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信办数字乡村建设总结范文(精选6篇)

来源:范文网 7.15K

总结是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价与描述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吧。你所见过的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网信办数字乡村建设总结范文(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网信办数字乡村建设总结范文(精选6篇)

网信办数字乡村建设总结范文(精选6篇)1

2020年,市数字乡村建设中心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扎实做好机构改革工作,积极转换机构职能,围绕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和袁家军书记提出的数字赋能、改革破题、创新制胜,着眼于“整体”,力求“智治”要求及衢州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副中心城市”“四省边际数字经济发展高地”的决策部署,从加快建设“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实现“发展高质量、治理现代化”,当好“重要窗口”的建设者、维护者、展示者的要求出发,坚持以数字赋能“三农”为主线,统筹整合资源、强化部门协调、注重向上沟通,全年信息进村入户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村播”工作持续领跑全国、数字乡村顶层设计越发完善、党建工作扎实推进、干部面貌焕然一新,各方面工作均取得一定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一)深入推进数字乡村谋划建设工作。一是强化借智借力,完善顶层设计,先后与阿里巴巴、华为等数字经济巨头开展对接合作,充分用好其行业龙头地位,切实统筹市大数据局等职能部门,进一步细化完善《衢州市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市政府分管领导多次组织数字乡村建设工作调研和座谈会,部署落实《衢州市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方案》起草工作,市数字乡村建设中心全力以赴做好方案的谋划起草工作,目前已形成初步的方案框架构建;二是强化典型引领,激发内生动力,9月23-24日全省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工作交流会议在衢州召开,本次会议是省农业农村大数据工作机构改革以后首次全省性会议,市数字乡村建设中心作为全省典型代表发言,10月20-24日选送推荐衢州房地信息系统参加2020省农博会“数字三农”展馆集中展示,获得了省委省政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领导的高度肯定,组织编写了2020年衢州市“数字”三农建设典型案例汇编,并印制2000册在全市推广宣传;三是强化示范带动,狠抓项目建设,柯城区、衢江区、常山县、江山市均谋划实施投资亿元级别的重大数字化项目,集中程度在全省排名靠前,其中柯城区实施省级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建设“一中心三平台二园区”项目,衢江区实施省级乡村振兴(柑桔)产业发展示范建设县项目,江山市实施食用菌产业发展示范建设项目,常山县建设以数字农业为核心、农旅创新为引力的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园项目;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省级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示范市1个(衢州市)、示范县1个(常山县);累计有柯城区、衢江区、常山县、江山市等4个县(市、区)被列入省乡村振兴示范建设县,资金主要用于乡村产业发展和数字化转型,比例位居全省前列;柯城区、常山县、江山市被列入省级“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县,其中柯城区被列入国家级“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县。

(二)全力做好信息进村入户整省推进。按照“全覆盖、树标杆、深耕耘”的思路,持续推动信息进村入户工作。在全省率先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度全市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工作的通知》,并将信息进村入户工作列入《衢州市推进数字经济发展2020年工作要点》和市对县乡村振兴考核内容;目前,全市已建成益农社1505个,其中柯城区177个、衢江区277个、龙游县267个、江山市315个、常山县202个、开化县267个,行政村覆盖率达100%;扎实推动益农信息社示范站点建设,重点按照“六升六好”的标准,打造“六个标准”升级版,建设“六个好站”服务点(公益服务好站、便民服务好站、电商服务好站、产业服务好站、乡村治理好站、信息集成好站),全年累计完成特色示范站点创建任务30个,授予“衢州市示范性益农信息社”称号并汇编成画册进行宣传,为打通数字乡村五级体系夯实基础;江山市新塘边镇外坞村益农信息社信息员占小芳被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评为“助力抗疫”专项奖励活动人选,是全省18位人选之一,也是我市唯一一位入选的村信息员。

(三)强化政务平台建设不松懈。高度重视“衢州市农业农村局政务网”和“市政府门户网站市农业农村局版块”两个政务平台的信息发布和维护工作,确保不发生网络安全事故。一是细化分工明责任,针对原来两个网站部分栏目因超期未更新而被通报这一突出问题,会同局办公室下发了《衢州市农业农村局政务网站信息发布管理办法(试行)》(衢农办〔2020〕10号)和《市政府门户网站市农业农村局部门版块信息发布管理办法(试行)》(衢农办〔2020〕12号)两个管理办法,明确了两个网站的职责分工和更新频率,要求每个处室(中心)指定一名专职信息员进行信息报送和发布等维护工作;二是督促通报抓落实,坚持每半个月对政务平台的信息报送和发布提供情况进行通报,督促该项工作落实到位;三是完善功能提质量,针对局政务网迁移到网站集约化平台后在运行使用中发现的页面布局、Logo设计、图标美化、栏目展示及不符合规范表述等明显问题,持续不断与开发人员沟通并及时解决,网站整体的美观程度和实用性有了较大的提升。一系列举措实施后,局政务网站在历次检查中均为合格以上等次。此外,持续做好农民信箱、万村联网、每日一助等日常维护工作。

(四)牵头开展全市“村播”工作。采取“基地+飞地”搭建“村播”平台、“培训+造星”培育“村播”人才、“政府+主体”组织“村播”活动、“标准+优选”配套“村播”产品的形式,创建“1+N”“村播”学院7个,打造各级乡村振兴综合体16个,“村播”教学实训基地21个,各类标准直播间180多个,建立杭州云上常山飞地直播基地等“村播”飞地5个;引进浙江妙趣互娱电子商务公司等优秀“村播”企业15家,培育“村播”学员1.4万名,孵化出一批如“浙江杨半鲜”“山村小俏”等影响力较大的主播和近300名带货农民主播;开展系列“村播”活动2300余场,全市1200多个农业主体开展直播活动;打造四省边际直播品牌馆,汇集全国地标性名优农副食品600多款;以盒马标准筛选“村播”供应链企业275家、不同规格农产品1000多种;印发《衢州市村播人才支持奖励政策》《衢江区村播人才“繁星”计划培育办法》《关于青石镇加快打造直播小镇的八条政策意见》等“村播”专项扶持政策;上线全国首部“新农人、新农具、新农活”村播教材;“双十一”期间全国共19个村播基地参与直播带货,衢州基地农特产品销售超3000万,位居全国第一;1-11月,全市电商网零额331.5亿元,同比增长33.6%,增幅居全省第一,超出全省平均20.3个百分点。截至12月初,全市村播带货总量超18亿元,其中农特产品超5亿元。

(五)争当抗疫创文保供先锋。积极开展“建设清廉机关、创建模范机关”“无烟机关创建”等工作,以“有礼先锋”品牌创建为引领,扎实推进“红色物业联盟”工作。一是扎实开展疫情防控,在年初的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全体干部职工从年初二起中止休假,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疫情防控部署要求,主动靠前、上下联动、全员发动,以严格措施全方位落实“一级响应”,统筹协调高效作战;从正月十四起每天组织干部职工到东港街道凤凰社区开展“包区清楼”行动,借助红色物业联盟机制,做好社区的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控死源头、控牢流动等工作,按照“定点定岗定责作战图”的要求,精准开展防疫工作;二是认真服务创文工作,积极落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相关要求,持续组织开展创文集中志愿服务、社区服务、路口执勤、信安湖巡湖等活动,自觉遵守“衢州有礼20条”,积极投入创文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12月16日,我中心徐斌同志被市委、市政府评为“衢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个人”;三是重心下移服务基层,积极参加“三联三送三落实”活动,开展粮食、生猪、80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排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换届等工作,助力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全力抓好农业生产保供和农民持续增收、平稳推动村级换届选举,精准解决各类问题32个,撰写的2篇调研报告得到局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六)稳步推动乡村夜经济发展。提早谋划提前布局,积极做大美丽乡村夜经济,搭建“两山”转化新通道。一是认真摸清底数,完成前期初步调研工作,我市乡村夜经济发展主要以美食民宿为基础、以乡村旅游为驱动、以美丽景色为纽带,涌现出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乡村夜经济案例。如柯城石梁柑橘小镇、智多张西、荆溪围棋谷、七里民宿集群、灵鸳山国家森林运动小镇,衢江杜泽老街、莲花农旅产业综合体,龙游溪口老街、未来乡村社区、红木小镇,江山四都夜排档、廿十八都古镇,常山东方巨石阵景区夜游、金川街道徐村村紫薇花海,青石镇特色夜摊、长风渔家乐一条街,开化长虹“网红”星空、开化下淤民宿、水上乐园、艺术家文创基地等,这些乡村夜经济利用区位资源优势、文化资源优势、产业资源优势,打造出品乡村农家菜、购生态土特产、住特色农家院、赏多彩乐趣活动、游美丽乡村景观等系列体验活动,把美食、民宿、融入本地文化元素,拓展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激活乡村夜间经济新引擎;二是全盘谋划工作计划,下一步在全市发展以夜游、夜赏、夜食、夜购、夜宿、夜健为主题的乡村夜经济发展格局,以乡村美景动人、以乡村民俗感人、以乡村美食馋人、以乡村优品醉人、以乡村美宿留人、以乡村环境养人。

(七)全力抓好支部党建工作。统一支部党员队伍思想认识,不断加强理论武装和忠诚教育,切实做到“两个维护”。一是抓主体责任落实,明确党建主体责任,与分管领导签订党风廉政责任书,落实好“一岗双责”,结合支部调整,明确支部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分工,坚持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二是抓学习教育,支部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定期组织党员开展重点学习活动,严格按照局机关党委的统一部署,每周开展夜学活动,力求学习“眼到、口到、心到”;三是抓制度建设,规范落实支部“三会一课”制度,每月召开一次支部委员会议,开展一次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员大会和进行一次党课学习。定期召开支部党组织生活会、开展党员民主评议等活动,按要求参加局机关党委组织的党建示范点参观学习任务;按要求开展党员发展工作,新转入党员2名,无新发展党员。

(八)做好其他工作。一是完成农技110建设纪实资料汇编,组织专人负责收集、汇总、编辑衢州市农技110发展历史资料,形成农技110建设纪实资料汇编,展示我市农业信息服务成果;二是全力做好局视频会议及网络保障服务,确保全局视频会议设备正常运转及办公网络畅通,全年累计开展服务200余次;三是全面完成局电脑更新换代,协助做好全局国产计算机更新换代工作,完成124台计算机的安装更替;四是做好人才引进工作,新引进高层次人才2名,充实数字乡村工作队伍。

二、存在问题

(一)数字乡村建设工作发展不平衡。各县(市、区)乡村数字化基础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一方面,各地区机构设置不平衡,自今年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以后,市本级成立了专门的数字乡村建设中心,柯城区、衢江区、江山市、常山县和开化县五个县(市、区)将数字乡村和人才科教合并成一个中心,龙游县数字乡村职能并入到产业科;另一方面,各地区数字乡村建设项目推进不平衡,目前柯城区、衢江区、常山县、江山市均已谋划实施投资亿元以上的数字化发展项目,柯城区、衢江区、常山县已经完成项目招标并正式进场,开化县也通过区域协调财政专项激励政策谋划钱江源数字三农产业园项目。

(二)信息进村入户深入推动难度大。目前我市的益农信息社行政村覆盖率均已达100%,益农社紧扣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核心需求,在开展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培训体验服务等四类服务方面取得到了一定成效,但与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需求方面还存在差距。如何进一步深入推动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发挥益农社服务效能、打造数字乡村基点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与攻坚。

(三)政务平台管理存在短板隐患。一是联动审核环节不健全,当前两个政务平台的管理和分工均已明确,因不及时更新而被通报的情况已基本没有,但是仍存在有信息文字“存在严重表述错误”等被通报的隐患;二是网站信息员队伍责任心不强、业务水平不高、被动更新、突击更新、扎堆更新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三是市县联动信息发布机制还未形成。

(四)“村播”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是“村播”工作体系运行效率、质量、水平不高,堵点难点研究不够,工作措施和方法不精准;二是“村播”产业闭环尚未形成,供应链保障能力还很脆弱,未形成稳定运作体系;三是“村播”人才体系总量级偏小,头部、腰部主播比重偏低,网红培育措施不够精准,主播带货成效不够明显。

(五)乡村夜经济发展尚在萌芽状态。一是发展方式较粗放,集聚效应不明显,产业优势不突出,夜经济品质不高;二是业态模式较单一,以夜间餐饮为主,缺少文体康养等消费载体,乡村文旅融合程度不深、资源整合力度不大,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推动夜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三是缺少必要的基础设施保障,功能性照明、停车场、公共卫生间等配套服务设施相对薄弱。

三、2021年工作计划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向着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战略目标前进的开局之年,是奔向第二个百年战略目标的出发之年,市数字乡村建设中心将以“八八战略”为统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市委七届八次会议精神,主动对标建设“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按照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的总体部署,实施“五提行动”,全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一号工程”,让“数字乡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重要抓手、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建设重要力量。

(一)数字乡村提速攻坚行动。一是强化顶层设计,进一步强化数字乡村建设顶层设计,印发出台《衢州市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加快推动乡村产业、基层治理、公共服务等数字化转型,整体提速全市数字乡村发展;二是加强项目推动,强化数字乡村特色项目谋划实施,鼓励各县(市、区)结合县域发展特色,建设一批数字农场、数字牧场、数字村庄等重大项目;三加快试点示范,加快推进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建设县和省级“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县示范创建,做好柯城区国家级“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县创建工作,探索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新路子,打造一批“数字乡村”建设示范新样板。

(二)信息进村入户提升推进行动。按照省厅统一部署,开展衢州特色的信息进村入户工作,充分利用益农信息社的广覆盖、多样化、接地气等特点,加强与“乡村振兴讲堂·村情通”等“三通一智(治)”体系、基层治理“四个平台”、“雪亮工程”等资源整合,打造为农业务集散地、涉农数据汇聚点、数字乡村服务基点,数字赋能益农信息社提升工作,进一步释放益农社服务红利。

(三)政务平台提标改造行动。一是进一步完善政务网站内容管控,坚定不移抓好网站运行情况定期通报工作,持续不断完善网站功能,采用技术手段对信息内容进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阻止问题,从源头上阻断重大隐患。二是根据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等技术标准,定期对局政务网站安全等级状况进行测评,确保网站健康运行。

(四)“村播”工作提档扩面行动。围绕“村播”产业发展痛点难点,构建“村播”产业闭环,形成“村播”发展新局面。一是完善“村播”政策体系,加快政策出台力度,加大政策兑现力度,不断优化“村播”营商环境,形成全社会支持“村播”发展的局面;二是强化村播活动统筹,围绕重要节点、重大活动、重要赛事,排定全年工作计划,加强统筹指导;三是优化人才选育体系,持续开展“村播”普及教育,“精品化”“小班化”“实操化”培养一批本地主播,同时对“村播”推进办工作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四是打造“村播”发展联盟,建立由主播、MCN机构、供应链企业、平台运营主体等代表组成的“村播”产业发展联盟,形成“村播”良性循环格局;五是打造四省边际直播品牌馆,以品牌馆建设统筹全社会“村播”资源,打造“优质农产品供应体系+标准化体系+可追溯体系+商品化处理体系”的完备“村播”产、供、销体系;六是筹划举行全国“村播”高峰论坛,为“村播”发展把脉问诊,引领“村播”产业健康发展;七是举办1+6“村播”大赛,持续扩大影响力。

(五)乡村夜经济提质发展行动。按照《关于加快发展美丽乡村夜经济的指导意见》(浙农办发〔2020〕10号)相关要求,大力培育美丽乡村夜经济,创新消费场景,加快乡村休闲旅游市场提振复苏。一是规划引领,建立协调推进工作机制,统筹农业农村、文旅、发改、住建、环保、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理顺发展机制,同时要求有条件的县(市、区)编制乡村夜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区域特色、功能布局、配套业态,找准定位,做到差异化、个性化发展;二是政策推动,加大对乡村夜经济建设的政策扶持,对公厕、道路、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补贴,加大夜经济项目招引力度,引进主体进行企业化经营;三是项目带动,推动美丽乡村、电商、文旅等专项资金支持乡村夜经济重点项目建设,积极谋划推动一批投资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综合效益较好的大项目落地,提升乡村夜经济发展水平和影响力;四是强化融合,把文化、旅游、康养等作为重要元素植入夜间经济,丰富乡村夜经济内涵,构建以“夜食、夜购、夜赏、夜娱、夜宿”为主题的乡村“五夜”产品体系。

网信办数字乡村建设总结范文(精选6篇)2

根据《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20xx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等文件精神,开阳县教育局认真贯彻落实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作,现将20xx年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扎实推进乡村教育信息化。积极筹措经费,按照有关要求配齐、完善学校设备,全县所有中小学校教室及部分功能教室均已安装多媒体教学交互系统(班班通),实现多媒体教室全覆盖。教师计算机、学生计算机数量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要求。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等对联网攻坚工作的要求,我县已于20xx年全面实现了中小学(含教学点)宽带网络接入率达到100%、出口带宽达到100Mbps以上。20xx年度,我县教育信息化设备设施采购及运行维护等共投入资金1500万元,主要实施项目为五中二期工程教育信息化设备采购、蒋家寨小学部分信息化设备采购、阳光食堂监控平台系统融合、学校一键报警系统接入、20xx年学校网络运行维护费和阳光食堂监控服务费、各学校更新采购教育信息化设备等。

(二)积极依托各级教育资源平台,获取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依托国家教育资源平台、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市教研平台等获取数字教育资源。我县中小学专任教师及适龄学生已全部注册贵州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其中中小学专任教师注册2791人,适龄中小学生注册2.87万人。

(三)依托活动竞赛,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组织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成果作品暨贵州移动“和校园”杯教师技能大赛,共收到教育技术论文、优质课、教学课件等作品590件,推荐参加市级竞赛354件,获市级奖项102件;组织推荐作品参加贵阳市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第三届(20xx)中小学教师微课应用暨竞赛活动,共上传作品1066件,参赛作品652件,推荐参加市级竞赛391件、获市级奖项作品245件;组织学生作品参加贵阳市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上报作品24件,获奖14件。组织教师作品参加贵州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共收到晒课作品248件,推荐参加市级竞赛99件。

二、20xx年工作打算

(一)提高硬件设施水平,全面更新农村学校老旧教育信息化设备。计划投入资金5000万元,用于更新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多媒体教学交互系统(班班通)540台、学生计算机2110台,教师计算机1520台,建设录播室28间;对新建七小、八小、实验小学配置教育信息化设备,对开阳一中省级示范性高中复查评估配备教育信息化设备。

(二)分层开展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运用能力。通过国培、省培、市培、本级培训等,开展对中小学校长、专任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促进教育信息化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三、"十四五”期间发展目标

大力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努力实现“两全三高一大”,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管理、教育服务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预计在20xx年前,投入资金1.9亿元,配齐新建校教育信息化设备,更新原有老旧设备,按照有关标准配齐学校录播室、多媒体会议室,逐年推进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

网信办数字乡村建设总结范文(精选6篇)3

今年以来,县根据市推进5G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工作部署,全力贯彻落实市关于《市5G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xx-2021)》等文件要求,积极响应“加快云改数转、推动高质量发展”号召,积极探索高效率推进机制和有效举措,有力保障了全县5G基站建设的顺利推进。截至11月份,县共建成并开通5G基站521个,完成率88.01%,位居五县(市)第二位,仅次于长丰县。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前期工作总结

1.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职责。为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5G基础设施建设,加速5G产业发展以及在垂直行业的应用,经县政府同意,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21个县直部门、乡镇园区分管负责人及5G建设运营商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推进5G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为5G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5G建设的工作任务;

协调解决5G建设推进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督促和指导全县5G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工作;

督促各乡镇园区、县直相关成员单位5G建设工作任务的落实等。

2.定期调度协调,跟踪反馈。县推进5G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充分认识到5G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建立5G工作推进反馈机制,针对5G建设过程中各建设单位反映的疑难杂症,认真梳理、逐条记录、跟踪协调、逐项解决。领导小组组长组织召开推进5G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3次,针对高校落地难等专项对接会2次,及时学习传达省市关于推进5G建设的最新部署要求和扶持政策,通报全县5G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全面布置安排。根据项目建设推进情况,领导小组办公室召集各相关单位召开专题推进会,系统收集各基站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领导小组文件印发5G基站建设问题交办单,对汇总梳理的52个问题,明确责任单位和办理时限,逐个问题确保按期销号,确保基站建设顺利推进。

3.着力纾困解难,全力推进。围绕5G建设涉及的宣传推广、项目审批、公共资源开放、供电保障、通信设施保护等重大问题,明确各成员单位及属地乡镇园区的职责,由各单位制定1名班子成员专门负责协调保障,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个别5G基站落地难等问题由分管副县长亲自带队,现场协调;

建立县5G建设工作微信群,及时传达交流各项工作信息,加强建设单位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形成工作推进合力,及时解决5G工作推进过程的具体问题。截至11月份,累计落地难站点55个,已解决47个,下剩8个已经完成对接并达成初步意向;

需开放公共资源站址8个,已解决7个,下剩1个已达成意向即将进驻施工;

有条件“转改直”站址83个,已完成24个,受阻19个。

4.多措并举,广泛宣传。利用电视、广播、微信平台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加强5G通信科普知识学习,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5G活动,让5G科普知识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减少群众对5G基站辐射的恐惧和误解,保障5G建设的顺利推进。县会同中国电信分公司、中国移动分公司等服务商及相关乡镇园区多次组织5G知识进社区宣传活动,发放宣传手册、宣传5G科普知识。截至11月份,共组织5G知识进社区宣传活动9次,发放宣传手册450余册,参加人员630余人。

5.加快5G组网,推广运用。持续推进5G和宽带网络建设,加快5G独立组网(SA)建设,在实现5G网络全覆盖的基础上,加快推进重点区域深度覆盖和各区功能性覆盖。目前已形成覆盖县城城区、经开区、大学城等重点区域的5G网络蓝图,5G网络开通区域覆盖率已达98%,服务5G用户超过25万户。积极推进5G应用落地,与先进企业、小区开展深入合作,目前已推出“智慧社区”、“智慧工厂”等多个5G智慧技术应用。三河镇的5G+AR观景、市振华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5G+视频会议、新宁供应链智慧工厂、美的暖通开展5G智慧工厂和5G智慧生产管理应用实验等5G商用已在稳健运用。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持续加强5G科普宣传。将5G科普宣传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和工业发展目标考核范围,制定5G宣传实施计划,落实乡镇园区5G知识宣传管理责任。

二是进一步加强服务保障。由县5G领导小组牵头,督促经信、发改、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依据职能统筹协作,依法查处5G建设中的乱加价、乱收费、破坏电信设施等违规违法行为,对于性质恶劣的,通过新闻媒体予以曝光,并纳入征信管理,为5G建设提供坚强后盾。

三是着力加强沟通协作。移动、电信、铁塔3家具体建设单位加强与属地乡镇园区及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及时沟通,尤其是做好与具体对接单位的有效沟通;

县5G办进一步加强与3家建设单位的对接,适时召集相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协调解决疑难杂症;

压实工作责任,成立专门协调小组,责任明确到人,切实做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圆满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

四是强化推广运用。全面提升我县网络带宽,实施“千兆入户、万兆入楼”的光纤覆盖计划。推进骨干网互联节点的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升级,实现IPv6骨干网网间高效互联互通。以网络优势带动垂直行业应用发展,加快乡镇集中区域、工业园区5G全覆盖建设,推动远程医疗、无人驾驶、5G智能工厂、5G高清视频传输、智慧养老等5G运用。

网信办数字乡村建设总结范文(精选6篇)4

为有效解决当前阜南县64.5万外出务工人员不能及时知晓村务动态,党的政策不能及时传达贯彻到农村,村民意见诉求不能及时得到受理,村务村情不能有效为民所知、受民监督,线下村委会不能有效统揽村情、村务、服务管理村民等问题,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阜南县于2020年开展“智慧村里-数字阜南乡村治理”建设,借助大数据打造“智慧村务”,架设干群融合“连心桥”,打通服务百姓“最后一公里”,探索创新新时期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径。

一、智慧村里简介:

“智慧村里”通过智慧城市暨智慧阜南建立线上干群沟通平台,建成一个以村为单位,全体村民共同参与的线上村委会,践行数字乡村和数字治理的创新探索,主要职能是宣讲政策、收集意见、破解难题、服务百姓。“智慧村里”根据群众需求,设置“公告公示、线上村务、先锋园地、务农互助、外出务工、我的家乡、外出登记”等8个相关版块,方便村民获悉上级政策、参与村庄治理、提交意见建议、开展邻里互动、了解村务公开、进行信息发布、参加群众会(阜南夜话)、监督村级事务等活动,促进村级管理服务政策透明、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智慧治理、发展共建,让服务群众由线下转为线上、由适时转为实时,努力为办事程序做“减法”、服务质量做“加法”,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实现村级治理智慧化、数据化、便民化、常态化。

二、主要板块功能介绍:

智慧村里有完整版APP和轻量版“一村一码”,其中

(一)APP功能:

1.公告公示:对县、乡、村三级与群众利益和需求相关的通知、村里公告栏的内容等及时公开,让村民能够及时了解到,接收到。如致在外务工父老父老乡亲的一封信、开展疫情防控的通知。

2.线上村务:及时将村里动态、村务村事采取图片+文字的以论坛形式形式,将村里的动态及时传递给全体村民,让村民能够及时了解村里发生的大事小事,参与到村务中,拉近外出务工人员的乡情、村情、亲情。

3.先锋园地:将村两委开展党的建设、党员活动、党建宣传利及时公开,动宣讲中央和省市县的重要会议、重要文件、重要决策精神,宣讲产业、就业、医疗、教育等扶贫政策,宣讲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条例,注重在政策宣讲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提振精气神。

4.务农互助:捐赠物资、各类救助、补贴补助等活动和政策进行宣传公开,助力脱贫攻坚,促进村民间互帮互助、打造和谐美丽乡村。

5.外出务工:外出务工的动态、本地企业招聘、人员返乡宣传等展示出来,为外出人员提供家乡服务,及时解决外出人员的工作、村务、村事等问题,让外出务工人员远在外地也能感受到家乡的关怀。

6.我的家乡。实现村两委对村民人员的信息化、数据化管理,也实现互相通讯,聊天等功能,形成以村为单位的数字化管理模式。

(二)一村一码

一村一码在每个村(社区)生成一个服务二维码。村民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或者“扫一扫”功能,直接进行访问,查看有关功能:

1.政策公告“码上知”。一码可查跟村民紧密相关的乡村概况、政策文件、招标采购、通知公告、工作动态、事物公开、脱贫攻坚、回应关切等内容,及时知道村里开展的各项工作。

2.村情民意“码上说”。村民可以在本村圈子发帖跟贴,参与话题讨论,让一个村里的老少爷们在一个村级论坛里活动,并可参与村务主题活动,为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

3.破解难题“码上办”。居民的意见建议、遭遇的难事、信访投诉、咨询服务等都可通过码上“扫一扫”进行马上办,解决村里遇到的大事小事,破解村里矛盾难题。

4.返乡登记“码上报”。实现对外出务工人员全员登记,包括身份信息、职业信息、务工地区、返乡安排等信息,做到疫情精准管控、精准防控。村两委可以及时对外出人员流动进行跟踪服务和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三、智慧村里取得的成效

(一)构建线上互动交流,群众参与基层治理

目前,“智慧阜南”累计注册用户75.6万,加入“智慧村里”板块用户数为56.1万人,“智慧村里”总访问次数596万次,月活跃量13万人次,日均活跃量3082人次,累计发帖10.6万条。共发布政策信息1266余条、招工信息587条,帮助村民足不出户了解家乡政策和招聘动态。通过智慧村里消息群,村民可以在群内交流聊天、对家乡建设发表意见建议,村干部也可以在群内替群众答疑解惑,宣传政策。对于在外务工人员,也可以及时通过智慧村里了解家乡发展情况、获悉政府政策方针、咨询行政事项办理、开展便民服务等,智慧村里受到了在外务工人员的.一致好评。

(二)畅通诉求渠道,解决基层突出矛盾

阜南县328个村(社区)全部实现“一村一码”全覆盖,村码张贴发布在村宣传栏、公共场所和各类微信群。群众可以随时扫“村码”登录,参与村务治理,建言献策,乡镇也安排专人负责意见建议台账登记,及时处理回复群众意见建议。2021年3月17日至31日,依托“智慧村里”平台开辟“群众意见建议一封信”收集活动专栏,活动期间共收集群众意见建议8035条,目前已办结8029条,其中涉及环境卫生类1291条,基础设施类2563条,社会保障类734条,政策咨询类1498条,公共服务类558条,点赞肯定类316条,其他类1075条,六条未办结问题已转接相关部门正在处理。

(三)助力疫情防控,减轻基层工作负担

当前正值夏粮收获期间,为了让在外务工人员安心工作,免于两地奔波,减轻家庭负担,结合党史教育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依托“智慧村里”平台发放《致在外务工父老乡亲的宽心信》,各村(社区)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不仅安排专人统计代收申请信息、登记汇总代收台账,还主动下户摸排留守家庭情况,帮助在外务工人员联系农业机械进行夏粮收割。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智慧村里外出登记46万人,推动已返乡人员7万人进行免费核算检测,摸清46万外出返乡人员行程安排、务工所在地。村干部可以随时跟踪返乡人员流动信息和核算检测情况,在疫情防控中发挥重大作用,在省疫情防控召开电视电话会中多次表扬阜南智慧村里的做法。智慧村里成为联系群众、督导村务、了解民意、纾解民怨的载体,形成基层数字治理新模式。

网信办数字乡村建设总结范文(精选6篇)5

2022年是“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之年,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乡村振兴的驱动赋能作用,加快构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的数字经济体系,构建适应城乡融合发展的数字治理体系,不断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推动数字中国建设迈出新步伐。

一、工作目标

到2022年底,数字乡村建设取得新的更大进展。数字技术有力支撑农业基本盘更加稳固,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夯实。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5G网络实现重点乡镇和部分重点行政村覆盖,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60%。乡村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农产品电商网络零售额突破4300亿元。乡村数字化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信息惠民服务持续深化,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有效提升,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初见成效。

二、重点任务

(一)构筑粮食安全数字化屏障

1.加强农业稳产保供信息监测。强化粮食购销领域数字化监管,加快建设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粮食全覆盖、全链条、全过程数字化监管系统。建立健全重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分类分品种加强调控和应急保障。升级完善国省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一体化平台,推进卫星遥感、土壤水分数据融合等气象监测技术的应用,开展精细化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提升粮食安全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2.提高农田建设管理数字化水平。加快建成全国农田建设综合监测监管平台,完善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构建全国农田建设“一张图”。综合运用卫星遥感等监测技术,加强对已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全程监控、精准管理。深入推进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探索运用遥感监测、信息化管理手段监管黑土耕地质量。运用卫星遥感影像和信息化技术手段,加强对全国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非农化”“非粮化”动态监测。

(二)持续巩固提升网络帮扶成效

3.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完善优化防止返贫监测信息系统,将有返贫致贫风险和突发严重困难的农户纳入监测范围。针对发现的因灾因病因疫等苗头性问题,及时落实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等帮扶措施。推进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主动发现机制、动态监测和分层分类救助帮扶。

4.优化完善网络帮扶措施。加大对脱贫地区特别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宽带网络升级改造支持力度。继续面向脱贫户开展精准降费。持续推进广播电视重点惠民工程建设。全面提升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运营服务水平,扩大脱贫地区农产品销售规模。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巩固拓展生态扶贫成果。鼓励中央企业结合定点帮扶工作,积极开展脱贫地区数字乡村项目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模式创新和利益联结覆盖。依托“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民营企业支持脱贫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充分发挥网信企业优势,持续开展数字乡村聚力行动公益项目。

(三)加快补齐数字基础设施短板

5.持续推进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深化电信普遍服务,推动农村光纤和4G网络广度和深度覆盖。面向有条件、有需求的农村及偏远地区,逐步推动千兆光纤网络建设,加快使用低频开展农村5G网络覆盖。补齐边疆地区通信网络设施短板,综合运用卫星通信等多种接入手段为用户提供宽带网络接入服务。实施智慧广电乡村工程,持续推进智慧广电服务乡村振兴专项行动。

6.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数字化管理机制,加强基础数据统计、归集和共享机制建设。大力推进智慧水利建设,持续开展数字孪生流域和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先行先试。加快完善农村地区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推动水利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继续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提高农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保障能力。支持商务流通、邮政、快递企业加强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冷链物流信息化。

(四)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建设

7.夯实智慧农业发展基础。持续推进高分卫星数据在农业遥感中的应用。积极推进农村地区移动物联网覆盖,加大农业生产场景窄带物联网(NB-IoT)部署。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应用,重点建设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立健全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体系,构建全国农业农村大数据“一张图”。依托国家种业大数据平台,构建农业种质资源数据库。深入推进重要农产品单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

8.加快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大力推进数字育种技术应用,建设数字育种服务平台,加快“经验育种”向“精准育种”转变,逐步发展设计育种。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加强粮食全产业链数字化协同,推动粮食产购储加销全链条“上云用数赋智”。健全国家粮食交易平台功能,发展移动端交易。加快供销经营服务网点的数字化改造,打造“数字供销”为农服务综合平台。继续做好数字农业农村项目的推进实施与监督管理,进一步发挥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

9.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供给。加强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厂化农业关键技术与智能农机装备”“乡村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重点专项。利用专项支持适应于南方丘陵山区水稻种植机械等一批农机装备。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推进北斗智能终端在农业生产领域应用。加快国家农机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筹建工作。搭建科技特派员信息管理服务系统,提升科技特派员服务效能。

10.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数字化水平。完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持续完善有机产品认证追溯信息系统,进一步优化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的公众查询服务。引导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中国好粮油”示范企业开展质量追溯。加快推进中国农资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应用,建设完善全国棉花产业信息平台。

(五)培育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

11.深化农产品电商发展。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持续深化“数商兴农”,培育推介农产品网络品牌,开展特色农产品认证资助和推广,以品牌化带动特色产业发展。推进邮政快递服务农特产品出村进城工作,培育快递服务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农村电商快递协同发展示范区,持续推进交通运输与邮政快递融合发展。深入实施青年农村电商培育工程,组建“青耘中国”直播助农联盟,广泛开展“青耘中国”直播助农活动。持续发展“巾帼电商”,培育扶持妇女优势特色产业。

12.培育发展乡村新业态。强化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品牌建设,加大乡村旅游品牌线上宣传推广力度。完善乡村旅游监测工作体系。继续举办长三角乡村文旅创客大会,推动创业创新和乡村振兴有效结合。推进休闲农业、创意农业、认养农业等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发展。依托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深化乡村地名信息服务提升行动。

13.强化农村数字金融服务。持续推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积极稳妥开展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大金融科技在农村地区的应用推广,加快研发适合广大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金融产品。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授信覆盖面。持续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推广农村金融机构央行账户业务线上办理渠道及资金归集服务,推进移动支付便民服务向县域农村地区下沉。

14.加强农村资源要素信息化管理。健全国家、省、市、县等互联互通的农村土地承包信息应用平台,稳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网签。指导各地健全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网签制度,提升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规范化、信息化管理水平。鼓励各地建立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网络交易平台,规范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咨询、信息发布、合同签订、交易鉴证、权益评估、融资担保、档案管理等服务。探索农村宅基地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六)繁荣发展乡村数字文化

15.加强乡村网络文化阵地建设。持续深化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扩大县级融媒体中心东西协作交流公益项目覆盖范围。加大对“三农”题材网络视听节目的支持,增强优质内容资源供给。规范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加大农村地区互联网宗教有害信息监管和处置力度,大力宣传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继续开展“净网”“清朗”等各类专项行动,为农村地区少年儿童营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16.推进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加大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力度,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持续推动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继续完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推动实施云上民族村寨工程。依托乡村数字文物资源库和数字展览,推进乡村文物资源数字化永久保存与开放利用。

(七)提升乡村数字化治理效能

17.推进农村党建和村务管理智慧化。优化升级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科学化水平。加快推进网上政务服务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全覆盖,加强市、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为农村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的政务服务。实施村级综合服务提升工程,提高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建设农村房屋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提高农房建设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18.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数字化水平。探索推广数字乡村治理新模式,拓展乡村治理数字化应用场景。开展网格化服务管理标准化建设,深化智安小区、平安乡村建设。继续加强农村公共区域视频图像系统建设联网应用,积极推进视频图像资源在疫情防控、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等各行业各领域深度应用。继续开展“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活动,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移动智能调解系统的推广应用,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19.推进乡村应急管理智慧化。完善智能数字网格预报技术体系,推进暴雨、局部地区突发强对流预警信号精确到乡(镇、街道),构建极端天气监测预警服务体系。依托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加强农村多灾易灾地区灾害风险监测。实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等工程,加强面向偏远农村、牧区、山区的预警信息服务。持续开展乡村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

20.运用数字技术助力农村疫情防控。强化农村疫情信息监测,升级通信大数据平台,支撑农村常态化疫情精准防控和局部疫情应急处置,提升区域协查数据的精准性和及时性。推进健康码全国互通互认、一码通行。充分利用互联网、应急广播终端等信息化手段开展疫苗接种、疫情防控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和知识普及宣传。

(八)拓展数字惠民服务空间

21.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农村中小学校网络建设,提升中小学校网络承载能力和服务质量。通过卫星电视、宽带网络为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输送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完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功能,促进数字资源东西协作。继续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和捐赠活动,提升农村地区师生教育信息化素养。持续研发数字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资源,继续开展民族语言信息化研发工作。

22.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构建权威统一、互联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稳步推进医疗机构信息系统集约化云上部署。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继续加强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引导地方探索基层数字健共体建设。持续推进电子证照应用服务,推广“出生一件事”联办。深入推动“互联网+中医药”服务,深化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的推广应用。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障信息平台落地应用,逐步建立救助患者医疗费用信息共享机制。2022年底前每个县至少有1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包括门诊费用在内的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

23.完善社会保障信息服务。持续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居民服务“一卡通”,进一步优化乡村基层社保经办服务,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加快推广应用全国社会救助系统,推动社会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拓宽残疾人两项补贴“跨省通办”服务模式,推动实现“全程网办”。增加全国残疾人两项补贴信息系统的监管功能,提高补贴发放精准性。开展互联网网站、APP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制定属地化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方案。

24.深化就业创业信息服务。持续完善就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脱贫人口、农民工、乡村青年等群体就业监测与分析。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汇集岗位信息,拓宽广大农民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渠道。面向农村转移劳动力、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帮助其就业创业。推动互联网企业在农村地区开展互联网助农项目,为农民增收开辟新渠道。

25.推动农村消费升级。继续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扩大农村电商覆盖面,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促进农村消费扩容提质升级。支持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电商平台等服务企业向农村延伸拓展,加快品牌消费、品质消费进农村。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分类推进“快递进村”工程,推广农村寄递物流末端共同配送。推进抵边自然村邮政普遍覆盖。引导传统商贸流通、邮政企业强化数据驱动,推动产品创新数字化、运营管理智能化、为农服务精准化,支持企业加快数字化、连锁化转型升级。

(九)加快建设智慧绿色乡村

26.提升农村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测水平。继续组织做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开展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自然资源监管决策应用体系扩展建设。探索推进包括农村在内的全国生态监测评价预警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建设与应用,推动感知平台各相关业务系统“真用真连”“互联互通”。推进全国林草信息化示范区评选工作。

27.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治理。建立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在线受理机制,引导农村居民通过APP、小程序等方式参与人居环境网络监督。不断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持续加强环境要素和重点监管对象监测。提高农村地区水环境、水生态监测能力。持续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信息管理,提升村镇污水垃圾治理水平。开展高分卫星在农村人居环境监测应用示范工作。

(十)统筹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28.加强统筹协调和试点建设。指导地方建立健全数字乡村发展统筹协调机制,推动《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落地实施。研究制定数字乡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数字乡村发展评价工作。印发实施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加强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持续完善数字乡村建设指南。完成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总结评估,鼓励地方开展区域性数字乡村试点。充分利用融媒体、直播平台、网络视听节目等渠道,讲好乡村振兴故事,总结推广典型经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29.强化政策保障和金融服务。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和引导力度,按规定统筹利用现有涉农政策与资金渠道,支持数字乡村重点项目建设。加强金融机构对数字乡村建设重点项目和优质涉农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就业创业群体的信贷、融资支持。持续加大乡村金融供给,提高全国整体县域信贷资金适配性。因地制宜打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区。持续推进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鼓励地方探索构建数字乡村服务资源池,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数字乡村建设。

30.加强数字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组织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培训,提升农村人口的数字素养与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持续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教育培训。继续加强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加大对农业农村等人才急需领域的职业教育供给。大力开展乡村旅游人才、农业农村科技青年人才、复合型巾帼人才信息化培训。

网信办数字乡村建设总结范文(精选6篇)6

今年上半年,安徽省委网信办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作用,着力抓好数字乡村建设和网络文化服务,不断弘扬乡村文化主旋律、凝聚乡村振兴正能量,取得积极成效。

我省通过不断优化乡村网络文化服务,深入开展网络公益活动助力乡村振兴。指导开展了“E起成长文明护航”安徽乡村公益圆梦计划活动,吸引全省互联网企业、网络社会组织、网络名人和广大网民参与,共募集资金11万元,用于建设“E起成长”图书室和图书角,惠及500余名中小学生。在春节期间组织网络达人开展冬季山货节网络直播销售活动,累计成交12.9万单,成交商品价值突破1100万元,较好地把农特产品资源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

我省结合实际着力加强数字乡村试点建设,进一步提升乡村网络覆盖质量。制定了《安徽省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xx-2025年)》和数字乡村建设年度工作要点,推动数字乡村建设规范有序开展。积极总结提炼长丰、金寨、砀山、歙县4个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建设情况经验,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优秀做法,并督促指导35个省级试点地区,探索契合当地数字乡村发展的模式、路径、方法。

我省还聚焦乡村振兴这一宏大主题,多面推介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加强网上宣传。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部署开展“网络中国节”系列主题活动,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积极推送乡村节日生活的新闻稿件、融媒体作品,在微博等社交平台开设“歙县汪满田鱼灯来了”“徽州年味”“元宵粘粘团团圆圆”等话题并开展线上线下互动。组织网络媒体积极报道和推送《六安市叶集区:文艺赋能促乡村振兴》《播下“文化”种开出“振兴”花》等正能量稿件两万余篇,展示了乡村特色文化和农村发展的新变化、新气象。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