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评课稿(14篇)

来源:范文网 1.97W

六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1

虽然学校已经放了暑假,但是今天我们**小学的教学楼里却格外热闹。我和来自不同学校的领导老师在一起聆听汪**老师执教的《穷人》这一课,与名师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六年级语文评课稿(14篇)

或许是老天在故意考验汪老师,外面下着大雨,屋里还又停电。本来可以利用课件完整地为我们呈现她精彩的教学设计,却不得不因此作罢。这小小的插曲并没有影响汪老师上课的热情,就这样以她的睿智,拿着一支粉笔,站在一块黑板前开始了课堂教学。

汪老师教学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大体的教学环节如下:

一、揭题解“穷”,导入新课。

二、根据词义,听写生词。

三、整体感知,梳理文脉,感知小说的人物、情节及环境。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独特的环境描写。

五、再回课题,理解“穷”。

这样的教学设计框架合理,思路清晰,教师不仅抓住了文本,而且体现了文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以她对文本的独特解读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开课伊始,老师就以“穷”字为切入点,结合字典中不同的义项让学生做选择。最后还是回归到对“穷”的理解上,这样首尾呼应的设计使课堂显得更为完整。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设计助学单,帮助学生完成预习,并以听词义写词语的形式检查预习,形式新颖。整体感知课文的环节,教师抓住的是文体特征,以小说的三要素为切入点,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的人物,再根据人物梳理故事情节。对环境描写的品读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教师首先请学生用横线划出描写屋里环境的词句,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屋外环境的词句。再打乱顺序表达并将二者作对比,让学生体会作者这样表达的妙用。这样的设计突破了教材内容,能让学生学有所得。

纵观全课,亮点很多,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善于挖掘文本,体会文本内涵。

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三、善于驾驭课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

都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汪老师的课堂虽然大气,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教师该如何调控?

二、朗读的效果不尽人意,教师应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三、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教学内容如何取舍?

四、第一课时的教学如何真正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

“不经一番彻骨寒,哪来梅花扑鼻香”要想呈现一堂精彩的语文课,老师必定要经过一番艰苦的磨炼。经过这次磨课,我相信汪老师一定会再接再厉,《穷人》一课一定会在太原大放异彩!

六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2

《灯光》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通过讲述对天安门广场上灯光的回忆,一位红军郝营长为了后代能够在有灯光的环境下读书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今天有幸听到高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师在课堂中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高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教师在开课作者简介后,提出了这样的学习提示“作者的经历中,围绕灯光,发生过一个感人的故事,阅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2、朗读形式多种多样,同一句话,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朗读,体会出不一样的情感,读出不同的语气。

3、最后的总结写法回顾了课文,巩固了所学,写法的总结为写作文打下了基础。

六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3

听了政岩老师执教的《飞吧,你飞吧》这节语文课,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相信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与我有同样的感受。我认为这是一节成功的、高效的课。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节课首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定位准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小萝卜头在监狱的痛苦生活,体会革命者对自由和解放的渴望和向往;3、学会九个生字,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教学重难点是:学习课文的细节描写,体会革命者对自由和解放的渴望和向往。我认为政岩老师在课堂上能够以她亲切的笑容,自然的教态,简练而精彩的语言引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很好地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突破了重难点。

其次,教学环节紧凑,环环相扣。课堂的高效、扎实时时刻刻能从教学中体现出来。从师生简介导入---初读整体把握课文-----学生完成自学检测单----汇报自学结果-----精读课文,体验细节----诵读情感升华,在精读课文过程中还进行了写法指导,使得整节课内容更加充实。

第三,注重读中感悟,学中指导。政岩老师课前精心备课,深挖教材,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理念。政岩老师本节课十分注重各种形式的读,如快速浏览、小组轮读、自由读,指名读、同桌合作读、齐读等,每一次读文,学生都有收获,都有不同的体验,课堂上老师能充分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体验,充分地给予了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平台。板书设计科学合理,能够突出重点,教师书写既有速度又美观,展现了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本节课政岩老师能够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凸显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主要体现在学生课前准备资料和课堂上独立完成自学检测单后小组汇报自学结果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第二处细节描写(捉小虫—放小虫),在这些环节中既体现了个体独立思考、自读自悟,又体现了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总之,所有的这些设计都能够体现出教师为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合作学习,独立思考,语言表达等各项能力所做出的良苦用心。

第四,政岩老师的课堂能充分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为本节课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的评价语言恰当及时,起到了激励作用。综观整节课,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的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但是,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就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我来谈几点个人的看法。第一,由于这个故事离现在孩子们的生活比较久远,如果只是泛泛地说小萝卜头被关在监狱里渴望自由,我想学生很难从内心深处去体会他对自由的向往,如果能在课堂的某个阶段播放一小段展示监狱状况的视频或者那种黑白的老电影,让学生真实地看到牢房是什么样的,里面的条件有多么恶劣,会不会更有利于学生对人物内心的体会,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第二,课文描写小虫美丽的那小段背诵在教学目标里是有的,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是不是会更好地夯实知识的基础,使整节课内容更加丰满。

入情入境地读;对个别学生的关注程度不够;课堂语言再简练些

六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4

六年级语文上册《跑进家来的松鼠》评课稿 从“课堂文化”这个维度进行观察,观察老师的功力、课改水平、教学艺术的感染力(语言造势、文味营造、调控能力等)、影响力和精神辐射力;观察学生参与学习的精神状态和生命的张力,课堂的民主、和谐与平等,人人发展、全面发展的氛围等。

1、詹老师从走进课堂开始,始终面带微笑,语言亲切,有亲和力,能给学生予鼓舞,有很强的感染力,这本身就是一种课堂文化。

2、创设了4次口语交际的情境:

①学习第6自然段时,让同桌分角色扮演小松鼠和小主人,此时,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利用角色的`互换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说;

②学习第16自然段时,“我们心里空落落的”,孩子们不易理解,这时创设情境“松鼠没了,奶奶、爸爸、妈妈、我可能会说些什么?”让孩子们有话可说,说得精彩纷呈。

③学习“空落落”一词时,让孩子们互相交流:自己什么时候心里也是空落落的?

④让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和养过的小动物之间发生的有趣的事儿。”

3、老师调控语言灵活多样:“谁和小松鼠打打招呼?谁来多说几句?谁会用英语打招呼?”“声音大一点就更好了!”“很自信!再读一遍!”“不少同学在书上批注,看来,同学们读书的习惯非常好!”

詹老师整节课都在努力构建鲜活多元的课堂文化:

1、充满人文关怀的精神文化:教学设计上,尽量去寻找能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有趣的活动;尊重、关怀每一个学生;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张扬,有情感的老师和有情感的学生一起交融互动,构筑了温暖如春的精神家园。

2、平等融洽的对话文化:有显性对话;有隐性对话;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情境。

3、关注课堂生成文化。

4、诗意的语言,文味的营造:老师调控灵活;以读为本,读占鳌头,文味浓浓。但整节课中关注全体学生做得还不够。

六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5

《灯光》这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励我们要珍惜、建设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新中国。

本课中,我认为高老师有三点十分值得我学习:

一、将检验词语的学习与简要复述课文相结合,设计十分精细巧妙。

开课伊始,教师先让学生自学,读课文,找答案。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了几次?都是什么情况下说的?说的时候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教师从课文中摘录出了几组词语,既是重点,又需要学生平时留心。并且教师在让全班学生读会认会词语后,竟然巧妙性的让学生尝试用上这些词语中的一个或者几个简要复述课文内容。这不仅在考学生的总结能力,而且在考学生的运用词语能力和短期连词成句能力。当我觉得这个问题十分巧妙而且学生回答较为困难的时候,学生们居然出人意料的回答出来了,还回答的一个比一个好。可见教师平时授课的训练点十分精细而且用心良苦。

二、设置情境读重点词句,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走进郝副营长的内心,理解郝副营长的憧憬。

在讲授三次“多好啊!”的时候,教师重点深入剖析郝副营长的心里。从一次次的多好啊中,让学生慢慢的从心底燃起对郝副营长的敬佩。一句在我们看来很普通的话,很普通的人,在老师的讲授下,郝副营长眯着眼睛,望着远方说(),郝副营长深深地吸了一口烟,兴奋地说(),郝副营长一边抚摸着图画,深情地说(),郝副营长头靠在胸腔上,望着漆黑的夜晚说()······一次次地读,一次次感情的逐步升华,一次次心灵的涤荡,这就是高老师的讲课魅力。

三、同义词转化与合理想象,练习说话。

教师不仅让学生说说憧憬的`意思,而且让学生用自己学过的词语代替。从而激发学生的词语海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绪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所以在之后回答他憧憬着什么?胜利了就能干什么的时候,又是一个高潮的叠起。

总之,高老师整堂课把课文分析的透彻,缓缓道来,可是学生在这其中仍是占据最主要的地位,学生一堂课学得开心,学得用心,学得感动。学生不仅懂得了郝副营长是什么样的人,而且懂得了作者的写作方法,一石二鸟,真是一位好老师。

六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6

《灯光》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因此在这节课中,赖老师努力的尝试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主动的去探索课文中蕴含的内容、意境、思想。传统教学中,教学的备课、上课关注的并不是学生的学习状态,经常以成人的心态去看待学生的想法和情感。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学生。上课时总是把自己的教案像背台词一样,全然不顾学生接受与不接受。在这节课中赖老师给学生创设了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发挥小组的合作性,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表现自己。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有足够的时间读书、思考、说话。从课堂效果看,学生大多数领会到了革命先烈们无私的奉献精神,这节课激发出了学生心灵深处细腻的感受。

六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7

一、何老师在教学《桃花心木》这篇课文时教师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的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多层次地触摸语言、揣摩语言,让学生真正用“心”去体会,去思考、去咀嚼语言文字中蕴涵着的思想感情以及深刻道理。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如学生对种树人怎样种桃花心木,和明白浇水的道理部分的解读与理解,老师是通过小组自学完成的,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文本对话,从而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二、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在学生的理解出现障碍或偏差的时候,教师及时的'给予帮助和引导,体现了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如当学生汇报种树人的一段话时,对育人的道理并未完全读懂,老师恰当地设置了提问环节:你有什么不理解?并让学生联系前生活实际想象“不确定的生活”的意思,经过这一点拨,学生茅塞顿开,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也水到渠成了。

三、适时的评价起到了激励和点拨的作用。老师一方面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在每个学生的回答后适当加入点评,从写法上,阅读方式上,字词理解上都给予明确而恰当的评价。使学生充满自信,思维积极,课堂里涌动着一种积极创造的氛围。

六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8

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学设计有效。李老师钻研教材深入,把我教研活动主题准确,她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读中感悟,品析人物形象,欣赏人物事迹。(2)体会写作方法,领悟对比、首尾照应等写作手法。既准确地把握了本科教学的主要内容,又与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很好的结合。目标设定很是准确。教学中没有过多的繁冗的做作,而是注重了语文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对“对比和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在文中用在何处,有何好处等做了重点点拔,因此教学设计也相当有效。

2、课模运用娴熟,我们很受启发。我校的课模为“四段九环节”教学模式。四段即“问题导学--自学探究--质疑点拨--巩固提升”。李老师在设问导读环节只提出了三个问题:(1)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2)李大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3)作者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既对课文内容有了总体把握,有将本课的教学重点与本次教研活动的教研重点很好的切合在了一起。自学探究环节给了学生充分的自学探究时间和交流时间,老师的点拨采用抓住疑点、难点进行追问,但却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而是顺势利导,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巩固提升环节的课后作业留得也很巧妙。

3、重视朗读,为习作奠定良好而坚实的`基础。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读写结合是语文学习的最佳途径。而读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如同造房子,基础越坚实,房子才能盖得又高又大。随着年级的升高,到了高段教学,尤其是今天的“对比和前后照应”写法的学习和运用,想要在课堂上就见到运用的效果很难,唯有把读重视和指导到位,才能在课后的习作中运用自如。李老师做的很好,很好的诠释了读写结合的具体做法。值得我好好学习和借鉴。

另外李老师对学生长期不断的激励性评价也是我学习的好素材。

六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9

今天有幸听了王老师在“阅读与写作——儿童视野下的语用教学研究”活动中执教的《凡卡》一课,让我感慨良多。

高段的课文内容大多数都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孩子们不能,也无法很好地感受、体味课文中故事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经历,以及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这常常使老师们头疼。但是这样的问题今天在王老师的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入“情”——

王老师围绕凡卡的自述:“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结合凡卡挨打、挨饿、挨冻的三个画面,让学生反复回到那句话中,通过一个又一个悲惨的画面,让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呐喊出凡卡的痛苦自述,孩子们一个个地都随着王老师优美的'语言,精炼的话语舍身处理地感凡卡之感,痛凡卡之痛。

入“境”——

王老师很好地利用了背景资料,带领孩子们结合当时俄罗斯黑暗的时代背景,深刻地理解凡卡悲惨生活并不是一个两个人造成的,而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使然。在当时沙皇的黑暗统治下,还有无数个凡卡在生活在悲惨世界中。既升华了主题,又教会孩子们要更好地理解课文,还可以借助文章的写作背景。

六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10

按照学校的安排部署,我承担了对张老师执教的《最后的姿势》的评课任务。

首先,我在听课之前解读了教材。《最后的姿势》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xxxx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卫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的高尚的师德和他对学生的无私大爱。

在听了张老师的课后,我思考很多:

一、《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篇幅长;课文场面很震撼,地震时情形危急;谭老师的人格魅力更是熠熠生辉。

张老师大胆尝试,长文短教,紧紧围绕“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组织教学,对教材内容、重难点的把握准确。

二、整节课的设计,教路清晰流畅,学法指导(勾画、批注、读中想象)润物无声

1.情境创设到位,奠定了课堂的感情基调。

课前的真心话大冒险让学生说出真实的反应及选择。面对危险时,我们必然会做出选择,这时的选择也许不理性,也许不高尚,但都是本心的体现。看似不经意的游戏为学生理解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做了情感铺垫。而后播放地震视频,将学生带入到了震撼、恐怖的地震氛围中去,已深深触动了学生的神经。这比老师任何语言都具有表现力。

2.品词析句有板有眼,真切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中,张老师悉心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进行圈点批注。抓环境描写,抓侧面烘托,引导学生感悟谭千秋老师的光辉形象和伟大人格,深刻领悟“最后的姿势”对“爱与责任”的生动诠释。

3.读写结合,大量阅读,落实“语文主题学习”。

紧紧承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地震中那些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再次感受谭老师的光辉形象。接着又进行拓展阅读《懒爸爸》《顶碗少年》,领会侧面描写的写法。最后落实读写结合——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一位熟悉的人。

三、对“语文主题学习”的几点思考

1.语文主题学习落实“一课一得”,要把握两条主线:一是思想内容(写了什么),一是表达方法(怎么写的)。但我们更侧重于思想内容,轻视了表达方法。

2.拓展内容的选择处理。拓展内容的选择,难易程度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拓展内容的选择,应紧紧围绕“一课一得”的训练点;拓展内容的选择,应与课文内容从思想内容上有内在的关联,这样便于融会贯通。

六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11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级语文课,课中教师教学目标确定很准确,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整节课的精彩在于陈老师善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适时适度地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语言评价。课中善于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感受作者蝗写作目的,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听了陈老师执教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深有感触。陈老师那自然的教态、衔接自如的课堂授课语言,真是对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全面诠释。现在我就陈老师对教学设计的有效实施谈些个人看法:

一、熟练把握教材,对教材的有效解读。

从陈老师的整个课堂设计可以看出陈老师对教材的把握相当到位,整个课堂环节丝丝入扣,使课文的重难点问题不落痕迹地得以处理。尤其对课文词语的理解上,如“追根求源、见微知著”等,郑老师做到了把词语放到课文中理解,在学生理解后又放到课文中解读的方法,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词语内涵,成为整个教学环节中精彩的一笔。

二、对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有效实施。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议论文,陈老师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引导上是非常成功的。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解决了课文中所列举的三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上的相同点的问题,使课文重难点的突破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三、教师点拨适宜有效。

为了让学生能很好理解课文,陈老师灵活地设计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自然地诠释出“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真理,真正有效地在教学发挥到“学生学习中的`首席”的作用。

四、课外拓展练习实用有效。

这篇课文对三个事例的写作方法是这一课的最大特色,都是按“发现问题——观察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展开,同时这也是科学家们之所以有所发明创造的根源所在,陈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课文之后,并没有只停留在文本内容的理解上,还进行了写作方法上的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仿照课文写法去论述“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观点,既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语文的素质教学落到实处,达到语文为实践服务的目的。

听完陈老师的一堂课,我的最深感触就是:现在所提倡的高效课堂、有效课堂模式不正是如此吗?既让学生掌握了文本知识,又在学习方法上得到了锻炼,还让学生尝试了课文的写作方法,这种高效、有效并让学生感受轻松的课堂,也是我今后教学中所要努力学习的方向。

六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12

《天上偷来的火种》一文主要讲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动人传说,颂扬了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暴、为民造福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良好的习惯。上海的林老师在《天上偷来的火种》一课教学中,她最大程度地体现这一理念,使学生自主学习成为一种可能。我觉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点带面,把握整体

学生有自己的新奇爱好:童真、童趣、痛心,再结合本课的特点——神话故事,

因而,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阅读内容。林老师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快速朗读课文,圈出几个神的名字,并轻轻地读出神的名字后,再让学生说说对这几个神的了解。最后让学生把这几个神的名字串联起来说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因此便把阅读引入课文的重点,使课堂上呈现出一派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活跃气氛。再如林老师让学生找出有火和没有火的两段话来感受普罗米修斯身上具有怎样的精神,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呈现阅读体验。因为朗读不只是见字读字,而是读者在理智和情感的作用下,将文字转换成深情并茂的语言过程,如果能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那么学生语言文字的感受必定真切深刻。

二、挖掘教材,深入体会

语文教学要立足于教材,充分挖掘文本内涵,用语文特有的魅力去触动学生那浪漫的情怀,使语文学习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让一颗纯真善良的新心,沿着情感之路,找到精神栖息的家园。林老师在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普罗米修斯的善良、勇敢……的品质后,又问:“除了这些还需要什么?”林老师引导学生知道平时我们看到‘偷’字,总认为是坏事,而在普罗米修斯身上我们却能看到他的“智慧”。在这基础上,林老师创设了一个阅读情境,与学生进行对话。我们说语文学习要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把静止的语言文字转化为鲜活的交际情景,让学生在动态的听说读写活动中学习听说读写,使语文学习因贴近儿童而活力四射,一颗颗童心轻舞飞扬。

三、课外延伸,联系生活

课外延伸阅读,尽管属于个体行为,但仍有其共同的目的——获取信息、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结合课堂教学。重视实践运用既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也是探究性阅读的一个重要特征。换一个角度看,探究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对语文知识能力乃至自身的生活经历、认识经验的综合应用。所以课外延伸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非常重要,可谓语文就在生活中。就拿教学结尾的课外延伸这个环节来说,这是一则神话故事,在我们人类中,也有被称为“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林老师列举了哥白尼、珈俐略、恩格斯、何敬平、江姐等以及他们的名言,并以“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些人被称为是‘普罗米修斯’式的人?”从而让学生再次体会这些人的不平凡,他们都是为人类普及真理,为了传递希望,为了播撒文明的火种甘愿忍受各种煎熬。学生通过对普罗米修斯形象的体悟,也能感受英雄身上具备的品质。再来体会“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就水到渠成了。

总之,我认为,在课堂课的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起来才生动,才有活力,才有效果。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发挥他们的心理活动优势,才能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林老师在这方面恰恰是做得非常到位,以前在教学中,自己也很迷茫,通过林老师的这堂课听下来,感觉就像黑暗中找到了一丝光明,真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13

高xx老师的课堂,从来没有教师的声嘶力竭,也没有学生的嚷嚷叫叫,有的只是静心的读书和思考。这种氛围的营造靠的就是教师的功底。从《灯光》这一来看:

1、开课之初,利用阅读提示指路,让学生的自学有的放矢。干脆利落地进入文本阅读,不浪费一点儿时间。

2、学习词语时与概括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学会抓关键词进行概括的方法,使得学习词语这个环节不再单调而更富有深刻的意义。

3、教师对略读课文的作用理解到位,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自读课文和进行小组交流,而不急于条分缕析。学生没有了时间的约束和教师的催促,自然学起来就轻松了。

4、每一次“多好啊”的学习,过渡自然而不落痕迹,没有完成任务的生硬,让学生更愿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5、教师的整体意识很强,在结课的时候再看开头和结尾,看似只是为了讲解写法,其实也在学生心中扎下了一个语文学习要整体把握的种子。板书的设计用心巧妙,提纲挈领,起到了复习和巩固的效果。

六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14

借语文组活动,我有幸看了一节王老师上的《两小儿辩日》的录像,感触颇深。我想从教学环节的设计和王老师的教态两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这节课可谓是设计精巧,丝丝入扣。课堂初始有预设地指名听写关键词:盘盂、探汤、车盖、温温凉凉。这四个词是两小儿各自论点的核心,王老师一开始就用“指名上黑板默写”这种平实却非常有意义的方式,直接从课文中精练出这几个词,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直奔重点,也为后面课堂节奏的紧凑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课中,王老师在与学生共同分析两小儿辩论的合理性时,大量运用了朗读。其中王老师的倾情参与让我大为敬佩。为了让学生领会两小儿“辩”日,到底是怎样一种状态,王老师先请了两组学生上前有感情朗读,后又亲自参与到孩子们的朗读之中,用语速、声调、神态、动作这一系列的直观表现,让学生深刻而真实地认识了什么叫做“辩论”。此举引来当时听课者的热烈鼓掌,而我也在钦佩之余深深感悟到,当我们拿着语文书,一句一词一字地分析应该用这样那样的语气,用一个又一个模糊、虚幻、不易把握的.形容词时,为什么不能像王老师那样主动参与其中,也倾情投入一回,而不是做秀般地范读一次呢?

在课的尾声,王老师在学生的感悟之上,提炼出一个“智”字,大大地写在黑板上,这时学生的认知又一次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纵观全课,王老师没有用到一样现在“公开课”“展示课”上每每必现的“多媒体”“现代技术”。但这堂课却处处显示出了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然而,在这种自然之后,我体会到了一种厚重的,踏实的,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想,这对于那些整日面对着学生,已有些无奈的部分教师来说是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最后来说说王老师的教态。王老师整堂课,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前倾上身,侧耳倾听的姿态。也许这种姿态看上去平常随意,但从这种姿态中,我看到了王老师的专注、认真,还有就是对学生的尊重。

想想我们这些站在讲台上的普通老师,可能不是每个人都能用王老师那种姿态面对学生的。因为我认为这种姿态不只是外在的样子,更重要的应该是深藏在内心的对教育,对学生的热爱。

总之,王老师的这节课给我带来了不少启示,也让我认识到,与大师比起来,我还有哪些不足和亟待改进的地方。我盼望着新的一次语文组活动,盼望着能多向这些大师级的老师们学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