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牧童之歌

来源:范文网 2.43W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牧童之歌,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牧童之歌

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牧童之歌1

一、教学内容

牧童之歌(苏少版小学音乐第五册第六单元)

二、教材解析

《牧童之歌》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新疆民歌,是一首四句体歌曲,在段落内部采用了并置式对比手法。歌曲的篇幅虽然很短,但第三句的材料与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歌曲中八度大跳(6 6)引入的抒情旋律转变为起伏相间的级进旋律和跳动的节奏,就好像神气的牧童骑马在草原上奔驰一样。歌中采用了旋律线、节奏、音调三方面的对比,表现了哈萨克族儿童放牧时的勇敢与豪放。

三、教学目标

1、用欢乐、轻快的歌声演唱《牧童之歌》,表现哈萨克族牧童在天山脚下辽阔草原下放牧时的喜悦心情。

2、唱准大跳音程及附点八分音符,体会并表现由于节奏的变化带来的音乐形象、音乐情绪的细微变化。

3、通过《牧童之歌》与《牧羊姑娘》的对比欣赏,初步感受歌曲背景、情绪的不同及牧童生活的变化,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

四、教学重难点

1、《牧童之歌》中第三乐句中出现的四次附点八分音符连续歌唱。

2、自主设计表现小牧童的喜悦心情,如欢乐、轻快的歌声并配上打击乐伴奏、舞蹈表演等。

五、设计理念

在这节课中,我抓住音乐最基本的要素——“节奏”和“旋律”,坚守“要让学生感觉不难,要让学生学得有趣”的宗旨。充分运用通感效应,借由画面的直观形象,让抽象的音乐形象化。通过动静两幅画面的想象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演绎歌词内涵,自主塑造音乐形象,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听觉能力、音乐记忆能力和审美能力。

六、设计思路

《牧童之歌》是一首仅有四个乐句的单段体歌曲,而且大多一字一音很容易上口,学唱它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一件难事。所以我从听觉入手,抓住歌曲的“眼睛”,首先在对节奏旋律的学习上教给学生方法,学生学会曲谱后就可以完全丢掉“老师”这个拐杖,自然地进入对歌词的演唱和处理。在教学中,教师注重“授之以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艺术的手段,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实践,学生才能掌握方法、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体验导入——由简到难练节奏,由浅入深唱难点。

1、在情景活动中体验节奏

(1)师用双响筒演奏节奏,请生模仿拍出来

xxxx|xxxx|

(2)加入附点节奏,生模仿

x.xx.x|x.xx.x|

师边演奏边用肢体语言引导学生发现这样的节奏像马蹄声。

生边拍边口读: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附点节奏仿佛是小马越过小山丘的感觉,边做动作边拍节奏。

(3)难度系数继续增加:师有强有弱地敲

xxx.x|xxx.x|xxx.x|xxx.x|

师:这个节奏是很有规律的,谁来找找看?

生:一直在重复着相同的节奏

师:xxx.x|这个节奏型重复了四次,一起再来拍一拍,嘴巴念“哒”。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拍节奏的时候在心里数数帮助自己记忆。xxx.x|就可以在心里数着1、2、3、4(3长4短),这样边数边拍,共四次,你就可以成功了哦。

学生拍节奏,教师在每拍的第一个重音处伸出指头提示。

【设计意图】奥尔夫主张: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从孩子的生活天地里取材。小学生的生活以游戏为重心,结合游戏进行技能学习,帮助学生尽可能地缩短学音乐和用音乐的距离,使枯燥的技能训练变得轻松有趣。在教学中,由简到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探究,既培养学生的听觉,又给了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勇气,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到听记节奏的方法。教师“授之以渔”,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

2、山坡上的旋律解决难点。

(1)出示小山坡上,上面标志音符,学生随师教鞭点唱。

(2)小马随着小音符在爬山坡呢!你能加入刚才小马奔跑的节奏来唱一唱吗?34 5.6 |54 3.2 |12 3.4 |32 1.7 |

(3)将小音符换成歌词读读唱唱。

(4)扬起“鞭子”,边做动作边配上词念一念、唱一唱。

【设计意图】这是歌曲中最有特点的一个乐句,也是一个难点乐句。先慢后快解决附点音符的演唱,再以两座小山坡形象地展示旋律的级进上行和级进下行,配上身体的律动,指导学生突出“骏马”和“牛羊”,把“鞭”和“滩”的尾音唱出来,为后面的教学的顺利进行扫清障碍。

3、想象画面导入新课

师:这样富有动感的歌词让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生自由想象交流)

(课件显示放牧主题画面)

揭题: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我们今天要学唱的歌曲就是“放牧歌谣”当中的一首《牧童之歌》。那你知道牧童是谁吗?(牧童就是放牧的儿童,跟你们差不多大的孩子。《牧童之歌》就是这些牧马放羊的孩子们唱的歌。

(二)注重审美新授——分乐句,唱旋律,填歌词,做处理。

1、分乐句,唱旋律,填歌词。

(1)聆听录音范唱,感受歌曲有几个乐句。

(2)再听教师范唱,注意观察,老师会用呼吸来告诉你们歌曲究竟有几个乐句。(生体会到歌曲有四个乐句。)

(3)师生分乐句接口唱。(用钢琴引导唱准小二度和八度大跳音程。)

(4)分四组接口唱旋律,老师弹琴。

(5)自学填唱歌词。(师单手弹奏旋律,学生填唱歌词,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6)通过多种演唱形式练习歌曲。(跟钢琴唱、跟范唱唱、跟伴奏唱,帮助学生比较熟练地演唱全曲。

2、通感联觉,画面辅助歌唱。

(1)师加上动作,有感情地表演唱。问: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呢?

交流:火红的太阳慢慢升起,绿草被风吹动,马儿把头仰起,我骑着马赶着羊来到美丽的河滩。

(2)多媒体展示两幅画面。问:这两幅画跟歌曲那几个乐句的.情境相近呢?

风景画表现一二乐句,红太阳、绿草地,静静的画面。

人物画表现三四乐句,牧童骑马歌唱,动感的画面。

(3)动静对比,处理歌曲。

师:歌曲中这一静一动的结合,会不会让你产生一些灵感呢?比如,歌曲的演唱形式、乐器的选择、伴奏音型的设计等方面我们可以做一些怎样的对比处理呢?

生设计交流,并尝试表现。

※女生唱前两句,男生唱后两句。

※一个人领唱前两句,全体齐唱后两句。

※提供小乐器表现。三角铁伴奏前两句x-,烘托宁静的优美环境。双响筒伴奏后两句xxxx|为骑马助兴。

师:动静对比还可以再夸张一点儿吗?特别是第三乐句的动感不够强烈。你知道《牧童之歌》是哪里的民歌吗?

【设计意图】之前,我通过教学引导,认定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己填词演唱并处理作品的能力,所以我借助两幅画把此任务完全交给了学生。听着熟悉的旋律,毫无障碍地填唱对应的歌词,让学生感到信心满满。他们之所以得心应手,是因为有了学习的方法,有了积极探究的兴趣。学生通过赏画、分析、创意设计和参与实践,明白了“怎样唱才好”“为什么要这样唱”等问题。孩子们在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自信,提高了自主性。

3、以民族文化激发思维,创编表现。

哈萨克族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美称。骑马是哈萨克族人的一项十分过硬的本领,他们以此为生,以此为傲。当我们在表现“骑上骏马扬起鞭,赶着牛羊下河滩,唱上一首歌呀心花开放”这几句时,应该想到哈萨克族人的自信、勇猛、快乐和豪放。

※模仿前倾着身子跃马扬鞭,脸上洋溢着笑容快乐地歌唱。

※强弱对比烘托音乐形象。

※连音与顿音对比表现。

(第一二乐句,用mp至mf的力度变化连贯地演唱。后两句用f的力度有弹性地、跳跃地演唱。)

※变化速度演唱。前两句用稍慢速度的“慢镜头”表现出天山的美,第三句回原速,“唱上一首歌”稍慢,“心花开放”突然加快速度。

4、完整表现歌曲。

女生用连贯的声音演唱静态的“风景画”,双手托举太阳慢慢升起,手臂高举,左右摇摆。男生用有弹性的声音唱动感的“人物画”,并随着音乐的韵律,扬鞭骑马;女生唱时男生用三角铁伴奏,男生唱时,女生用双响筒伴奏。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他们理解、表现歌曲的节奏、速度、高潮等方面的特点,从而使学生的演唱活泼自信,富有感染力。分组表演,用自己的方式表现歌曲情绪,搭建了学生展现个性和创造才能的舞台。

(三)提升情感拓展——不同的牧童音乐,不同的牧童生活。

1、交流情绪,感受牧童的快乐。问:歌曲中的小牧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这是一个十分快乐的小牧童,他生活的环境自在惬意,景色优美。接下来,老师一起静静地聆听另外一个牧童的生活格式,他的音乐又是怎样的呢?

2、聆听《牧羊姑娘》

这是一首对唱歌曲,随着音乐的进行,老师邀请一个女孩一起即兴表演。

3、交流:听了这首歌,你有怎样的感受?

歌曲速度很慢,心情比较伤心,感觉这位牧羊姑娘好可怜。

4、小结。课件展示两首歌曲的背景、内涵、情绪、速度等要素的对比情况。

师:同学们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很强。这两手歌曲塑造的都是牧童形象,却唱着不一样的心声。新中国成立前的牧羊姑娘过着挨打受骂、忍饥挨饿的日子;新中国成立后的牧童,放牧则是他快乐生活的源泉。

5、欣赏师演奏《欢乐的牧童》

师:让我们调整情绪,回到《牧童之歌》的情景中,老师要演奏一段钢琴曲《欢乐的牧童》,告诉老师,你有什么感受?

生:速度很快,情绪很欢快,跟我们唱的这首《牧童之歌》很相似。

师:是的,这是音乐家根据我们唱的这首哈萨克族民歌改编而成的。

6、师指挥男女生动静对比表演唱。(师:让我们都来做一个欢乐的牧童吧!)

【设计意图】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这里,通过具体音乐作品的对比欣赏,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歌曲的背景、情绪的不同及牧童生活的变化,并通过欣赏钢琴曲《欢乐的牧童》了解同一题材的音乐不同的表现形式,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资源文件列表:

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牧童之歌2

教材内容:

《牧童之歌》选自苏少版三年级音乐上册第六单元“牧笛声声”中的一课,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新疆民歌,它生动逼真地表现了牧童放牧时的喜悦心情,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人物形象。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山野、草原的音乐风格,了解牧童、牧民的生活风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人文情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用愉悦的声音演唱新疆民歌《牧童之歌》,并能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

2、过程与方法:本课运用弹舌的方法来创设马儿在草原上奔驰的情境,并通过节奏对比,感受附点八分音符的音值,再通过听听,唱唱、跳跳等多种方式,表现牧歌和草原民歌的特色与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感受并表现新疆音乐典型的节奏以及骑马的动作,了解并交流新疆的特产风景等,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新疆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生能用愉悦的声音演唱新疆民歌《牧童之歌》,并体会小牧童的快乐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人文情感。

2、了解不同的演唱形式,情绪速度和曲式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音乐感受,并进行大胆的尝试。

难点:

歌曲中连续附点的演唱

教学方法与手段:

律动法、模仿法、对比法、赏析法、听唱法、感受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1、欣赏导入:观看《我们新疆好风光》视频,了解新疆风光。

2、师:说到新疆,你会想到什么?(生回答)

3、师:在新疆呀,有着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人们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驰,同学们想不想也来感受一下?我们一起来模仿一下骑马的动作吧,想不想让你们的马儿跑的更快一些那就扬起你们的马鞭跑起来吧!

4、师:同学们模仿的真像,老师仿佛看到了一群骏马在草原上奔驰。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让学生感受新疆风光及新疆歌曲的韵律美,并引出新疆草原上的`马蹄声,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节奏练习

1、师:新疆民族众多,除了我们熟悉的维吾尔族,还有一个民族叫做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是一个生活在毡包的游牧民族,他们终日生活在风景如画的大草原上,他们放牧,他们骑马,马在哈萨克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同学们听,哈萨克族的小牧童骑着骏马从远处跑来迎接我们呢!(敲双响筒)我们一起来学一下马蹄声的节奏吧。2/4x x x x| x x x x | x x x x| x x x x |(出示节奏)下面老师换一种方式来模仿马蹄声,同学们听一听这种形式是不是更像马蹄声(弹舌)

2、师:刚才老师用弹舌的方法模仿马蹄的声音,用的就是我们学的节奏,下面,让我们也来试一试。

(设计意图:运用弹舌的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模仿中体会骑马的愉快心情)

3、师:小朋友们表现得真棒,老师再来模仿一组马蹄的声音,听听,发生了怎样变化?

节奏x x x、x| x x x、x | x x x、x| x x x、x |

生:附点

4、师小结:这里出现了一个小圆点,叫做附点,这里的附点在八分音符后面,叫做附点八分音符。附点加了以后,附点前面的音要念的长,后面的音要念的短促些,并且轻一点,先听老师来念一念1、(手势划拍x、x),2再念x x x、x|,3再完整念,4、下面我们用欢快的马蹄声,(哆哒哆·哒)来表现这组节奏。

5、师:这群小马跑的真棒,同学们,马儿从遥远的大山向我们跑来,又奔向远处,你能从老师的马蹄声中听出来么?请听,老师的马蹄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从远处跑来越来越响,奔向远处越来越小。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双响筒也来模仿一下。)

6、师:小牧童骑着马越跑越远,远处传来了他们嘹亮的歌声,请听。

7、师:歌曲中唱到了一座山,谁来告诉我是什么山?(天山)天山是新疆著名的一座雪山,在天山脚下是辽阔的大草原,看,草原上马儿,牛儿我,羊儿在欢快地奔跑。出示乐句:骑上骏马扬起鞭,赶上牛羊下河摊。刚才老师有节奏的读了一下歌词,我们也来试一试吧。(出示节奏和歌谱)

8、师:我们加上旋律一起来唱一唱吧。(注意老师圈出来的地方)(出示歌谱、和歌词)

(设计意图:通过节奏对比,认识附点八分音符,感受连续的附点音符的演唱特点)

三、歌曲学习

1、师:小牧童玩的多高兴啊,他们的歌声也变得更加嘹亮了,听!(完整再次播放)同学们,让我们跟着小牧童一起学一学唱一唱吧。我们先来学习一下歌谱。(开始多遍教唱歌谱,唱到八度音地方提示学生)

(设计意图:通过多次聆听,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

2、师:这首歌曲的名字叫《牧童之歌》,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新疆民歌,它生动逼真地表现了牧童放牧时的喜悦心情,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人物形象。

3、师:小牧童的生活环境多么令人向往,他们的放牧生活更是悠闲自得,让我们跟着小牧童一起去感受他们的幸福生活吧!跟着老师一起读一读歌词,注意有颜色的地方该怎么读(连续教读两遍)

4、师:我们一起加入歌词来唱一唱吧。找一找刚才我们学习的乐句在哪里。

(设计意图:通过找一找熟悉的旋律,激发学生回忆刚学过的难点句子,巩固难点)

5、师: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接龙唱。(出示不同颜色的句子,分角色)(2遍)

6、师:下面,我们把歌谱完整地唱一下。

7、师:红太阳从天山慢慢地爬上来,风吹绿草,草儿把头扬,让我这两句呀我们要唱出天山的美。骑上骏马扬起鞭,赶上牛羊下河摊。唱上一首歌呀,心花开放。这两句我们要唱出小牧童放牧时的快乐心情。(完整的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歌曲)

四、歌曲表现

1、师:你们唱的累不累(不累),你们不累小牧童放牧可累了,他呀来到山坡上,向山下眺望,发现草原真辽阔啊,他的心情也变得特别舒畅,这会,小牧童的心情发生了变化,请同学们跟着音乐唱一唱,想象一下。(播放慢速音乐,学生跟唱,感受情绪。)师总结:刚才歌曲的速度变慢了,情绪变得更优美抒情了。

(设计意图:通过两种速度的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演唱速度的改变,可以改变歌曲的情趣,激发学生更深入的探究)

2、师:小朋友们唱得真好,动听的歌声深深打动了我,老师也想在草原上放声高歌,下面听一听,这次,我来唱,你们听一听,音乐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老师跟音乐唱)老师增加了什么?(生:加入双响筒,弹舌)刚才老师还加了一段新的旋律,我给他起了个名字叫放牧歌。请同学们看一下放牧歌的歌谱,歌谱很简单。(出示歌谱)前面八小节的节奏就是我们刚才模仿的马蹄声,后面是一段新的旋律,我们来学一学。(多唱几遍)

3、跟着音乐来一遍《放牧歌》。(播放《牧童之歌》伴奏音乐)

4、师:现在老师想把放牧之歌和放牧歌和在一起唱一唱,请同学们看一下哪里是要两句一起唱的?(第三句)我们把他们和在一起试一下,我们来分个组(分组练习演唱)。

5、学会以后把两首歌和在一起唱,分组演唱。加入双响筒,请一个同学上来一起演奏双响筒。

(设计意图:通过加入打击乐器和弹舌,模拟马蹄声,喝着二声部的旋律让学生感受歌曲的多样性。)

五、教学小结:

师:天山的美景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享受,《牧童之歌》不同形式的尝试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最后,让我们骑上骏马,在音乐中离开教室。(《牧童之歌》音乐)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