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评课稿(合集15篇)

来源:范文网 2.37W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评课稿,评课有利于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那要怎么写好评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评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评课稿(合集15篇)

语文评课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敬爱的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秋风送爽,今天我们带着一份对小学语文教育执着的追求,齐聚泗南江小学。很荣幸能成为以吕霞老师为指导专家的墨江县第二批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实践研修工作团队的联络员,让我有机会和大家共同学习、交流。受吕霞老师的委托,今天的实践交流课的评课活动由我主持。

今天的活动时间紧、任务重。接下来我们就按照“授课教师说课——主评教师评课——其他教师补充发言”的程序进行教学评议活动。

一、第一堂课——口语交际二《我们的画》

(一)吕霞老师说课

今天的第一堂课是由吕霞老师执教的——口语交际《我们的画》,首先请吕霞老师就本堂课说说自己的授课思路和讲课后的感悟、反思。

(二)主评吴金宝老师进行评课

下面请吴金宝老师对次堂进行主要点评。

(三)其他教师做补充发言

今天的活动既是一次展示,更是一次实践研修的交流。请老师们参与其中,畅所欲言,进行补充式的发言。

(四)主持人做简单总结

二、第二堂课——10《新型玻璃》

(一)李忆老师说课

第二堂课时由李忆老师执教的《新型玻璃》,接下来请李忆老师就本堂课说说自己的授课思路和讲课后的感悟、反思。

(二)主评陈蕾老师进行评课

下面请陈蕾老师对次堂进行主要点评。

(三)其他教师做补充发言

读书使人充实,交流使人进步!有交流,就会有收获,请老师们积极发言,留下你宝贵的意见。

(四)主持人做简单总结

三、第三堂课——《纸船和风筝》

(一)吴金宝老师说课

首先请吴金宝老师就本节课说说自己的授课思路和讲课后的感悟、反思。

(二)主评吕霞老师进行评课

下面请吕霞老师对次堂进行主要点评。

(三)其他教师做补充发言

老师们,我的进行观课议课的目的不是衡量一堂课的好坏,也不是评价老师上得好与不好,而是以此为平台,我们互相交流学习、互相帮助提高,逐步提高教学效益。所以大家不要有所顾虑,本着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态度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主持人做简单总结

四、第四堂课——《美丽的小兴安岭》

(一)陈蕾老师说课

下面请陈蕾老师就本节课说说自己的授课思路和讲课后的感悟、反思。

(二)主评李忆老师进行评课

下面请李忆老师对次堂进行主要点评。

(三)其他教师做补充发言

今天,我们研讨的氛围很热烈,希望这份热情能一直延续。

(四)主持人做简单总结

教学研讨,贵在真诚。评课就是一种课程理念的互动、交流,交流完后,参与者都会有所收获。我相信今天的评课会将我们的教研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让教科研之路越走越宽。

五、活动总结

老师们,能参加今天的活动,我深感荣幸,下面我简单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1、墨江县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实践研修工作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研讨氛围。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我们尊敬的学校领导。在百忙之中你们能抽出宝贵的时间亲临教学活动现场,足以证明你们对此项活动的重视和关心,可以看出你们对培养年轻骨干教师的决心。希望你们能一如既往的支持我们的工作,谢谢你们!感谢泗南江小学为我们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谢谢。

2、专家指导教师认真负责,工作组织得井井有条,实践研修指导工作正在按照预定方案有条不紊地深入开展。感谢我们的指导专家——吕霞老师,感谢他能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与参训教师共同学习交流,耐心指导学员们一步步成长。

3、参训教师们实践态度端正,每次实践课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在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利用周末或是节假日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网络平台集体备课,每次备课时间都长达三四个小时。真正做到了互帮互学,共同进步,使我们能领略到各具特色的4堂课。(例举朱燕萍老师带伤坚持上好实践课,获得小组第二名,展示课一等奖的好成绩的例子)

4、教师们说课有高度,有理论支撑;评课水平高,会评、敢评,敢评真课,敢说实话,态度诚恳。

最后我提几点希望:

1、参训学员要认真总结反思,注重交流探讨实践经验,领会老师们提出的建议。继续认真开展好今后的实践研修工作,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

2、加强交流学习。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等。

3、参训教师也要多与指导教师沟通交流、虚心求教,尽快成长起来。

4、注意收集材料,最好能做成一本属于我们自己的成果集,记录好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也宣传宣传自己。

六、学校领导作要求

1、下面有请联珠一小的领导—— ,对此项工作给予指导。

2、接下来有请坝溜小学的领导—— ,对此项工作给予指导。

3、下面有请东道主学校的领导—— ,对此项工作给予指导。 感谢各位领导给我们提出的宝贵建议,我们一定会不断实践、勇于创新、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

七、指导教师发言

有请吕霞老师总结此次活动,并对下一次的活动作安排。

结束语:

老师们,我们墨江县的骨干教师在岗实践研修工作得到了市教育局领导、县教育局领导的好评;得到各级学校、老师们的欢迎,只是辛苦了老师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学校的负担。但是此项活动为学校与学校间、老师与老师间的沟通交流学习,共同提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也算值了吧!

今天的骨干教师实践交流活动在相关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圆满结束。感谢各位领导、在座的所有老师,因为有你们,我们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意义更加深远。谢谢你们!

语文评课稿2

前段时间,我们学校举行了阳光课堂观摩,我有幸聆听了我校几位语文老师的课,听后收获颇多。周老师执教的四年级的《巨人的花园》,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老师在这节课上,努力创设了一种和谐、融洽的人文氛围,让整节课成为了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舞台,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课堂上,周老师让朗读成为学生阅读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这篇意蕴深刻的童话,让每一位学生的心灵都为之一颤,为他们点燃心中的一盏明灯,让他们学有所获。通过多层次的多形式的反复品读、体会巨人的心理变化。教学时,周老师先让学生找出巨人的言行,反复品读,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巨人性格的变化,通过自由朗读、指名朗读、范读等感悟,揣摩巨人的心理,体会巨人任性、自私、冷酷的心。因为描写巨人冷酷无情的语气是文章朗读评论的重点。这个地方理解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面重点句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这句话的理解。这一部分,周老师指导得非常到位,学生在她的指导下,已经完全进入到课文设置的情景中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被调动了起来。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

课文里有许多想象的空间,比如巨人赶孩子们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小男孩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他想告诉巨人什么呢。又比如当巨人看到小男孩这种眼神后,他心里火辣辣的,为什么火辣辣的,他感觉到了什么?……周老师就指导学生进行想象、揣摩、练说,最终让学生明白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懂得了“美好的东西应与别人同享”。这样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虽然这节课结束了,但却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语文评课稿3

《丰碑》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今天有幸听到徐新会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徐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学法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和冻僵的军需处长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

2、诵读质疑法指导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图、声、乐、情中自主学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媒体演示法多媒体展示感人的画面,再配以柔和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心得体会《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评课稿》。本节课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徐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整体感知这篇文章,即:1、大声自读,读通课文;2、分段朗读,检查自学;3、快速览读,概括内容;4、小声自读,画出最感动的语句。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在结尾之处的教学设计也体现出教者的别具匠心。徐老师用投影出示军需处长在雪地里冻僵,像座晶莹的丰碑的画面,让学生仔细看图,并想象“当军需处长靠在树下马上要牺牲了,他会想些什么呢?他有什么心愿吗?”让学生看图想象延伸,不仅练习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发展了思维,也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徐老师又问学生:“你从军需处长身上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畅所欲言纷纷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表达出来了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我认为徐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正体现了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学习。

语文评课稿4

储老师教的一年级的《荷叶圆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荷叶圆圆》通过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四个小伙伴的对话体现了荷叶的美,从而突出夏天的特点,使学生热爱夏天这季节。储老师的声音悦耳动听,很具有亲和力,仿佛夏天一股清凉的泉水,沁人心脾,使课堂成为充满爱意的课堂,富有诗意的课堂,饱含情意的课堂。本课教学中,老师经常给学生赏识、表扬、肯定和信任,尊重学生的感受、想法和意愿,能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对话,和学生一起把课堂构建成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

建议:练字是为了让孩子真正掌握生字的写法,而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我们不能为了写字而写字,所以在指导书写上还要多下功夫,这些细小的地方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功夫不能只做在表面,要深入进去,这也给我以后的教学敲响了警钟,要关注细节。

语文评课稿5

还记得以前听老师上的一节《葡萄沟》课,当时我听到了一堂实实在在的课,看到了一位美丽充满智慧的老师,我的思想被触动了。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经常会感叹作文课不好上,学生的习作能力差,想努力的改变这种现状又苦恼不知怎么入手。在听了老师讲教习作的经验后,我知道要让孩子爱上写作,就要让孩子多读乐读,多写和乐写。下面我将就从引导孩子读,说,写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做法。

第一步从读入手,帮助学生进行习作素材积累。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通过加强课外阅读,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老师说:“学生的阅读量越大,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就越大。”儿童文学作家——金波说:拥抱孩子,是给孩子们身体上的维生素;给孩子阅读一本好书,就是给孩子们精神上的维生素。很多家长问我,怎样才能让孩子提高习作能力?一些老师习惯进行大量的字词句段的训练,搞题海战术,我并不认可这样的做法。

我认为最有效的做法是让孩子读书,尤其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大量的阅读不但能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认识和巩固很多生字,能学习句子的表达方法,而且能通过阅读懂得道理,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例如老师就特别注意学生课内阅读积累和课外阅读积累。老师在上《葡萄沟》这课时很注意引导学生美美的读词,美美的读句子。

在老师的巧妙的提问设计和创设情境中,学生理解了句子和词语,体会到他们的用法,体会到他们的美。

而这就是学生会用这些好词好句的前提。如老师在讲写葡萄的句子时,先抓这个句子主要写了葡萄的什么?学生答葡萄的五光十色,教师再问这是说葡萄怎么样?学生答颜色多,教师又问我们还积累哪些表示颜色多的词语。

学生说出自己平时积累的好词,他们的脸上好幸福。

好像在说:瞧,我收集的词语派上用场了。

老师如果在这时适当的表杨就更能激发起他们收集的兴趣了。

接着老师还就势引导学生,问学生:课文中为什么用五光十色,而不用其他表示颜色多的词呢?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了解了“五光十色”的用法。如果老师在这再点一下: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学习作者那样用词准确。就又引导学生掌握一个写作技巧了。

瞧,别小看我们课堂上的课内积累。

再说说课外阅读。老师从一二年级就开始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到了三年级更是给班上的学生安排了7个1的作业,从而监督提醒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

这7个1分别是:每周积累一首古诗,一句名言,一组好词(三个),读一篇好文章,读一个好故事,写一篇周记,每天安排一名学生在早自习领读自己积累的一首古诗。虽然课外积累我们也在做,但老师做得更加具体,更加细致。

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第二步引导学生多说,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的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多说,说什么呢?老师这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引导学生说主要内容: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说每段好在哪里:水果好,葡萄好,老乡好,葡萄干好。

说重点句子的意思。其实这些就是在让学生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先写什么,在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光说这些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说出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如在处理自然段的一二句话时就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葡萄生长的地方和叶子呢?可以不写吗?当学生说出葡萄生长的地方和他的叶子跟葡萄的长势是有关系的,所以要写!这时在点我们在写水果之类的东西也可以这样写,不是又对学生进行了习作的渗透吗。

教师在引导学生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时,其实就是在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结构,说为什么这样写时,就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这样谋篇布局的原因。学生这些都掌握了,其实就是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积累习作怎样谋篇布局的表达方式。

第三步让学生多写,将积累的知识灵活的运用起来。

作为教师我们要为孩子们搭建一个学习、成长、展示自我的平台。

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写的东西分享给更多的人,在大家的鼓励和支持中会获得更多的写作乐趣和成就感,就会更想写,更加渴望成功,这就激发了写作的兴趣。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善于发现没的眼睛。当写作变成一种生活常态时,就会变成一种惯性和动力。学生从小便开始有意识地留心观察生活,寻找写作素材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老师便是利用一切可以写作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拓展想象,并让学生记录下来。他们班的练笔真的很多。

二年级每天让学生写日记,三年级每周写周记。

张老师上作文课很注意引导学生想开去。如在写三年级上册一个写习作:地方的变化,就引导学生去那个地方去看去听去想,鼓励孩子们用积累的好词好句子。

老师还擅长帮学生找写作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自然愿意写。感觉老师班的孩子一定写得很快乐吧!相信我们用这样的方法也能让我的孩子们找到写作的乐趣的。

最后让我们和孩子一起体验习作的幸福吧

总的来说要真正的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关键是让孩子愿意参与到习作中来,记得有人说过有一种幸福就是能把自己所想的用最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不管是写作之前还是写作中或是写作后,我们如果都能让孩子体验到幸福,那就是成功的习作教育。其实我们班的孩子他们在做以下这些事情的时候也是幸福的。

当他们认真收集有趣的文章工整的书写在采蜜本上,想着明天我会得很多星时,他们是幸福的,当他们有感情的把自己的采蜜和大家分享时,得到大家送给他的星时,虽然一学期有可能只有一次公开展示的机会,但是这样成功的体验,他是幸福的,听的同学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在没有负担的情况下,听故事,学习别人有趣的表达技巧,一学期他们可以认真的,投入去听,去分析文章的好坏,虽然只是五六十篇,但在这过程中他们在兴趣的指引下扩大了阅读面,爱上了阅读,其实看他们读得这样快乐,老师更是幸福的。

我们班还设计了“小荷才露尖尖角-----含苞欲放-----百花争艳”这样的过程性板块,给孩子展示自己的习作,和同学交流自己的习作,并从中收获成就感。每学期期末我们都会根据孩子在这个版块上粘贴的文章数目,为其颁发小洛贝尔文学奖。

孩子们的世界里充满着童真和童趣,藏着许多未被我们发掘的的宝藏。让我们用温暖的怀抱给孩子身体的维生素,同时也让我们陪着孩子阅读一本好书并把它写下来来补充孩子精神的维生素吧。

方法是实现目标的手段,相信只要我们老师开动脑筋,就会有更多更好的方法让孩子爱上习作,相信我和你们,为了我们共同的孩子,用阅读和写作一起牵起孩子的手,带他们在习作中找到幸福。

语文评课稿6

王老师讲了一节语文课《雪》,我想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四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表述。

一、学生学习

课前王老师发了导学案,学生通过预习,已作了下面的准备:了解了作者是谁,作品有哪些,掌握了生字词。通过检测,看得出学优生与学困生都作了准备,已养成了预习的习惯。

所有学生大部分时间都能认真倾听老师讲课和同学们的发言,很多同学还边听边记笔记。师生互动,小组合作探究效果显著。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比较多,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好,预设的目标达成度高。

二、教师教学

课前,王老师精心准备了课件,找了很多雪的图片,让学生在欣赏雪的过程中引起共鸣。王老师的讲解清晰,结构合理,契合主题,语言简洁,语速适中,节奏均匀,边讲边板书,学生能从板书中抓住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王老师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在学生初读感知时为学生设计了:作者为我们描述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这两个地方的雪有何不同?

到了整体感知环节,王老师设计了下列问题:1、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对于江南的雪作者有没有遗憾?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这为什么是遗憾?3、在描写完江南的雪之后,转入对朔方雪的描述中,北方的雪孤独寒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通过设计这些话题,学生进行有效阅读,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非常有效,课堂效率高。

三、课程性质

《雪》这篇课文位于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散文诗单元,学习本单元,要加强朗读,注意课文中的联想与想象,学习抒情性语言,“让我们透过文字,去捕捉作家们的情感律动,去感受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王老师在处理教材时注意到了这些方面。她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品味、读中领悟,对于江南雪和朔方雪的各自特点,王老师也是通过各种教学途径让学生揣摩领会,尤其是王老师带领学生反复比较作者在对南北不同雪景的描绘中所寄予的精神追求并从中感悟人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方面都很值得称道。

四、课堂文化

学习目标关注高级认知技能,教学由问题驱动,问题链与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关系紧密,学生参与课堂人数多,课堂气氛活跃,教学设计、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语文评课稿7

今天听了三节课,其中田霞老师执教的《景阳冈》一课,在教学设计上很有创新,

1、唱学生熟悉的喜欢的《好汉歌》,情景导入;

2、预习汇报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课文共分几部分;

3、按要求独立阅读课文,再让所有学生自个儿尽情地说一说。

4、自主研读,交流、感悟人物形象。

提出武松究竟“神”在哪里?从课文哪些地方最能表现出来?用笔读课文(默读、点划),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两处,告诉大家。

要求学生结合初读课文的感受,用一个字赞扬武松,教师把赞扬字写在黑板上。(“勇敢、机智、豪爽、倔强”等)

5学生班级交流,教师随机点拨并落实训练。

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一、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新课标指出:教材作为一个“范例”,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重新组合,灵活处理。《景阳冈》这一课,教材中的教学目标是:按照事情经过把课文分成4段、说说事情的起因和结果:

(1)店家只给武松师三碗酒;

(2)武松不听劝要上景阳冈;

(3)武松提不动那只被他打死的老虎。

这个教学目标难度不大,学生经过读课文,基本上能够顺利完成。而本节课,教师则根据教材的特点,创造性地把目标定为:学习武松打虎和打虎前的内容及相互关系,学习通过语言、心理、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

二、精心设计,实施自主、合作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主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指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经过积极主动的认知活动及合作学习,获得主动发展的过程。本节课,教师为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共铺设了4层“台阶”:

l、读武松打虎的内容,找出描写武松的动作的字词。

2、朗读课文细细品味武松的特点。3朗读打虎前喝酒上山的情景,体会与打虎片断的关系,突出武松的语言特点和的性格的关系。

三、突出对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

没有把理解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按段落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抓住重点。

1.酒量惊人。“武松前后共吃了十八碗。”“但凡客人来我店,吃了三碗的,就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风。”

2.胆量过人。

(1)武松笑道:“……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2)武松看了看笑道:“……我怕什么!”

(3)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4)武松自言自语道:“……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武松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不怕”的?说的语气有什么变化?当时武松会是怎样的心理?你读懂了什么?)师生讨论交流。生板书“胆量过人”。

3.力量超人。“武松双手抡起哨棒,……把那树连枝带叶打了下来。……把那条哨棒折成两截……”“……揪……按……提……打……”训练读第11自然段:

(1)生自读第自然段,要求读出动作词;

(2)师读“大虫”,生读“武松”,随机提示“情况紧急,武松动作要快、有力”;

(3)学生自由结对朗读;

(4)请自认为读得好的两对比赛朗读。请读“武松”力量大比较到位的选手板书“力量超人”。

4.机敏胜人。从武松三次“闪”读出“机智”或“机敏”。师点拨,“闪”’这个动作字跟哪些字比较接近?“闪”与“躲”在这里哪个字用得更好?用“闪”对表现武松的形象好在哪里?仔细读读课文第9自然段,并结合上下文,小组讨论后交流。师生小结三“闪”表现了武松“机敏胜人”,并请一生板书,全体学生自读第9自然段及上下文,体味武松的“机敏”。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统习,要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本课教学在设计上,教师注意把理解与运用紧密结合起来,把理解作为基础,突出对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通过练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方法。

四、请学生结合现在环保谈谈对武松形象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不足之处:

1、教学准备不足(准备录音磁带更好)

2、在分析课文把握人物特点时抓住了语言、心理、动作描写特点,但在写作方法指导上欠缺。

语文评课稿8

 课堂回顾

一、板书课题,质疑激趣

齐读课题《画杨桃》说说你想知道些什么?生质颖(谁画杨桃,怎么画的?画得怎么样?)

 二、学生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一共多少自然段?

(2)课文哪些段落是写画杨桃的?

(3)你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读课文,简要作答,教师适时引导,理清了课文共19自然段,其中2——18自然段讲画杨桃,学生初步了解“我”画杨桃的态度是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三、析读课文

1、课文重点写什么?

课文主要的并不是写“我”如何画杨桃,更多的部分是写教师同学对“我”画的杨桃的看法。

(1)同学们是怎么的情况?(嘲笑)

(2)老师看了“我”的杨桃怎么做的?(审视——让同学们到我的座位上看)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了教师的表情动作,引发思考:教师审视后明白了什么?如果你是教师,你想怎么做?

2、分角色朗读课文

 课后思考

1、纵观整堂课教者有一定的目标意识,采取了较为恰当的教学方法。

从课堂教学而言可看出教者课前认真地解读了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以学生为中心,顺学而导,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标点、词语)关注读的训练,有意识地进行了概括能力的培养,教者基本功扎实,教学中善于适时引导。

2、课文教学目标解析

《画杨桃》一课系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一组课文是围绕思想方法的专题来组元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初步懂得要敢于相信自己,讲究实际;明白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结果不完全相同;不要轻易的否定别人。(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不是一节课就行的,但作为教师要有这样的教学意识)。

3、教师要认真读教材,分析教材、设计教法。

从表面而言,课文讲的是图画课上,“我”如实地画出了自己所看到的杨桃,却遭到了同学们的嘲笑,老师借此巧妙地对同学们进行了教育,让同学明白了“不要轻易的否定别人”的道理。

如果我们通过教学仅仅只让学生达到上述认识,那么教学只能说是完成了一小部分,因这我们若对文章加以分析,我们会发现一些问题:

①作为主人公的“我”,在画杨桃之前其实已经发现杨桃不是平时所看到的那样,可为什么还要那样画呢?(——缘于父亲的严格要求经常叮嘱);

②文中教师的表情有哪些变化?为什么先是严肃,后来却又和颜悦色?(——缘于学生知错能改);

③同学们到“我”的座位上看了杨桃后说话变得“吞吞吐吐”这是为什么?(——标点的妙用,标点后面还有什么意思?)

④文末提到老师的话与父亲的话那么“相似”,那相似之处是什么?

……

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学生不太明白的,也是用作训练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感悟的“切入点”,教者应予以关注。

学生学习文本就必须切实了解文本大意,这就需要学生认真地反复地读,但只是“读通”、“读顺”,了解文章大意还远远的不够,教者还得认真引导思考,也就是说要求教者设计好精当的牵一发而动全文的问题。教学设计宜整体把握细处入手,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充分地与本文的教学目标结合起来,让学生思有所悟,学有所得。

语文评课稿9

今天蒙老师上的《麻雀》一课,是俄国大作家屠格涅夫的一篇散文,文中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的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蒙老师充分挖掘了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将三维目标有机地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堪称一次精彩的课堂演绎,一次生动的爱的教育,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经受了一次爱的洗礼。

蒙老师的许多做法都值得我学习。

一、整体感受课文,认识到位。

《麻雀》这篇课文通过对不同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不仅刻画出小麻雀弱小可怜,猎狗庞大凶猛的形象,而且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果敢形象,热情地歌颂了“爱”的力量。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抓住描写小麻雀、猎狗、老麻雀的神态、动作的句子,体会三者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这堂课,蒙老师通过麻雀和猎狗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猎狗是那么得可怕和凶恶,麻雀是那么得弱小,可是老麻雀却不顾自己的安危,毅然地飞了下去。在这样的对比下,学生更能体会到这种爱的伟大。

二、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也是多元的。因此,蒙老师在教学时特别重视对课文文本的研读,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材料,品味语言文字。例如在研读“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时,通过对重点词句“像一块石头似的”引导学生体会“这是一只怎样的老麻雀?”感受麻雀的坚定、勇敢以及那份伟大的母爱。

语文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行为。语文阅读也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所产生的感受也是不尽相同的。蒙老师在教学时就非常注意尊重与呵护学生的独特感受。例如:在品读“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时,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小麻雀?”学生有的回答“无可奈何的小麻雀”“无助的小麻雀”“可怜的小麻雀”学生回答出什么感受,就让他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

三、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确实,读书是语文课的根本,蒙老师这节课落实了这点,而学生也正是在品读中理解了老麻雀是怎样态度坚决,毫不犹豫地拯救自己的孩子,使在场的每位学生深深感受到亲子之情的伟大。同时,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品读体会感情”这一读书方法,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精神。如在指导“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这一句时,蒙老师注重了学生的自读自悟,并摒弃了传统的解析方法,通过补充理解“此时的老麻雀,明明知道(),但它还是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学生通过补充句子,体会到老麻雀那着急、担心、害怕却又坚定的复杂心情。当我们注意到学生正在轻轻抹去眼角的泪珠时,我们一定也是感动的。感动于老麻雀的爱,感动于学生的举动,而这些感动,正是蒙老师和一群可爱的学生给予的。

四、自主学习,形成开放,有活力的课堂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选读课文的教学,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节课中,徐老师始终是一个鼓励者、引导者,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循循善诱。通过她的循循善诱,课堂的主体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整个课堂老师体现出的是尊重、平等、关爱。学生显示的是活跃、积极、轻松。

五、对中心思想把握深入

《麻雀》一文,是根据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于1878年4月写的散文《麻雀》译写的,作者生活在俄国农奴们饱受剥削、倍受压迫,没有人生自由的时代。他出身贵族,但对这种不公平的社会却非常不满。其原译文的结尾有这样一段文字:“爱,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加强大。只有依靠它,依靠这种爱,生命才能维持下去,发展下去。”这是对《麻雀》写作目的的最明确的阐述。当然,对于小学生这样的背景及意图,徐老师给学生点到即止,学生能理解到这篇文章不仅歌颂了圣洁无私的爱,而且极为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作者对那些备受欺压与摧残而又无力主宰自己命运的弱小者的无限同情及对残暴势力的极大厌恶。彰扬了老麻雀不畏强暴、反抗邪恶的大无畏精神。最后,蒙老师还利用播放《爱的奉献》这首歌让学生感受人间处处都有爱,只有人人献出爱,世间就变得更美好,深化主题“母爱”的伟大。

六、不足之处

瑕不掩疵,蒙老师在学生自主习得后交流有感触、扣人心弦的词句时,可以有效的引领,如当第一位学生读到句子“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一处时,在交流感悟之后,教师可以引领“你还从哪体会到了老麻雀带给你的震撼?”在体会了老麻雀的英勇无畏之后,继而再引领“为什么老麻雀面对庞大凶猛的猎狗,可以如此奋不顾身呢?”再引出描写小麻雀的语句加以解读,抓住“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这一重点句深入挖掘深意,体会老麻雀那深深的母爱。这样同样也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感悟,又使故事情节更完整,同时使猎狗的凶猛与老麻雀的弱小及与小麻雀的无助对比更鲜明,使老麻雀的拳拳母爱之情更显丰满。

总而言之,蒙老师整堂课脉络清晰,构思新颖,在语文教学中大胆地尝试选读课文的阅读引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这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更引发了我们对于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教学上的差异和具体措施的思索。

语文评课稿10

总体感觉,这是一节很成功的(研究型)课。具体纪录如下:

1.新授课由图片引入→姓“司马”→“司”字的写法,创意很好!

在引入新课时,有好的创议是很重要的,但在自然过渡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上,还可以再发挥点教师的智慧,即在课前的教学设计方面,再多思考下。

2.由于充分利用了电子白板的交互演示功能,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地调动。

3.学生自读课文开始时,可能由于习惯使然,非自读,而是齐读,但还是逐渐变成自读。这可能是平时自读少,而齐读多的习惯造成的。但给人的总体感觉是,课堂真实、有效,未做假。

反思我到中小学听课这20多年的经历,公开课,尤其是对外的观摩课,不造假的似乎很少!

4. “读字正音”环节,形式活泼、多样,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由“学生推荐下一位同学读”,做法新颖,有创意。

6.“看图说话”的图设计的有问题(这一点上,我与市教育局骆处长观点一致),要注意“图”必须为“文”服务,也就是说,“图”应该准确地将“文”给直观地反映出来。

7.教师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营造氛围,带领学生通过看图,模拟《司马光》的人物情景,感受和体会当时的场景的.做法,效果非常好!

电子白板逐步展现“文字”,通过“读”,“动作模仿”+“语言表述”等,自然、真切,使学生体会很深刻。

8.最后,通过放映《司马光》动画片,让学生将文本内容,与视频相结合,再次体会和感受课文,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应有的提升。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运用,是很值得研究

语文评课稿11

在评蔡老师执教的《好汉查理》之前,我想先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对《好汉查理》这篇文章的文本解读。

《好汉查理》,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写的是自称好汉的调皮孩子查理,后来在帮助一个残疾女孩的同时,也得到女孩的理解和尊重,在两个人的互相友好、互相帮助中,查理也改变了自身弱点,变成一个别人认可的好汉查理。文中的查理是个在改变的查理,是个发展的查理,是个在不断丰满的查理,不断立起来的查理。同时对“好汉”的内涵,课文更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存在多元的解读。而这些人文性的东西都蕴藏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这就给学生的体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尤其是要理解查理发生变化的原因,这就需要教师着重引导和点拨的地方。

现在让我们回到蔡老师上的《好汉查理》这节课,这节课中我认为非常明显的一点就是教师解读文本没有立足于整体,没有从整体上来把握人物形象,整体上来把握语言特点。这样就把文本割裂成一块一块的,尤其是把文中的查理截然地分成了两个人,坏查理和好汉查理,教师先分析好汉查理好在哪里?再分析以前的查理不好在那里,这样整节课学生对查理的把握也仅仅停留在纸面上,是个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助人为乐的、说话算数的、彬彬有礼的查理,而不是一个在不断改变、不断发展的、不断丰满的、不断给人以立体感的的查理。

我认为,这篇课文教师教学的时候应该做到两点:

一、立足文本,整体构建人物形象。只有基于整体的背景,查理的形象才会是真实的,形象的,丰满的。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把事件的矛盾冲突为切入点:课文第一段说,查理是个很调皮的孩子,爱搞恶作剧,没人喜欢他。可他自认为自己是好汉查理。为什么呢?那就是说,查理是个有缺点的孩子,但他有成为好汉的愿望,只是对好汉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也不能否定他有优点的存在。这是一个非常真实的查理。基于以上的认识,教师再提出:那么你认为查理是个怎样的人呢?那你从哪里看出他是好汉查理呢?这样学生就能辨证地来看查理这个人,而不会截然地把查理分为开始的坏查理和后来的好查理了。

二、立足文本,整体把握语言特点。

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对话,通俗简洁,却具有丰富的内涵,能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二是语言前后富有对比,在对比中突现人物的发展变化。

语文评课稿12

刚才有幸聆听了戴老师的一堂《大禹治水》,让我感受颇多。我想可以用一首诗来浓缩我整节课的收获:

大禹治水千古传,制服洪水美名留。

高山峻岭来凿穿,三过家门而不入。

抓住词句展想象,紧贴课文巧导学。

创设情境大家谈,情感澎湃悟品质。

下面我就具体谈谈:

《大禹治水》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它是一篇蕴含丰富人文内涵的课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遥远,要读懂课文并且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上留下美好的印记,难度颇大。本课中,戴老师注意深入钻研教材,根据低年级阅读教学和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多媒体课件、简笔画、语言描述等多样手段,激情引领学生入情入境体悟大禹治水的艰苦卓绝,师生跨越时空与大禹作了一次撼人心灵的精神对话。同时在学生读、说、听、思等言语实践活动中将识字、学词、学句、悟文、体情有效结合起来,体现了基础性和创造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整个课堂教学节奏张弛有度,不疾不徐,收放自如,过渡巧妙自然。学生发言声音响亮,思维敏捷,朗读到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纵观戴老师整堂课的教学,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印象尤为深刻:

一、抓住关键词句,读中想象。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纵观全文,戴老师紧扣关键词开展教学,印象较为深刻的是课文第二段,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戴老师紧扣关键词“千辛万苦”,提问:禹在走遍这山山水水的过程中会吃哪些苦呢?请你们想象一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在瞬间爆发,有的说:“大禹可能会受伤。”有的说:“大禹遇到猛兽还要和猛兽作斗争。”在孩子的想象中大禹的形象逐渐饱满,在孩子的想象中孩子得到了真正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通过学生反复的朗读,细细体会出大禹治水的辛苦和不屈不饶的精神。

二、紧扣文本,巧妙引导。

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是记忆能力强,理解能力弱,所以低年级语文词语教学也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重积累,轻理解。轻理解不是不指导理解,而是要找到适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有效的理解词语的方法。戴老师这节课中多次运用的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尝试就是一种适合的方法,如:戴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挖通”“劈开”这两词时,她通过在黑板上边“板画”,边讲解,边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历经千辛万苦,接着让学生体会大禹身上的品质和朗读也就水到渠成。再如:在引导学生理解“代代相传”时,戴老师引导学生:同学们,大禹治水是发生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而且还会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戴老师就是这样有机地将教材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在教师巧妙的语言情境中,自然想象,自主感悟,做到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使课堂教学回归教材文本,远离花哨,返璞归真,让我们品出了语文的真味。

三、创设情境,拓展延伸。

在语文教学中,戴老师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寻求训练点,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其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课文第三段大禹治水时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感人肺腑,戴老师就抓住了关键数字,“十三年”“三次”“一次”“十多岁”,在教授“他的儿子十多岁”时,戴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大禹一心想着治水,一心想着老百姓能过上安定的日子,以至于他的儿子十多岁,还不知道他长什么模样。小朋友,如果你是大禹的儿子,你的心情会怎么样?还有有品读第三段,训练说话环节:如果你是老百姓大家对大禹会说些什么感激的话呢?禹的儿子听到老百姓称赞他的父亲,他心中是多么地骄傲啊,此时,他面对父亲,会说些什么呢?通过这些典型场景的渲染,关键时候老师的引导,一次次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成功地步入角色,走进文本,激发起表达的欲望,从而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交流中内化语言,发展思维,升华了对人物的崇敬之情,达到入境、动情、达理。

不成熟的建议:

1、课文第三段讲述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在大禹治水的这么多年中,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是否可以给学生补充1、2个。这样,在学生的交流中,大禹的英雄形象将更加鲜明,孩子们对他的敬仰之情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2、课后是否可以让学生阅读类似《大禹治水》描写英雄品质的故事。因为在我国历史上,像大禹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如:愚公移山、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这样可以把学生的阅读从课内引向课外,凸显了教学的开放,从而也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欲望。

语文评课稿13

对于阅读教学而言,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思维、想像、语言表达的能力。而本节课的教学,在此方面则有较好的体现:

一、情境创设,提升情感

三次情境的创设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在教学之初教师让学生听《致爱丽丝》,在优美的旋律中教师开展教学。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教师播放了贝多芬的《月光曲》,同时借助教师抒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入到优美的旋律里,当学生陶醉其中时,教师又让学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展现当时的情境美。

第三次情境创设是教师提出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此时你想说些什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贝多芬的话,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升华,再读本段学生自然会读出对贝多芬的尊敬,对亲王贵族的鄙视。

二、读中悟,悟中导

这节课的精彩之外在于让学生读中品悟,悟中促读的方法。在体会第四自然段时教师让学生画出印象深刻的句子,这样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语文评课稿14

听《和时间赛跑》:总的感觉是老师用语文的规律和特点教语文,体现了真语文的特点。一是夯实语文基础知识,比如写字词让学生分析比划笔顺,找出段落词语,分析课文,从原因、怎么、意义和几个写法角度分析,这都是语文的基本内容。二是这个班的学生谦词敬语使用得特别好,不仅问候老师,每次答完题都说,我这样答对吗或可以吗等等。三是这个班的学生说话的冲动特别强,足见老师平时对他们的训练和鼓励。

这堂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还可以更“语文”些,也就是说,更加自觉地用语文的办法解决语文的问题。比如,如果把这篇散文的哲理性再深刻分析透,特别是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对启发思维和分析作者深意都会有帮助。还有,为什么不从这篇课文的课题入手,说:我们平时都是和同学赛跑或和其他动物赛跑,你想过和时间赛跑吗?如此提问引入话题,一方面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另一方面还可以告诉学生修辞知识。

语文评课稿15

昨天,我镇举行了语文教研活动,听取了塔耳堡小学范晓惠老师的一节语文课,是我受益匪浅。

本课教学,“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少年王勃是个奇才?”是教学的重点,教师紧紧抓住这个问题,从“文中的词语诗句、王勃的表现、别人的表现”这三方面来引导学生体会到王勃很有才华。课中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探究、发现、思考中感悟文章所表达的中心。

课中教师采用了图文结合、巧妙的处理“读”与“讲”的关系,如:本课第3、4自然段,描写的秋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这些文字是本课的重点段落,通过图片、诗句与叙述文字的结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领会诗句、领会美丽的秋景。教师能够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像“笔走如飞”、“拍案叫绝”、词语让学生采用动作表演等方法,使学生体会到了的意思,避免了枯燥的词义讲解,使学生兴趣盎然。

我觉得本课的教学中,“王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奇才呢?”更要让学生明白。课文中有这么两句:“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这两句也许并不是课文的重点句,容易被忽略,我想,课文通篇反映王勃是奇才,但他为什么能够很快地写出千古传诵的文章,是因为,王勃善于观察,肯于思考,而且是凝神观察,静静的思考,方能胸有成竹。这其实是写出好文章的前提,学生写作文也应该这样。所以,抓住“凝望”这个重点词,让学生体会“凝望”的意思,让学生知道王勃之所以成为奇才,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这也是他写文章能够文思如泉,笔走如飞的原因啊。我觉得,这段文字应该让学生记在心里,学会模仿王勃写作的这一形式,因为习作离不开这样的观察与写前思考。当然这也告诉我们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不要只顾自己讲,应该给学生静静思考的时间,给学生静静思考的环境,这是非常重要的。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