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学设计(14篇)

来源:范文网 1.68W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14篇)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篇1

要求回放: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搜集了不少资料,有文字,有图片,也有实物,我们还看到、听到了许多许多。想一想,哪些是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把它们理一理,写成一篇习作。写完后,大家交流交流,选出写出得好的装订成一本习作集。

要求分析:

1、小学语文课标明确:小学三年级的作文是习作,既不是成人的写作,更不是文学创作,而是一种书面表达的练习。只要求小学生"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因此,这节习作指导课只是把上节课(口语交际)中了解到的有关“生活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写下来,这是对学生综合性学习成果的一种展示方式,也是检查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描述的训练过程,是对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的检验和升华。

2、学习段式,作文时注意做到表达清楚,描写具体,还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写出自己的感想。

习作范围:

1、学会把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中搜集到的资料或看到、听到的、自己感兴趣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写下来。

2、可以写本次活动过程。

教学目标:

1、学会把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中搜集到的资料或看到、听到的、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写下来。

2、引导学生学会按一定的顺序介绍一个传统文化。

3、把学生的习作装订成册,让学生有成就感,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

课前准备:

1、组内交流,让组内同学充分了解大家搜集到的祖国传统文化。

2、各小组将自己的资料(文字、图片、实物、手抄报等)展示出来。

3、推选一名同学作为小组“代言人”,准备代表本组向全班作介绍。

4、中国传统文化调查表。

教学难点以及对策:

1、第一个难点是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综合课时做好做足前期工作,要让学生充分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让学生明白,这次写作范围很广,可以介绍一个文化传统,一个风俗习惯,一处人文景观,一个古建筑,一种民间工艺,一个戏曲,甚至于活动的过程可以写,同学们活动中的表现也可以写。只要是你感兴趣的,都可以写下来。

2、第二个难点是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学生通过综合课的学习,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一点简单的了解,但没有头绪,在脑海里是一团乱麻,不知道如何把这些材料组织起来,整理好,形成文字写下来。

3、本次习作训练的难点还在于它的综合性,在于如何体现着一个学生的认识能力与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如何突破难点?我想,应该结合这个单元的重点训练来进行,在前面几篇课文的教学中,提前渗透,有意识地指导。如在讲《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时,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学会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来介绍一座桥,介绍一幅画。在进读《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如何把一件历史故事介绍清楚。

教学过程:

一、再现传统文化,体会写什么。

1、回忆上节课口语交际内容。

你知道哪些中华传统文化?举例说说。

2、你最喜欢我国的哪个传统文化?你最想向大家介绍哪个?

(1)、学生展示,老师小结。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

一个神话故事、一处古建筑、一种民间工艺、一种戏曲、一幅名画、一个节日、一个传说、一个吉祥物、一个习俗、一个少数民族……[1] [2]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

(2)能主动参与交际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

A、尽量组织语言,大胆地与同学交流了解到的传统文化;

B、培养专心倾听,适当补充,积极提问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师)收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图片或实物,制作简单课件。

(生)在实践活动中与伙伴一起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收集相关资料并归类整理,准备向大家展示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各位同学,我们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一直流传到今天。同学们,请小组交流一下你们所收集到的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资料。

(设计意图:以最简洁的导入,使学生马上进入互动交流中,节省时间,为下面学生间的展示交流留下充足的时间)

二、小组交流,推荐导游。

生活中。

4、推举心目中的最佳导游,说出理由来。推举者和被推举者进行互动。

5、小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播放有关传统文化的图片、音像资料,再次给学生以视觉和心灵的震撼,并举例说明传统文化并不古老,传统文化就在我们的身边,勉励学生传承传统文化。推举心目中的最佳导游时,再次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口语交际”。

设计理念:

1、对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进行成果展示。

2、检验学生课外合作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收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是祖国的`传统文化。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认识了古代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老子,学习了一个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同时还了解了古代建筑艺术的代表赵州桥、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清明上河图》。通过学习,我们对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已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那么,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还有哪些呢?前几天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在课外合作收集有关材料了,有些小组收集得还不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展示一下吧。

二、展示成果。

1、各小组先汇报展示的内容:

(1)、民间工艺;

(2)、风俗习惯;

(3)、神话故事;

(4)、书法绘画;

(5)、古诗赏析;

(6)饮食文化

2、请各合作小组上台展示。

教师提示:

(1)、有实物的话要出示实物,让大家充分了解。

(2)、小组成员要确定谁先介绍,谁补充。

(3)、如果台下同学有疑问,要尽量回答。

(4)、还要介绍你们小组是如何完成任务的。

3、全班评价。哪一组展示得?

三、总结成果。

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像一个巨大的宝库啊!在这一座宝库中,还有很多的传统文化等着我们去发现和认识呢。希望以后同学都能多多的留意和观察。那么,通过这一次活动,你对祖国的传统文化又有了哪些深刻的认识?有了哪些收获呢?请写下来吧。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句,背诵《题画兰》和《庭竹》这两首诗。

2、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3、借助插图并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

4、领悟诗人的情怀,学习古人那种在生活中不随波逐流,坚持操守、卓尔独立的品质。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句,背诵《题画兰》和《庭竹》这两首诗。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教学难点:借助插图并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领悟诗人的情怀,学习古人那种在生活中不随波逐流,坚持操守、卓尔独立的品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有谁认识、知道兰花,能不能跟大家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2、揭题《题兰花》。(板书诗题:题兰花)。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题兰花》。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话语说说诗的含义。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师生探索,弄懂诗意

(1)欣赏山巅兰草之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题兰花》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释义诗中难解词语。

1、贞:坚定,有节操。

2、抱:持守;奉。

3、芳:花卉。诗中的群芳泛指开在尘世间的花。

4、事:动词,做。

师:现在你能完整的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学生试着交流。

4、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拓展活动。

1、师介绍:《庭竹》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一首赞美竹子的.诗。

2、学生试读《庭竹》。

3、集体诵读《庭竹》。

师:现在你能试着根据自己的理解,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含义吗?学生试着解释

4、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含义。

《庭竹》大意:经过清晨朝露的洗涤,竹节像涂了铅粉,泛出了银白的光。挺拔修长,似青玉般的竹枝在和煦的风中轻轻的摇曳着,亭亭玉立,婀娜多姿。修竹就像是一位有才德的君子,无论把它种植在哪里,都不会不适宜的。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背景知识。

2、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画菊》和《梅花》。

3、理解“疏篱”“趣无穷”“抱香死”等疑难词语的意思。

4、反复诵读、体会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5、引导学生学习菊花独立自主、坚强不屈的品质。

教学重点:

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画菊》和《梅花》。理解“疏篱”“趣无穷”“抱香死”等疑难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学习菊花独立自主、坚强不屈的品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老师知道大家一定都认识菊花,你喜欢菊花吗?为什么?学生交流

揭题《画菊》。(板书诗题:画菊)。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画菊》。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话语说说诗的`含义。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师生探索,弄懂诗意

(1)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画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释义诗中难解词语。

1、疏篱:稀疏的篱笆。

2、趣味穷:趣味无穷尽。

3、抱香死:带着芳香枯死。

师:现在你能完整的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学生试着交流。

4、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拓展活动。

学生在语文课上已经都学过《梅花》,所以学生基本都能熟练诵读。

学生根据原有的基础交流诗的含义。

老师小结:

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梅花,香色俱佳,独步早春,具有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因而历来为诗人们所吟咏,所歌颂。在我国古代为数众多的咏梅诗中,王安石的《梅花》堪称一首饶有特色、脍炙人口的佳作。

教学反思

xxxxx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篇6

一、课程设计指导思想与理念

贯彻新课程要求,尊重、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开设良好师生互动的课堂。在教学资料的选取,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遵循“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理解生活,热爱生活,更好的融入生活,让学生深刻体会政治原来政治课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得如此紧密,它就是在讲我们的生活,让学生乐学、易学,爱上政治课。

二、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

1、《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题内容。本框题分为三个目:(一)传统文化面面观,(二)传统文化在今天,(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条主线,分别分析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怎样认识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双重作用;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2、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3、本框题地位:我们今天享有的文化,是在世代传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而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只有善于继承吸取传统中精华的东西才能更好的发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让我们看的得更远。所以如果我们不理解继承,不理解继承的意义,那也不能准备把握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可以说这一框是学好下一框和下一课的铺垫,本框对整单元甚至整个文化生活的学习都非常重要。

三、学情分析

1、在“韩流”、“日潮”等外来文化的强烈攻势下,不少学生盲目崇尚外来文化,追捧外来文化,甚少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了解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通过本框的学习,从直观的赏析入手,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思辩中进一步明确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观点。

2、高二学生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接触了解了不少的传统文化,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这为教师引导他们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一些具体内容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3、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体验,感受中形成、归纳知识点。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尝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从学生生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入手,通过丰富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增强感性认识。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形成观点,掌握知识。 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观点、态度,并且能学以致用。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体现新课改学生主体地位。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五、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的双重作用;辩证看待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继承观。

六、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引导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培养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立志献身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要成功就要自强不息,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觉践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教学方法;情景体验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课件、PPT

课型:新授课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二)内容

1、爱国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节气。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成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现了岳飞的“精忠报国”、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

2、利义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主张“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 “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而得是指得到的。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这是一种植根于社会文化的群体精神,进而扩展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

3、仁爱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孟子提出“君轻民重”的思想。这种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遗产。

4、提倡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现人生理想的'步骤和模式。这种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起码的行为准则。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是人类社会道德关系的具有科学性的优秀的遗产。

(三)总结

传统道德一般都是在社会稳定时发挥作用,而社会剧烈变动时则缺少用武之地,正所谓“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历史证明,儒家伦理往往在太平盛世发挥它稳定社会、缓和矛盾、调节人际关系的社会功效。当代中国已进入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社会稳定、政治稳定是中国的大局。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其中,道德建设无疑是重要的精神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抓手。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道德建设水平的如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结合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2、再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蝉》和《咏萤》这两首诗。

3、理解“垂緌”“流响”“疏桐”“的历”等疑难词语的意思。

4、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5、学会借助插图理解古诗里包含的意思。

6、学习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再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蝉》和《咏萤》。教学难点:理解“垂緌”“流响”“疏桐”“的历”等疑难词语的意思。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题《蝉》。(板书诗题:蝉)。

2、师介绍作者:虞世南,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蝉》。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话语说说诗的含义。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师生探索,弄懂诗意

(1)欣赏蝉的“近景图”和蝉鸣幽思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蝉》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释义诗中难解词语。

1、垂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嘴上的吸管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2、流响:传出的响声。

3、疏桐:高大的梧桐树。

师:现在你能完整的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吗?书生试着交流。

4、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拓展活动。

1、师介绍:《咏萤》是虞世南的另一首咏物诗。

2、学生试读《咏萤》。

3、集体诵读《咏萤》。

4、引导学生理解难解词语及诗的含义。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篇9

第二课时:品作者深情 悟人生哲理

一、复习导入,连接旧课

师:文章一二段主要写了什么?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路历程?

明确:作者月夜泛舟赤壁之下,被恬静素雅的赤壁夜景所陶醉,有一种“羽化而登仙”的感觉,似乎忘却内心的悲痛,怡然自乐;但随着自己不经意的“歌声”和客“呜呜然”的“洞箫声”,作者那淡淡的乐又被内心深处的痛楚所替代。于是“苏子愀然,正襟危坐”,发出“何为其然也”的疑问。

二、品作者深情,悟人生哲理

(一)研习第三段

1、“何为其然也”,是什么意思?

明确:“其”在此是“箫声”,“然”指“这样(悲凉)”。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什么(你吹的)箫声会这样悲凉呢?”

2、请默读第三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何为其然也”?(PPT)

明确:一悲我与曹公不可同日而语。曹操“西望夏口,东万武昌,……破荆州,下江陵……一世之雄”。而我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二悲“人生苦短,宇宙无穷”。曹操虽然具有雄才大略、丰功伟绩,为“一世之雄”,但“而今安在哉”?“哀吾身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三悲“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个愿望“不可乎骤得”。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注意此段词句的理解。

3、此专题主题是“像山那样思考”,板块名称是“感悟自然”。那么,客是怎么由赤壁夜景感受到上述悲的呢?“客”是怎么表述这些悲的?其中最核心的悲又是哪一点?

明确:客面对眼前的明月清风,自然想起了有关明月的诗歌。而明月的诗歌是很多的,此处想起曹操《短歌行》中的句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主要还因为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传说这里是当年赤壁大战的古战场,因此联想到当时的英雄曹操就再自然不过了,作者在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联想到了周瑜。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它的意思是“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它的下两句是“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意思是“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整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感叹人生苦短,渴望贤才协助自己实现宏伟大业”的雄心。在这里,苏轼借客之口引用此诗句,是含蓄地反用其义,即希望自己能够遇上贤主。但客在此迅速将话题转向诗的作者曹操,并浓墨重彩描绘了曹操当年的雄才大略、丰功伟绩,并用一句“固一世之雄也”高度总结,但最后又用一句 “而今安在哉”反问,对这一切作了彻底的否定。

同在赤壁这地方,当年曹操那样的大英雄都尚且如此!反观自身,“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又能怎么样?但长江是无穷无尽的,即宇宙是无穷的。于是就感叹“人在无穷的宇宙面前,实在是渺小而短暂”。所以就有了“哀吾身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哀叹。所以就有了“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渴望。知道这个渴望不可以实现,所以就有了悲从中生,只好把这种悲伤传递到箫声之中:“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概言之,“人生苦短,宇宙无穷”,不能建功立业永垂不朽成了一切悲的根源。

4、齐读第三段。

(二)研习末两段

过渡:“人生苦短,宇宙无穷”,的确是困扰古今中外智者哲人的天大难题。孔子暮年也曾于河畔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陈子昂面对时间上的无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和空间上的广袤无垠“念天地之悠悠”时,发出“独怆然而涕下”的悲叹。面对无限的时间和无限的空间,人生的确是短暂的,人的确是渺小的。面对这个世界难题,我们该怎么面对呢?苏子是怎么面对的呢?

1、你有过这个困惑吗?你是怎么面对“宇宙无穷,人生苦短”的困惑?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面对此种困惑,有人欲挽住时间的流水,有人想延长生命的长度,有人及时行乐,有人珍惜寸阴。而苏子又是如何来排遣心中的苦闷和忧愁的呢?他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吗?他是怎么解决此难题的?请一同学朗读第四段思考此问题。

明确:作者从身边的水和月感悟到事物以及人的变和不变的相对性。

从变的角度说,“逝者如斯(水)”;“盈虚者如彼(月)”。万事万物并不永恒,事事物物时刻在变化,即“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他否定了客从不变的角度看“长江之无穷”的观点。

从不变的'角度看,水“未尝往”,“往”指“流逝、消失”,即水“从来没有消失过”;月“卒莫消长”,即月亮“本身终究没有增减”,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万事万物都是无穷无尽,不会断绝,仍然永恒的,即“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强调了“我”与“物”同,也是无尽的,否定了客从变化的角度看“吾生之须臾”的观点。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这是好理解的,哲学上说,不可能同时踏入同一条河流讲得就是这个意思。但“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里“物”“无尽”也好理解,但“我”怎么也“无尽”呢?

说明:这是此文的难点,主要是学生没有佛道知识储备。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儒释道不同角度去理解,若课堂时间不够,也可以作为课外探究题,引导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在黄州时期的思想和儒释道关于人生永恒的论述。

下面是一些比较有代表的解释,供参考:(PPT)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苏轼所追求的也正是这个“不朽”。 ——吴小如《读苏轼<赤壁赋>》

▲佛教禅宗里有证实相的观点。实相是指空幻的万千事物背后的那个实在的本体,那个没有被污染的清静的东西,这东西真实而又清静,隐于现象背后,不生不灭,值得追求。生与死只不过是一种幻相,它的背后有一种永恒不变的实相。这种实相,一般的愚钝者是看不到的,要凭主体的心灵感悟,所见意境的瞬间升华才能实现。苏轼经过长期的磨难,产生了顿悟,所以乐观旷达地说:“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武增明 《解读“物与我皆无尽也”》

▲《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这样,人之生存是气聚的结果,人之死是气散的表现。一物化为另一物,只是具体存在形式发生了变化。究其实质,仍是一气。因此,在气这一层次上,万物也齐一的。庄子说人生于无复归于无,正如现代科学之谓物质不灭。

4、怎么理解主与客的对答?

明确:主客对答是赋这种文体的特点。苏子的“知”与客的“知”在文中交锋,苏子的“知”正是客的“不知”,这主客的交锋正是作者内心苦恼、矛盾交织的独白,重叠了两个“灵魂”。内心的“主”终于说动了内心的“客”,作者乐观向上积极的一面,压下了颓伤自怜消极的一面。

5、认识了无穷和有限的相对性,那么我们怎么面对人生?作者告诉我们怎么面对人生?

明确:“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6、世界难题解决了,苏子与客的情绪怎么样?请齐读最后一段。

明确:客喜而笑。这与前面的“乐”有本质的差异,“乐”是浅层的感受体验,而“喜”则是发自内心的愉悦。

板书:喜。

三、诵读全文,对话苏轼

1、诵读全文思考:若时空倒流,你又回到宋代,在大街上遇到了东坡居士,结合此文的学习,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2、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的8.0级特大地震灾害。许多同胞在此次灾难中永远离开了我们,许多同胞在此次灾难中成了残疾人,许多同胞在此次灾难中失去了情人。如果这其中就有你的同学,那么现在你学习了东坡居士的《前赤壁赋》,你是否有更多的话想对你的同学说?你会怎么说?

3、小结: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

四、作业:背诵末三段

附录:板书设计

乐——赤壁夜景

↓ 与曹公不可同日而语

悲— 人生苦短,宇宙无穷

↓ 挟飞仙、抱明月,不可骤得

喜——物与我皆无尽也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篇10

学习目标

①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②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③自主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④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搞、稿、编”等9个字。

⑤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

课前准备

课件或投影(“日积月累”中的词语),十二生肖邮票挂图。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创设情境

①教室黑板上写上活动的主题:“闪光的金钥匙”新闻发布会。

②教师宣布会议内容,规则及奖励办法

内容:

同学们将近期了解到的祖国传统文化以新闻发布的形式向大家作个汇报。

规则:

a.按小组选一名“新闻发言人”,“发言人”先要全面了解小组内各位同学搜集到的不同的传统文化,再加以归纳向大家作具体介绍。

b.“新闻发言人”在介绍的过程当中要接受班内“记者”们的提问。

奖励办法:

凡是让大家有耳目一新之感的发言均可奖励一把“闪光的金钥匙”。

民主推荐

①组内交流,让全组同学充分了解各自搜集的'资料。

②组内评选:推出“新闻发言人”。

③共同商定向大家介绍哪些方面的传统文化。

成果发布

①各小组依次进行介绍“发言人”介绍的时候,本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

②所有同学根据发言情况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估。

总结颁奖

布置作业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传统文化讲给家里的人听。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篇11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一)导入活动

1.同学们,通过学习17课,我们认识了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老子,除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呢?(学生自由发言)

(如果学生答不全,教师可以提示:在我们学校 “文化走廊”里你看到过了什么?──那里还有许多中华历史名人,如庄子、孟子,小学语文综合学习《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2.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人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都创造过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但是,这只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处处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她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一起走进她吧!(出示课件:两扇宫殿的大门缓缓打开,“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映入眼帘。)

(二)确定专题

1.出示17课课后“综合性学习” 一段话,自己读一读吧!

2.你想不想成为一位研究祖国传统文化的专家啊?(想!)你最想研究哪一方面的内容呢?(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及生活阅历谈自己的想法,教师随机打出相应的文字内容。)

3.将学生提出的专题进行归类。如,将陶瓷、剪纸、布艺、草艺、泥塑等归为民间工艺;将戏剧、国画、书法等归为民族艺术。

4.全班讨论填写下表:活动主题: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小组专题研究内容

(1)民间工艺

(2)民族艺术

(3)古诗文赏析

(4)风俗风情

(5)神话传说

(6)饮食文化

(7)备注

(备注说明:除以上六个专题之外,学生可能还想研究其它方面,为此设置了“备注栏”,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孩子们留有更大的空间。)

「阶段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习领域,并且充分发挥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因此,我们设计了“课件激趣” 和“自主选择研究专题” 两个环节。]

第二阶段:确定方案,调查研究

(一)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组成专题小组

(2)讨论、撰写专题实施方案

1.结合某一专题,教师在全班进行“制定实施方案” 的指导。

2.专题小组进行讨论并填写下表。

附:

小组专题调查研究实施方案

研 究 课 题

组 长

小组成员及分工

研 究 时 间

获取资料的途径

[阶段设计意图:教师结合方案表在“合作分工”和“获取方式”上做重点指导,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第三阶段:根据方案,调查研究。

各小组根据制订的研究方案,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地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并及时地记录活动中所获得的基本资料,在实践调查中发现什么新问题,随时做好记录,小学语文教案《小学语文综合学习《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阶段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以及合作研究的精神,为最后的成果展示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阶段:解决问题,汇报结果

(一)小组汇报交流

1.小组汇报研究的专题。下面先请各小组负责人举起标志牌,大声宣读一下你们组研究的专题。

2.全班交流。下面就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把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其他小组成员边听边想,有问题可以及时提出。

哪个小组首当其冲来展示你们的调查研究成果?(可以向大家展示一些文字资料、图片、照片、录音片段等)

除此以外,当学生有个性化的展示时,教师应予以鼓励,充分肯定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以下的展示形式:

民问工艺组的制作展示:现场剪纸,制作布艺及泥塑,赠送个人作品等。

民族艺术组的表演展示:现场演唱一段曲目,现场画一幅图画,现场表演一段评书等等。

诗词赏析组的诵读展示:配乐诗朗诵,诗词表演,对诗等等。

民俗风情组的话题展示:“祖国河山一日游”和“趣谈传统节日”。

神话故事组的趣味展示:我来演,你来猜!

中华美食组的多方位展示:报菜名、现场赠送中华小吃等。

(教师鼓励学生别具匠心的展示,以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3.同学们,听了这个专家组的汇报,你们有什么感受或疑问吗?能不能对他们再继续充实资料提点建议?

4.教师予以点拨、引导,提示学生未研究到的“点”。

师:我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也有浓厚的兴趣,还专门制作了主题网页,同学们可以登陆我校的同站查询,将你们搜集到的资料链接到网站上,我们就可以在网上继续交流,欢迎你们发布最新信息。(尝试利用网络的优势,通过主题网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

5.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情况,以鼓励为主,根据学生个体专题小组的不同表现颁发各类小奖章。如:最佳表演奖,最新创意奖,同心协力奖等。

(二)整理归纳

1.学生将自己所搜集的专题资料整理成册。(教师帮助整理,帮助链接。)

2.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请把它写下来。

3.指名读自己的感受。

[阶段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设计了专题小组合作汇报、交流和展示,并通过说一说、听一听、写一写等形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第五阶段:继续延伸,后续活动

(一)教师点拨

刚才,同学们都谈到了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丰富多彩,是呀,它不仅仅局限于我们今天所研究的这六个专题,比如,你可以去制陶,体会制陶的乐趣;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你可以欣赏到京剧,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学唱几曲。我们可以用“灿烂辉煌、源远流长” 来形容祖国的传统文化。

(出示课件:在已打开的两扇门之间有一幅画卷伸向远方,镜头从古代文明一步步演变到现代文明,直观地再现各种传统文化,再次给学生视觉上的震撼。)

(二)拓展探究

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啊,愿不愿意继续探宝呢?那么,除了今天我们研究的专题,你还打算继续探究哪些内容呢。(学生自由发言,充分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三)教师小结

你们个个都是爱动脑筋的小专家,愿你们在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继续探索,愉快地遨游!

[阶段设计意图:通过后续活动,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进一步激发学生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

德育目标:

1、让学生感受祖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2、进一步激发学生传承祖国灿烂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能力目标:

1、让学生了解祖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重难点:

准备阶段的主动性,探究性;学习阶段的进取精神和独特体验。

教学时间:

两个阶段:资料准备收集阶段和课堂教学汇报阶段

教学步骤及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收集资料阶段(确定方案,调查研究)

1、导入活动

(1)、师:同学们,我们前面认识了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老子,除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呢?(学生自由发言)

(如果学生答不全,教师可以提示:在我们学校楼道和校园里你看到过了什么?──那里还有许多中华历史名人,如庄子、孟子。)

(2)、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人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都创造过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但是,这只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

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处处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她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一起走进她吧!(出示课件:两扇宫殿的大门缓缓打开,“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映入眼帘。)

2、确定专题

(1)、出示17课课后“综合性学习” 一段话,自己读一读吧!

(2)、师:你想不想成为一位研究祖国传统文化的专家啊?(生:想!)你最想研究哪一方面的内容呢?(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及生活阅历谈自己的想法,教师随机打出相应的文字内容。)

(3)、将学生提出的专题进行归类。如,将陶瓷、剪纸、布艺、草艺、泥塑等归为民间工艺;将戏剧、国画、书法等归为民族艺术。

3.全班讨论填写下表:活动主题: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小组专题研究内容

(1)民间工艺 (2)民族艺术 (3)古诗文赏析 (4)风俗风情

(5)神话传说 (6)饮食文化 (7)备注(备注说明:除以上六个专题之外,学生可能还想研究其它方面,为此设置了“备注栏”,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孩子们留有更大的空间。)

【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习领域,并且充分发挥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因此,我们设计了“课件激趣” 和“自主选择研究专题” 两个环节。

4、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组成专题小组

5、讨论、撰写专题实施方案

(1)、结合某一专题,教师在全班进行“制定实施方案” 的指导。

(2)、专题小组进行讨论并填写下表。

附:

小组专题调查研究实施方案

研 究 课 题:

组 长:

小组成员及分工:

研 究 时 间:

获取资料的途径:

各小组根据制订的研究方案,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地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并及时地记录活动中所获得的基本资料,在实践调查中发现什么新问题,随时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教师结合方案表在“合作分工”和“获取方式”上做重点指导,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第二阶段:课堂教学汇报阶段

1、小组汇报交流

(1)、小组汇报研究的专题。下面先请各小组组长大声宣读一下你们组研究的专题。

(2)、全班交流。下面就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把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其他小组成员边听边想,有问题可以及时提出。

师:哪个小组首当其冲来展示你们的调查研究成果?(可以向大家展示一些文字资料、图片、照片、录音片段等)

除此以外,当学生有个性化的展示时,教师应予以鼓励,充分肯定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以下的展示形式:

民问工艺组的制作展示:现场剪纸,制作布艺及泥塑,赠送个人作品等。

民族艺术组的表演展示:现场演唱一段曲目,现场画一幅图画,现场表演一段评书等等。

诗词赏析组的诵读展示:配乐诗朗诵,诗词表演,对诗等等。

民俗风情组的话题展示:“祖国河山一日游”和“趣谈传统节日”。

神话故事组的趣味展示:我来讲,你来猜!(讲一个故事,来猜其中的神话人物)

中华美食组的多方位展示:报菜名、现场展示图片等。

(教师鼓励学生别具匠心的展示,以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3)、同学们,听了这个小组的汇报,你们有什么感受或疑问吗?能不能对他们再继续充实资料提点建议?

(4)、教师予以点拨、引导,提示学生未研究到的“点”。

师:我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也有浓厚的兴趣,我浏览了许多主题网页,准备了一些资料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同时也欢迎将你们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教师准备一些如古诗词、书法大家的作品、神话传说和美食的图片等资源。

(尝试利用网络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

(5)、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情况,以鼓励为主,根据学生个体专题小组的不同表现颁发各类小奖章。如:最佳表现奖,最新创意奖,同心协力奖等。

2、整理归纳

(1)、学生将自己所搜集的专题资料整理成册。(教师帮助整理。)

(2)、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请把它写下来。

(3)、指名读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设计了专题小组合作汇报、交流和展示,并通过说一说、听一听、写一写等形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3、继续延伸,促进提高

(1)、 教师点拨

师:刚才,同学们都谈到了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丰富多彩,是呀,它不仅仅局限于我们今天所研究的这六个专题,比如,你可以去制陶,体会制陶的乐趣;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你可以欣赏到京剧,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学唱几曲,你可以去“白家讲坛”去认识一下气度不凡的英雄人物等。总之,我们可以用“灿烂辉煌、源远流长” 来形容祖国的传统文化。

(出示课件:在已打开的两扇门之间有一幅画卷伸向远方,镜头从古代文明一步步演变到现代文明,直观地再现各种传统文化,再次给学生视觉上的震撼。)

(2)、拓展探究

师: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啊,愿不愿意继续探宝呢?那么,除了今天我们研究的专题,你还打算继续探究哪些内容呢。(学生自由发言,充分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3、教师小结

你们个个都是爱动脑筋的小专家,愿你们在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继续探索,愉快地遨游!

【设计意图】:通过后续活动,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进一步激发学生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篇13

学习目标

①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②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③自主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④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搞、稿、编”等9个字。

⑤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

课前准备

课件或投影(“日积月累”中的词语),十二生肖邮票挂图。

讨论交流

①组内交流,让组内同学充分了解大家搜集到的祖国传统文化。

②推选一名同学作为小组“代言人”,代表本组向全班作介绍。

观摩评选

①各小组将自己的`资料(文字、图片、实物等)展示出来。

②小组之间互相观摩。

“代言人”向别的小组的同学介绍本组搜集的资料。

③每位学生要记住各小组搜集资料的情况,为评选作准备。

集体评议

①各组同学评议:哪组活动开展得好?好在哪里?

②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总结、颁奖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篇14

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正方观点“传统文化是财富”,反方观点“传统文化是包袱”,先分小组讨论,准备辩论的事例和观点。选出4位学生进行现场辩论,在允许的情况下,其他同学,可以进行场外的提示。在针锋相对的激烈辩论中,教师的积极引导下,使学生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形成辩证看问题的观点,进一步生成知识。

1.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师:通过刚才的辩论,我们明确了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也要因时而变,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

2.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

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在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中, 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如“卧薪尝胆”精神,“和谐理念”等,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也有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我们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如儒家思想中的“自然无为、天神化”,和古代社会中的'“愚忠愚孝”等要剔除。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个人才能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设计意图】通过辩论,促使思维碰撞,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会更全面、客观的看问题,学会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继承观。

3.学生践行,回归生活

【作业设计】为落实新课程生活化理念,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在感悟体验中生成、在体验生成中提高,在课堂的最后环节,教师设计一个开放性作业,要同学们能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投影:请在课堂探讨的基础上,为绍兴某旅行社设计一条绍兴传统文化经典游线路,线路要求涵盖传统文化继承的四种形式,并配好解说词。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