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意义评课稿

来源:范文网 1.96W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评课稿,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评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比意义评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比意义评课稿

比意义评课稿1

陈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整理与复习”采用了平台互动课型进行授课,先后搭建了两个多向度的合作平台进行教学:第一个平台是前置性平台,让孩子利用课下合作完成对整单元总体知识的回顾,完成了学习卡,使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第二个平台即引导学生针对自习喜欢的某一部分知识进行再次整理,使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就本节课来说,我认为优点有:

一、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整理知识的心理需要,让学生自己整理,汇报比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知识网络的建构。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作品,从而促使全体学生真正地、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自我肯定,自我反思。

二、切实了解学生,增强应用性。

全面地了解学生,可帮助教师找准复习的起点,有的放矢。学生借助材料激活已有的知识积淀,并以此为复习基点展开整理,有利于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重视学习材料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提取,使用权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作用和价值,增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其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三、充分信任学生,有效实施自我评价。

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是突出主体的重要内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交并激发学生对复习知识的兴趣和乐趣。这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励他们进一步去尝试和探索。在展示整理作品后,从中发现自身作品的优缺点,自主进行知识的建构,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习惯。

比意义评课稿2

今天我们唐惠慧青年骨干教师分组对帮扶学校进行课堂教学的研讨,我是在三十一小听课,对四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的听课,两位教师分别给我们展示的是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性质。这次是我对王雪轩老师的课堂进行听课分析及一些想法。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其依据是十进制位值原则。教材着重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来说明小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再次基础上,课前让学生进行复习。在课堂上通过练习题进行新知的教学,先由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一位小数,在学习两位小数和三位小数的时候,放手让学生小组探究,体现学习的自主性。通过直观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通过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通过一系列练习巩固认识小数的意义。

从课堂的准备来看,老师和学生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每组学生都准备了米尺和尺子,还有各种纸张等。我们都对王老师都有非常大的期待,但是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只问尺子是干什么用的,就再也没有利用好学生准备的教具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说的是利用米尺和面积图研究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感悟小数的意义: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理解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可是王老师把教学的目标及内容进行了改编教学,使学生感受到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因而在整节课的教学没有达到教学目标。

第二个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小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和知道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这个环节王老师处理非常好,老师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和折一折中让学生理解分成10分是,取其中的一份就是十分之一,取3分就是十分之三等,如果把这张纸分成100分,取其中的一份就是百分之一等。如果分成1000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千分之一等。从老师的引导下和教师的板书我们都看到王老师教学处理非常好,让学生一目了然,容易理解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今天,我走进王老师的课堂教学,看到王老师的教态自然大方,语音亲切,并且在对学生进行及时客观的教学评价,但是由于没有很好的利用好准备的教学教具,使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好教学目标。因此,对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设计里应利用好课本提供的教学情境图,使学生感受到图与形的结合,图与数的结合。

比意义评课稿3

通过对徐xx老师的示范课《比的意义》课堂观察,我认为:从学生反映来看该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基本上能看懂课本,说明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先自学完全是可行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合作学习中,能与同学有效合作。教师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引导得法。课堂中老师教师深入学习小组,关注学生自学状态,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个观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高、效果好。整个课堂充分体现了师生民主平等的关系。

建议:

1、本节课有7个知识点,建议学习小组内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分两个部分进行,比的意义、比各部分名称、比的读法、比的写法、比值的意义、求比值的方法为一部分,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及比的后项不能为0是一部分。这样学生在汇报自学成果及提出问题时更具针对性。

2、开始上课时,徐老师问学生:“通过自学,你们知道今天的学习内容吗”,如果接下来老师板书课题,然后通过审“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这样导入新课,开门见山,直奔课题,既节约时间,又突出学习内容。

提示: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注意学生语言叙述的准确性。如: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而学生通常说:比的前项是分数的分子,是除法中的被除数。

比意义评课稿4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有关自然数、除尽、整除、约数、倍数等概念的意义,理解约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以后学习质数、合数、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运算以及将来中学里学习因式分解做好准备。

张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取让学生自主学习、比较、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力求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充分体现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特点,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除尽、除不尽、整除、约数、倍数等有关概念的意义,更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归纳整除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归纳比较整除算式的特点;

在深化理解时,通过填空、判断、游戏等灵活、有趣、多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另外,课尾的数学游戏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既让学生在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又巩固了本课所学的约数、倍数等概念,如果能进一步加以升华,归纳得出:1是所有自然数的约数,所有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那将更好。

此外,提供若干个算式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分类时,应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揭示概念含义应讲究严谨,比如仅仅出示91÷42=2----7、320÷6=53----2就揭示这叫不能除尽,那么像47÷2=23----1是不是也叫除尽呢?学生必然含糊不清。

还有,在课堂教学结束前,教师若能及时引导学生对所学的有关知识加以归纳总结,能促进学生有效地建构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比意义评课稿5

听了万晶教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很有收获,下头就这节课谈谈自我的一些看法和体会。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两个重点问题。其中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难点,万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经过举例来理解,在归纳后概括出单位“1”这个概念强调表示的是一个整体,所以加上“”。为了让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概念,万教师经过图让学生体会、感悟,认识单位“1”,着重体会单位“1”表示一个整体的情景。整个过程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帮忙学生实现思维的“加速”。万教师的这节课在设计上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体会、领悟单位“1”的含义、进而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①理念新颖②练习层次分明③开放环节设计精致。

①理念新颖。教师能打破传统的教学惯性,摒弃了以往“小步子”教学模式,大胆而科学地对教材重新组织,设计了较为开放的问题,供给了必需的学习材料,解放了学生探索的时空。经过师生问答活动,引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的情景,从而为抽象单位“1”做好了准备。

②练习层次分明。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做到了“百里挑一、以一当百”,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实效性。异常是相关的变式练习,对学生分数意义的建构起到了催化作用。

③开放环节设计精致。本节课是课例研究课,其研究主题是《分数的意义》一课如何运用和开发开放性习题。所以,本节课多次设计了开放性问题及环节,如:

1、你们能不能利用8个苹果表示14?然后组内交流。

2、组织学生利用三角形图探究它的13。

3、组织学生探讨()()的意义。

4、你已经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想问吗?等等。其中,你们能不能利用8个苹果表示14?这一环节是教材中的开放习题,教师加以了运用。其他环节是教师自我开放的开放性习题和问题。经过新老知识的比较引导学生说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本节课设计的这些开放性练习题,能够使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得以扩展,给不一样层次的同学展示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节课给我总的感受是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整节课简便、愉快、流畅,尤其是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体现的较为突出。

比意义评课稿6

最近听了一节《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感触很深,综观全课,毫无造作,平凡中暗藏玄机,细微处体会数学课的真谛。整堂课一环紧扣一环,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实在。仔细回味这节课,让我们看到了简简单单教数学、轻轻松松学数学的教学氛围。

一、走进灵动空间,静待花开。

教师出示3支白色粉笔,2支蓝色粉笔,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描述他们的关系,复习两数的关系可以用倍、分数表示,并引出百分数。然后分享前置性作业: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选择其中一条,说出百分数在这句话中表示的意思,从而引出百分数的意义。通过学生举例,使学生体会到百分数来源于生活、应用于数学。

二、体验灵动世界,聆听花开。

教师抛出问题1:百分数到底表示什么?

问题2: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老师的问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迅速转移到课堂上来,为该课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整节课老师不是直接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真正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体现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小组学习,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掌握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

三、飞扬灵活智慧,配其花开。

在丰富的数学现实中学习数学,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流。老师故意创设百分数的情境,如“在比一比谁写得快”的练习中,给你一定时间看你能写出几个百分数,结合题目完成的情况,宋老师让学生回答完成了任务的百分之多少等,让学生用百分数来表示所写的百分数,进一步理解百分数意义。

四、描绘灵动色彩,欣赏花开。

整个环节教师紧紧抓住百分数表示两个数量的比,进行不同层次的练习使百分数表示两个数量的比有如一根线贯穿全课。从课堂的练习中我们更加感受到老师对教材深度把握之到位,对学生情况了解之透彻,对练习设计之用心,练习中体会出实在性、针对性和趣味性。而且,教学语言简练,对于学生的发言能够给予恰当的评价,教师能够较好地调控课堂气氛,给学生创设了轻松的学习氛围。

分数的意义评课稿集合15

优点一:课堂伊始,崔教师简便的让学生明白了“1”不仅仅能够是一个物体还能够指一些物体;用查预习,我争先的方式查14的表示意义,这句话就像一颗小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水面,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各个层次的学生留足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个有弹性的预设,让学生生成了很多精彩,教师引领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走向清晰,也正是这样的过程,自然而又巧妙地诠释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重难点。

优点二:学习数学实质上就是“做数学”。教师给学生供给了丰富的学习资料,让学生采用不一样形式和方法“做分数”,很自然地使学生体验、感受分数构成的过程。分数意义的探索完全在学生自我实践、合作、思考下获得。学生“学习的主人”色彩体现的淋漓尽致。让学生充分的交流,适时的抽象、归纳、概括、引导、总结,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时,教师很恰当地体现了自我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分数的意义。体现了“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的现代思想。

提议:那里14的表达方式多数学生用的是长方形纸,那里教师在安排预习时是否能够更细致一些,如:12个圆片的14、8根小棒的14、圆的14等,这样更能让学生再一次明白单位“1”的含义,为后面的学习节省时间,留出更多的时间来练习。

由于崔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得巧妙,学生才有了自由发挥却不失灵性的空间,课堂上才会飞扬着学生学习的智慧和教师教学的智慧,从而让人享受着数学知识从生活化生成到数学化的过程。

课堂结束很久了,但我依然沉浸在崔教师的课堂中,品位与思考之余,我想,应当说崔教师的课堂为我们找到了课堂自主学习的导航,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也会在多下功夫,争取让学生在进取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生成更多扎实、有效的数学化课堂!

比意义评课稿7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这一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既是学生对前面知识概念的归纳,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本课要求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老师在几位专家引领把脉后,在教学时,注重联系生活,联系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

(一)通过从生活实际引入小数,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是有用的。

新课开始,老师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通过让学生估计课桌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当老师要求用米作单位说说测量结果时,学生心理产生矛盾,因为测量结果不够1米,无法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教师引出不够1米的部分如果用米作单位,就要用小数来表示。学生通过观看老师测量,亲自证实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二)教学小数的意义这一环节层次清楚,教学扎扎实实,并能在此基础上适当的开放。

小数的意义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老师以米、分米、厘米、毫米为背景,引导学生观察大屏幕,从1米的尺子、一元钱,再到一条线段、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感悟单位“1”可以表示很多事物;先让学生认识一位小数,以同样的方法认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四位小数......顺理成章得概括出小数的意义。与第一节课相比,这堂课老师通过比较0。09米和0。90米的区别,更好地理解了两位小数的意义。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迁移、合情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老师既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又重视发挥集体智慧,组织好学习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活动。孩子们在静思中,在合作商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最后的计数单位的引出老师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这点在这堂课中是成功的一点。

概念是思维的出发点。正如杨老师昨天所说:学生对数学概念掌握得是否准确、完整,将直接影响到各种性质、法则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影响着各种数学技能的形成与提高,同时也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很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并逐步形成小数的意义这一概念。

(三)本课的练习针对性较强。基本上是针对课中的知识点设计的。我认为可不可以加入这样一题练习:把分数改写成小数,让学生体验到分母是其他数的分数,也是可以用小数来表示的,这样的分数与小数的转化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探讨。以这样的练习结束课堂,既让知识得以拓展,又给学生留下了思维的空间。

比意义评课稿8

比例的意义就是一个概念,通过具体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来理解并不难,本节课只讲比例的意义,课堂容量太小了。一个练习就用了16分钟,实在没有必要。其实,这节课完全可以再加上“比例各部分的认识及比例的基本性质”。因为,整堂课中师生互动比较少,也无法反映出更多的问题,所以就针对这一节课比较突出的问题作一简单点评:

优点:

1.老师的素质非常好,语言条理,表达清晰。各个教学环节设计的也比较合理,过渡自然。

2.小组合作的展示方法就地取材,值得学习。但是当全部展示出来之后,如果能够再根据学生写出的比例进行分类评价和总结就更好了。

3.费时最多的练习设计的比较好,开放性强,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

4.注重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课堂结束时的结束语,设计的挺好。

不足:

1.最大的不足就是课堂容量太小,教学效率不高。希望以后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把握好课堂容量,要在学生学会的基础上使每堂课都是内容充盈的。

2.在这节课的开始加上复习的环节是非常必要的。

3.小组合作之后的评价与展示是非常重要的。用了16分钟进行的一个开放性比较强的主要练习,在结束之后老师要进行学习结果的评价与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可以让学生把写出的比例进行一个分类,让学生在分类中再次提升对比例的认识。

比意义评课稿9

xx月14日参加了第一学区的大学区教研活动,听了外国语小学xx教师、环通中心校xx教师,第一实验小学丁香丹教师分别执教的《分数的意义》,内心涌起众多感想压抑不住的兴奋与喜悦。

三位教师都能在认真专研教材、教参的基础上,精心地备课,用心地上课,同样的课,不一样的设计,不一样的生成,呈现了不一样的精彩和高效。

数学概念是“生活的具像”,又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与“升华”,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是对分数意义的理解,难点是充分认识和理解单位“1”。针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外国语学校xx教师没有把书本上现成的分数的意义告诉学生,而是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概念学习,引导学生用动手画一画、折一折、分一分等方法表示14,亲身体验,合作交流,为学生供给了充分进行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忙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主要抓住了同样是14,由于单位“1“不一样,实际上的情景也不相同,可都能够用14来表示,次环节为学生课后习题的完成起到了极好的铺垫作用。在学生总结出分数的意义的概念时,教师让学生自我读几遍,而后给出教师心中读的遍数是5遍,你读了几遍,能用分数表示出来吗?整个新课的学习,教师看似淡化了概念的教学,实际上引在核心处,拨在关键处,教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借助于课堂这个思维“运动场”,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理解了分数的真正含义。数学教学也真正体现了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整堂课,学生兴趣盎然,就在不

经意间,学生建立了数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这充分说明董教师的数学课堂是一个充满灵性的课堂,从引导学生“起跑“到“加速”,最终“冲刺”,水道渠成,她使每个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xx教师上课伊始就设计了有效的铺垫习题,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单位1”,你看教师站在那里能用自然数表示吗?生活中还有什么能够用自然数表示?又引导学生从苹果个数变化却都用1来表示,从而引出一堆、一吨等,进而使学生明白一个和一些。就将此难点和风细雨的就化解了。之后又用游戏进行强化,进一步强调把什么看做“单位1”。能够是1个物体也能够是1个整体。在分数单位的教学中,魏教师让学生观察什么相同?什么不一样?说说自我的发现,在学生总结归纳的基础上进行了简洁的提炼,更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让学生在自主发现中找到找准分数单位的准确方法,既分母是几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分数单位是由分母决定的。这节简便的数学课,无疑为我们打开了“概念教学”的新“天窗”!这节课给我总的感受是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整节课简便、愉快、流畅,尤其是习题卡的设计能够说独具匠心,煞费苦心,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xx教师经过情境创设,层层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她能打破传统的教学惯性,摒弃了以往“小步子”教学模式,大胆而科学地对教材重新组织,设计了较为开放的问题,供给了必需的学习材料,解放了学生探索的时空。经过学生观察思考等学习活动,引出一个物体、一个整体的情景,从而为抽象单位“1”做好了准备。之后让学生说说单位“1”这个“1”是自然数1吗?区别在哪儿呢?之后让学生尝试着用文字来表示分数的意义,并把重点的字或词用重读表示出来,真正的让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学习数学实质上就是“做数学”。分数意义的探索完全在学生自我实践、合作、思考下获得。学生“学习的主人”色彩体现的淋漓尽致。让学生充分的交流,适时的抽象、归纳、概括、引导、总结,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时,教师很恰当地体现了自我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体现了“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的现代思想。

这节课,作为一节经典课,有很多版本的设计,其中不乏名师的精巧设计。作为三名普通教师,她们都能大胆的做到保留与取舍,都凝结了设计者的冥思苦想。看似随意自然,其实不明白有多少的失眠在漫漫长夜!磨课的历练,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提高的一条高效之路。祝福我们的教育能在这样扎实有效的活动中得到提升!

比意义评课稿10

本堂课的教学给人印象颇深,老师能使用普通话授课,并熟练操作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见其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尤其是教者始终以亲和自然的教态,不疾不徐的语速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这种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学习探究的作法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本节课有几大亮点:

一、贴近生活,强化应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教者围绕这一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系列贴近生活的实例,如:我班男生22人,女生16人,男生与女生比是多少?女生与男生比是多少?同学们使用的桌子与凳子张数的比等,这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参与意识。另外课本的总价、单价、数量之间比的关系的分析及“试一试中”几个数量关系式的理解用比的意义来表达,对学生加深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理解起到了强化巩固的作用。

二、结构安排,巧妙合理。

本节课教者采取了老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使得整堂课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效果较好。

三、练习设计,层次分明。

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三大版块:比的意义,求比值,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老师都进行了及时的练习巩固,反馈交流,在练习设计上颇费心思,注意了练习设计的层次性与征对性,既有基本练习,又有开放性训练,如错例分析,它对于巩固加深对比的意义理解无疑具有较强的征对性。在练习形式上有口答、有笔试,有板演后集中评议,在练习过程中老师强调比号书这一点,实质是要求学生关注细节,培养良好的书写、学习习惯,这一点也是本节课成功之处。

四、细节把握,准确到位。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周老师在本节课中很多教学细节上把握较到位,这也源于老师对教材准确把握,对教学的深入研究。如研讨比与分数、除法关系时,强调相当于而不用等于,进而认识三者有本质的区别。再者,比的后项不为0的原因分析;又如生活中的比,如赛场上2:0是什么,让学生明确这种表现形式与今天所学比的本质不同。另外求比值不带单位,比值一般用整数、分数表示,老师进行了重点强调,这些均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巩固,强化和认知。当然这样的细节还有许些,它无疑是老师扎实教学基本功的体现。

不过既然是教研课,目的是相互学习,共同探讨提高,所以借此机会也谈谈个人不成熟的见解仅供参考:

(1)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的处理老师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无疑是成功之处,但教者应做到既能撒开又能收拢,也就是老师的总结导入非常关键,两个量相比较有两种表现形式:相减与相除,然后强调相除这种比较形式即是我们今天应学习的内容,这样的过渡导入,既有比较与强化又显平稳自然,为下面教学可起铺垫作用。如讨论五年级比四年级多、四年级比五年级少实质是比较中相减的表现形式;

(2)在有效开展生生互动方面做得不够,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在课堂组织上老师有意识地安排了学生自学,分组讨论,有那么点意思,但给予学生的时间不多(1—2分钟)给人感觉是注重了形式,忽视了结果;

(3)生活中以比的形式显示的例子与数学意义上的比的认识与区分可以延伸和拓展,除了赛场成绩2:0外,还可举出时刻显示情况,如:3:15它也是用比的形式来表现出来的,但其意义与今天所认识的比表示两量相除截然不同;

(4)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一句鼓励的话语可以更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如:课堂上赵汝阳同学答出赛场成绩这个例子时,老师应给予激励表杨,如:你真聪明或了不起等;

(5)求比值是本节课重点内容之一,特别是前、后项单位不统一情况下,求比值对学生而言应是一个难点,课堂上应进行强化训练,

(6)作为数学语言应是精练、准确,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五年级比四年级多”这一环节时,教师的结论语是:“这种比是相减关系”,这句话不够准确,应该是“这种比较”。再者,老师问学生:“看得清视频吗”?体现对学生的关注,但问的次数过于平凡。

这是本人不成熟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比意义评课稿11

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两个重点问题。其中,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难点。朱教师从数字1开始,问:你会用1来表示数量吗?到把3只桃子也用1表示,怎样做?更多的桃子呢?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桃子个数的变化都能够用1来表示,说明这个“1”很特殊,由此引入新课。之后让学生经过画图表示四分之三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体会、领悟单位“1”,总结出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能够看做单位“1”,我们都是在把单位“1”平均分。最终经过四幅图、九分之三、若干份之三、九分之几、几分之几让学生充分交流,适当的抽象、归纳、概括、引导、总结,让学生在充分展示自己的同时,教师恰当地体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指导者的作用,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分数意义。在分数单位的教学中,朱教师让学生观察这些分数单位,有什么发现?为什么分子都是让学生在自主发现中找到找准分数单位的准确方法,即分母是几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分数单位由分母决定的。整个新授过程,朱教师扎实高效地推进教学,不断经过数学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朱教师设计了精练、适当的习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让学生在不一样程度上都有了新的提高。特别是习题中的两次提问,一是:同样是三分之二,为什么涂色的个数不一样?二是:同一个点,为什么能够用不一样的分数表示?让学生对分数意义的建构起到了催化作用。

整堂课,学生兴趣盎然,就在不经意间,学生建立了“数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朱教师的数学课堂是一个充满灵性的课堂,整节课简便、流畅,值得我学习。

比意义评课稿12

比的意义是学生在理解了除法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20xx年12月9日听了由李桂萍老师执教的《比的意义》,我认为在课堂上体现了以下几个亮点:

1、教师精心选择了淘气长方形照片为引子,里面4张长方形照片,给出真实数据,引导学生讨论长与宽的倍数关系,得到长度相除的关系式,由此引出同类量的比,初步感知比的意义。李老师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分之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

2、在新知过程中,教师能充分放手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如在“自主探索新知”这一环节,教师始终都是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己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想一想,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导--扶--放--收”的教学方法,结论的归纳也是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推理、思索、发现而的到的,教师点拨的当。

3、在教学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李老师让学生借助教材、板书、计算机课件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4、采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并培养主动探索的能力。

本节课最大的特色就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鼓励主动探索。“课前自学导学案,圈出重要内容”。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新知。

俗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李老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

容、教学对象选择了合适的教学方法,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深入浅出,因势利导,反复强化。课堂教学的安排,以“比的意义”为主线,教师运用启发式讲讲练练、讲练结合、以练带讲的教学方法,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处理得较好。整节课安排有序,变化有致;既有高潮又有适时调整。课堂教学自然流畅,活而不乱。

5、对一些细节处理得好。李老师多次提醒学生,如“比的书写要注意哪些”“前项与后项不能颠倒”等等,都可以看出李老师非常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学生出错时,李老师允许学生出错。营造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气氛,保护了学生的自尊。 6、加强练习,举一反三。

在课堂中,通过不同的形式,不同层次的对所学内容进行了练习,举一反三,使学生能真正对比的意义理解的清、透。

一堂课下来,感觉还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对学生的评价还不能做到语言丰富,赏识语句不够多。 建议:

1、教师今后在课堂上还是要尽量把学习的机会,表达的机会让给学生,不要引得太多,因为六年级的学生一定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2、在课堂上还应继续研究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什么时候引导,什么时候放手,该引的就引,不需要引导的一定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比意义评课稿13

在学校教坛新秀的评选过程时,沈老师来我们班上了一堂“倒数的认识”。总的认为这一课设计巧妙、思路清晰,这节课上学生学得很开心,知识掌握的也比较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课前谈话时,沈老师利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好朋友是谁,我和谁互为好朋友。这样轻松的谈话为本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使学生在谈话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知识的相互依存关系。

整堂课中,沈老师较多的地方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来理解倒数的意义和学习倒数的正确表述,充分体现了新课改新理念。老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见解,并适时作好点评,很好地处理好扶和放之间的关系。

另外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沈老师在整堂课上始终把学生的主意力吸引住,每个学生都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看得出每个学生都在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而想到自己的课堂上总有几个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有时扯着嗓子也无济于事,经常令我生气。

整堂课上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倒数的意义,沈老师引导学生举了大量分数的例子,并通过观察、计算等方法使学生明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是1”。再让学生通过研究求各种数的倒数的方法,面对特殊的0和1这两个数时进行了讨论,引导他们互相说说自己的理由,在他们的交流中,最后达成了一致的认识: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并且在说明理由时,学生还认为“0不能做分母,所以0没有倒数”这个理由,这个结果的出现,远远比我扯着嗓子告诉他们,让学生能接受的效果要好的多。

总之,本节课是非常成功的,在以后的工作中以此为榜样,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比意义评课稿14

温江涛老师这节比例的意义是一节扎实、丰富而又亲切的一堂课,让我们感受了数学的朴实和魅力。有以下几个特点让我印象深刻。

1、重视数学知识完整建构,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温老师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前,先复习求比值的方法,根据两个比的比值关系顺利地引出比例的意义,突出了教学重点,同时又为判断关系式能否成比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学生理解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形成一定的新知后,温老师有心地把比例和比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这样把新知识纳入旧知识体系中,通过比较使学生比例的认识更加深刻,也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显得更加完整。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即事物具有密切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2、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挥,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比例的意义是一节概念课,在概括比例的意义时,温老师不着急,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根据前面的式子,先让学生自由的说说你认为什么叫做比例。暴露学生的思维,把握下一步的教学方向,其实这只是学生的感性认识而已,为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温老师又准备了几道判断题,让学生在在矛盾中思考、讨论,扫清了一个个认知的障碍,为学生第二次概括比例的意义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这时学生的思维是逻辑的、理性的,正确的,他们的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3、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出数学的实用性

温老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合理、灵活创造的使用教材,学习比例的意义的素材选取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一是从雅士利汽车实际和模型的长或高之比,引出比例的概念,拉近了知识与学生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二是结尾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具体形象图片学生深有同感,频频点头称是,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很强,对学生学好数学知识起了推动作用,这样的设计首尾呼应,也显得非常自然。

温老师的练习设计多样,有层次,学生学得轻松又扎实。尤其是最后一道的精心设计,年龄和身高数据的出现突破了难点,让学生认识到非对应的两个量不能组成比例,使比例意义得到深化,使课堂显得的更丰满。是这堂课的又一个亮点。

当然一堂课不会达到百分之百的完美,我认为有几点需要考虑与大家讨论:

1、复习环节求比值的方法要突出,时间久了,学生忘了求比值,尤其是比中有小数、分数的,方法多种,需要灵活运用,如小数除以小数除不尽时可以转化为分数计算求出比值,在判断是否成比例时,让学生说说比值是多少,怎么求的,既有利于准确判断是否成比例,又为后面的解比例做好铺垫。

2、最后一道习题可以再充分挖掘利用,如年龄和身高不是相关联的量,那么其他组的两个量是对应的吗?它们的比值是多少?表示什么?比如2:30表示每千克需要的箱子数量,30:2表示每个箱子重多少。强化数量关系,这样比例的意义理解会更深刻,也为后面的正比例的学习“相关联的量”“比值一定”等打下基础。

3、4、6、8、12组成比例是一个很好的开放题,汇报时学生说了4种,应该追问下去还有吗?其实有8种。8:4=12:6可以推出12:6=8:4,交换位置后比的两个外项和内项已经发生了变化。

比意义评课稿15

听了李老师执教的《方程的意义》一课。由于长年和李老师在同一个组备课,人又年轻、好学、好钻。这一节课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方程》的第二课时《方程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明确,抓住了重点、难点。

三、教具

教具准备充分,课件设计新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教学过程

新授环节充分利用教学实物的作用导入新课。从认识天平的作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天平的状态与等式(不等式)的关系。然后利用天平称空杯子,在天平平衡的状态下,空杯子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然后往空杯中加水,这时天平向左倾斜,而不知道加入水的质量,怎么表示水的质量,引起学生回忆旧知,用字母(x、a)代替。得到不等式100+ x>100。接着提问要想称出水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学生自然想到加砝码。从而得到不等式100+ x>200。让学生感受到加100G砝码仍然没有使天平平衡。继续加砝码。得到100+ x<300。天平向右侧倾斜。引起学生的思考。砝码加多了,应该加一个小一点的砝码。从而得到100+ x=250。称出了水的质量。得出这些式子后,老师继续提问,对这些式子进行分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而非老师的想法进行分类,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意识到这些式子可以按有没有等号,有没有未知数进行分类。接着老师并没有直接拿出方程的意义,而是让学生自己写式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对组员写出的式子再进行分类。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认知。然后老师用集合的形式列举出这些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式子。让学生初步感知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最后让学生体会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紧接着老师反扣概念,进一步强化方程的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是否含有未知数,二是是否是等式。

充分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分析、比较,归纳出了方程的意义。教学中XXX老师没有将等式、方程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用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表示出等量关系,并用天平平衡原理来解释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使学生理解等式及方程的意义,尊重了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还很值得一提的是,李老师的练习设计很有意义,为学生更好的巩固方程的意义很有帮助。如练习设计紧密联系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几方面来练习,学生从中更深刻的理解方程的意义。

五、最后提几点不足之处

1、方程的左右两边应该以学生的方向为准。

2、后面几题练习有点难,导致时间不够,因为在小学阶段这一课时,一般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只要学生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别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在知识上,弄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了,所以我的感觉有点急功近利。

3、没有进行课后小结。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