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专业建设下的生物工程论文

来源:范文网 9.39K

一、生物工程发展的主要方针和策略

特色专业建设下的生物工程论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变化,相关的经济发展有了不同的需求。为了使毕业生可以在社会当中贡献力量,获得工作,相关的教学内容也要对着市场的变化为有所调整。目前市场最需要的就是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加强相关方面的人才培养是当前特色专业建设下生物工程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目标。

(一)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

想要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学校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完善,通过系统的完善来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在建设健全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学校要积极的对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并对专业的结构进行优化的调整,使得整体的教学布局更加的科学合理。同时,学校还应当对师资力量进行加强,通过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来提升教育的质量,保障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除了要对相关的教学体系进行优化调整之外,我们还要认识到,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与实践教学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想要加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大力的展开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内容要与经济发展的情况相适应,同时还要与当前的就业形势相结合,通过多个角度的综合考虑来对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规划。在内容方面,要以信息学、工程学、生物学和化学四个基础学科作为核心展开,同时还要将专业的理论与之进行有机的融合。

(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也就是说,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在社会上可以由相对较好的发展。因此,学校要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除了需要让其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之外,还要于是俱进,对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进行一定的了解并学会实际应用。同时,学校也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使得学生在从事各项工作的过程中做到遵纪守法。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当展开各种交流活动和竞赛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意志力、竞争力与合作能力,通过参与活动的方式调动多方能力的运用于发展。

(三)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学技术得以发生,生物工程得以有所成果,其根本都是源于创新。当前我国十分重视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主要场所,肩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当前我国的特色专业建设也特别提出了要对人才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并大力的建设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其目的就是通过健全和整合实验资源,给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平台,推动学生展开实践,帮助学生建立提升创新能力,进而为国家输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给我国生物工程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二、特色专业建设下生物工程的发展策略

(一)将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

在对生物工程人才进行培养的时候,要以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活动展开的目标。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建构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需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特色,同时结合应用型人才所以具有的能力和特点来制定教学方案,在设置课程的是时候,需要将基础性知识和专业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展开教学的时候,应当理论于是实践并重,同时要适当的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在实践教学中,除了要开设实验课之外,还要有对于的实习和创新活动,使得整个培养的方案更加的具体、完善。在实际教学的时候,还应当充分的对学生的个性进行考察,针对不同特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的自主发展的到保护,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也保障了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和教学的效果。

第二,培养多元化人才。所谓的多元化人才,就是除了能掌握生物工程相关的理论和技术,还对生物学、数学、化学、工程学的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可以熟练的使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来辅助生物工程相关工作的展开。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通过建构多元化的教学体系来实现,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应当重视理论的教学,同时也要加强实践的内容,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提升,对能力和知识的范围进行扩张,并与专业的特色作为学生发展的导向不断的展开教学活动。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生物工程是一门交叉学科,同时也是一种实验性学科,该专业的发展离不开众多基础学科和相关技术的支撑,所以在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将多个学科的理?和内容进行融合。

作者简介:王小小(1999-),女,河南省郑州市人,职称:学生,单位:郑州市第五中学,专业:生物工程。

参考文献:

[1]廖威.发酵工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王贵和,吕建国.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的内涵与培养途径[J].中国地质教育

[3]朱高峰,沈士团.21世纪的工程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陆小华,熊光晶,陈珠琳.设计导向的工程教育改革理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5]刘芳,张继和.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J].文教资料

[6]韩新才,潘志权,丁一刚,等.构建化工特色的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

[7]王子贤,马国富,郭顺祥,等.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8]于林,郑成超,刘学春,等.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