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色优秀作文

来源:范文网 3.02W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底色优秀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底色优秀作文

底色优秀作文1

或许是因为我是独生女,自小就被父母呵护在掌心。我很少关注他人的遭遇,不愿特会别人的情绪,只顾着自己趋利避害。所以,我得感谢上帝,让你陪伴我,外婆,是你亲手为我单调的人生打上美丽的底色,在我苍白乏味的底板上留下“悲悯”这一色彩。

我的外婆是个朴实的农民,她年轻时吃了很多的苦,老了本该像很多老人那样安度晚年,不再忙碌,可是她偏坚持年轻时那样,剩饭舍不得倒,稍微能看见的情况下都不开灯,洗衣服都是手洗……劝了好多回,总改不了“抠门”的'习惯。更令我不爽的是,外婆碰到捐款啦。乞讨的啦,总毫不迟疑地掏钱。这使我极为恼火:你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就用于这个。

终于有一天,外婆买菜回来,兴高采烈地告诉我:“田宝,小区门口有个大学生站那儿筹款,说帮助他创业,我顺手给了他20元”

我脸沉了下来,挖苦到:“20元够交好几度电了,你捐了以后,又要省好几个月了吧”

“他看上去实在可伶”外婆兴致低落了下去,放下菜“给他点钱,帮他创业,也是件善事”

我愤愤地合上书,站起来“行,行,你有本事,你去做观世音普救众生,救济天下,我不拦你!”

什么事嘛,我“义愤填膺”他没钱和你有什么关系,用得着你帮他?自己生活的那么拮据,还把省下来的钱往别人身上投?我真的搞不懂外婆的思想。

外婆怔怔地望着我,仿佛刚认识我,过了将近一分钟,她轻轻叹口气,走到我旁边坐下。心平气和地合我解释,声音温柔而有力。

“田宝,你应该多为别人想想,我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我们是幸运的,可是面对那些不幸者,我们是不是也要伸出援助之手?你将来也会成为一名大学生,可能也想尝试创业,到那时我希望也有人能帮你。”

外婆的话朴实无华,她只是向我传达一个简单的道理——人应当有悲悯情怀,对他人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尽自己所能施以援助。

后来。我逐渐明白,悲悯是温柔心的源泉,悲悯是菩提心的种子。唯其悲悯,我们才会敏感,唯其悲悯,我们才会珍惜。我学会了舍身处地为别人考虑,看见那些地震后无家可归的受苦者,看见也病痛做斗争的孩子,我悲叹一声,发出鼓励,提供支持。

我看出外婆精神的底色是柔软的淡粉色,以悲悯的情怀包容一切不幸,而他感染着我,在我生命中那小小的底板上,涂抹温暖的橘黄色,蕴含无限的力量。

底色优秀作文2

揭开层层雾霭,飞往悠悠北冥,浸入远远深海,静得只剩下呼吸声时,我们才能看出生命的底色。

刚看到这个题目的第一秒,我有点惊诧:底色?难道平时看到的风景并非底色吗?青翠茂密的梧桐,晴空万里的天气,书声朗朗的校园,一切岁月静好。然而,梧桐到秋天也会落叶,天空多几片云彩也会变差,校园放学后也会宛如空城。这样想来,似乎万物都处在永恒的变化中,瞬间的认识并不足以来评价一件事物的底色。

那么,长时间的认识呢?认识十年的同学可能白头如新,研究二十年的植物可能还有未知未被发掘,活了一辈子的人可能不能探索完全世界,五千年的历史也没能把中国变成大同社会,百亿年的形成可能未完成一个宇宙。由此,又什么算短时间,什么算长时间呢?终于懂得苏轼在写“哀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时的兴怀感慨了。

既然这样,那世间还有什么事物是能看清底色的呢?纷繁复杂,物换星移,看不清底色的事实令我隍恐不安。难道此时的我们,都没有办法看清底色了吗?

事实上,万物都有底色,并且底色都十分简洁又简单。由此,世界的五彩斑谰洒在底色上时,才能形成美丽的图案。人也是有底色的。刚初生的孩童,本就是善良之人,以无辜的态度对待事件。随后,因为家庭环境,教育文化等原因形成了不同的性格,才有了各种各样的人,性格随和或暴躁,喜欢寂静或热闹,才形成这大千世界。这些外界因素影响的都是底色上的图案。它们以底色作为载体,做生意挥洒墨水。而这些墨水,又因时代的不同更替选择标准。一个时代,决定着那个中人的命运。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因为时代的`不同,所以此社会的底色非彼社会的底色。于此,人们在不断发展中还要那就求一种生存的平衡。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使自己获得“超然”的状态,安之若素。

底色,底色。这个词语十分美妙,他用一个“底”字,撇开了所有的纷纷扰扰,以旁观者的姿态看其它颜色如何造作。他以他独有简洁简单性格,受到所有的颜色的欢迎。所有颜色都愿意在他身上绘画出来,认为可以显示出各种颜色的自然美。我愰然大悟:做颜色如此,做人为何不能也如此呢?

做一个正直的人,拥有简洁思维方式和简单的心态看待这世界,追寻世界中适合自己的“平衡点”以“底色”的态度应万变。于此,我们就能收获不一样的风景。

底色优秀作文3

“多大年纪了,还穿这颜色的衣服,快去换了!”

“妈,你还当自己十八啊?”

沉闷的“咔哒”一声,妈妈轻轻走进卧室,关上了门,双唇紧抿。

渐渐地,妈妈的衣柜被深暗的颜色填充,好像只有这样才符合她的身份与年龄。素净的白与朴素的灰,才应该是人的本色嘛,我想。

一日,我正在写作业,妈妈抱来一摞衣服。

“快来试试,要不放着多可惜了”,妈招呼我。

我放下笔过去。那是些我从未见过的衣服,水红色的长裙,带着碎花图样的衬衫,天蓝的外套……色彩鲜艳美好,但无一不是款式老旧。一手提起衣服边角,便有淡淡的木料香气,和潮湿的霉味一起散发出来,空气中飘扬起些许灰尘与纤维。

“妈,你开玩笑吧,现在谁还穿这个呢?”我有点哭笑不得。

妈不理会我,在衣服堆里挑拣了半天,拿了一件不张扬的格子短裙换上了身。一件本不难看的裙子,给妈妈撑得走形,妈妈有点尴尬,讪讪地笑了。嘴边嘲讽的话也被我生生咽了下去:“妈,还是脱下来吧。”妈嗔道:“嫌你妈穿着不好看啊,嗯?”但她还是边笑边脱下了裙子。

妈又挑了件连衣裙递给了我:“穿上看看吧,我年轻时最喜欢这件了。”我不忍拒绝,只得换上。可我本就属于瘦高的身材,这身雪白的连衣裙穿在身上,镜子就中更显空旷。一头披散着的柔软黑发,我像是回到了妈妈的年代。有些怔住,又突然想到了什么。跑过去,翻出那本封面边缘已经磨损的老相册,我翻到了那几张妈妈的照片。那是妈妈与几位女同学到项王故里游玩,有一张是她手扶着园中的石马。阳光洒射下来,风吹起白底碎花的.裙摆,耳边的短发被风拂起,她的眼睛因笑而眯到了一块。那时妈妈还是很清瘦的,整个人不张扬,但清爽,透出青春的亮色。

对门一身暗色套装的阿姨走进来,眯起眼笑:“还是你穿上好看!”妈妈的眼里,我仿佛看到了自己与年轻时的她重合了。妈妈的身上,似乎也散发出越过暗色套装的,柔和的光芒。

人无论长到多大,青春的亮色永远不会消失,因为那亮色是人生的底色。哪怕世俗的眼光遮蔽了它,在无人处还会升起。

那些衣服被收了起来,但底色不曾。

底色优秀作文4

我第一次知道她,是因了那句已然流行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于是我就去找了那本同名的传记来看,后来又买了另一本《念人间?刹那芳华》的同类传记。

书中唯美的文字和浪漫的故事吸引了我,我喃喃的念着诸如“她在红尘边上住”这样文艺诗意语句,品味着“康桥绝恋”或是“梁林木缘”的爱情,我觉得我喜欢上了这个叫林徽因的女子。

那时她在我心中是怎样的形象呢?

首先容貌是极好的,足以让世间的男子所倾倒。她必须是一身青衣素裙,温婉的笑,纤弱美好的样子。她真是个聪慧的女子,能够完美地把握住爱情,让梁思成宠爱一生,让徐志摩崇慕一生,让金岳霖痴守一生。

她是散落人间的天外红尘,是“遗世独立”的仙子,是纯净至极不可触碰的传说。

后来,我买了一本《林徽因文集》,满心期待的打开看,却发现比想象中难懂得多,无关爱情,也没有那么多缠绵。有的是对时局的忧虑,对文学的感悟,对生命的思考,我才发现真正的林徽因,与我最初所想象的并不一样。

再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我了解到更多:她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是中国建筑史的撰写者之一,是抢救景泰蓝的工艺美术小组的`建立者之一,是保护古建筑的先行者之一……

她的美丽,她的爱情,只是她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她和丈夫梁思成曾深入基层考察古建筑,尽管条件艰苦,旅程颠沛,她却仍潜心研究;流亡时期,她同家人辗转逃难又肺病复发,在床榻上依然致力于学问;最后的岁月,她抱病在身,也不忘教诲育人,拼尽全力维护古建筑,不顾自己的病情加重;当美国友人劝她和丈夫飞赴美国躲避战乱时,患病卧床不起的她给了这样一句铿锵有力的回答:“门外就是扬子江”。她身上更多的,是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对建筑事业的热爱,是潜心学问的专业精神、诚挚热血的家国情怀。

穿过氤氲着的暧昧的迷雾来看林徽因,才发现她一身清朗风骨,超越了华丽文字下那个袅袅婷婷的“民国女神”。温婉动人的笑意背后是澎湃的热血,纤弱美好的外表下有一颗坚韧的心。她是一个美好的女性,亦是一个诚挚的学者,彰显了那个时代真正的文人风貌。

我想这才是她的底色。

底色优秀作文5

常闻人道:“此人造诣甚厚,大抵有些底色。”底色,亦是深厚的代名。人情中有了底色,方延展出风貌昳丽的生活。

底色,既居于底,则未曾显出几分徜徉姿态。在画中,底色是整部格局的衬托,若无底色,画卷便空然无所依靠。因此,底色是底的底色。

底色,既谓之色,倒体现得几分神韵与态色。在画中,底色是主题韵味的发散,若无底色,画卷便洞然无所表闻。因此,底色更是色之底色。

从表面上看,底色是圣人深不可测的特质;往深处摸索,才获知底色是艺术与道德相交融的.境界。

如此底色,终究不可一蹴而就、一观即蔽。如果我们把底色理解为深层蕴含的“韵”,那么,我们更应认识到,它绝不仅限于人情烟火的陈色,事实上还有些别样的形态——

一如一抹天际无可视其极的祥云,本是液滴的汇集,在夕阳的掩映下,便有了底色;

一如一条水中恣意遨游的锦鲤,本是生命的须臾,吸吮漫漫长溪的快活,故融进底色;

一如一段悠远回荡山谷的乐律,本是音符的震颤,因弹奏者的寓情,方得些底色。

这些客观的事与物,本不深谙什么人情,而添了些难以言说的霞光异彩,便可在众群中熠熠生辉。而寓物于情的人,同样无往不怀着生活的底色。

却闻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韶”,即舜乐。孔夫子一旦偶闻美乐,何至三月不知肉味?圣人所以能正心,当有“韶”的熏染,心不凝滞于他物,便谓之曰浸染了底色。浸染至深的人,在生活中享着诗意的沉溺。

又正如孔子自我评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发愤用功时忘食,是为用功专一而不为食扰,反过来食时不因思想过甚而坏了兴致;同样地,乐时忘忧,是为快乐时纯粹忘掉忧愁,亦是为忧愁时不得以苦作乐——长此以往,便“不知老之将至云”。这常为人赞曰“圣人之道”,其难道不也就是底色至深的境界吗?

由此,底色更是一种道德与艺术的心境交融的产物。尚且不必在逡巡之余寻觅底色,但求深厚的底蕴却时常含着道不尽的功利。倘若世间不谈及什么人间正道,心怀底色之人,同样自有砥砺前行的勇气。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