体线索)

B、对重点段落设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以激发兴趣)

C、通过史实回忆、史实梳理、分析得出理性的结论(让学生在把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引导、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D、作业或测试(笔试+口试+小论文)(反馈新课标掌握情况)

E、带学生外出考察珠海历史遗迹(课外实践)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7

期中考试告一段落,针对学生在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我决定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分析思考能力的教养.当然对于这一点我自信这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在教授新课过程中,我在每一课中都设计一道较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由学生在课下自主完成,然后再进行分析讲解.学生因事先有一定的准备,即使不够全面,较直接讲解,学生认识要深刻一些.

例如,在讲战后美国经济发展一课时,文中明确"美国是二战后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在讲到这时,我给学生们设下了疑问: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但又是一个发展极其快的国家.请同学们根据所学,总结美国发展历程,概括出美在二战后成为头号强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我把这一问题让学生在课下自主完成,并给他们提了一些要求.

从完成情况看,部分学生能较好的把握这道题的答题思路,虽不全面,但基本找出了促成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这种训练还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8

今年第一年政史合卷,刚在政治教师的岗位上站稳脚跟的我又多了一个新的课题。捏着一把汗,去授课、复习、辅导,寒来暑往中迎来了中考。千叮咛万嘱咐把学生送上考场后,战战兢兢地等待着成绩的揭晓。终于等来了领导的一句“还好”,心中的大石落了地。一年的辛苦没有付之东流,自己也为之欣慰。

但也不至于好了伤疤忘了痛,该总结反思的还得沉下心来细细盘点。按照中考说明,我帮助学生整理了知识点,并充分利用备课组的基础复习卷练习、讲评。基础知识复习完一轮后,接着以练和讲为主展开了综合复习。试卷以政史

合卷为主,反复练习、讲评。同时利用关系引进了正衡的几份历史综合练习卷,在难度上帮助学生拔了一拔,培养他们面对难题的答题能力。最后中考前再次将基础知识复习一轮,并利用时间给学生提优补差。

教学过程中,苦于没有专业教师的引领,没有专业知识的支撑,无论是备课时还是中考复习指导方面都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作为政治教师,政治教材不断在改革,几乎年年换新教材,需要大量的精力去学习、研究。此时再政史包班,去研究、拓展历史知识,精力明显不够,底气明显不足。鉴于学校缺少历史教师的`实际情况,客观上我也想政治历史两手抓两手硬,但主观上我还是倾向于政治,这对学生是不公平的,对教师自身的提高也有较大影响。毕竟中考科目牵涉的精力太多,这样的生源下,一门尚且需艰苦奋斗,两门颇有弹尽粮绝之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神话”时代已经过去了,唯心主义应该科学地回归到唯物主义,我应该清醒地看待、分析自己。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9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中写到“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感知历史阶段主要向学生呈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现象等具体史实。感知历史阶段,学生不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忽视、削弱感知史实阶段是存在的,自觉不自觉地抹煞了感知史实阶段的内容和意义,影响历史教学效果。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史实教学呢?首先教师要认识史实教学在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使史实能生动地再现历史形象。再次是补充丰富、具体的`史实,历史细节越清楚学习印象越深刻,甚至终身难忘。历史教师要在史海中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历史细节。例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时,给学生讲了胡适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适得到一块上好的鸡血石图章料,决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师傅,刻“胡适之印”即可。篆刻师傅认为胡适是白话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话写文章的大家,影响这么大,怎么刻图章还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字,于是自作主张地把“胡适之印”改刻成“胡适的印”。三天之后,胡适收到印章,发现上面刻的是“胡适的印”时,哭笑不得。通过这个事故学生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重大影响印象非常深刻。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10

我们使用的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新课程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

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

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在使用历史旧教材的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新史观。例如,我们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中国近现代史反映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与冲突,中国近现史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用全球史观审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变化。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11

什么是课堂教学实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呢?我认为在众多的环节和措施中,最主要的还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对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觉地去观察、研究某种事物。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学习兴趣是保证教学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目前我们的历史学习就存在这样的情况: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厌学,课堂教学效率低,考试成绩不理想。那怎样才能提高历史学科的成绩呢?我认为,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探究新知呢?关键在教师。教师首先必须先认识学习兴趣培养和激发的重要性,其次是找到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调动上给予了充分重视,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中就强调了课程目标的制定“要高度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并指出“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重要前提之一。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同时还指出要根据不同的年龄,激发不同的学习兴趣层次。“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少年向成年人过渡的转型期,因此其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除了要继续利用初中阶段的间接兴趣,即学习内容情节的生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等外在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探究、学习热情和注意力以外,更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即学生能较为深刻地体验和感受历史问题中蕴含的文化力量对自己心灵的撞击。”可见,培养历史学习兴趣,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2、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做为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要完成这个目标,前提必须是学生对这门学科感兴趣,对所学的知识有了解、掌握的欲望和要求。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动力之源。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突出主体地位,使他们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去自觉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习质量。特别是像历史这样的学科,内容丰富,综合性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要将这么多内容融入到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有意识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把历史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而主动去学,历史课堂的效率才能提高。

二、历史学习兴趣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历史学习兴趣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巧设导入语。

传统历史教学不是很重视新课的导入,这使得学生严重缺乏学习新课的兴趣,大大降低了教学的实效。导入新课是一门教学技巧,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可单独使用,有的可揉合着用。我们应当依据不同的教学对像,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导入,都应当遵循一个原则,即学生听得懂,感兴趣。由此可见同一教材内容的导入设计应紧扣主题,立足于“了解”课文及与课文有密切关系的社会现象等。不要一开始就抛出类似探究题式的难度的问题,而应由浅入深,铺垫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气氛和能引起学生关注的问题和现象的导入法为佳。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百家争鸣”和儒家形成》一课时,我考虑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阶段,对后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我是这么导入的:中国自1840年后一百多年遭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在武器上的落后是一个客观原因,但这并不是必然导致中国受辱的根本原因,那么究竟与中国人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性格是否也有某种关系呢?还有我们平常提到的“中庸之道”,“仁”和“尊老爱幼”的观念是怎样形成的呢?学习了这一课后,你将能从源头上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模式,增加学习兴趣。

教学手段是培养兴趣的重要条件。针对历史学科的过去性、综合性等特点,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有目的地采用图片、音像资料、实物、幻灯片、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复现历史,创设一定形象生动、具体的历史场景,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或者让学生自己扮演历史角色,设计表演情境,使历史角色不再是书本上的`人物,而是学生自己或者是班上的同学,这样可以促进他们认知结构的发展,减少学生理解无趣抽象概念的困难,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刺激学生的无意注意,引起一定的态度体验,也使学生对历史角色产生了亲切感,很自然的加深内心的体验,产生内在的激情,进而促使学习的兴趣由内心迸发并不断提升。

同时,改变教学模式也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尝试新课程倡导的主导-主体模式,在课堂上充分发扬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搭建展示他们风采的舞台。比如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内容围绕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展开,可以是一则故事,也可以是自己对某个人物、事件的评论等,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给学生营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或者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探究、历史辩论赛等活动,关键是让学生动起来,形成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的兴趣,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途径。

⒊以高超的语言艺术,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是沟通师生,实现师生情感交流、思维碰撞的桥梁。历史语言艺术最讲究的是在准确前提下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形象性就是善于把抽象概念具体化,深奥道理形象化。讲人如见其人,讲事如临其境,讲物栩栩如生、讲景历历在目,娓娓道来,丝丝入扣,余音在耳,牢牢地吸引和有力地感染学生。比如在分析民族资本主义的处境时,学生对其“夹缝中生存”的表述有些费解,我就举了汉堡的例子向学生说明:汉堡的上下两层分别代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而民族资本主义就是中间的夹层。学生根据他们已有的经验,通过汉堡这个形象比喻,很快就理解了民族资本主义“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处境,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加浓厚。同时历史语言还要求有趣味性,趣味性是教学语言中的味精,是教学魅力的源泉。历史教学需要幽默,通过寓庄于谐,庄谐并举,调节学生的心理节奏,活跃课堂气氛,唤起内在的学习热情。

⒋设置有效问题,激活学生探求的心理,提升学习兴趣

提问是历史课堂教学常用的手段,有效的提问能够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优化课堂教学。但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⑴适度性

问题的设置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为依据,不能太难或者太容易,否则都达不到刺激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目的,要注意把握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就可以摘到苹果”的思维高度,使学生享受成功的体验,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就自然而来了。在分析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时,我考虑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了解的不多,因此降低了问题的难度,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提出了英国和美国的最高领导人怎么称呼?他们是怎么样产生的?各有哪些权利?等一系列问题,学生跃跃欲试,相互讨论,争相发言,积极性很高,最后我让他们把分析讨论的结果归纳整理,制成一张表格,让每个学生都享受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把抽象的知识化为简单易懂的知识,学习历史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学习兴趣得到增强。

⑵层次性

由于学生在理解认知、思考分析、知识储备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考虑到面向全体学生,既要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吃饱,吃好”,保持学习历史的兴趣,也要让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能吃到”,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具体地说,就是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启发诱导,让学生自然顺利地“摘到果子”。

⑶时代性

中学的历史教育不是专业教育,除了少数学生由于特殊兴趣对过去的事情有所关注,大多数学生主要是从现实的意义来接受历史的。所以,提问时注意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又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深化到规划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和“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时,我就适当补充了“神舟六号”、“嫦娥一号”发射等知识,学生对于这方面知识了解很多,特别是男生,一讲到这些内容时特别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很快就被调动起来。在讲《中国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时,我从学生给最感兴趣的服饰入手,让他们谈谈自己对服饰变化的认识,几乎所有学生都投入了这个话题的讨论中,最后他们从服饰谈到饮食、住房、婚丧等,讲得头头是道,有些学生的见解很独到也很精辟。直到下课铃响,学生还是意犹未尽。可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入手,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总之,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途径还有很多,但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做有心人,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总结,并将它们有效地用于课堂教学中,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12

一、新课程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

1、学生初中历史知识的储备十分有限。由于初中历史教学的现实,对学生的要求过低,学校、学生等对历史学科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初中历史知识的储备十分有限。

2、高一新教材内容的时间跨度过大、体例新、容量多、学术性强、难度大、融通古今中外,且内在逻辑严密。它给历史教师展示才华带来了机遇,但也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一节课45分钟根本讲不完,不是内容多而是新教材的内容好似压缩的太空饼干,再加上学生初中知识的“肤浅”,前后内容无法衔接。如在讲解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我们要介绍北宋为何要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铲除地方割据的基础,那就必须花费不少时间来介绍唐中期的藩镇割据以及五代十国,如果不介绍这个过程,而大讲特讲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其结果事必无法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与新课改的精神是不符合。因此在课改的实践中就出现了拼命赶进度的现象,使得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也无法开展。

3、教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还未更新。这个问题较为复杂不是一两句可以说完的。在教学上还是表现为“满堂灌”、“填鸭式”的'旧的教学方法,这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听课的积极性。即便有讨论,也会由于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掌握的肤浅,而无法深入地进行讨论。

总之,讲好历史课,难。讲好新课改中的历史课更难。这就需要老师做好教学准备。

二、对策与措施

1、落实课前预习工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新的知识。

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在上课时才公布上课的内容,剥夺了学生的课前知情权,使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显得很被动。而开放式教学先让学生了解将要学习的知识,动员和指导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必要时进行社会调查实践。这样,在教学新知之前,学生不再是“零”起点,在学习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上。有的同学在课前的学习活动中,可能了解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等,而且学生能够在课前将所知道的知识等进行充分交流,实现初级资源共享,为学生的下一次课前探究做好准备。

2、加强方法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阶段,学生对历史学习尽管很有兴趣,也乐于听讲,尤其对历史故事、历史典故等特别感兴趣。但是,高中历史学习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兴趣、课堂的气氛热闹等上面,而应该注重历史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注重历史学习方法。

3、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新的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讲述讲少了,学生的探究、学生间的合作,师生间的合作相对多了,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等旧模式,为课堂教学注入了许多新鲜的血液,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课堂教学的开放,为学生提供了足量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有效地延伸到课外,使每个学生获取到自己最需要的知识,从而增强对历史的学习情感和学习体验。课后开放,提供自主学习空间。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就决定了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不可能把某一内容及其存在的问题一一解决。相信学生的问题是永远存在的,我们提倡把问题带出课外,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和空间。鼓励学生自己制订课后学习计划、学习内容等。

4、教师引导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力的综合

历史课的特点在于既有大量需要准确记忆的内容,又有诸多需要理解领悟的东西,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不能解决全部问题,而需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潜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和理解历史的事实与规律。在这方面,我最成功的方法就是少下结论,多提疑问,少进行灌输,多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自己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去理解历史、把握历史。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13

回想自己上这一课时的情境,我大体上还是按照学校倡导的通用模式:即学道点评、学簇展示、学室展示、评价反馈、小结检测和学道导学六个环节,重点在学室展示中,系统地把十月革命发生的背景、具体过程、建立政权以及历史意义进行了学习讨论,学生总体上掌握得还比较理想。

具体到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做得比较突出的一点是:让学生联系我国近代社会实际,比较了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不同的原因。具体比较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俄国十月革命首先在城市取得胜利的原因:

①俄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工人、士兵,掌握武装多集中在大城市;

②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正确决策,周密准备;

③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企图消灭工兵代表苏维埃;

④一战促使俄国国内各种矛盾激化,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⑤临时政府前线失利,后防空虚。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首先在农村取得胜利的原因:

①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全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的反动势力最薄弱,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力量主要集中在城市;

②中国是农业国,无产阶级力量相对较弱,广大农民与无产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是革命最可靠的同盟军;

③中共以中心城市为目标的武装起义都受到挫折;

④毛泽东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夺取全国胜利的理论。

总体来说,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在革命实践过程中,要按照本国的具体国情来制定政策,而不能照搬别国经验,也就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分析,实事求是,这样才能顺应历史潮流,做出正确的历史决策。

而对于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做得不是很到位的是没有把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区别很详细地展现给同学们,应该很明确地给学生讲授:二月革命推翻了俄国沙皇专制统治,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推翻了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社会主义革命。这个很有必要。反思我的不足,我认为上课时仅仅关注了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没有对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分析,而这个比较又是常考的知识点,所以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密切结合考试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教学,并在随后的实战训练中要对学生模糊不清的概念进行重复讨论、强化,教会学生定期总结、定期比较、定期归纳,多做练习,在实践中及时解决问题。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14

新教材注视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教师的备课方式更应随之而变。由于新课程在容量难度上和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又有很大的差异。教师不仅要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同时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议课评课,才能更好解决新教材中的`诸多新问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这种集体备课不仅仅是校内的,而且应是校际的、地区间的、以至是更大范围的;不仅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进行更简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新课改是一个新事物,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们教师带来了诸多的冲击和挑战,也给我们同一起点和机遇。我们只有坚定信念,迎浪而上,内强素质,大胆实践,努力探索,并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注意总结提高,定能把教学工作做好。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15

通过近一年的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二教育教学的实践,我有如下体会,与同仁商榷。

第一、高一历史必修二以经济史为专题,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帮助学生理清线索,突出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和世界近现代经济史发展历程的基本线索。

第二、帮助学生辩证地分析、比较、评价历史事物、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辩证的、历史的思维方法,即一分为二,全面地、客观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事物、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突出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是功大于过?还是功过参半?例如辩证地评价重农抑商政策、斯大林模式、经济全球化……

第三、加强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

主要是加强历史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两大题型的训练,具体做法:一是注重了同步辅导的课堂训练,及时练习巩固新知;二是注重了单元、阶段及期考模拟试题的自测训练,教师及时讲评。

第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如讲到?罗斯福新政?,给学生介绍罗斯福这个历史人物,罗斯福总统是一位杰出的美国总统,是唯一一位终生坐在轮椅上的美国总统,但他身残志坚,为美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走出三十年代大萧条的`困境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成就在美国总统史上仅次于华盛顿与林肯,受到美国人民的怀念与尊敬。请牢记他的名言:“我首先表明我的坚定信念: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是恐惧本身。”其不畏艰难险阻,迎难而上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第五、继续自主探索——合作探索的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学史兴趣及探究历史的求知欲。

第六、注重发挥多媒体电脑教学优势,精心准备课件,力争做到课件最优化,把文字、图片、地图、表格、动画融为一体,讲练结合。

第七、有机引进远程直播课,采取拿来主义,听名师讲课,吸收其优点,为我所用,即“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第八、教学生读熟课本。“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重教给学生背记+理解+运用=收获。

第九、针对高一学生自控力较差的弱点,与学生约法三章:凡是上课、自习讲闲话、做闲事、闲思者写出说明书。变检讨为说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即养成教育)。

第十、以说服教育为主,忌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忌讽刺、挖苦及辱骂学生,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不做教书匠,而要做教育家。

第十一、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多学习、学无止境,多反思,宁静以致远。多虚心听取学生、同行的意见与建议,教学相长,谦虚谨慎,与时俱进,善于开拓创新,最终获得教育教学教研的最大限度的成功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