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节日的历史及文化内涵介绍

来源:范文网 1.73W

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比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每个节日都有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文化内涵。

我国传统节日的历史及文化内涵介绍

1.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俗称“年节”,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春节期间,各地开展各种庆祝活动,守岁、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表达人们祭祖追远、迎禧接福、除旧布新、祈求丰年的美好愿望。

2.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不少地方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

3.清明节: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

4.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吃粽子、划龙舟、挂艾枝、悬菖蒲、饮雄黄酒。

5.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始于汉朝,相传,每年这个夜晚,天上的织女会与牛郎在鹊桥相会。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故又称乞巧节、情人节。

6.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得名,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7.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登高以锻炼体魄。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