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评课稿-《孔子游春》中体现诗意语文

来源:范文网 5.72K

接触“诗意语文”已两年有余——自我们成立研究共同体,我们最先接触到的就是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可以说,是王老师的诗意课堂激发了我内心深处对语文教学那份深埋已久的喜爱和敬仰,从此与平淡枯燥的教学生活说再见,踏上小语教学的研修之路。也正因为如此,我对王崧舟老师的尊敬与喜爱从未改变过。

语文评课稿-《孔子游春》中体现诗意语文

王老师历经“崭露头角”——“孤独沉潜”——“一鸣惊人”——“开创流派”几个阶段,渐渐成长为我们所熟知的那个拥有深厚底蕴和大师风范的王崧舟,可其中的艰辛也许只有他自己才知晓。当下,每每看到王老师令人陶醉的课堂,我们都在不时地感叹:这样的课只可以欣赏,我们永远学不来,也不可能形成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实不然!也许,我们也经历如王老师那样“孤独沉潜”的五年(上千节听课,众多书籍融入内心),即使我们不能拥有那么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自会硕果累累!

课标修订版出台之前,诗意语文曾是众多热爱小语教学的教师争相赏析与模仿的对象,但也出现了很多异样的声音:认为诗意语文对学生的“牵引”成分太大,课堂“诗意”的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呈现,教师的表演成分太多。不知是不是这些异样声音的影响,王老师有一段时间没有新课例的问世。伴随着课标修订版的出台,我们一直在期待——期待诗意语文在课标修订版指引下的改变。终于,20xx年王老师推出了新美南吉的作品《去年的树》——课堂依旧不改其诗意让我们每一个观者都陶醉在课堂的意蕴,文字的魅力之中。同时,完美融合了“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标核心主题,使诗意语文更具语用价值。

今天,我们再次观摩王老师执教的《孔子游春》,对诗意语文的了解更加深入。

一、感受

《孔子游春》一课,叙述了孔子在泗水河畔给众弟子上得一堂意味深长的课——孔子以景色优美的泗水河畔为课堂,以“水”为课文,引领弟子感悟“水”乃“真君子”。如此,一位是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子,一个是自古以来被众多文人墨客追逐的意境深远的“水”,一位是当代名副其实的“诗意语文大师”。三位大师的不期而遇,为我们呈现了一堂令人陶醉、引人深思的小语课堂。

1、教师:

王老师的语言永远是那样不徐不疾,朗读的深沉有力,教学的环环相扣,对学生的那份尊重及设计精妙的指导与评价,均给诗意课堂的呈现铺垫了坚实的基础。

2、学生:

“从读到悟,从悟再到读,从读到写”,学生陶醉在这样诗意的课堂,收获着不断发展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从学生课堂读和写的.表现来看,他们的各种能力是在逐步提高的。

3、课堂教学:

(1)、板书设计的巧妙。

王老师在这节课上呈现了“课堂”、“课文”、“课题”这样的主板书,其中对“课文”教学部分呈现了“水”的几个特点——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同时,在学生反复地读悟之后,引领学生进行了重点语句结构的认识及写作练习,将学生的部分观点呈现了出来。这样由表及里的精心设计,给学生呈现了文本的几个关键点和思考点——学生由此展开,由点到面,对文本的了解也就愈加深入。同时,这样的板书设计,也意在引领学生思考“如何去把握文本,如何将长文读短”的方法。

(2)、师生“对读”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引领,以及对文本特点的发现。

在本节课上,王老师多次运用“师生对读”的形式:

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他好像善施教化……

我们能发现:在师生对读的过程中,教师的朗读对学生的朗读起到了引领作用,同时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其次,在师生对读的过程中,教师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重点语句的构句方式特点——先写看到的,后写想到的”。如此,学生在练习朗读,亲近文本,感受诗意的同时,学到了文本语言的特点,感受到语言文字的运用方法。

在反复地朗读中,王老师还将文本转换成诗歌形式,学生的朗读达到了一个至高点。这一效果的呈现,不仅仅取决于一种文本格式的转换,更取决于教师的引读,指导,更取决于学生“读——悟——再读”的学习过程。当然,这一过程也伴随着学生的“静读+批注”的个性感悟活动。

(3)语言文字训练

课堂中,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了课文“水”这一段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学到的语句构句特点来进行续写《水》这篇文章。这样的写作练习,是基于文本理解的,是基于“置身泗水河畔这样一个美妙课堂的”,是基于对文本写作方法的把握的。有如此基础,学生将学到的写作方法才能逐步内化,从而发展自我语言文字灵活运用能力。

二、思辩

活动中,依然有老师提出:诗意语文课堂牵引痕迹很浓!对于这一点,我有些不同的想法:

1、“牵引”与“指引”

我们都知道:课堂,当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那么,我们该如何区分“牵引”和“指引”呢?以我肤浅的认识:“牵引”,是教师不顾学生存在,不顾学生实际的;是只顾完成教学设计任务的。而学生是鲜有思考、阅读、写作时间的,他们的任务就是听和记。可“指引”则不同——课堂需要指引,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之路需要指引。区别“牵引”和“指引”的关键当是:整节课是“教师的”,还是“师生共同的”课堂?课堂是上教师是在讲教学设计,还是在按部就班地引导学生学习?如果我们看到老师有“引”就称其为“牵引”,那老师在课堂上岂不是要一言不发吗?拿最提倡学生主体性的“导学案”来说,它不也是教师设计吗?不也是按部就班地“牵引”学生学习吗?

2、发现“诗意语文”内涵

在我们陶醉于王老师执教的《孔子游春》之际,在看到学生朗读水平明显提高,习作自然流畅之时,我们怎能说这样的课诗意的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呢?

只能说,王老师以“诗意语文”的教学理念将汉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发掘出来,将语言的魅力呈现在每个孩子的面前、心田,进而发散出言语实践活动——这样的课堂,学生和教师一起在朗读与感悟中得意,在品析与对读中得言,在朗读总结中得法,在言语实践中得能。在“诗意”的外衣下,我们如果能发现深藏其中的言语魅力,我们对语文的思考,对文字的欣赏,也许就更深一步了!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