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实录

来源:范文网 1.71W

  一、引入新课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实录

师(出示书中的情景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发现有3捆小树,每捆10棵。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三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树有多少棵?(师板书)谁能列出算式?

生:3×20。(师板书:20×3)

 二、合作探究

师:20×3你会做吗?(生纷纷举手)你会算了,还有第二种、第三种算法吗?先想一想再到小组中和伙伴们交流一下。

(生第一次小组合作)

师:(合作后)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算20×3的?

生1:我是用竖式计算的。先写一个20,再在20的“0”下面写一个3……(生说,师板书竖式)

师:你列出了竖式,但没有算出结果。(师将竖式擦掉)谁还说?

生2:我先用2×3=6再把后面的“0”落下来。

师:为什么先不算“0”而乘把 “0”填在后面呢?请把你的想法说给小伙伴们听一听。(学生第二次小组合作)

生:(合作后汇报)2×3=6后面少了一个“0”要加上。

师:也就是说2在十位上,表示的是20,3个20是60,所以用2×3=6的'后面要填上“0”。还有没有其它 的方法去做?

生:3个20相加,20+20+20=60

师:她是用加法来做的,可以!

生:20+20=40 40+20=60

师:实际上他们俩个的方法是一样的。谁还有?

生:20×2+20=60

师:他这种方法实际上也是20×3。

练一练:(一)4捆小树有多少棵?

5捆小树有多少棵?

8捆小树有多少棵?

(在求5捆小树有多少棵?时一生用的是加法来计算的,而在求8捆小树有多少棵?时这名学生改用了乘法,师抓住时机问其为什么改用乘法?)

  三、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出示 3×2=6 5×6=30

30×2=6050×6=300

300×2=600 500×6=3000

学生先口算再观察两组算式有什么规律?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再找两名同学说,然后到小组中合作。)

学生汇报,师总结规律:先把“0” 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有几个“0”就在积的教学末尾写上几个“0”。

四、做游戏。

规则:在数1、2、3、后,一生拿出一张一位数卡片,另一人拿出一张整十数的卡片,看谁先说出它们的积。(先一生与老师板前示范,再同桌游戏)

五、练习提高。

课件出示:一篮枣30个

师:2篮枣多少个?(生自由提出问题并解答)

六、总结。

(1)自我评价,你觉得你自己这节课表现怎样?给自己打打分。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后感受:

学习之处:

1、课堂上少了花哨的形式,有的只是朴实的教学。

2、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请你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想。”“看谁在认真倾听” 、“请大家先想一想再说给小伙伴们听一听“……注意在教学的细小环节之中对学生进行能力与学习习惯的培养。

3、注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练习中求 4捆小树有多少棵?

5捆小树有多少棵?

8捆小树有多少棵?

在求“5捆小树有多少棵?“时一生用的是加法来计算的,而在求8捆小树有多少棵?时这名学生改用了乘法,师抓住时机问其为什么改用乘法?这里老师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优化问题。老师没有直接说出哪种方法好,哪种方法复杂,而是抓住时机让学生自己去感知,真正的体现了优化的主体是学生。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