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宗教散文欣赏

来源:范文网 3.37W

有记忆的童年是从七十年代初开始的,后来听说那是一个人人自危的年代,但单纯的童年总是美好的,知书达理的父亲和严格朴实的母亲还是尽力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幸福的童年。在我的记忆中,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大人们总是没日没夜地劳动,常常是顶着星光离家,披着月光回家。从大人们的言谈中,我感觉到政治形势的紧张,他们总在开会。有文化没文化都得开生产队的会,而且那些会有时在早上,有时在晚上,而且总有上级派来的路线教育工作组。大人们白天总是在参加集体劳动,劳动的场面我也看见过,也经常说着笑话,时光过得挺快。尽管晚上回到家里,还要做玉米面饼或搅团充饥,还得推磨,照顾孩子。但那时年轻的父母亲好像从来不知道劳累。只是家里很穷,经常没有钱。最没钱的日子是从我开始上学时感觉到的。我好像是一九七三年开始上一年级的,那时学费大概是一毛五分钱。父亲给我开学的钱总是很紧张,除了学费和课本费,常常连买本子的几毛钱都没有。记得有一年开学,大概刚上二年级吧,没钱买本子,我就缠着叔父去要,因为那时叔父还单身,很宠爱我,我就哭着跟在后面满街道的要,他就给我买了本子,我化涕为笑,去了学校,那一年,我才八岁。

母亲的宗教散文欣赏

母亲读书少,才上了二年级就辍学了。那时经常领回《农民识字课本》,那些图文并茂的课本也成了我的启蒙教材。因为母亲读书少,所以她总是劳动很积极踏实,因为她知道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多挣点,才能在年底多分一点粮食,以便我和弟妹几个不挨饿。

在记忆当中,从我有了一点劳动能力开始,母亲就经常把我赶到地里去,那时自家的地很少,没什么可做。我到生产队的地里去,大多数时候就是捡玉米茬,捡麦穗,冬天地里没什么就去捡羊粪豆和牛粪等肥料。总之一直要为土地而劳动。如果捡不到,就不敢回家吃饭,捡少了就要挨打或挨骂,那时候真是愁啊。

好在我和弟妹几个常常就会玩得忘乎所以,赶紧干一会儿活之后,时不时地领着他们去掏鸟窝,上树找果子吃,或者去抓蝴蝶,找虫子玩,找野小蒜吃,总之不同季节里总有不同的乐趣。除了上学的日子就这样过,但影像最多的还是在地里干活,父亲不大督促我们,经常给我们讲故事,找几本连环画给我看,所以我们都不喜欢母亲。最讨厌母亲把我们几个赶到地里去,而且总是布置定量的劳动任务,要费好大力气才能完成。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不喜欢土地。总是想着好好读书,长大后离开土地,不再做农民。

虽然父母亲那时都没这样说过,但我总是这样想。也想逃出母亲的视野,不再被赶到地里去。常常一个人望着远处地平线上渺渺上升的蒸汽和远山发愣。

上三年级的时候,还经常为没本子写而苦恼。突然有一天放学回到家里时,母亲的两个长辫子不见了,成了齐刷刷的剪发头。母亲正仔细地给我用针线装订本子,那些本子全是那些黄黄的包装纸裁成的,看起来有些异样,但很好看,可以写很多很多字。后来知道母亲是卖了自己的头发,给我买的本子。那时心里有点难过。也就从那时开始,母亲就不再年轻好看了,变成了一个中年妇女。我也知道了她多么希望我能多读书,成为一个有出息的好儿子,将来能改变这个家庭。

初中毕业那年,正赶上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家里分到了很多地。劳动量很大,那时刚得到土地的人们都不辞辛劳地日夜劳作,为了改变原来紧紧巴巴的日子,过上好日子,吃饱穿暖。需要更多的劳力投入,可是除了父母亲,家里最大的就是我。母亲曾经也产生了让我回家劳动的念头。因为那时能考上学的`孩子很少,通过读书改变现状的希望很渺茫。但父亲没有这样想,他说即是砸锅卖铁,也要让我们弟妹四个一样地读到高中毕业。我也想上学,就坚持了下去。经常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拼命地在家里劳动,以帮助父母干完农活,补贴家里的生活需要。那时常常还要卖一些粮食来交学费。所以春夏秋冬一有时间,我就努力地干各种农活。母亲也越来越爱上了土地,她总是要把一边一垄都细细地抛光弄平,把每一颗杂草都拔掉,把每一个土疙瘩都打碎。我发现她不但不讨厌土地对它青春的磨蚀,还越来越离不开这片贫瘠的土地。

后来,我如愿以偿地上学走了。再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回家劳动了。家里的地块也越来越少了,她却去开垦了一些荒地和别人不愿耕种的地,种上各种各样的蔬菜和粮食,不辞辛劳地精心照顾。我有空回家时,她总说地里面还有什么什么活要干。

直到父亲去世,家里基本生活已完全可以离开土地的时候,很多人都远离家乡去寻找城市生活的时候,我才发现,她七十多岁的时候,土地已成为根植在她心中神圣的宗教信仰。

也许,百年之后,当她的生命完全融入土地的时候,她的灵魂也就升入幸福的天堂。她越来越清晰的形象和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的牵挂,就像养育我们的黄土地,平凡、伟大而回味绵长。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