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目标取向自我效能感与职业价值观关系论文

来源:范文网 1.44W

【摘 要】职业价值的各因素都没有显著的主效应,自我效能感在职业价值的各因素都有显著的主效应,目标取向与自我效能感仅在自我发展因素上有显著的交互效应;自我效能感在职业价值的保健因素和自我发展因素都有显著的主效应,目标取向与自我效能感仅在自我发展因素上既有显著的主效应又有显著的交互效应。

大学生目标取向自我效能感与职业价值观关系论文

【关键词】职业价值观 目标取向 自我效能

大学生的专业实习与职业工作、专业技术紧密衔接,不仅是在校内熟悉职业工作、掌握专业技术的主要途径,而且是在择业前获得职业自我效能感、确定成就目标取向的良好渠道。此外,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择业是一个操作性极强的过程,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环环相扣,因此,职业指导必须以职业训练为主,培养相应的职业自我效能感。

  一、目标取向

目标取向是个体在进行某项作业时所要追求的目标。个体的成就目标取向有两种,分别是学习目标取向、成绩目标取向,两者在个体对任务的理解和适应方式、对努力因素的看法、对困难任务和行为失败后的反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差异。在成就情境中,学习目标取向的个体寻求挑战性任务,把失败当作有益的反馈,面对困难,能保持良好的情绪、坚持有效的努力,绩效保持或提高;成绩目标取向的个体回避挑战性任务,把失败归咎于能力不足,面对障碍,焦虑异常、情绪消极,绩效下降,甚至放弃作业。同时,在成就情境中,存在两种动机模式—学习目标取向的个体的行为表现为掌握模式,成绩目标取向的个体表现为无助模式。通过实验检验学习目标取向与成绩目标取向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特征,个体对能力的潜在认识直接影响了个体的成就目标取向图。相信能力是后天培养的且可以变化的个体,把能力的提高、对任务的掌握和理解作为成功的标准,是学习目标取向:相信能力是天生的且固定不变的个体,以参照群体来评价自己是否成功,超过他人即为成功,是成绩目标取向。总之,个体的目标取向受其潜在的能力观影响,不同的目标取向表现出不同的动机模式、行为方式。

  二、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Bandura认为个体在有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目标时,自我效能感就成为其行为的决定因素,决定对任务的选择、对所选任务付出的努力、困难条件下对所选任务的坚持性、面对失败时的归因及情绪反应,最终影响该任务完成与否。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积极尝试新任务、寻求挑战,在困难条件下,将失败归于努力不够,能继续努力,并保持良好情绪;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害怕尝试新任务、回避挑战,面对障碍,容易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把失败归于能力不足,容易因困难而放弃努力。

虽然自我效能感是针对特殊情境行为而言的,是随情境变化而变化的,其预测作用及影响作用也是伴随情境变化的。但是,自我效能感通过选择、思维、动机及心身反应等中介过程,影响个体在活动过程中自身能力的发挥是毋庸置疑的。在这个加工过程中,个体对能力本质持有的观念是一个重要因素。Bandllra和WOod的实验表明,当个体对能力本质的看法不同时,其自我效能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就是持能力增长观的人,其自我效能感显著地高于持能力实体观的人。可见,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的能力的发挥受到个体所持能力观的制约。

  三、职业价值观

价值观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随年级增高,个体受自我的影响不断增强,对自我需要和自身发展的注重稳定发展,自我价值取向逐渐占主导地位。以学生对学习成功的归因的大量实验显示,“个体对能力的.关注与年俱增,到大学阶段已经把能力看作是最能体现个人价值的关键”。大学生比较看重与个人面临的人生课题和个人素质有关的价值目标,最重视的人生价值目标是事业成功。有关研究不仅表明价值观是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而且体现“价值观对动机起核心作用,决定动机的性质、方向和强度曰。”由此可见,整体上,个体在青年期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人生价值观,其职业价值观应该是个体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对职业价值的重要性评价的标准。 四、职业价值观与目标取向、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三个因素与成就目标的两个取向、自我效能感相关都显著,成就目标的两个取向与自我效能感相关都显著。结合大学生择业重视职业的自我发展因素和声望地位因素,他们在职业生涯中既追求自身能力的发展,也比较注重对自身能力的证实。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三个因素与自我效能感相关都显著,声望地位因素与成绩目标取向相关显著,保健因素和自我发展因素与学习目标取向相关显著,学习目标取向与自我效能感相关显著。结合大学生择业重视职业的自我发展因素,他们在职业生涯中倾向追求发展自身的能力,不太注重对自身能力的证实。

大学生的目标取向在职业价值观的三个因素上都没有显著的主效应,自我效能感在职业的三个因素上都具有显著的主效应,目标取向、自我效能感仅在自我发展因素上有显著的交互效应。对照职业价值观,大学生受能力观影响,在目标取向和自我效能感的协同作用下将职业的自我发展因素放在首位,而对声望地位、保健因素的考虑主要受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总之,科学、合理地择业以科学、合理的择业动机为前提,而科学、合理的择业动机又建立在获得自我效能感、确定目标取向的基础上。职业指导是一个系统工作,不仅要了解学生的择业动机,而且要帮助学生形成有助于选择并从事适合自己的职业的动机、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就业观念意识、设定现实可行的职业理想,更要引导学生认真参加专业实习,培养适当的职业范围内的自我效能。职业选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要结合日常的教育工作进行。通过有目的地帮助学生完善职业人格、培养职业兴趣、掌握职业能力,学生的职业素质是能够得到提高的,其职业适应性和变通性也是能够得到增进的。

  参考文献:

[1]于海霞.在校大中学生自我价值感和自我评价关系的初步研究.沪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4):45-49.

[2]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轻.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心理学动态,1997,(1):39-43.

[3]高申春.自我效能理论评述.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60-64.

[4]龙君伟,徐琴美ura的效能预期理论述评.心理科学,1999.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