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课堂提问应该有质量

来源:范文网 3.18W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好的问题能让学生很快的进入到学习当中,并能快速的理清课文,帮助学生品味词句,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反之,则让学生感觉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其实我们的课堂,很多时候我们的提问都存在着问题,这些问题从不同程度制约了我们的课堂效率,如:教师提问过于频繁;重复学生的回答;不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对他们的回答没有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偏高或偏低;习惯于选择相同的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面窄;忽视学生的提问……针对这些现象,我觉得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学得轻松、高效,那么我们教师的提问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的课堂提问应该有质量

  一、提问的要求要明确。

教师上课时提问,无非就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品读词句,体悟情感。每一节课,教师都会精心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来激发学生主动地思考。这些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有的是针对文章的内容而提,有的是关于作者、文章人物的情感,有的在对学生进行词句方面的品读、训练等等。总之,教师所提的每一个问题,都该是围绕课文内容在进行,为了让学生更轻松地感悟课文在提问。同时,教师还应该对自己所提的每一个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从不同的角度对自己所提的问题进行解答,对学生的反映要有预设,要收放自如。

  二、提问要有针对性,不能一概而论。

在进行每一篇新的课文教学之前,教师在进行解读的时候,往往会觉得要教的东西好多,要解决的问题也好多。但是课堂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要做到面面俱到,那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这就需要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取舍,对于已学过的知识,可以用检验、练习的方法来解决;对于学生掌握起来较难的,以后还会学的知识点,可以进行介绍,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掌握……这些,其实都在我们教师的提问中,都可以体现出来:对于什么样的内容,我们以怎样的方式来提问。一篇课文要解决的内容很多,那么我们重点解决什么问题,怎样来解决,从教师的提问,我们就能略见端倪。就拿《劳动的开端》一文来说,我们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在课后的思考练习题中,有一个提示“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就这个问题展开学习、讨论、交流,以此来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我们围绕这一个问题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第一天挑煤的?(找到相应的词语后)想想在这些时间里,作者都做了些什么?作者第一次挑煤是怎样的情景?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在学生汇报交流的时候,教师再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词句,更深层次的感受人物的情感。

  三、提问要有层次,让多数的学生都动起来。

不同的学生对文章的解读是各不相同的,不同的学习态度对于文章的认识也会相近不然。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学生:课文都能背诵又或者连字都认不完的学生;每节课都会高举小手数次又或者从不举手,你抽他时,他惜字如金的学生;归纳能力很强,语言很丰富又或者是不会在书上勾画批注,每次自读课文都“无所事事”的学生……正是这些学生构成了我们的课堂。那我们要怎样在这之间进行抉择?怎样提问才能做到二者兼顾?问题提深了、大了,你会看到学生茫然的眼神;问题提浅了、小了,你又会觉得没有作用,因为答案显而易见,无需思索考虑。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对部分问题进行分解,层层深入,让学生由浅入深的去体悟。如在教学《为了他的尊严》一课中,“乞丐怔住了……”我们需要通过品读、想象来感受独臂乞丐的内心世界,但是直接问学生“乞丐为什么怔住了?”一部分学生会无从说起,这时候我们可以将问题分成几步来引导学生:“独臂乞丐怔住了,他会想些什么?当他俯下身子,用一只手搬起砖来时,他又会想些什么?通过他的努力,砖终于搬完了,他累得气喘如牛时,他又会想些什么?”将一个问题分成了三个问题,这样将范围缩小了,学生能从一点上进行想象,即便是句子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毕竟是自己的体悟,他们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提问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对于每一篇课文的.感悟,不应该由我们来强加给学生,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体悟。但是对于学生要学什么、想学什么,我们可以在学生想要的基础之上,进行删减补充。语文课堂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体现以学定教的教育思想,那么什么样的问题能更好的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呢?从四年级开始,我们就尝试引导学生质疑课题,继而质疑课文内容,五年级则引导学生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提问。但是我们发现学生能按要求提问,但是所提的问题要不就太

浅显,价值不高,要不就太深太大,不利于学生操作。如在《凡卡》一课中,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凡卡是谁?他为什么要给爷爷写信?他在信中说了些什么?结果怎么样?”就这样的问题开展教学活动肯定是不行的,有的问题学生通过预习课文,自己就能解决,如“凡卡是谁?”有的问题则太大了,学生解决起来会有难度,如果就针对学生的这些问题来让他们学习课文,那会有近一半的学生不知如何下手,从而不能积极主动的去阅读、思考、批注。所以这时候,我们要将这些问题进行分解:“在信中,凡卡向爷爷哀求什么?他为什么要向爷爷哀求?他在莫斯科过着怎样的学徒生活?老板一家和其他的工人是怎样对待他的?画一画有关的词句,并在旁边进行批注。”问题经过删减和分解后,文章的重点清楚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他们更能明确自己要怎样去阅读课文,怎样去感悟人物情感。

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约翰?杜威说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能是听来的。”只有他们经过自己深层次的思索,主动地去获取,才能让知识在他们的头脑里扎根发芽,开花结果。而我们教师那一个个问题,就是一把把的钥匙,能帮助他们打开知识的大门,畅游在知识的海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