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杜甫600字

来源:范文网 1.29W

我眼中的杜甫600字

第一篇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我一听这话来了气。怎么老杜就靠着咱们几个朋友生活呀?

他有手有脚,四肢发达:眼睛,鼻子,耳朵,嘴,还有眉毛。五官又很齐全,他怎么就不自己某个生路,挣几个钱呢?可人家借诗抒情正发愁呢!这可不是,自从安史之乱爆发了,他心情一直都不是太好。就打搬到咱们四川成都后生活才渐渐安定了。

好几年都过去了。有一天,突然就看见老杜从家里疯疯癫癫地跑出来,我赶忙出门迎接。还没等我出门,他就大声喊道:“平定了!平定了!我回家去!”“怎么了?回哪里?什么平定了?”我接连问了好几句。他一字一顿地说:“安史之乱平定了,我们可以回家去了。谢谢你,这段时间对我的关怀和照顾。”一听老杜要走,真的有点不舍得。我问:“老杜,你真的要回去吗?再呆一段时间,不好吗?先别回去,这儿的风景多好。既然安史之乱平定了,那你的牵挂也就没有了,好好享受一下吧!”“不,我要回去,我一定要回去。”他坚定地说。

“那我明天去送你!”我对他说。他没理我,转身就离开了。

第二天,我左等右等,也不见他的踪影。我就跑到他那儿里看看。一到那儿,空空如也,只有一座草房立在那里。转头向江上望去:碧波荡漾的江面上,只有一叶小船在向远处飘去。那小船上,也许是回家心切的老杜和他的妻子儿女吧!

就这样,我们分别了。虽然有许多不舍,但我还是希望他回到家乡能够安宁,幸福地生活。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第二篇

杜甫之于别人,或许只是一介诗圣。于我则他更是一位有情有义、为国为民的真君子。他虽然继承了儒家思想,但是他却又明显高于儒家思想。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杜甫则说人无论穷达均要兼善天下。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杜甫则不管有无官职,一直在为国家政局考虑。

我为这位诗圣君子的大胆而折服,因他“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的激情抗议;我为这位诗圣君子的洒脱而折服,因他“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淡泊名利;我为这位诗圣君子的豪迈而折服,因他“全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豪情。

他用一双泪眼看大唐盛衰荣辱,以一颗丹心忧国家江河日下。他惧苍生颠沛流离,他恐乾坤满目疮痍,他的泪是为故国而流,他的忧是为百姓所受,他可有一丝一毫来感叹自己多舛的命运和凄苦的人生?

当安史的铁骑踏碎盛唐霓裳羽衣般的歌舞升平,那长安城本该明媚的春景便就在他眼中早已有了不可承受之荒芜。从长安到成都,他在流亡中阅尽风云沧桑,依然保持忧国忧民的心境,纵然所有人都说大唐气数已尽,但兵败如山倒却压不倒他的爱国之情。杜甫啊,卧于草堂间,瑟瑟寒风里,依然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绝唱,咸阳桥上‘牵衣顿足阑道哭’,荒野路上“收汝泪纵横”,都体现了杜甫对世人的悲悯同情。

他不像苏轼风度翩翩超然物外,却在深思熟虑中匡扶天下,他不像辛弃疾铁骨铮铮,美芹悲黍,却有情有义,为天下苍生而泣。他不像马援,马革裹尸,血染征程,却穷尽一生,只为祖国统一的`夙愿!好一个诗圣杜甫!好一个爱国英雄!

在湘水的泊舟中,你溘然离世,几天之后,代宗密诛鱼朝恩,害人无数的一代佞臣终死于非命,这恐怕是上天给他的最好慰藉吧!回首杜甫的一生,一触浊泪,便沉醉于晚唐的落寞,两行清泪,便驱散了红尘的惆怅。之爱,之大爱,之赤子之爱,之人民之爱,之润物细无声之精雕细刻之爱,之语不惊人死不休之雄浑壮阔之爱。

噫,微斯天,吾谁与归?唯斯人,吾于同行。

第三篇

或许,他并没有诗仙李白的洒脱豪放,也没有陶渊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系祖国,他甚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谈起杜甫,我甚至不愿提起他“诗圣”的称号,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国”的爱国者。

忧国,是杜甫诗中的灵魂主干,他的所有诗作中,多数都透露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感叹和愁苦。面对日益衰败的唐朝,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昨日祖国繁荣,而今日却破亡了,面对依旧的山河,试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杜甫就是这样一位爱国的诗人,他因“国破而忧,因国盛而乐”。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他“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他快乐,因收复“河南”、“河北”而快乐。他的快乐,不仅仅是自己的,更是属于祖国的。这种纯粹的快乐,只是真心爱国的人才配拥有。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游遍山水,更不需要荣华利禄,杜甫快乐的根源,只是祖国的繁盛。

在杜甫生活的时代,是最黑暗的时期。尤其是在安史之乱时,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各地官吏,残暴无情地压迫、剥削百姓。在这水生火热的时候,杜甫毅然选择站出来,用慧笔揭露出一桩桩事件,将同情、理解的思想灌输到每一句诗句中。《三吏》、《三别》正是他思想的表述。《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的冷酷让杜甫愤怒却无奈,自己无能为力,只能愁苦地“独与老翁别”。他也曾通过仕途改变现状,无奈,官场污浊,导致他屡遭贬谪。最终,他选择回到百姓中去,以笔作木仓,抒发他对人民真挚的同情。他亲民,他愿意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似乎他并不是一位诗人,更不是一位本可以升官发财的“诗圣”。

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郁顿挫的诗句,对他的敬仰油然而生。敬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敬仰他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无畏和正义。

若说千百年后诗作不一定会流传于世,但杜甫的精神永垂不朽。今,人人居安思危于祖国,还恐祖国不盛乎?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