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教学实录

来源:范文网 2.34W

导语:《爬山》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一对父子一同爬山时,父亲怎样教育儿子要努力征服自己,尽力做好每一件事,还启发儿子怎样欣赏大自然的景物。以下是爬山教学实录,供大家参考。

爬山教学实录

一、整体感知,抓住文眼

师:这次爬山,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生: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身上,我学到了智慧。

师:再读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说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

生: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什么智慧?

师:大家提的问题非常有价值。我们先来看沉静是什么意思?

生:冷静。

生:沉着。

师:山的沉静是什么意思呢?

生:山的寂静。

生:山的宁静。

师:说得不错,山的沉静就是指山的寂静、沉着、稳定,怪不得有一个词语叫“稳如泰山”。为什么说,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又为什么说,从父亲身上,我学到了智慧呢?让我们走进文本,细细品味。

【一篇文章,总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即文章的关键词句,我们也叫文眼。阅读教学中,抓住了文眼,就抓住了解读文本的钥匙。这篇课文,山的沉静及父亲的智慧就是本文的灵魂、中心。理解了这两个词,就理解了课文。所以,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揭示文本中心的句子和词语,让生初步谈感受,并由此铺开,辐射全文。】

 二、潜心会文,深度理解。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出父亲所说的值得深思的话,想一想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读文划句子。

生:对于我们爱流汗的人来说,爬山一件格外辛苦的事,别人爬山是为了征服山,我们爬山是为了征服自己。

师:这段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在上山时。

师:还有吗?

生:爬到山顶固然令人高兴,但爬山的过程更让人愉悦。其实能不能爬到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

师:那么这句话是父亲在什么地方对“我”说的

生:是在山顶上。

师:还有其他句子吗?

生:大自然的美景,不但要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去体会,最后用你的脑袋去思考。

师:这段话是父亲在什么地方说的?

生:是在下山时说的。

【父亲的三句话是理解我学到了什么智慧的关键。学生通过读书找出来这三句话,也就找到了解决重难点的突破口。】

 三、多种形式,各个击破。

 (一)创设情境,理解第一段话

师:让我们先来读读父亲上山时说的话。

出示“对于我们爱流汗的人来说,爬山一件格外辛苦的事,别人爬山是为了征服山,我们爬山是为了征服自己。”

师:读一读,看这段话中的哪个词让你感受最深?

生:征服。

生:征服自己。

师:征服可以换成什么词?

生:可以换成克服。

生:战胜。

生:打倒。

师:征服山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爬上山。

生:登上山顶,把山踩在脚底下。

师:征服自己呢?

生:努力去做一件事。

生:就是克服困难。

师:读读2至4自然段,划出描写在爬山时我和父亲的样子的词句,想象一下我和父亲在爬山时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不知不觉已浑身是汗。

师: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太阳才刚出来,我和父亲就出汗了。

师:这时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生:太热了,不想爬了。

师:才走了这么一会儿,你就出汗了,山那么高,你们能爬上去吗?别爬了吧?

生:不行,我相信我能爬上去。

师:真是有信心的孩子。这就叫征服自己。你还划出了哪些词句?

生:父亲说着,脱下湿透了的外衣。我体会到他们很热。

师:是啊,把外衣都湿透了,太热了,别爬了吧?

生:不行,我一定要坚持爬到山顶。

师:真是有毅力的孩子。这就叫征服自己。还有其他句子吗?

生:太阳越来越烈,

师:这时,我们会遇到什么困难/

生:我们会很热,很渴,累得筋疲力尽。

师:既然你们又累又热,就坐下来休息一下吧,别爬了。

生:不行,我一定要坚持。

师:坚持到底,说得真好。这就是征服自己。现在谁来说说征服自己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要做一个有信心的人。

生:就是要做一个有毅力,坚持到底的人。

师:说得很好。只是在爬山时征服自己吗?

生: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征服自己。

生:不论做任何事,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信心,坚持下去,克服困难。

师:非常棒。这就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的智慧。

生齐读父亲的话。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此环节中,我先从本段话的重点词语“征服”入手,让生初谈体会,然后设计问题,引领学生潜入文本,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去体会,接着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在师生交流中进一步领悟,最后让学生谈对“征服”的再认识。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的领悟由浅入深,水到渠成。】

 (二)联系实际,理解第二段话

出示:爬到山顶固然令人高兴,但是爬山的过程更让人愉快。其实能不能爬到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

师:读读这段话,看父亲要告诉我们什么?

生:父亲要告诉我做什么事都要尽力。

师:什么是尽力?

生:尽力就是竭尽全力。

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

生:想尽一切办法去做。

师:文中的我尽力了吗?你从哪里看出?

生:“就像上次我得了61分,可已经尽力了,所以就没关系,对不对。”我自以为是地说。我从自以为是这个词中看出我没有尽力。

师:什么是自以为是?

生:自己认为自己是对的。

生:自认为自己尽了力,实际上没尽力。

师:谁能自以为是地读读我说的话?

生读。

师:你还从哪里看出我没有尽力?

生:“我的脸红得像煮熟的虾。”我从这句话中看出来。我当时很惭愧。

师:我为什么惭愧?

生:因为被父亲看出我没尽力来了。

师:我被父亲看出来了。在文中有一个词就是

生:洞穿人心。

师:在平时的`学习或生活中你有没有尽力去做,不管结果如何的事情?

生:平时我做作业时,遇到难题连想都不想就跳过去,等着妈妈或老师讲了再做。自己没有尽力。

生:一次做手抄报,我图快,没到半个小时就做完了,结果被老师批评,我觉得自己没尽力。

师:以后怎么做?

生:尽力去做。

师:刚才大家都谈的自己没尽力的事?有没有尽了力的事?

生:一次,我的书包带断了,我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再麻烦妈妈了。但是,无论我怎样缝,书包带就是缝的不合适。但我真的尽力了。

师:无论好不好看,只要尽力就行了。

生:一次,我帮爷爷提一桶炭,我用了很大的劲也没提动,后来还是爷爷提上去的。不过,我真的尽了力。

师:只要尽力就可以了。我想爷爷一定不会怪你。无论做什么事,不论结果,关键是自己是否尽了力。这就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的智慧。

师:谁再来读读这段话。

生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

生:我觉得他读得太快了。

师:他应当怎样读?为什么?

生:他应当读得慢一点。因为文中说,父亲慢条斯理地说。

师:什么是慢条斯理?

生:说话或做事慢慢悠悠,不慌不忙。

师:谁来慢条斯理地读读?

生再读。齐读。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充分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这一环节,我让学生通过品读文本理解文中的我没尽力,又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来诠释什么是尽力,将苦涩的道理与生活紧密相连,变抽象为具体,变说教为引导,加深了了语文教学的内涵,拓宽了语文教学的外延。】

(三)想象画面,理解第三段话

师:要下山了,父亲要我怎么做/

生:父亲让我躺在山林中的草地上静静地倾听。

师: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此时,你已躺在山林中的草地上,用你的耳朵去听,用心去体会,看你能听到什么。

生闭眼想象。

生:我仿佛听到了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的叫着,歌声真好听。

生:我仿佛听到了风吹树叶的沙沙声。

生:我仿佛听到了蝉在树上不停地鸣叫,好像在唱着春天的赞歌。

师:蝉在夏天出现,他在唱着夏天的赞歌。

……

师:文中怎么说?

生:此时,我仿佛听到了微风的吹拂声、鸟鸣蛙叫声和清脆的蝉声……

师:此时,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说,从青山那里学到了沉静了吗?

生沉默。

师:同学们,如果青山像繁华的都市一样喧闹,我们能听到这些细微的美妙的声音吗?

生:不能。

师:是啊,青山以它博大的胸怀和沉静的品格容纳了万物,容纳了千万种美妙的声音。而我怎样才能听到这种声音?

生:我只有像青山一样沉静下来,才能听到这些声音,欣赏到大自然的美景。

师:所以,作者在最后说

生: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

师:所以父亲说

生齐读:大自然的美景,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灵去体会,最后用你的脑袋去思考。

师:谁来谈谈你从父亲的话中知道了什么?

生:要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就要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灵去体会,最后用你的脑袋去思考。

师:这就叫全身心的投入。只是欣赏美景要投入吗?

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投入。

师:具体的来说说做什么事要投入?

生:读书要投入。

生:做作业要投入。

生:画画要投入。

……

师:包括我们现在的听课也要投入。谁能投入地读读父亲的话?

齐读。

师:这就是父亲给予我的智慧。

师:现在,你知道从父亲身上,我学到了什么智慧了吗?

生:做事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征服自己。

生:做事要尽力而为,过程并不重要。

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全身心地投入,沉静下来,才能有所收获。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用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一环节,我抓住文本的空白处,将学生带入具体情境,结合生活经历,尽情发挥想象,既充分体验了沉静与投入,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从而理解了父亲的第三段话。至此,生开头的质疑全部突破。】

总之,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与生活对话,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真正做阅读的实践者,发展思维,熏陶情感,提高语言的理解、感悟和应用能力。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