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沉鱼落雁的意思解析及典故出处

来源:范文网 1W

沉鱼落雁:形容女子容貌美丽。“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形容古代四大美女的,其中“沉鱼”是西施,“落雁”是昭君。但是,由于其他原因,人们发现,沉鱼落雁也可以形容美貌并不重要。下面来看看沉鱼落雁的解释:

成语沉鱼落雁的意思解析及典故出处

成语典故

【出处】: 《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毛嫱是春秋时期越国绝色美女,与西施时代相当,相传为越王勾践的爱姬。最初人们对毛嫱画像的称道远远超过西施。她应该是“沉鱼”的原始形象,美的化身。丽姬已失考。

故原始的“沉鱼”和“落雁”应该是指“毛嫱”和“丽姬”,而并不是“西施”和“ 王昭君”。当然,《庄子·齐物论》中也提到了西施,说“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大意是丑陋的女人与美貌的西施,还有其他稀奇古怪的事物,从道的角度看是不分彼此的。还在《庄子·天运》中讲了“东施效颦”的故事。

《韩非子·显学》说:“故善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管子·小称》中有“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盛怨气于面,不能以为可好。”《淮南子》则说“今夫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但《淮南子》中也有把西施放前面的,说“西施毛嫱,状貌不可同,世称其好美均也。” 东汉边让《章华赋》:“携西子之弱腕兮,援毛嫔之素肘。”

后来唐朝诗人宋之问有诗云:“鸟惊人松萝,鱼畏沉荷花。”此后世人便以“沉鱼落雁”形容女子之貌美。“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也成为古典小说中形容女子美貌的套语。

词语辨析

【举例造句】: 他二人长的一个是沉鱼落雁之容,一个是闭月羞花之貌。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

【拼音代码】: cyly

【近义词】:闭月羞花、花容月貌、国色天香、倾国倾城

灯谜】: 西施王嫱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女子极其美丽动人

【英文】: breath-taking beauty

【词性】:褒义

【故事】: 春秋时期,越国倾国倾城的美女西施在故乡溪边浣纱时,溪中游动的鱼儿见了她都羞愧得沉入水底,不敢浮出水面。汉元帝时绝色美女王昭君在她出塞嫁给匈奴王时,天空飞过的大雁惊讶她的美丽,忘了飞行跌落到树林里。

中国传统上把沉鱼落雁和闭月羞花连读,并分别指代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人,沉鱼是春秋的西施,落雁是西汉的王昭君,闭月是后汉末的貂蝉,羞花是唐代的杨贵妃。

1、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

2、三国时汉献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貂蝉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正好王允瞧见。王允为宣扬他的养女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蝉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3、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 的代称。

4、唐朝开元年间,有一美貌女儿叫杨玉环,被选进宫来。杨玉环进宫后,思念家乡。一天,她到花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对着盛开的花说:“花呀,花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 有出头之日?”声泪俱下,她刚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这时,被一宫娥看见。宫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羞花”称号得来。

【辨形】雁:不能写作“燕”。

示例

◎他二人长的一个是沉鱼落雁之容,一个是闭月羞花之貌。(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

【相关阅读

“沉鱼落雁”本意不是形容女子美貌

“沉鱼落雁”这个成语,形容女子貌美,今天大约是不会有人怀疑的。钱锺书先生在解注《焦氏易林》之“屯”卦时,引《庄子·齐物论》“鱼入鸟飞”原文,拈出“殊类不相慕”这一问题申说,并认为“自(唐人徐坚)《初学记》采‘鱼鸟’二句,说者遂失其义,谓美貌为‘沉鱼落雁’之容,是也。”

这句话的意思,实际上是再清楚不过地提出,“沉鱼落雁”这个成语的本意,并非不是形容女子美貌,而是人和动物殊类,鱼鸟对美人之貌并不感冒,即使看到了美人,也只是若无其事地游入水中和继续飞走。但钱锺书先生显然并不愿意将“失其本意”的批评指向使用“沉鱼落雁”这个强大的世俗传统,而是指向徐坚这样的“说者”,正是他们对《庄子·齐物论》原文的二次开发性利用,使“沉鱼落雁”渐失本意。

《庄子·齐物论》原文是这样的:毛墙、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庄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毛墙、丽姬是众人欣赏的美女,但是,鱼见了她们就潜入水底,鸟见了她们就飞到高空,糜鹿见了她们就赶紧逃跑,这四者,谁知道天下真正的美色是什么?

庄子描述的“鱼入鸟飞”,就是“沉鱼落雁”的典源。他讲这个故事的本意,其实是说,美是相对的,人与动物的审美观迥异,人与人之间的审美观也不尽相同,因此,美貌其实没什么意义。换句话说,即使把毛嫱丽姬换成两个丑八怪,其结果也同样是“鱼入鸟飞”,没有任何区别。担心读者不一定明白自己的观点,所以庄子又在《庄子·齐物论》后补了一句:“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丑陋的女人与美貌的西施,还有其他稀奇古怪的事物,从道的角度看是不分彼此的。

庄子的这个观点,可以和《焦氏易林》“屯”卦提出的“殊类异路,心不相慕;牝牛牡?,鳏无室家”相互参释,诚如我们今天所用的“风马牛不相及”这个熟语。为力证“殊类不相慕”,钱锺书先生还引拉丁文谚语“猪视猪美,狗视狗美,牛视牛美,驴视驴美”,来证明这一审美标准世界通用。

考证“沉鱼落雁”本意最有影响力的变化,当来源于有关西施与王昭君的传说:春秋时期,越国美女西施在故乡溪边浣纱时,溪中游动的鱼儿见了她都羞愧得沉入水底,不敢浮出水面。汉元帝时,绝色美女王昭君在出塞嫁给匈奴王时,天空飞过的大雁惊讶于她的美丽,忘了飞行跌落到树林里。

这个传说中的四个关键字:沉鱼落雁,其实已经跳出了《庄子·齐物论》“鱼入鸟飞”设定的人物和环境,并把“鸟”明确为“雁”。由此,这个美丽而强大的传说将《庄子·齐物论》全面覆盖,在民间发芽。初唐诗人宋之问在《浣纱篇赠陆上人》一诗中这样写道:越女颜如花,越王闻浣纱……颜色夺人目,效颦亦相夸。一朝还旧都,靓?寻若耶;鸟惊入松网,鱼畏沉荷花。全诗直陈西施浣纱之情事,几乎就是这个传说的诗歌演绎,对后来使用“沉鱼落雁”来形容女子美貌,可谓居功至伟,和他同时代的徐坚,接受武则天诰命而编纂的《初学记》也采“沉鱼落雁”形容女子美貌这一说,只不过其影响比起宋之问这首诗来,还是小多了。

由此可以证明,“沉鱼落雁”这个成语,专以形容女子美貌,在初唐以后约定俗成。按照“殊类不相慕”的观点,我们似可推断,同样形容女子貌美的“闭月羞花”这个成语,从其使用环境来看,也并非是因为女子的美丽。

“闭月”的来源,和貂蝉的传说有关。据说貂蝉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正好王允瞧见。王允为宣扬他的女儿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

而“羞花”的来源,其传说指向的则是杨贵妃。杨玉环在未入宫前,有一天到花园赏花散心,她刚一摸含羞草,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这一幕恰好被一个宫娥看见,这个宫娥就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后来杨玉环因此而被唐明皇留在身旁侍候。

可见,这两个传说,都不免是一种附会。但结果和“沉鱼落雁”一样,成为专司女子貌美的形象词。人们一厢情愿地倾向美好,并形成强大的世俗传统,反倒让我觉得深究其本意,难免多余。

倒是《论衡·奇怪篇》所谓的“殊类异性,情欲不相得也”的观点,在今日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中,已经不成立了。民间偶传、AV再现的人兽相交,岂不是异类情欲相得的最好证明?经典文字之不可穷尽世态人伦也如此也!(参详《管锥编》中华书局绢本册二552页码“殊类不相慕”条)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