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来源:范文网 2.95W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六年级《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六年级《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 杨柳依依 明月皎皎炊烟袅袅 流水淙淙 芳草萋萋 霞光灼灼 春雨绵绵 开火车读,齐读。

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

1.师:课文讲了什么故事呢?请打开书。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一样吗?(这是一篇文言文)学习古文,首先要求读通读顺,请你们自己读一读课文。(出示幻灯,标注课文朗读停顿提示)老师这里标注了古文朗读停顿的标示,请用笔画在书中,再朗读课文,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师随机称赞指导:这位同学读得多好哇,我也发现,其他同学在听的同时,也做着口型,心里与这位同学一起读着,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再请第二位同学朗读时,其他同学就读得更用心了。)

3.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如:峨峨兮 / 若 / 泰山, 洋洋兮 / 若 / 江河, 伯牙谓 / 世 / 再无知音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一)学生自主理解内容

1.师:我们读了几遍课文,知道了课文有几位主人公?(板书:伯牙钟子期)幻灯示两人简单资料,学生自己读。

2、师:我们学习古文,想要理解内容,可以用什么方法学习?(预设:联系上下文;借助书中的注释;查看参考资料)两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先理解古文内容。想一想,从哪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3、学生自学后汇报。

(预设交流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善于弹琴,钟子期很善于听。(重点理解“善”)

预设交流2: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预设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

预设4: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二)教师指导重点理解句子

1.幻灯示句子: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你从什么课文地方看出“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在书中画下来。

2、师:我看同学们都画得是这两句,谁来读读其中的第一句。示幻灯: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谁能读读第一句,你从这句话中,如何能体会到“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再指名读句子。

3、师:有那么多的高山,为什么钟子期只说“俄俄兮若泰山”呢?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前面的'两个“善”刚才我们已经知道是——“善于”、“擅长”的意思,那么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啊!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再次引导朗读句子。

4、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是怎样称赞的呢?(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指名读,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激发学生抒发独特的感受) 生读,齐读。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①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板书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1)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2)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

(3)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预设答案:1、失望。2、寂寞。3 、忧虑。生4、渴望。……)

(4)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6)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文)

3、感悟“破琴绝弦”内容

过渡:(激情叙述)伯牙和子期弹琴畅吟,相知相惜,结为兄度。他们相约,在第二年的八月十五再到江边相聚,再弹琴畅吟。当第二年八月十五时,伯牙带着他心爱的瑶琴,乘着一叶扁舟,乘兴而来的时候,(声音低沉)却不见子期的影子,四处打听,才知道,子期却因故不幸去世。此时,伯牙是什么心情?(悲痛万分)

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钟子期临终前,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听了这些,伯牙又是怎样的心情?(再指名读句子)

面对着子期的一座孤坟,伯牙做出了怎样的举动?(破琴绝弦)生再读这句话。

伯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4.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破琴绝弦”,难道碎的只是琴,断的只是弦吗?(预设答案:1、他的心也碎了。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生:峨峨兮若泰山。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兮若江河。

(出示幻灯片)拓展课文,师:当伯牙志在——。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5、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导练笔。

如果你是伯牙,面对着钟子期的孤坟,你想对钟子期说些什么呢?请你写下来——

学生写完后汇报。再读课文句子。

6、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pó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五、积累背诵,深悟知音

1.师:课文短短的74个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道是“无琴”却“有情”(板书)

高山依旧,流水依旧,子期已死,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流传于高山流水之间!

《高山流水》的原曲据说已经失传,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2、作业:课外收集积累。

【板书设计】

六年级《伯牙绝弦》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初步运用注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个故事,读出自己的感悟。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重点难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借助微课、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微课,进阶练习,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操练

1.词语训练。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教师在黑板左板书)

峨峨泰山洋洋江河

指名朗读,说这两个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AABC式;前面的叠词形容后面的景物)

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

齐声朗读。

2、抢答题。前面我们看过微课,现在测试一下

一、揭题导入(3分钟)

1、人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知音”这个词,源于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那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的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相信你们读了这篇文言文,对“知音”会有更深的理解。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质疑课题。

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奏家,琴应该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感知整体

1.指名读课文。

2.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3.再读全文。

三、品读课文,感悟“知音”(18分钟)

(一)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前四句)

1.同学们,《伯牙绝弦》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

第一部分:伯牙遇到知音,欣喜万分。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悲痛欲绝。

2.出示插图,

说图中两个人物

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写两人特点的一句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两人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琴师,名满天下,听者众多,称赞过他的人多吗?想象一下别人是怎么夸奖他的?(想象说话)

3.文中是怎样写一个善鼓、一个善听的呢?默读课文,用“”画出这样的句子。(学生汇报)

课件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理解“善哉”中“善”。想象画面,理解“高山”和“流水”

4.想象说话。

请同学们想象: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伯牙的琴声还会描绘哪些自然景物?钟子期又是如何称赞的?

教师引读: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指名回答: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

5.品“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

(2)善听的子期听懂的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吗?还有什么?引导学生说(心声、情怀、志向、苦恼、快乐……)这就是心心相印、心有灵犀,这就是知心人。板画心图案。

(3)理解“志”和“知音”。

6.配乐朗读课文的1—4句。

(二)品读课文第二部分。(最后一句)

1.配乐,教师讲述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背景音乐《伯牙悼子期》)

2.请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1)理解“谓”字

(2)整个句子的意思谁再说说。

3.体会伯牙当时的心情,那就是——悲痛欲绝!

4.对话伯牙。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我们许多同学的确不解,你有什么想对伯牙说的吗?请在老师发的作业纸上写出来。

写后交流。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0分钟)

1.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瑶琴,并写下一首短歌,来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这一段旷世友情,请听: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入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学生齐读。

2.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伯牙为什么要破琴绝弦吗?他断的只是琴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齐读文中最后一句。

4.结合资料升华主题。

(1)学生阅读资料

(2)引读全文,升华情感。

(3)试背全文。

(4)升华主题。

五、课外作业,巩固运用(1分钟)

从以下题中,选择一道完成:

二星级:搜集表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三星级:读一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有关“伯牙绝弦”的故事。题目《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可以从老师的新浪博客——龙湖之舟中查找。

五星级:将课文《伯牙绝弦》改写成一个400字左右的故事。

附: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牙子期

知音

鼓志听

(互相理解、互相欣赏)

六年级《伯牙绝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的心情。

课前进行一个词语积累的训练:我们要描写优美景物时常常要用到一些好的词语,我们平时要注意积累,老师说一个,大家认真听,微微清风,谁能像我这样也这样说几个词语,教师板书。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一段情,流传千古,令人荡气回肠,有一个故事世代久远却历久弥新,成为歌颂友谊的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伯牙绝弦》。(板书课题)这是一篇文言文,是继我们学习了《杨氏之子》之后与文言文的又一次亲密接触。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加喜欢文言文,为自己的文学积累加上更加厚重的一笔。

2、谁能读一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3、伯牙绝弦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是何魅力让它流传千古仍能动人心弦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4、指名读文,指导注意句子的节奏和停顿。教师做范读。读好语气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二、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们已经读通了文章,接下来,就要读懂文章,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读懂文言文的好方法。(结合注释、工具书、讨论交流等)学生自学,然后进行交流。

2、都读懂了么?交流一下你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1)通过解题,让学生理解“绝弦”的本意和变通的含义。学会因文而异,理解词语,不机械翻译。

(2)“善”的含义,理解在文言文中同字不同意的情况,具体词要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善哉”可以怎么理解?体会表示赞叹的作用。

(3)理解2、3句,谈出各自不同的体会,说自己的理解,具体体会“善鼓琴、善听”。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利用课前练习积累的词语进行仿句训练,体会语气。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伯牙,子期,进行仿句训练。深化“善鼓琴、善听”。通过“若、似”理解文言文中同意不同字的情况。

(4)假想伯牙听到的他人的赞美和子期的赞美又和不同,进而深一层理解“知音”的真正含义。想象伯牙无知音时的痛苦和遇知音时的兴奋。

(4)再读课文,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体会知音含义。感受知音难求,二人互为知音。

(5)通过“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体会伯牙丧友之痛。为什么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如何破琴,如何绝弦?感受伯牙认为世上再无知音的心情。再扣课题。

三、拓展内容,深化情感。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传说,俞伯牙与钟子期是在江边相识。当时,伯牙在船上鼓琴,子期在岸边听见,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二人从此成为知音。无奈,月由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钟子期不幸染病身亡!子期死后,伯牙曾到子期的墓前悼念。面对子期的坟墓,伯牙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鼓琴,子期听琴的情景——写下了一首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想象伯牙此时的心情再读全文,引导学生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子期死了,只剩下伯牙和他无尽的孤独和哀伤,他满腹的哀怨无人倾诉,只有这则动人的故事还在千古流传。我们能试着背诵这篇文章么?

3、学习了这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好么?面对伯牙的绝望,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4、《高山流水》到底是怎样的一首曲子呢,让我们闭目聆听这首古曲,感受伯牙子期的这段友谊的千古绝唱。

六年级《伯牙绝弦》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等方式学习课文,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继续运用借助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了解特殊的语言现象,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围绕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品味、比较等方式学习课文,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教学难点:

继续运用借助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了解特殊的语言现象,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高山流水》音乐

五、教学课时: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单元导读,了解单元目标

(1)、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2)、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3)、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的表达方法

(4)、通过其他渠道了解艺术

2、感受音乐魅力,揭题导入:

(1)教师播放名曲《高山流水》,感受音乐魅力,引出演奏者(板书:伯牙绝弦)

(2)人物了解

俞瑞,字伯牙,战国时的音乐家,被尊称为“琴仙”。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武汉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3)解题

“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伯牙绝弦:绝,断绝。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了。

3、出示学习文言文方法,学生自学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A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B借助注释,一句一句读,想一想每一句的意思

C读懂整篇课文的意思,并借助课外搜集的资料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

D不理解的地方与同学共同探讨交流或请教老师

E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把课文背诵下来

4、交流自学情况,学习课文

A朗读课文,注意停顿

(1)自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指导难读的句子

(3)划分朗读节奏

B翻译课文

合作学习,出示要求

请同学来翻译课文,先把句子朗读一遍,然后解释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最后翻译整个句子

(1)结合注释,理解句子

注释:

绝:断绝。

善:擅长,善于。

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高。

哉:语气词,相当于“啊”。

洋洋:广大。

理解句子: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善”,善于,擅长。 “鼓”,弹。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

②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太好了。“峨峨”,高。“兮”,啊。“若”,好像。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说:“太好了!简直就像高大的泰山啊!”

③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洋洋”,广大。

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所念”,所想到的。“得”,懂得。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2)翻译全文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说:“太好了!简直就像高大的泰山啊!”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他把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了。

(3)设疑

伯牙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音乐家,生活中应该不缺少别人的赞美,但他因为钟子期的死而“绝弦”了,为什么呢?

资料引入

俞伯牙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宫廷琴师,被人们称为“师仙”。他弹琴,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心里一直非常失落。有一年,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在一座小山下。晚上,他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忽然听到一个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这个人又说:“这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是个打柴的人,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不禁惊喜万分,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相谈甚欢,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C蕴含的情感

①理解何为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②通过楚国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告诉我们纯真的友谊基础是理解,要珍惜朋友间真挚的感情。同时他的举动也是对知音的悼念。

D反复朗读,思考问题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②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③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句子拓展

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皎皎明月善哉,皎皎兮若明月(以下引导学生说出)

徐徐清风

袅袅炊烟

潇潇春雨

……

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E拓展,进一步理解课文

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瑶琴,并写下一首短歌,来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这一段旷世友情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A如果你是伯牙,遇到钟子期,会有何感想?

B以后,我们遇到很知心的人,就可以叫他们--知音。(板书)

C虽然我们都知道知音难求,知音难寻,我们仍然要在生命中找寻我们的知音

5、课后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把课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文

③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六年级《伯牙绝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读懂、读好课文,力争背诵。

2.感受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美好友谊,懂得“知音”的含义,学会珍惜友情。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句子蕴含的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读准下列词语。

峨峨泰山 袅袅炊烟 依依杨柳 蒙蒙春雨

洋洋江河 徐徐清风 霭霭云雾 皎皎明月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它融美景美情于一体,是一段千古传诵的佳话。读课题,解课题。

 二、初读课文,力争读准,读通,读懂。

(一)读通、读准。

1.学生自读课文2—3遍,借助注释读懂,读通课文。

2.师检测学生自读效果。抽查课文朗读,正音。

3.师范读课文,带读课文。(视情况而定)

4.学着老师的样子,再自己练读一遍。齐读全文。

(二)读懂。

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不知是否读懂了课文,老师也来检测一下。

1.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大意。

2.分析全文五句话之间的关系。师问,生读相关句子。(师生互动)

3.试着把全文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伯牙遇到知音,欣喜万分。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悲痛欲绝。

4.文章大意把握得很好,不知字、词、掌握如何。有没有自己不懂的词语?说出来大家讨论讨论。

谓:说,对人说。 (查字典)

善(鼓琴):善于、擅长。 (扩词、换词)

善(哉):好! (看注释)

终身:从此以后至生命终结。(猜读)

三、精读课文,品悟“知音”,体验情感。

好!同学们对于一篇课文,既能读通,又能读懂了!是不是可以打上句号啦?我们还应该读出感情,读出疑问。

(一)精读课文第一部分。(前四句)

1.默读全文。思考:茫茫人海,为什么伯牙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

派生问题思考:伯牙作为全国闻名的`大琴师,难道没有人称赞过他?别人是怎么夸奖他的?(想象)

2.指导朗读课文②③句。指导学生读出字里行间的感情。

3.想象说话。

伯牙的琴声还表达了哪些自然景物?钟子期又是如何称赞的?

伯牙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

伯牙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

伯牙志在云雾,钟子期曰:“ !”

不管伯牙琴声中表达了什么,钟子期都能感受得到并由衷地称赞。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用一个字来概括伯牙此时的心境。

5.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岂一个喜字了得!听伯牙谱写的《高山流水》,读出他得遇知音时的欣喜若狂。

师生对读1—4句。

(二)精读课文第二部分。(最后一句)

1.配乐,教师讲叙钟子期与伯牙的故事。

子期和伯牙因琴相识,相见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见。第二年八月,伯牙千里迢迢赶到汉阳江边,久等不见子期。于是,弹起《高山流水》,仍不见子期。伯牙到处寻觅子期,遇一老者,老人说:“子期去年染病身亡。死前有嘱咐‘请把我葬在江边,此生不能听到伯牙操琴,让我九泉之下聆听他的琴声!’”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伯牙悲痛万分,久久伫立在子期墓前,长歌一曲后,把琴摔个粉碎,至死不再弹琴。

2.练读课文最后一句。

3.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

4.知音已死,岂一个悲字了得!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读出最后一句的感情)指导朗读。

5.伯牙在子期的墓前吟诵了一首诗,请听: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入我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寸瑶琴为君死!

6.齐诵。

 四、背诵

伯牙为了纪念自己的知音,绝弃了一生钟爱的瑶琴。这就是——伯牙绝弦!这个故事,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世代传诵。让我们把它背下来吧!

1.练背;2。抽查;3。齐诵。

六年级《伯牙绝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设计意图: 导入部分将词语积累的环节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 若/ 泰山洋洋兮/ 若/ 江河伯牙谓/ 世/ 再无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

六年级《伯牙绝弦》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围绕"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两句话进行读和悟

2突出"善哉","知音"两个词的教学

二,教师教法

1,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增强语感

2,点拨引导,激发想象,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三,学生学法

1,自读自悟,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2,自由探究,学会联系生活实际,用变通的方法,来感悟文言语言

3,展开联想和想象,学会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

四,教学步骤

(一),延续前文,读文引入

(提前板书课题)同学们,通过前文的学习,你一定能将课文读好了吧,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请大家注意听他的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抑扬顿挫

学生点评

老师点评:(点评中突出:课文中最难读的两个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本文中最容易读破的一个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学生读好了课文,随机总结孩子们是如何读好的,进行方法的指导:读准字音,读对句子的节奏和停顿,正确读出语气等)

(在前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节奏,并能初步读出韵味)

(二),联系实际,理解善哉

1,当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这样赞叹 ——指课件

当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怎么赞叹 ——指课件

2,换位体验:

假如你是钟子期,当伯牙琴声志在高山,你会怎么赞叹

假如你是钟子期,当伯牙琴声志在流水,你又会怎么赞叹

(让学生说三到四个不同的答案,对于"善哉",学生会说"真棒","太妙了"等,也同样让回答的同学把自己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然后小结:真是太好了!你们的回答"善哉")

3,指导学生读

总结学法:其实看字面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说,这叫变通它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我们联系生活来理解古文中的词语,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感觉到了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这样的训练,同时也是学生口述句子意思的检查与训练)

4,作为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肯定不止表现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学生自由回答)

5,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课件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6,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炊烟……子期会怎么赞叹 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课件配上《高山流水》古筝音乐)

(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想象,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三),联系课文,感悟知音

一,相遇知音

1,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引读)——"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课件示)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无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2,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让我们再读课文这些文字,一起感知知音相聚的欢乐与融洽齐读

(此时学生定能将自己感受到的知音间心意相通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像这样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能更深入的理解文本)

二,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课件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预设答案: 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终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手指课件)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 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段话(课件示,配上《高山流水》古筝音乐)

(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真知己的境界,层层推进,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