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克木的作文

来源:范文网 1.8W

导语:金克木先生,当今算得上大名鼎鼎了。尽管先生已去世,但他的几本散文、随笔集仍不断重印,几乎每年有新的选本问世,显示出独特而持久的魅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金克木的作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关于金克木的作文

  关于金克木的作文(1)

刚刚把金克木老先生的《书读完了》看完,虽然内容深奥难懂,但是比较浅显的一些内容还是可以理解的。

本书开篇借历史学家陈寅恪见历史学家夏曾佑,夏曾佑说书读完了。这件小事开篇点明本书的主题,书是可以读完的!为什么书是可以读完的呢?老先生解释道,书和书是不同的,有些书是基础,是主干;而有些书却是依附于基础的,是枝叶。这就简单明了的理清了读书的主次关系。而却基础是书一共也就那么几本,花些时间是可以读完的,然后再发展些枝桠,整个体系就完善了。

然而光是有了大局还不行,还要对经典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这就涉及到了专业的学科研究了,对于我这种门外汉实在显得深奥麻烦。但是不得不说,金老先生学识之深之广,实在令人佩服,特别是对佛教的研究和理解,字里行间充满了智慧,有时不禁想,如国金先生剃度了,多半也是同李叔同一样,做什么像什么,也是一代高僧大德。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怎么样来读书,用什么的方法,在这以前我是完全没有清晰的逻辑,认为读书就是读就好了,还有其他吗?个人认为这本书可以和如何阅读一本书一起阅读,相辅相成。前者重大局,侧重于中国古典研究,后者重细节,侧重于书的读法,典型的西方逻辑。

总体来讲,如果能越早些时候读这样的书,无疑对以后的阅读方向有了一个明确的指南,省了许多功夫。

  关于金克木的作文(2)

1930年,金克木突然发现了一大宝藏:市立图书馆。这个图书馆,使读书青年金克木有了归宿感,他觉得那儿就是他的新家,是他的大学。正如金克木所描述的:”我几乎是天天去,上午、下午坐在里面看书,大开眼界,补上了许多常识,结识了许多在家乡小学中闻名而不能见面的大学者大文人的名著。如果没有这所图书馆,我真不知道怎么能度过那飞雪漫天的冬季和风沙卷地的春天,怎么能打开那真正是无穷宝藏的知识宝库的大门。”

金克木学习英语的初期,好像进入一个巨大的迷宫,好奇心和激情推动着他往前走。老师对他说:”富兰克林学英文就是念的阿狄生。”这就更让他觉得迷宫里面有无数的珍宝要他来开发。他无意中调动起老师的激情,教学渐渐变成了讨论,讨论又发展为谈论。就这样,金克木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探到了老师在大学四年中所学的英文要点和心得。此后,金克木又以同样的”探宝”激情,学好了法语、世界语、梵语等多种语言,成为名副其实的语言学大师。

  关于金克木的作文(3)

对于巨人,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站在他们的肩膀上,而更多的人则是拜倒在巨人的脚下。

巨人伟岸,极少的后人踏着前人留下的贡献,站在他们的高度,作出又一次的创新、贡献,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更多的人止步于前人留下的伟大成果,拜倒却不前进。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后人无需做出重复的努力,因站得高而看得远。加西亚·马尔克斯受到卡夫卡作品《变形记》的启发,“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笔耕不缀,甚至有了“百年孤独”的诞生,成为拉美文学的”

代表。传奇女钢琴家朱晓玫站在巴赫的肩膀上,一曲《哥德堡变奏曲》融进人生的悲欢离合,弹了三十年。前人的高度,引发后人的感悟。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后人实现又一次的突破,因而,后人也能成为巨人,让又一代的后人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因“追踪荧光蛋白”而获奖的三位化学家受到普瑞休的无私贡献已有的成果,使人类的生物研究更上一层。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为了心中的真理,前赴后继地敢于突破“教会”的牢笼,大声说出:“地球是圆的!”是巨人的肩膀,让一代又一代的后人敢于突破所谓现实这个“巨人”的障碍,寻求前方真知,带领人们走向高地。

更多的人常常拜倒在巨人的脚步下。虔诚的拜倒,敬畏的仰望,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大众依然可以得到启发。然而,却有许多人在拜倒后据为己有,甚至发生学术造假,肆意偷袭。也许他们也想成为巨人,可这样的方式是绝对不容允许的。因为,这本身就代表着亵渎。

海德格尔说:“世界要世界化。”当今时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信息共享越来越便捷,使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途径也越来越广、越来越便捷。普罗大众也可以窥探巨人留下的成就,因为得到启发。而我们清醒地明白,时代呼吁更多的,是那些“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们”,尽管他们是极少的人。

也许我们无法成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极少数的人,但是我们可以充实自己,丰富自己。也许我们可以提供更肥沃的土壤去培育“极少数的人”。又也许,我们可以尽力使自己成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

  关于金克木的作文(4)

在当代文坛,金克木的散文独树一帜。以笔者管见,它是当代学者散文的翘楚,可与汪曾祺的文人散文、余秋雨的才子散文鼎足而三。这里以《倒读历史》(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1月版)为例,单说金文。金先生是我国研究印度文化的大学者,他的深厚造诣一般人不足窥其堂奥。他虽然以印度文化研究名世,但他对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同样功力非凡。发而为文,打通中西,贯通古今,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古到三皇五帝、佛祖耶稣,新到符号学、耗散结构;大到人类的历史和前途,小到中餐的筷子、西餐的刀叉;雅的如中西文化对比研究,俗的如男女情爱痴迷,均能别开生面,出奇制胜。

题材的广博已让人望洋兴叹,更让人钦佩的是他的表述方式。他的文章摈弃正统的散文技巧而不用,打破起承转合的程式,而吸收了中国古代笔记、诗话、小说点评的批评艺术,单刀直入、直抒胸臆,一针见血,言简意赅;文字充满张力,生气淋漓,真正是“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而在谋篇布局上汲取了欧洲、日本随笔的精髓,明白如话,娓娓道来。如《读书人谈禅不信佛》,虽然只有五百余字,却厘清了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谈禅与信佛的大问题。而同样篇幅的《佛教文化之中国化》分析了当代世界“民族性宗教的世界化”和“国际性宗教民族化”的重大问题,举例很通俗,外行一看就懂,表现出大学者深入浅出的高超能力。

金先生有曲折的经历,丰富的阅历,对世事、人生有深刻观察和体悟。但他在文章中总是很谦逊,把自己放得很低,自称“老朽”、“老糊涂”。给读者提建议、进忠言,他经常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说一些欲言又止的话。借用苏轼评论王安石的话,“此老乃野狐精也”。比如在《学史三疑》中他高度评价了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蒙森的《罗马史》后说,“是不是我们的史学家也可以写这样的著作而不限于编撰课本讲义、参考书、传记和专题?我们有雄厚的人力学力,但好像是用力的方向少而狭,习惯于浩浩荡荡四面包围,讲声势,比气魄,专攻的又喜欢做小题目,显难度,不知为什么。”金先生的文章发表十年了,仍然像是说今天的现状。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