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设计汇编15篇

来源:范文网 1.56W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物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物教学设计汇编15篇

生物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2.生物分类原则、等级和基本单位

3.练习编写检索表

4.说明对生物统一命名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生物分类的方法;生物命名的方法

2.活动“尝试对生物分类”

3.活动“编制检索表”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地球上约有35万中植物和150多万种动物,它们有的形态结构相似,有的彼此千差万别,我们怎样识别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呢?当我们到商品繁多的超市购买东西,会很容易的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为什么?——因为它们是按一定的规律分类排列的。认识生物也要采用类似商品分类的方法,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将它们分门别类,这就是生物分类。 《二》活动“尝试对生物分类”

【活动过程】:展示图片

观察图片上这些你们所熟悉的各种生物,各小组讨论分析,尝试将它们分成不同的生物类群。

检查结果

问:你们组是根据什么将这些生物分类的? (性状差异和亲缘关系)

【导出】:根据这个原则,生物学家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依次分为7个等级: 界、门、纲、目、科、属、种

(其中基本单位是——种,即为最小的单位;最大的单位是界。);把各个分类等级按其高低和从属关系顺序排列起来,就构成生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如教材31页—32页在分类阶层系统中,我们都可以在不同的分类单位中找到各种生物的位置。

刚才看了同学们的分类情况,各有不同,这样是否有利于我们识别生物?如果各执一词是不是就乱套了?那么我们是否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呢?

(需要)

所以生物学家根据生物特征的差异,编制出生物检索表。

讲解编制方法

活动“编写检索表”

第2课时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提问】:(1)生物学家们为了弄清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是怎样将生物进行分类的?

(界、门、纲、目、科、属、种)

(2)为了便于人们按照统一的标准识别生物,生物学家们依据什么编制了什么

来进行生物的分类?

(生物特征差异检索表)

【引入】:很好!我们要认识一件事物,首先要给它命名,认识生物也是如此,今天我

就来看看生物的命名。

《二》生物的命名

【师生活动】:在我们认识生物的过程中发现,由于不同的地区,同一种生物往往有多个名称。

请看图,图上的生物在我们这里叫什么名字呢?——(红苕)

这是我们平时喜欢吃的红苕,但它有多个名字哦,在北京则称之为白薯,到了湖南就变成了红薯,江苏又叫山芋,而山东和东北又称之为地瓜。

请再看看图中的这两株植物是什么?——(土豆山药)

不同的两种植物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山药,像上面这样两中情况再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那么这样是否方便呢?(容易引起歧义)

为了避免生物命名的混乱,便于研究、交流和开发利用,瑞典科学家林奈于1753年创立了双名法。

【补充】:林奈的双命名法至今仍被生物分类学家所使用。当然,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一些新的分类方法又逐渐被引入生物分类领域中,从而使生物分类方法更为科学合理、准确可靠,以便人们更好地研究各种生物。

【小结】: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小资料,说明双名法。

五.课堂练习:

思考与练习:小明在植物上找到8只“甲虫”,为了便于辨识,请你依据“甲虫”的足、触角、背部形状、色斑的不同,编制一个生物检索表。

生物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能举例说出生物圈能为生物的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2.通过本节的教学,提高学生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和研究活动,继续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4.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建立起: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是本节教学的另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课前准备:①教师:地球仪②学生:收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出示地球仪,在无数颗星球中,地球作为一颗”蓝色水球“悬挂在浩瀚的宇宙中,孕育着无数的生命。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欣赏这美丽的地球吧!

生:观看发言

师:是不是地球上的所有地方都有生命(生物)存在呢?

生:(讨论回答)

师:地球上生物生存的空间是有一定的范围的。现在,我们就给地球上生物能够生存的这个范围起个名字,你们认为应该起什么名字好呢?引出课题--生物圈

二、师生互动

(一)生物圈的概念

师引导阅读课文,归纳生物圈的概念: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并且相互间发生着复杂的关系。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足球大小,那么,生物圈就比一张纸还要薄呢!同学们,刚才你们都观看了美丽的地球风景,你们认为生物应该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呢?

(二)生物圈的范围

A、生对照提纲阅读课文理解:

1.生物应该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

2.生物圈的厚度?

3.生物圈划分为几个圈层?

4.各圈层生活哪些生物?这三个圈层中都有哪些生物生活呢?

5、水圈的哪个部分的生物较多?

6、生物圈中的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是截然分开的吗?7、人类的“立足点”。

B、全班分为三大组,每组代表一个生物圈层进行讨论C、分角色扮演

(三)、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师:我们都知道,现在地球的人口已经超过了60亿,人口过多给地球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于是,科学家想了一个办法:把地球上的人移居到月球或其他星球上,大家觉得这种方法可行吗?引入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条件。观察书中的六幅图片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向日葵生长需要什么条件?长颈鹿生活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观察书中12页)向日葵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土壤和肥料;长颈鹿的生活需要食物、水、空气、阳光和温度。

师:现在,请充分发挥你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假如你是其他星球上的一棵草或一只小白兔,你会有什么样的遭遇呢?

生:(分组扮演角色)

三、小结: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生物之间发生着复杂的关系。我们人类也是生物圈的成员之一,但是人类掌握着高度的科学技术,人类的活动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人类凭借自己掌握的科学技术对各个圈层起到破坏作用。这已经引起了全人类的关注。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教学反思——巧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

生物教学中可多处运用角色扮演的教

学方法。如在(七.上)《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节生物圈》教学中,可两次应用角色扮演。一次是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生物的居住环境: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再次是让学生扮演两种生物:不幸落在金星上的含羞草和落在火星上的小白兔,以反证地球生物圈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从环境和生物两方面进行前后呼应,紧扣主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运用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有以下几个优点:

1.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2.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他们喜欢模仿,愿意表演,在集体中展露自己的才华。

3.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认知过程的规律、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生的个性特长的了解。

4.由于现代科学教育,越来越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为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5.教育作为实现人的社会化过程,学生对社会或自然事物的扮演过程,有利于对社会、自然的关心,在扮演的过程中,既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还会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有极大的帮助。

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巧用这种教学方法,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生物教学设计3

1、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亲自实践,从而使书本知识迁移深化为一定的能力、素养,同时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情感价值观。

①知识目标:正确说明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

②能力目标:能独立、规范地使用显微镜,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在认识、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③情感目标: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养成爱护显微镜的习惯,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①教学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②教学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

2、教学策略

作为本册教材中第一个技能性的操作实验,该课内容寓理论与实际于一体,是非常基础和重要的一节内容。但由于显微镜较昂贵,学生之前又没接触过显微镜。过去教师在教学微镜使用时总是把显微镜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步骤、注意事项讲的十分详细,然后才让学生动手,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也不符合新课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理念。结合本校学生生源较好和好奇心强的特点,我试着把本节课设计成自学+讲授+探究课,给学生创设情境,将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为中心,整个学习过程以此为出发点,及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因难在课堂中解决。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和部分探究,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与合作在教师引导下,获得新知与能力的提高,同时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3、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三种标本(写有“上”字的玻片;写有数字的透明纸;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擦镜纸,纱布,显微镜的使用录像带或课件;课前每班培训几名学生,以便课上帮助教师辅导其他学生。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4、教学程序

(1)走进新单元指导学生阅读二单元开语,观察书上细胞彩图,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细胞。

(2)导入新课(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细胞非常小(提示图中物象之所以看的很清楚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而且形状各异。提问,引出观察细胞的工具——显微镜。

5、巩固练习

(1)写有“上”字的玻片标本,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字。

(2)显微镜的'目镜5×,物镜10×,放大倍数是();目镜10×,物镜10×,放大倍数是();目镜10×,物镜40×,放大倍数是()。

(3)如果物像偏左,你应将标本向()移,才能使物像居中。

  课后反思

上好本节课的关键是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和操作,教师最好课前培训几位学生作助手,这样看似麻烦,实际在上课时解决了不少问题,以后的学习中还会用到显微镜,所以在开始就要强调规范操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生物教学设计4

一、教材说明

本课以学生玩葱叶的典型生活经验为切入点,通过做葱叶模型,搜集有关仿生学的信息资料,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仿生,怎么进行仿生 ,知道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的情感和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探究和学习,使学生认识什么是仿生,了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

2、了解仿生过程,尝试仿生设计。

3、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保持强烈的探究欲望和积极尝试和不断反省的探究态度。

2、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学会自我评价尊重他人的想法的相互合作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仿生学的认识,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推动作用。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你知道飞机和雷达是如何被发明的吗?让学生进行课前调查和查阅资料为课堂探究做准备。

2、让每个同学准备10条新鲜葱叶和部分已变得柔软或枯黄的葱叶,观察一下新鲜葱叶和已变得柔软或枯黄的葱叶有什么不同。

3、教师为每个实验桌准备适量的木板、胶水、白纸(16开)2张、砝码1盒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玩葱叶、找发现。

1、导入课题:葱是我们熟悉的一种植物,你知道葱叶有什么性能吗?拿出你准备好的葱叶,利用桌上给出的材料,参考课本插图,玩一玩,看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分组玩葱叶,教师巡视指导,必要时可做一下点拔:我们试试一条葱叶可承受多大的压力?剪成条形再试试,看能承受多大压力,看哪种情况承受压力大。

3、学生讨论、交流玩中的发现。(学生的发现不一定相同,交流的内容也不一样。)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结果认真分析、细致比较。

4、小结:筒形葱叶比剪开的条形葱叶承压能力强。

过渡:其它物体是不是也具有这种特性呢?

活动二、我们来做葱叶模型

2 你打算用什么材料做葱叶模型?为什么?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推荐桌上预先准备的材料。

3 学生动手制作葱叶模型,教师巡视指导。

提示:你做的模型具有葱叶的特性吗?比一比,看谁制作的最接近。

7 检测模型性能。让学生参照课本上的两幅图分组检测,看纸筒和纸片分别承受多大压力。

8 你的检测结果是什么呢?

9 我们如果把葱叶的这种性能应用到日常生产和生活当中,你打算设计件什么产品来为人类服务?

10 学生自由交流。

教师引导总结:同学们进行两项探究,实际上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板书)发现生物(葱叶)性能->根据生物结构特点(葱叶筒形)->建立生物模型(纸筒)->检测模型是否也具有生物性能->研制开发新产品。

教师明确:人们模仿生物的特性,研制产品,这就是仿生。(板书“仿生” )

课外拓展:

1、 你知道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完成了哪些发明创造吗?请你在课下做调查看谁搜集到的资料多?提示学生可参考课本上列举的几种仿生产品。了解他们是根据生物的那些特性研制的。

2、 仔细观察周围的动植物,看你能否得到启示,进行仿生设计。比一比,看哪些同学的发现多、设计的合理。下一节课我们在课堂上展示(可以把生物带进课堂,但要注意保护生物)。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好搜集到的关于仿生知识的资料、信息。

3、 上节课拓展活动2的观察记录。

教学过程:

活动一:了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探索其中的奥秘。

3 让学生汇总资料,小组内讨论交流,作好记录。

4 提问:在生物的启示下,人们完成了哪些发明创造?你知道它是受哪种生物的启示吗?你有什么感受?

5 让小组选代表汇报,教师可适时播放有关视频资料。谈感受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勇于创新。

6 对于“自我复制的机器人会不会失去控制?”这一学生极感兴趣的问题,教师要告诉学生这是许多科学家都在研究的课题,没有定论,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科学探究是永无止境的。

活动二:观察不同的树叶,我们会得到哪些启示?

4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搜集的树叶,观察他们的特点和性能并做好记录,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和猜想记录下来。

5 同学之间交流,这些形状、大小各异的树叶有哪些共同点?(都有叶脉,大都是绿色的等)这些共性有哪些作用呢?(支撑、保护等)

6 根据树叶的这些性能 ,开动你的脑筋大胆设想,进行仿生设计。

自由活动:

一、说发现、谈设想

1、上节课老师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周围的动植物,看你能否得到启示,进行仿生设计。那就请你们谈谈各自的发现和设想吧。

2、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交流自己的设想。教师巡回指导并加以评价。

3、刚才大家谈得都挺好,现在就请同学们大胆设想、制作,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让学生根据观察所得和设计制作,填写表格。

生物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①通过探究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清楚地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生物能造成不良影响。

②设计并完成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实验。

③发展学生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①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使这种认识转变成真正的行动。

②怎样设计科学的探究方案。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h试纸,配制ph为4的硫酸溶液,清水,烧杯,纱布,大培养皿,提醒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应注意的安全事项。

学生:准备食醋,当地的雨水,小麦的种子,查阅资料了解酸雨的成分,收集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实例,准备废电池的浸出液,当地的土壤(非酸碱性的),设计科学合理的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实验方案。

课时分配2课时

--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复习探究的一般过程

根据自己的设计和教师所举的例证,分析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举例指导并帮助学生归纳探究的一般过程。

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①配制雨水模拟液(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的ph小于5.6)

②对比实验

③收集数据

④分析数据,讨论交流

活动一:组间讨论、交流,确定探究酸雨对生物影响的实验方案。

活动二:用食醋和清水分别配制ph为4的酸雨模拟液和ph为5.6的正常雨水模拟液。

活动三:用硫酸溶液和清水配制ph为4的酸雨模拟液。

方案一:分别用食醋酸雨模拟液和当地正常雨水浸泡小麦种子,测发芽率。(若当地雨水为酸雨,则可用ph为4的食醋液与自然酸雨做对比实验)

方案二:分别用硫酸酸雨模拟液和当地正常雨水浸泡小麦种子,测定发芽率。

方案三:分别用食醋酸雨模拟液和硫酸酸雨模拟液浸泡小麦种子,测定发芽率。

方案四:用清水浸泡小麦种子,测定发芽率,并与方案一和方案三做对比。

一周内不断观察各方案中小麦种子的发芽状况,最后列表收集各组数据。

各小组分析数据,讨论结论并验证结论的准确性;全班交流收集到的例证;思索今后我们应该怎么做?

与学生共同探讨怎样配制酸雨及正常雨水的模拟液,尤其要告诉同学浓硫酸对皮肤有严重的损伤性。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硫酸配制酸雨模拟液?

指导学生每一方案全班至少做10组实验以减少偶然性;

指导学生把各个培养皿贴上签标号以免弄混;

启发学生分析每一方案中选择对比液的科学依据。

指导学生设计科学的表格,指导学生收集数据的方法。

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

①准备实验溶液

活动一:组间讨论、交流、确定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实验方案。

活动二:破碎废电池浸泡出的稀释液。

活动三:收集自然的雨水。

帮助确定科学探究方案;向学生讲解制备破碎废电池稀释液的注意事项。②对比实验

方案一:分别用破碎废电池的浸出液和当地正常雨水浸泡小麦种子并测定发芽率。

方案二:把小麦种子分别埋在用破碎废电池浸出液和当地正常雨水浸泡的土壤里并测定发芽率。(若当地雨水不正常,用ph为5.6的食醋雨水模拟液代替)

指导学生做好对比实验,处理好实验后的废弃物。③分析并整理、交流数据列表收集各组数据,然后各组间交流并谈谈实验后的感想。指导学生设计科学的表格,收集数据并进行环保教育。

生物教学设计6

在生物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做好教学反思,这样才能有序的实现学习,实践,获得进步!课堂教学重在准备,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也就是在教学设计中,要有较强的预见性。比如:学生在学习新课和复习课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而且复习课的授课方式不同于新课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学生好奇心,学习动力的调动方法也应作相对调整;考虑到这些问题的,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即时的找出解决的方法,这就要求有非常明确的教学计划。理清思路,对症下药,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针对学生的现有的学习情况,在知识点掌握方面,找出学生原本存在的不足;

2.对考试大纲的准确把握,明确哪些是重点难点,特别是在高考当中常考的热点;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哪些内容只要求做到熟悉这个知识点,而不用花过多精力,加深习题练习,这也是减轻学生学习压力,明确目标的有途方法;

3.在讲复习课时,与新课在授课方式上的区别,如何组织复习课上的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信息等;

4.总体评价。这也是在反思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课后反思,能更清晰地明确,学生的不足与进步,而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哪有更行之有效的方法?总结经验,提升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进步!针对以上问题,根据这一年来的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1.作为平行班的学生,在新课时,仍然存在较多知识点的遗漏,甚至没能完全掌握。比如:减数分裂,孟德尔遗传规律,种群相关知识的拓展。这是许多学生

觉得头痛的问题,无法对相关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或者只会背一些条款,却不知道灵活运用。这也是在第二点中要着重强调的。当然除了这些情况外,还有一部份学生是在学习过程中,掉以轻心,等到高三的时候,想重新拾起课本,加入最后的拼搏。这部分学生有着好学之心,但是知识差距较大。这部份人也是最让老师头痛的人,一方面,我个人奉行着?一个都不能少??有教无类?的原则,但是现实是这部分的学生玩心较重,三分钟热度,需要时时督促。而且旧知识遗漏较多,补起来相对更困难。但是,老师是不会拒绝任何一个有求学之心的人的,所以只能利用平时多关注,尽力帮他们补救。

2.对于第二个问题,也是自己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具体如何解决,也只能说是在摸索中,有了一点小的见解:

首先要通览教材,鸟瞰全局;其次,精读教材,把握两点(重点和难点);再次,泛读教材,这个情况下,就只能靠自己做大量的题,多涉猎。增加参考书的数量,老师只有做的题目,对于最新的题型接触远远多于学生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的解决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也能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调换和补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否差异等。如在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时,就把教材中的排列顺序做适当的调整。

生物教学设计7

一、版本:

人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1

二、设计内容:

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酶的作用)

三、设计理念

在实施新课程中,需要构建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策略。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科学素养。使学生由以前的“学会”到“想学”再到“会学”,“引导──探究” 发现式教学法就是在这种理念下应运而生的,该教学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以“引导──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该理念的运用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协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取,而且更加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问题的推动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四、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1课时——酶的作用,主要探讨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该内容以第4章第3节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中的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以及初中生物学“消化”为基础。学习本节利于“细胞代谢的学习”,利于选修模块中有关酶的应用、微生物发酵、蛋白质提取和分离等知识的学习。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Ⅰ)。

(2)技能目标: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索,按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和步骤,正确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Ⅱ)。

(3)情感目标:①评价自己的实验结果,②参与交流,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维护或修改自己的方案和意见。

3.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确定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酶的作用。

[解决方法]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入酶的学习。通过实验、资料分析得出酶的作用。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都与酶的活动有关,活细胞内全部的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在人体内,大约每分钟要发生几百万次的化学反应,这么多的化学反应之所以能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完全是因为酶的作用,酶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在化学反应中是怎样起作用的?显然应是本节课内容的重点。

教学难点:①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②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解决方法] ①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②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活化能这个名词在高中生物教材体系中是第一次出现,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这个名词都很陌生。化学反应之所以能进行,就是达到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在酶的作用下,原来不能进行反应的物质发生了反应,是增加了反应物的自由能,还是降低了反应所需的活化能?通过实验和类比,必需要让学生理解。

生物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 1. 水滴里的生物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从总体上对微生物进行概述。大体编写结构是: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寻找水中的微生物——再借助显微镜观察微生物——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发展史和概貌。

预期学习结果

1、 能够运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做好观察记录。

2、 知道微生物是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绝大多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3、 了解列文虎克世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观察、人事微生物。

难点:

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教时

1 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放大镜、显微镜、烧杯

学生准备:抹布、水样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情况分析

一、观察水样

引导学生取出水样,交流水样的采集地点,肉眼观察的发现和想进一步了解的知识。

二、用显微镜观察水样

带领学生认识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并尝试用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生物。

三、认识微生物,了解列文虎克

交流用显微镜观察水滴之后的发现,用语言文字或图画的方式记录所观察的现象。了解列文虎克的故事。

四、拓展

了解微生物的分布情况。

1、出示水样,要求学生把采集的水样由瓶子倒进烧杯,提醒保持桌面整洁。

2、请学生观察水样。

3、教师质疑学生发现:水滴里面除了一些肉眼可以看见的小颗粒外还有有其他的吗?借助什么来观察可能会有收获?

4、教师示范用法。强调轻拿轻放。

5、教师强调: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6、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7、简单介绍列文虎克的故事。

8、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到微生物?怎么证明他们的存在?

1、倒水

2、学生有序观察观察,然后进行交流。

显微镜:

目镜(对着眼睛)

物镜(对着标本)

载物台(放置标本)

反光镜(反射光线、

照亮标本)

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标本)

镜臂

通光孔

镜座

3、生按顺序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

4、小组汇报交流,选取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5、学生观察投影中的的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特点。

6、学生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7、请学生小组为单位课后解决。

生物教学设计9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的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我想从以下几个部分来进行我今天的说课,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新教材的生物学,它是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所以把生物圈放在了第一单元,我们知道生物圈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而这个生机勃勃的生物圈主导者是:生物。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是情理之中的事,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生物,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就显得非常必要,所以“生物的特征”便顺理成章地成了初中生物学的第一单元

第一章中的第一节,可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生物学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因为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并掌握了生物的基本特征,才能为以后生物学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课教材内容的按排也独具特色,首先,通过简单明了而又通俗易懂的文字逐一描述了生物的基本特点,符合初一新生的认识水平,达到了过目不忘的效果。其次,每一基本特征都配有学生耳熟能详的相关图片,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学生对生物各种基本特征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参分析,以及教材内容分析,学生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辩认具体事例,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2)举例说明生物的基本特征。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同时提高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的各种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

作为生物之一植物的各种基本特征的理解。

二、说教法

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观察法,同桌讨论,小组合作交流等教学法。在这些教学法的引导下,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与同学一起共同理解了什么是生物,也掌握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也让学生深刻地体验到了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学习热情、学习积极性进一步被激发。

三、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多媒体课件呈现《超震撼----毁灭世界的力量》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导致了自己生存家园的毁灭。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2.多媒体课件呈现本校园景色,老师叙说,我们美丽的校园,是一个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那么,我们怎样来区分生物圈中生物与非生物?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这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生物的特征。

设计意图:对刚入学的初一新生来说,把自己校园当成情景引入课堂,使他们感到非常的亲切,同时让同学们感知到,生物学离我们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学生同桌讨论交流,我们校园里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事物说起,学生容易从脑海中提出生活经验,经过讨论得出校园的生物有:人、树、鸟等,非生物有桌子、黑板、石块等,并根据这些丰富的表像推导总结得出:像人、鸟、树这样有生命的物体就是生物。并且这些问题是在与同桌讨论交流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得到解决的,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结论:生物的概念: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

(三)生物特征的学习

1、创设情境,激起疑问

通过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学生同桌讨论交流,我们校园、教室里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以教室里的学生和课桌为例)

设计意图:学生和课桌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学生能很快的分辨出学生是生物,课桌是非生物。但是让他们找出区别,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人会动而桌子不会动。为此我又列出一组图片让学生分析。所以此环节把学生带入疑惑之中,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过渡语:你若要准确地判断桌子是不是生物?还得进一步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明了的过渡语,引导学生自然过渡到生物的基本特征这知识点的学习。

3、初步感知生物的基本特点

学生根据老师以及学生自己课前准备的各种各样生物实物、以及大屏幕展示的插图,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法,初步探讨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与同学的思维发生碰撞,所以在此教学过程中生物能呼吸、生物能排出体内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繁殖,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等基本特征,不知不觉地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像,获取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为进一步深刻地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打下伏笔。

生物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区别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2.概述安全用药的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以及结合自身经验,提高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活动,树立团队合作的意识。

小编微信上曾经推送过一篇文章《生动理解教学三维目标》,如果不了解回复【教学三维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概述安全用药的常识。

2.理解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难点:

理解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分类。

教学用具

各种常用药物说明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运用谈话的方式,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回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身体不适或诸如感冒、腹泻之类的小病困扰时,通常都是怎样处理的?引发学生热烈的讨论。随后再次发问,询问学生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得这些用药常识以此来对症下药的。我们在使用这些常用药时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呢?以此通过这种方式,引出本节所学内容。

(二)新课教学

安全用药

(1)通过学生对自己常用药的交流介绍,增加常用药及安全用药的使用常识

承接导入的谈话内容,教师再次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回答。

①我们平常用过的药有感冒药、消炎药,还有哪些呢?

②这些病一般都是哪类?治疗什么病的?(属于治疗伤风、感冒、咳嗽、头痛、牙痛等。)

③这些药有什么共同特点?(主要用于治疗或缓解消费者容易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常见轻微病。)

④这些药物我们一般在哪可以购买到?(医院、药店、大超市)

(2)非处方药和处方药

教师利用学生的回答,引出非处方药。(同学们提到的这些家庭中常见的药物,都是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购买,按所附说明服用的药物,我们称之为非处方药。)随后教师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有关非处方药的说明,共同讨论、交流,谈谈对于非处方药的了解。

随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处方药的用处所在。(一些老年病或顽疾,在家里也放有一些常备药,那么这些药与之前的非处方药又有什么不同呢?)教师提出问题之后,顺势引导出处方药的学习。(像同学们刚才提到的一些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之类的药物必须在医院凭医生的处方才能获得,或凭处方由大的药店购得,他们和我们刚刚学到的非处方药不同,我们叫它“处方药”)随后要求学生找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不同与相同。

(三)作业交流

引导学生从网上或者其他途径查找有关安全用药的资料,在下次上课时组织学生交流学习。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日常生活中必须具备一些急救常识,你都会些什么方法?请同学们提前学习一种或几种急救方法。下节课我们一起进行交流学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生物教学设计11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材分析: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属教材新增内容,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在学习方法上,从宏观到微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的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和训练。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2.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3.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教学重点: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初步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课时准备:

学生:确定调查路线,笔(有条件可带放大镜,照相机)

1、知识方面

(1)全面理解健康的定义。

(2)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3)说出保持好身体、保持好心情的方法。

2、能力方面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2)学会保持身体健康的基本方法

(3)学会调控情绪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

3、思想情感方面

(1)关注健康问题。

(2)培养关爱健康、珍惜生命的情感,认识到体育锻炼、做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维护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关系对增进健康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难点:学会调节情绪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准备合适的教学多媒体材料。

(2)、准备学生活动的活动资料卡。

生物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第十册教材中的第课,概括地讲述了近代和现代仿生科技产品,在生物的启示下,人类发明新技术新产品,使学生初步体会这些发明创造的原理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人们在生物启示下,进行发明创造,并自己尝试运用生物的某些特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形成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人们在生物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

教学难点:

根据某种生物的特点,提出小发明的构思。

教学流程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将本节课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 故事导入,阐述课题 对比观察,启迪智慧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奇思异想,交流汇报

一. 故事导入,阐述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鲁班发明锯的故事么?(出示视频)在这里我用鲁班发明锯的故事引入,以此创设情景。目的是告诉学生大自然中形态万千的生物是人类发明创造的启示,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究科学的欲望。 设计意图:通过鲁班发明锯的故事,渗透了人类进行仿生发明创造活动起源于实际需要,得启示于生物特征,服务于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律。

二.对比观察,启迪智慧 明确探究内容后,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在设计本环节时,首先出示图片提出问题:人们在这些生物的什么特点的启示下发明创造出了什么产品?学生思考讨论后,教师给以引导提示。通过对比观察进一步说明人们仿照植物的叶发明了锯;仿造鱼的外形造出了船;根据青蛙的游动创造了蛙泳;根据老鹰的飞行造出了滑翔机。 设计意图:通过对近代仿生科技产品的探讨,使学生理解人类进行仿生发明创造成功的关键在于对生物的构造和功能方面仔细观察和认真研究。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会学。为了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将本环节分为两个步骤:

1、提出 问题,自主探究:这些科技产品有什么优点用 处?分别在哪种生物的什么特点的启示下发明的?

目的:是培养学生在网上搜集资料,用科学的方法自主探究。

2、实验操作,解决问题: A 鸡蛋壳的启示(实验说明)。 B 筒形叶桥(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目的: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讨,从而得出结论:蛋壳凸面朝上时,承受力较大;筒形叶桥不但漂亮而且坚固,省料。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探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四. 奇思异想,交流汇报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止境的,请把你的发明构想说出来吧!在此环节中,我倡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生物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从网上搜集资料。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学生就可以在讨论区中畅所欲言,奇思异想了。 1、出示图片,提出构想(壁虎与变色龙)

2、网上查询,交流汇报(提供相关网址) 设计思路:通过学生的奇思异想,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生物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本节是初中《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观察细胞、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基础;通过制作临时装片,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因此,本节课在本章乃至在整个初中生物教学中,都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安排2课时。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具备一定的显微镜使用基本技能,而且初步认识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思想和一般过程,这为本节实验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但由于七年级学生才步入初中,刚刚涉及探究和实验,在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训练有限,因此,本节课如何在实现训练学生的实验规范和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二者之间达成统一,将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

3、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4、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能力目标

1、通过练习制作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进行观察以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

2、学会画细胞结构简图以提高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锻炼创新思维,初步具有勇于质疑和尝试改革的精神;

3、体验与人交流和合作学习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

1、制作临时装片,并利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2、归纳植物细胞的结构,并明确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

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

[设计思路]

本节的实验教学,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模式,突显实验的“探究”功能,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究式学习,变个人独立学习为多方合作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流程如下:

复习巩固显微镜的使用→创设情境引入实验教学→自学了解常用的玻片标本种类→教师示范制作临时装片→学生动手练习制作临时装片→显微投影展示→交流得失,体会总结制作技巧→评价→再制作→讨论总结植物细胞的一般结构及功能→课堂总结→布置作业→整理仪器

第1课时:探究临时装片制作的基本方法,初步认识植物细胞。

第2课时:观察多种植物细胞,绘制细胞简图,探究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i、复习巩固

ii、教学引入

iii、实验教学

1、介绍玻片标本

2、实验目的要求

3、演示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

4、制作临时装片标本

5、实验反馈,

表达交流

6、观察植物细胞

7、认识植物细胞的一般结构及功能

iv、课堂总结

vi、布置作业

vii、仪器整理

引导学生动手

创设情境: 树叶,头发直接放到显微镜下,能看到细胞吗?大家不妨试试。

简介:装片、切片、涂片。

说明本节实验的目的和要求,鼓励探究和合作。

启发学生观察,要求学生思考每个步骤的作用,并用一个字加以归纳。

老师巡视,引导、帮助,重点发现同学中的创新点,给予鼓励,并提供指导性意见。

同学们的临时装片;引导同学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分析;并作辩证评价。

启发学生用一个字归纳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中的每个步骤。

指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细胞;

指导学生自学教材植物细胞的结构

倾听学生自我总结。

布置课后和下节课的课前任务。

学生操作,复习

得出结论:观察的材料要薄而透明。要先制成玻片标本。

自学、观察了解不同玻片标本的差异。

学生倾听,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

观察思考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针对老师演示展开讨论,对各个步骤的作用及操作方法提出问题。

小组合作进行制作临时装片标本

表达交流实验的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用一个字归纳每一步骤:

擦→滴→取→展→盖→染→吸

反馈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观察结果,描述细胞形态;

自学教材植物细胞的结构,对照所观察的细胞进行结构辨认

明确玻片标本制作的基本步骤。总结植物细胞的一般结构及功能。

明确课后和下节课的课前任务。

整理实验仪器,组长检查。

复习巩固显微镜的使用。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培养自学能力

培养观察、能力。引导质疑。

体验探究过程。鼓励创新思维。

展示并达成正确认识。

培养归纳能力

培养观察能力

培养自学能力

进一步巩固知识。

激发继续探究的热情,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板书设计:

第二节 观察植物细胞

一、玻片标本

切片、涂片、装片

二、实验:观察植物细胞

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步骤: 擦 滴 取 盖 染 吸

三、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细胞壁——保护和支持细胞;

板书设计:

第二节 观察植物细胞

一、玻片标本

切片、涂片、装片

二、实验:观察植物细胞

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步骤: 擦 滴 取 盖 染 吸

三、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细胞壁——保护和支持细胞;

细胞膜——保护并控制物质进出;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细胞质——缓缓流动,可以加速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

液 泡——内含细胞液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

教学反思:

本节课较好地贯彻了新课程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前培训保证了各组成员能在小组内互帮互促,较好地完成实验要求,通过合作小组的评价,有力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合作小组的学习效率,部分学生显微镜的操作能力有待进一步的训练、提高,多媒体的应用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和教学效率。但是内容较多,有的同学对临时装片的制作还存在一些错误的做法,这些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加以训练。

生物教学设计14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生物的有性生殖篇三:第二节生物的有性生殖

第五单元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第14章生物的生殖与发育

第二节生物的有性生殖

教学目标:

1、知道被子植物开花、传粉、受精等过程的基本情况,进一步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2、通过直观教学、动手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通过植物生殖过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并从另一个方面中感悟到生命的可贵、生命的来之不易。

重点难点:

1、传粉方式,

2、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动手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教学过程:

[导入]:演示牵牛花,进一步熟悉花的基本结构,重点突出雌蕊和雄蕊的结构。

[板书]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课件展示]

被子植物开花的基本情况:花萼、花冠打开,雄蕊伸长,花药裂开,雌蕊也伸长,柱头分泌黏液。

[板书]一、传粉

传粉:植物开花后,雄蕊中的花粉就会从花药中散落出来,落到雌蕊的柱头上。

结合多媒体图片棉花和豌豆花的传粉方式并讨论总结它们传粉的不同点。豌豆花在没有开放时,花粉已经传到了雌蕊的柱头上,是严格的自花传粉;棉花是异花传粉。

[板书]传

粉分为自花传粉、异花传粉(普遍)

[板书]异花传粉的方式可分为昆虫传粉和靠风传粉等。根据传粉的不同途径,把花分为风媒花与虫媒花。

[讨论]:假如你是一只小蜜蜂,你会去什么样的花上采蜜呢?(课件展示风媒花与虫媒花的图片)

总结虫媒花的特征:花瓣鲜艳,花蜜香甜等;

风媒花的特征:花粉多而轻,柱头分叉或成羽毛状,并且伸出花瓣外面。(说明传粉并不是很容易的,从而说明生命的可贵)

[板书]二、受精

[课件展示被子植物受精]

请学生参照课本上图片,自己先总结植物的受精过程,然后以链式模式图的形式来边讲边说,老师再补充归纳,具体详见课件。

传粉以后,花粉受到柱头分泌的黏液的刺激,就萌发形成花粉管,花粉管沿着花柱向子房生长,花粉管内有精子,花粉管到达子房,花粉管内的精子与子房内的胚珠中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板书]三、果实、种子的形成

[课件演示果实的形成]

传粉受精后,花的哪些部分会枯萎、凋谢呢?

花萼、花冠、雄蕊、雌蕊的柱头、花柱

不断发育的是:子房、胚珠

子房壁发育成果皮

子房发育成果实

珠皮发育成种皮

胚珠发育成种子

受精卵发育成胚

[探究]

它们是果实吗?

实验器材:胡萝卜、青椒、花生、马铃薯、豆荚、刀片、解剖针

实验要求:1、判断属于果实的是:

2、利用解剖刀等切开果实,进一步掌握果实的基本结构。

问:果实是由()和()构成的,并结合实物找到这些结构。子房发育成果实,但也有些不是这样的,如苹果主要是由花托发育而成的,子房发育的只占了一小部分。

桃子我们食用的是哪个部分?(桃的结构:外果皮、中果皮、内果皮,种子)桃子里有一个种子,而西瓜呢?

一个子房中有多个胚珠,多个胚珠发育成多个种子。

[课后调查]无籽番茄的形成过程。

[讨论]:

如果在植物开花期出现天气连续下雨、刮大风或无风等情况,对植物的繁殖会有什么影响?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讨论回答)

[讨论]:

如果植物传不了粉,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呢?(传粉不能完成,果实、种子不能形成)

由上述可知,传粉受精的重要性,但有些作物在开花后由于种种原因往往无法传粉也就结不了果,这时人们常用人工授粉的方法,给作物传粉,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见图讲述人工受粉的基本方法)

[小结]:植物开花传粉受精后,形成果实和种子完成了有性生殖。

传粉以后,花粉受到柱头分泌的黏液的刺激,就萌发形成花粉管,花粉管沿着花柱向子房生长,花粉管内有精子,花粉管到达子房,花粉管内的精子与子房内的胚珠中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课后探讨]:

植物作为自然界的重要成员之一遍布全球,请结合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实际谈谈植物的果实、花、种子的利用情况。

作业:

完成课本上的1、3两题,。

生物教学设计15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声音洪亮,充满激情)

罗曼.罗兰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学们,你发现生活中的美了吗?

[投影图2-7] 同学们!图片中孔雀的羽毛漂亮吗?

生:漂亮!

师:在你发现美的同时,你有没有想过孔雀的羽毛为什么会如此漂亮?你发现其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了吗?

生活中不是缺少知识,而是缺少发现知识的眼睛。

(展示课件)正如我们平时吃的食物(肉、蛋、奶)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一样,头发的主要成分也是蛋白质。或许同学们会问,头发中的蛋白质与光滑柔亮的发质之间有什么关系?蛋白质起什么重要作用呢?(设下悬念)

师:下面我们就围绕蛋白质展开讨论,首先我们来一起探讨蛋白质的结构是怎样的?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种洗发水的说明书。(展示课件)找出这种洗发水中添加的物质是什么?

生:维他命、氨基酸等。

师:说明书中提及了添加活性氨基酸能渗入头发内层,重组内部结构。氨基酸与头发的主要成分──蛋白质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我们应该怎样描述?

生:氨基酸能形成蛋白质。

师:氨基酸是怎样形成蛋白质的呢?

让我们先对氨基酸的结构有了具体的认识后,再去探讨这一过程!

请同学们观察甘氨酸的结构简式,(展示课件)甘氨酸由几种原子组成?它们分别是什么?

生:由四种原子组成,它们分别是C、H、O、N。

师:(表扬,进一步发问)这四种原子是如何连接在一起的?

生:小的横线

师:(趁机进一步表述,使其更准确)这些小的横线实际上是连接两个原子的共价键。

(发问)与碳原子相连的是哪些结构呢?

生:-NH2,-COOH,-H (预测,只能说出各原子组合,而不能正确说出基团的名称)

师:(加以补充,同时展示课件标明名称)

氨基(-NH2),羧基(-COOH),氢基(-H) (展示丙氨酸结构简式)

谁来告诉我此结构式中哪个是氨基?那个是羧基?它与甘氨酸的不同之处在哪?

生:(踊跃回答)C原子左边的结构为氨基,右边的结构为羧基,不同在于C原子下侧连接的基团不同。

师:(连续再出示缬氨酸、亮氨酸的结构式)

根据对以上四种氨基酸的结构的观察,你能用同一个结构简式来表示出这四种氨基酸么?

请写在练习本上。(学生书写过程中,教师到讲台下巡视书写内容,找出有代表性的写法。如右图。1分钟后,拿学生写的表达式用投影仪展示)

这位同学写的式子能表示这四种氨基酸吗?

生:可以。

师:(展示天冬氨酸)能表示吗?

生:可以。

师:(展示赖氨酸)能表示吗?

生:可以。

师:我们把这个能表示所有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表达式称为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

(继续讲述)依据这位同学写的结构通式与课本上的结构通式作对比,你能找出其中的不同之处吗?

(以小组为单位派一代表发言)

生:①氨基、羧基写法不同;②与碳原子相连的基团用A表示;③A与H原子位置互换。

师:(进一步总结强调)(展示教材中的结构通式)

同学们能否尝试用语言准确描述氨基酸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生:①与碳原子相连的有氨基和羧基,并有一个氢原子与其相连。

师:(补充)R基上能否有-NH2、-COOH?如果有,应该如何描述?

生: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NH2和一个-COOH(这个碳原子还连有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团,这个侧链基团用R表示)。

师:(展示) 是否符合通式?有没有同学对这一描述加以补充。

生:(进一步总结)并且都有一个-NH2和一个-COOH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师:下面我们动一动手,利用手中的材料,做一个氨基酸结构通式模型,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快又好?(2分钟)

(介绍小球代表的原子,至于铁棍、弹簧棍不必提)

生:(举手)最快一组

师:(等待其他小组)。请最快小组派一个代表介绍最快的原因?

为什么用弹簧棍代表 —C=O 的两个共价键?

生: ①小组合作:1个做氨基、1个做羧基、一人做R基、一人做-H与第5个人的C相连。

②已介绍过 —C=O 的共价键与其他的共价键不同。

师:评价学生 ①团队合作精神(像F1赛车的服务队);②听课认真,能把握住问题的中心。

我们进一步观察:所有的原子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生:不是

师:强调这一特点

(二)师:我们已经讲过氨基酸的R基不同决定了氨基酸种类的不同,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约有20种,但是由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却多种多样的,那么,氨基酸如何形成多种多样且分子量如此巨大的蛋白质呢?(启发语气)

,从生物圈到细胞 教学实录

生:蛋白质是由一个一个的氨基酸连接而成的。

师:我们先来学习两个氨基酸分子如何连接在一起的吧?出示课件,提醒学生仔细的观察,同时引导学生思考。2分钟后,任选8个小组中的2个代表到讲台前演示这一过程。

生:(两人演示)1号小组代表手持模型,折下羧基上的-OH,2号小组代表手持模型折下氨基上的一个H,将两个模型连接在一起。

师:(趁机提问)氨基酸分子相互结合的方式是怎样的?

生:(主动回答)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H2O(同时两小组代表演示出H2O分子的形成过程)

师:(总结)氨基酸分子相互结合的方式我们称之为脱水缩合(课件演示,让两代表回原位,老师将连接而成的模型拿在手中,举高)。

问: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建是什么呢?(提示学生思考)。

生:肽键

师:在模型上找出它的位置,并写在纸上。

生:学生积极回答,并展示书写内容( )

师:(手持模型)由这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我们称为什么?

生:二肽

师:课件标出,展示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示意图,第一步,趁机进一步表述。如果再让5号小组的代表将其模型与我手中的二肽连接形成的化合物称它什么?

生:三肽(展示第二步)

师:以此类推,由许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我们称它为什么?

生:多肽(展示第三步)

师:多肽通常呈这样一条很长很长的链状结构,我们称它为什么?

生:肽链(课件标出)

师:(手势演示肽链的盘曲折叠)肽链能盘曲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展示第四步)

生:(加以认同)

师:有些蛋白质是由一条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如肌红蛋白(课件

展示)。有些蛋白质是由两条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如牛胰岛素(课件展示)。有些蛋白质是由四条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如血红蛋白(课件展示)。两条或两条以上肽链形成蛋白质时还需要一定的化学键互相连接。

总结:氨基酸分子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历尽千辛万苦”形成了具有复杂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的。

学习了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也来合成一种蛋白质,合成什么样的蛋白质对人类更有用呢?(启发语气)

早在20世纪初,人们就发现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但是胰岛素在牛、羊等动物体内含量很少,很难通过提取来大量制备,因此,人们梦想着有一天能用人工方法来合成胰岛素。可喜的是,1965年9月17日,我国的龚岳亭、邹承鲁、纽经义等经过艰苦的工作,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为此还荣幸成为诺贝尔奖提名成果,遗憾的是因为提报的研究小组超过了3人而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同学们,我国在生命科学的若干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只要你们努力学习生物学知识,潜心研究蛋白质的奥秘,也许会成为中国诺贝尔奖第一人。

下面我们也来了解一下有关结晶牛胰岛素的知识。根据我们课前搜集的有关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材料,请同学们讨论交流后自由发言,谈谈你对牛胰岛素及其合成过程了解的情况。

师:展示课件讨论内容:体验科技之路。

1.如果你是科研小组的成员之一,在承接这一科研项目之前你需要具备有关牛胰岛素的那些知识?

2.确定你的合成方案?

3.合成之后,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4.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生:根据资料回答

师:展示课件,分析实验结果。

做任何一项科研项目,成功之后要总结经验,失败之后我们也应该及时分析原因,吸取教训,假设我们在合成两条多肽链时,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课件展示)。

① 未严格按照组成牛胰岛素的17种氨基酸合成。

② 未严格按照组成牛胰岛素的51个氨基酸合成

③ 未严格正确的排列顺序进行合成 。

这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

生:不能合成牛胰岛素。

师:合成肽链之后如果没有按照严格的连接方式﹑折叠方式进行,同样也不能合成牛胰岛素。

根据以上讨论,请同学总结出决定蛋白质种类多样性的原因有哪些?

生:(举手回答)

师:好了,蛋白质的种类多种多样,就为蛋白质执行多种多样的功能奠定了基础,蛋白质有哪些主要功能呢?请同学们交流后回答。

生:回答(依据课本知识)

师:(展示课件)总结出蛋白质的五大主要功能。除了这五大功能,蛋白质的功能还有许多许多,请同学们利用课后时间搜集有关的资料。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羽毛、肌肉、头发、蛛丝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这些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这是生命活动的具体体现;细胞内的化学反应离不开酶的催化,这也是生命活动的具体体现;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这还是生命活动的具体体现;胰岛素起信息传递作用,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这又是生命活动的具体体现;抗体具有免疫功能,可以帮助人体抵御抗原的侵害,这都是生命活动的具体体现。

总之,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体现者。(结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