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唱艺术亟待保护与活态传承

来源:范文网 2.79W

我国的说唱艺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在千百年发展历程中,不断地演变、发展,生生不息,传承存续至今,为世界文化史中所罕见,弥足珍贵。说唱作为综合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生活,表现了人民大众的思想情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受众遍及社会各个阶层,从而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说唱艺术亟待保护与活态传承

说唱艺术在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中,综合、借鉴了诸多传统艺术因素,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表演等。上世纪五十年代,戏法、魔术、技巧等门类被纳入“杂技”范畴,而评书、相声、鼓曲等说唱类艺术则通称为“曲艺”。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在一些地方,说唱艺术的生存、发展已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涉及到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体制等。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大多数说唱曲种中,很少产生能够和传统优秀曲目相媲美的新曲目。历史上曲艺艺术的繁荣、发展,主要依靠不断产生满足广大群众欣赏需求的新作品、新曲目,而缺乏优秀的新曲目,主要是创作、演出人员深入生活不够,缺乏创新意识,也缺乏大批高素质曲艺人才。

以北京为例,作为全国文化中心,专业曲艺人才较集中,但较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无论是专业曲艺团体数量,还是曲艺曲种,乃至演员水平、演出质量,总体上都呈现下降趋势。当前,北京的曲艺演出团体大都演出较少,并逐渐丧失观众和市场,除相声以外,大多数演出都需要补贴、赞助。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北京的曲艺演出团体往往顾不上抓剧目、提高演出水平,而是要先跑演出市场,四处演出创收。而演出市场不景气,又迫使许多年轻演员改行,人才的流失又导致了曲艺后继乏人和演出质量下降。曲艺界这样的恶性循环已经持续多年。据调查,如今全北京市只剩下10余名职业曲艺弦师。弦师青黄不接,必然导致鼓曲、单弦等曲种无法传承。

在历史上,曲艺的传承、发展有自身的模式和途径,就是师徒之间口传心授的模式,也是这个行业人才培养的传统机制。曲艺没有固定的教授方法,很多传统曲目没有底稿,完全是靠口传心授,加上表演当中的经验积累,甚至经过几代人的推敲和完善。过去一个曲艺演员要从事演艺活动,通常要按照行规正式拜师,一般三年后方可出师。这三年期间,徒弟与师傅形影不离,受其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艺术知识和技巧便由此逐渐积累起来。

曲艺老艺人培养徒弟讲究“熏”、“过”、“溜”。“熏”是指徒弟平时多看、多听前辈和同行的演出;“过”是指师傅向徒弟传授表演技巧,即“过活儿”;“溜”是指徒弟要在舞台演出当中不断磨练,又称“压场”。现在的专业曲艺演员,或是毕业于曲艺学校,或是由业余转入专业,改变了传统的艺术传承机制,自然会造成艺术传统的缺失,传统知识、技巧的.遗失也在所难免。

骆玉笙、关学曾等一批曲艺界前辈名家陆续谢世,专业曲艺团体都普遍面临着老龄化的境况,许多曲种都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某些曲种甚至已经濒临失传。人亡曲终,已几乎成为当今各个曲种的宿命。前辈大师骆玉笙去世之后,人们很难再听到《重振河山待后生》那样脍炙人口的段子了。电影《有话好好说》里那段京腔京韵的北京琴书,让人感觉余音绕梁,挥之不去,但演唱者关学曾已经辞世六年。

如今,北京琴书后继乏人,观众们都忧心忡忡,担忧这已经唱了半个多世纪的古都遗韵日后在舞台上消失,将来人们只能从录音资料中咀嚼回味。在北京形成和流行过的三十个曲艺曲种当中,“子弟书”、“梅花大鼓”、“奉调大鼓”、“莲花落”等近十个曲种如今已经成为绝响。随着前辈名家离去,他们的传人当中难有望其项背者,老一辈付出了一生心血的那份文化遗产也将随之消逝。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是一个国际性的课题,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世界上一些具有丰厚文化积淀而且经济、文化发达的国家,例如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日本等,多年来都在采用各自不同的方式保护和传承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说唱的表演艺术形式。

据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调查统计,中国的说唱类艺术形式共有345个曲种。新中国以后,在全国范围内曾经演出过的400多个说唱曲种当中,如今仍然能够演出的只有不到80个曲种。这不足80个曲种当中,除了相声、评书、二人转、苏州评弹等,其余的曲种都是只能勉强维持,生存状况并不乐观,一些曲种已经在人们的视野中逐渐消失。说唱艺术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一旦消失,其损失无法估量。

当前各地都在争相申报国家级和省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遗热”兴起,让人喜忧参半,它说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保护,应该说是难得的历史机遇,但一旦列入了遗产名录,实际上也意味着处境艰难,或已经濒临灭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的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的基本条件,就是其文化价值和濒危状况。在我国国务院2006年公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曲艺即说唱艺术占了49项,这表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说唱艺术当前已经处于关乎存亡绝续的境地。

如何使说唱艺术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薪火相传,如何使其传统表演技艺和传统曲目得以保存和传承,既是今天的曲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保护和传承说唱艺术这种“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方式多种多样,但首先应该注重扶助曲艺艺人和曲艺演出团体,特别是在抢救性保护传统曲艺的工作当中,艺人的作用尤为重要。对于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曲种的代表性传人,更应大力提供资助,支持其开展传习活动和整理传统曲目、书目。

对于传统曲艺,最重要和最有效的保护方式是活态传承。建立曲艺人才培训体系乃是当务之急,应尽快兴办各级、各类的曲艺学校,尤其是要创办高等曲艺院校。传统的师徒传授教育模式,并不能完全解决高级曲艺专业人才的培养。事实上曲艺人才的匮乏,不仅体现在创作和表演人才方面,理论研究、市场经营、音乐创作等专业人才都要通过高等院校的教育培养。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深化,应当适时建立综合性大学或高等艺术院校的曲艺专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传统文化将会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说唱艺术的传承,除了需要通过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在社会中进行传播和普及,使其进入学校课堂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近年来,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院校逐步开设了传统音乐包括曲艺、戏曲的欣赏和模唱等课程,使青年学生受到了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

教育部决定在中小学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在北京等省市试点并逐步向全国推广,这一举措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说唱与京剧的现状相类似,同样面临着受众减少、市场狭小、人才流失等难题。让传统文化进入校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传承方式,正有待于有志者的探索和创新。传统音乐进入学校课堂,或许将成为音乐教育乃至素质教育的一个特色,同时也是面对新的时代、新的社会环境的一种文化传承方式。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