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必备【15篇】

来源:范文网 2.22W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1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与答题技巧-借代的表达效果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必备【15篇】

现代文阅读考点与答题技巧-借代的表达效果

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的作用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例如:①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有的人》)

例①中的“石头”,通常用来作纪念碑的材料,这里借“石头”代纪念碑,含蓄地揭示出与人民为敌的反动统治者想名垂后世的美梦终将破灭。

借代的运用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例②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二、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③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④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例③是特征代本体,因为杨二嫂长得细脚伶仃,故称之为“圆规”。例④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三、具体代抽象。

例如:⑤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例⑤中的“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四、工具代本体。

例如:⑥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例⑥中的“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五、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⑦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例⑦中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借代与借喻有相近的地方,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它们的性质却完全不同。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一般地说,这种关系还是相当密切的;

借喻的本体与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人们不过根据它们之间具有的.相似点,通过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迁移突破】

请写出以下各句中的借代词所代表内容

1.她静静地在金黄的草地上坐着,脸上竟有「彩霞的颜色」。

答:

2.衣索比亚是个穷困的地方,到处都是「褴褛的衣、光赤的脚」。

答:

3.半生的漂泊与历练,使他炼就了一双「锐利的眼睛」。

答:

4.昨晚,在「沉睡的森林裡」,我彷彿又看见了童年的那只风筝飞扬。

答:

5.我深深地感动于海的「咆哮」与「无言」……

答:

6.「这条波光潾潾的彩带」,流过几万里,流过几千个世纪。

答:

7.不停地敲打着、探听着,「树医生」始终不会退休。

答:

8.铁幕裡的人民穷尽一生,无非只希望能看见「飞翔的白鸽」。

练习答案

1、生动、愉快的神色

2、穷人

3、洞察力

4、童年时光

5、海的狂暴和温柔

6、河

7、啄木鸟

8、和平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2

语用型考点是近年来中考语文阅读试题中的新型考点,从出题的角度看,有这样一些内容常常在试卷中出现:

1、仿写。如仿照文中第一段的句式,以学习、生活、友情为内容造句。这样的题一般比较好做。

2、提炼。如理解加线句子的意思和句式特点,在下面的横线上再写一个句子,使之适合全文的语境。这样的题着眼于考查语言感受能力,考查对语言规律的认识与提炼能力,同时考查语言运用能力。

3、补句。如请在第三段中补写一个事实论据,又如第4段事例之前缺少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请联系上下文内容,补写出这个句子、这样的题既考分析能力,又考语言表达能力,还考知识积累。

4.扩展。如文中在介绍8级台风时没有描写海上或陆上景物的具体表现,根据上下文,对8级风的情景作一简要描绘,又如情根据我刚安静下来的心,又害怕起来了这一情景,写一段我此时的心理活动。这样的题已带有写段的意味。

应对技法点拨

语用型考点的出题特点是;设置了具体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了解语意,感受语脉,品味语境,作出表达。这些题目,从要求看是写,而实质上是有读有写,先读后写。读写结合。其答题要求分为窄宽两种。所谓窄,就是严格要求按句式进行仿写或者考生自己提炼出句式之后再仿写。所谓宽,就是在句式与字数上没有严格的要求。

1、应对句式仿写题,要做到一定运用规定的句式来写句,或相承,或相对,或转折,或递进,句中的标点、分句的个数与字数都要保持原样,连修辞手法也要一样。

2、应对提炼式的写句题,要先运用提取关联词、提取关键段、分析表达规律等方法对材料中的句式进行准确的'提取,然后再仿句。

3、不论是仿写或提炼式仿写,都要把握好句子的内容,特别是要求运用比喻来写时,一定要注意生动而和谐。

4、应对补写题,要先分析文章中的语言情景,特别是在补写论据时,一要分析文中总说句的要求,看应该补写哪方面的例子,二要做到论证准确。

5、应对扩展题,主要注意语言的顺畅;可用总提分说的段式进行摹写。

语用型阅读就是出题者创造性地将基础知识中的语言运用题移植到阅读材料之中。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3

学生们在享受学期的同时,也要面对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学习。

(一)常见加点词语品析

答题格式: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比较删去前后意义上的差别(删去某词后句子的意思是……,有这个词句子的意思是……);

C。删去后语境有何变化(选用:①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②与事实不符;③太绝对了;④是作者的'一种猜测)

加点词类型:

1、表推测,说明结论或说明对象的特点、某方面的作用不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2、从时间上限制,说明结论或说明对象的特点、某方面的作用在一定的时间段成立,在别的时间段不一定也是如此,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3、从范围上限制,说明结论或说明对象的特点、某方面的作用在某一范围内成立,在别的范围不一定如此,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4、表信息来源,说明结论或说明对象的特点、某方面的作用是根据某一方面的信息总结得出的,在其他方面不一定也成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

5、表约数,说明数量无法确切获得,是估计得出的,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6、表程度,表明说明对象的作用大小(比如处于首位)

(二)筛选题:从文中确定关键词或中心句作答

(三)选择题:一定将每个选项涉及的内容都还原到文中去,不凭印象作答

(四)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答题格式:此句用何种方法表明了此句的说明对象的何种特征(说明文常用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引名言等);此句用何种论证方法表明了何种论点或观点,对中心论点起到了何种作用,在文中起到了总结,总起,过渡、强调,使形象、通俗易懂等作用(议论文)。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4

误区一:没有读懂文章而匆忙答题。

在中考中,由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多同学在做现代文阅读题时,对文章的阅读走马观花,甚至一目十行,导致对文章感知出现了感而不知的现象。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文章的思路时什么?中心思想时什么?这些都表述不清或表述错误,更谈不上对文章精细而深刻的理解。试想在这样情况下去答题,又怎么能不失分呢?

【对策】在解答之前,必须花一定的时间读两遍文章。第一篇速读,快速浏览,了解各段大意,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整体感知问题——概述内容、理清思路、归纳主旨。第二篇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每一段,感悟一些重要的句子和段落,领悟文章主旨。在阅读时要找寻文章的关键句,即体现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的句子,尤其时文章的开头句、比喻句、过渡句等。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在其中。

误区二:审题不清,答非所问而“吃力不讨好”。

不少考生由于紧张、急于求成而造成了审题错误,看不全题目要求,或者看不清题目中的重要信息,就去答题。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有时题目不仅显示答题区域,还能显示答题方式,要站在命题人“问”的角度去答题,问什么答什么,不要答非所问,最终“吃力不讨好”,丢了时间又丢了分数。

[对策]面对题目,心要静,要沉住气,仔细审题,明确题目要求和重要提示,要养成用笔圈点题目中主要信息的习惯。如题目中常出现“联系上下文,说说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从全文看,最后一段能不能删去,为什么?”“对画线句子,请你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各有什么作用?”显然,“联系上下文”“从全文看”“从结构和内容”等都是主要信息,要求学生一定注意,它既是答题的要求,又是答题的依据。因而对题目必须仔细推敲,切不可粗心大意,仓促解答。

误区三:脱离语境而主观臆断答题。

在阅读中,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及作用,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品析句子的表达作用等语言类题目也是基本的阅读考题。不少考生只看到词语的浅层意义(本义)而忽略了其深层意义(语境义),对句子的理解也是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不去分析句子的意义,不注意段落的结构层次,不注意联系句子的上下文和全文等,解题时仅凭主观感觉来猜题。如此失分也就难免了。

[对策] 我们知道,文中的每句话、每一段归根到底都指向文章的主旨。所以,词语、句子都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特定的语境义,因而解答时,必须还原它的语境义,在词句所在的`具体语言环境中来正确理解。必须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答题原则。具体地说,理解词句的含义及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理解词句的本义。(2)联系描写和修辞的角度,了解其表达作用。(3)联系上下文提供的语境,理解其隐含义。(4)必须依据全文的内容及中心思想和感情基调领会词句的语境义。经过这样的“左思右想”“上下求索”“前后勾连”,才能准确而全面地答题。

误区四:在“归纳”方面,顾此失彼,以偏概全。

在现代文阅读中,对归纳能力的考查也是一个重点。如对文章的内容、情节的归纳,对人物形象的理解等。面对这些考题,不少学生只抓住局部而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因此答题时很容易犯的错误不是把答案写错而是答案表述不准确、不全面。如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往往复杂,而考生只盯住人物的某一件事,单一片面地理解人物,“只见一斑”地去分析归纳,这显然会失分。有些句子含义要在对比鉴别中才能理解。有些题目虽然从某一段中提出,但要联系上下文和全文才能答全。如(20xx年扬州卷)《那一扇门》有一道题:从内容上看,“邻居们防他,就像防一条带着传染病的狗”这句话有什么作用?70%的考生只是就句论句,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人们对少年的提防和厌恶。考生忽略了此句在全文中的作用,答案应增加为:联系全文看,这里用邻居对少年的态度反衬老人对少年的信任和帮助。考生往往顾此失彼,答题要点归纳不全,失分严重。

[对策]1、要有耐心,要细致入微地读文章。2、正确把握文章的要点和主旨,把握解答的大方向。如记叙文要抓住主题思想、人物的思想性格、行文思路。说明文要把握说明对象及对象的主要把握说明对象及对象的主要特征和文章的结构特点。议论文要善于抓住中心论点、论题的要点和本质,理清论证的结构和思路。3、归纳时要善于多点思考,多屋归纳,对比思考,横向纵向联系。4、放眼全篇,以抓关键句、主旨句、过渡句、议论句等为突破口,然后用简洁的语言,主次分明地表达出来。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5

兀自飞行的鸟儿常常会令我感动。

在绵绵细雨中的峨眉山谷,我看见过一只黑色的孤鸟。它用力扇动着又湿又沉的翅膀,拨开浓重的雨雾和叠积的烟雾,艰难却直线地飞行着。我想,它这样飞,一定有着非同寻常的目的。它是一只迟归的鸟儿?迷途的鸟儿?它为了保护巢中的雏鸟还是寻觅丢失的伙伴?它扇动的翅膀,缓慢、有力、富于节奏,好像慢镜头里的飞鸟。它身体疲惫而内心顽强。它像一个昂扬而闪亮的音符在低调的旋律中穿行。

我心里忽然涌出一些片段的感觉,一种类似的'感觉;那种身体劳顿不堪而内心的火犹然熊熊不息的感觉。

后来我把这只鸟,画在我的一幅画中。所以我说,绘画是借用最自然的事物来表达最人为的内涵。这也正是文人画的首要的本性。

画又是画家作画时的“心电图”。画中的线全是一种心迹。因为,惟有线条才是直抒胸臆的。

心有柔情,线则缠绵;心有怒气,线也发狂。心静如水时,一条线从笔尖轻轻吐出,如蚕吐丝,又如一串清幽的音色流出短笛。可是你有情勃发,似风骤至,不用你去想怎样运腕操笔,一时间,线条里的情感、力度,乃至速度全发生了变化。

为此,我最爱画树画枝。

树枝千姿万态,皆能依情而变。树枝可仰,可俯,可疏,可繁,可争,可倚;惟此,它或轩昂,或忧郁,或激奋,或适然,或坚韧,或依恋……我画一大片木叶调零而倾倒于泥泞中的树木时,竟然落下泪来。而每一笔斜拖而下的长长的线,都是这种伤感的一次宣泄与加深,以致我竟不知最初缘何动笔。

至于画中的树,我常常把它们当作一个个人物。它们或是一大片肃然站在那里,庄重而阴沉,气势逼人;或是七零八落,有姿有态,各不相同,带着各自不同的心情。有一次,我从画面的森林中发现一棵婆娑而轻盈的小白桦树。它娇小,宁静,含蓄;那叶子稀少的树冠是薄薄的衣衫。作画时我并没有着意地刻画它。但此时,它仿佛从森林中走出来了。我忽然很想把一直藏在心里的一个少女写出来。

最能寄情寓意的是大自然的事物。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6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特殊含义(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常用阅读理解答题方法

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1】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①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②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③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2】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②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③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④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⑤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7

导读:

小编整理了关于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以供同学们参考,也希望同学们在现代文阅读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考点点拨】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要“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训练理念】

在掌握三大实用文体和主要文学体裁的最有用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着力解决好以下五个理念问题:

1。阅读训练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其主体是学生。因此,要从教师出题学生答、教师讲答案学生死记硬背的灌输主义的误区里解脱出来,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三维互动教学机制。

2。阅读训练又是一个情感活动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摆进去”,同作者、作品中的人物“同哭同笑”。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情感体验,形成感情共鸣,才能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有所感悟,受到思想启迪,获得审美享受。冷眼旁观,无动于衷,是历年中考记叙文阅读失分较多的`根本原因。

3。阅读训练还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要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敏捷性、准确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创造性,教会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比较、联想、想象等思维方法,提高聚合思维和辐散思维的能力。

4。阅读文本更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从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接受教育的误区中解放出来,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教师予以点拨、指导和帮助,要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5。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先决条件。要教会勾画、圈点、摘录、批注、列提纲、写提要、网上浏览、下载资料、整理加工等阅读方法。

【解题过程和方法】

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和从形式到内容、从内容到形式的一般规律,施行“四步阅读法”:

1。通读选文,尽力整体感知。通读后要反复揣摩,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这个关键就是记叙文中的中心思想,说明文的说明对象的特征,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初步解决“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的问题。抓住了这个关键,就抓住了阅读的“纲”,就能明确阅读的思维方向,带起全文的阅读。这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是理清选文的思路,把握选文的大体结构,获得整体印象。第三个层次是初步探究选文写法的突出特点和语言的明显特色。能感知多少就感知多少,以感性认知,获得初步印象为主,不求全,不求深。这三个层次不是并列关系,而是第一个层次统摄下的层递关系,以第一个层次为主。

2。缜密审题,明确解题要求。认真读题,抓住关键词语、提示性词语、规定性词语,准确地理解题意,明确解题要求。

3。局部探索,深入品读细部。带着问题,融入感情,精读相关内容,边阅读边思考边勾画,搜集信息。根据解题要求,处理信息,或概括,或综合,或分析,或比较,或揣摩推断,或联想想象,确定答案范围。紧扣解题要求,推敲、组织语言,准确而完整地写出答案。

4。整体检验,确保准确无误。返回整体,从整体内容、结构、写法、语言与局部保持一致性的角度对答案进行检验,发现“龃龉”,立即修改,以确保答案准确无误。

以上,第一步是关键,第二步是条件,第三步是重点,第四步是保证。四步联动,有机结合,辩证统一,就能收到预期效果。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8

怎样读懂文学类文本:

边读边画出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词句,画出文中表明文章结构的词句。议论性文章特别要注意论点和结论,叙事性文章看画出的词句就能理清这篇文章的情节结构。第二遍阅读时可以只看这些画的词句,寻找答题的区位,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案位置,根据分值和字数限制来组织答案。第三遍阅读主要是核对答案是否符合主旨和题旨。

【名词术语及概念性试题】

如果是揭示概念的特点,要根据该词语出现的具体语境来剖析它的具体含义,这必须与句子联系起来考虑,如果是概念间的区别,则要依据语境来判断几个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就要与句群和段落联系起来。一般来说,作者会在一个词语(概念)出现的前面或后面做具体的阐释,或者换一种说法揭示它的内涵。命题者既然出了这个题,那答案就一定在原文中。答题时要找准原文中相关的句子,一般只需在词语的附近找答案即可。

【关键性语句试题】

对于此类题,做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者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章意旨的.大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解题时才能披文入理,析文入情,瞻前顾后的根据其语段的"形",深入领悟其语句段的"意"。

【信息筛选性试题】

解决本类题时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找依据,抓因求果找到理由,因为此类题答案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分散的,或像蜜一样蕴含在花蕊里,或像珍珠一样蕴藏在蚌壳里。在做这一类题时,一定要抓牢题目的具体要求,根据要求要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一点一点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再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归纳主旨性试题】

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清理文思的题型】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明白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就在你的眼前了。

【审美鉴赏性试题】

这一类题要求我们能分辨出文章语句段落的表现技法,领悟其表达技巧,审视其艺术效果,把握其独特风格。例如:问你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格(大纲规定的八种),有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上,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有何作用;文中哪些词语用得如何巧妙;文章构思上某一点或几点妙笔好在何处;文章的整体风格(豪放、婉约、明朗、含蓄、雄壮、纤巧等),文章所表现的情况(喜悦、哀婉、明快、灰暗、悲壮等)是如何展示的;等等。其实,审美鉴赏题还是在于理解文意。

【综合探究题】

总体建议:

(1)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初步掌握全文意思。

(2)如果有选择题,先做选择题(往往落足在对全文思想的把握上),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后再做其余三道题。

(3)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尽量在原文中找,不提倡自作聪明,勉强用自己的话概括。目前推断至少有一道题目是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而且往往是第一题,一分不能丢。

(4)实在要概括的题目也请注意分析题干及分值设置,推断得分点。找到原文中出处,前后兼顾,整体把握。

(5)字迹工整,写满为止。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9

①结合原文。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还没有完全提升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层次,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同时用原文作答也有利于阅卷中形成比较统一的评分标准。所以,回答主观题时要尽可能的用文章中现成的词语或句子作答、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或综合连缀文章中的词或句作答(从全文来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

②筛选原句。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有效区间。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再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具体的方法有:

A、善于利用文中词句。答案所涉及到的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就能抠出答案来。当然找出的词语、句子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需经过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比较接近标准答案。

B、选用恰当的句式。这就是怎么问就怎么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有时在原文摘取的句子中有答案所需的内容,但不能从命题者所问的角度作回答,如果直接使用会使回答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因此,一定要紧扣题干的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排列组合,特别注意到用句式的变换来重组,使之成为与命题提问角度一致的契合要求的答案。

C、精炼的表述语言。这对于受字数限制的表述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于高度概括的题目,当我们筛选整合好文中的相关信息之后,要把具体、形象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的语言;对于解释、阐述、评价性的题目,我们可删去描述性的修饰语,较长的限制语;或合并同类项,或改字缩词,或使用指代词,使语言的表述高度浓缩,以符合题目的要求。

③审清题干。

A、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把握思路、组织语言。遇到题干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题干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B、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理解和分析的对象,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④组织语言。

A、全面概括具体内容。所谓具体的内容,一般指命题所涉及到的信息区域,它可以是一个小节,可以是两个小节,也可以散见于全文的相关区域。概括就是根据命题要求,运用求同思维从不同的信息区域,抽象出相同点,化实为虚,化繁为简。其实这是一个分析综合的过程。有些考生由于寻找相关信息的失误,而导致概括的内容完全脱离命题的要求;由于掌握概括方法的不当,而导致概括的内容抓了次点而丢了重点,或不够全面。由此可见,教会学生准确寻找相关信息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在概括中注意到概括角度的一致性,涵盖内容的全面性,就能减少答题的失误。

B、准确解释含蓄内容。所谓含蓄的内容是指阅读中需要理解的重要语句、疑难语句、有言外之意的语句,这些语句有的是文眼或警策句,有的内容深奥、隐晦,有的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其含义的深广、内容的蕴藉,使人扑朔迷离难以准确把握,望文生义往往就会陷入泥潭。要准确、明白地解释清楚这些含蓄的词语或句子,必须依靠语感去揣摩,联系语境去辨识,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相关背景去领会,而联系语境挖掘其隐含的信息是根本途径。

四.解题示例

抒情散文借景抒情主旨:景之特点与人之情感相通处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一一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自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象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入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解析]

第一步:定内容,定文体

1.定内容。题目《江南的冬景》,读开头、结尾以及中间各段的开头结尾部分,可知这篇文章正如题目,写的是江南的冬景。读作者郁达夫,联想学过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从而略推本文的风格。

2.定文体。以上的分析,可以基本确定,这篇文章是一篇写景的散文,在下一步的研读中,就要注意体会江南的冬景有什么特点,从而确定作者的感情,即文章的主旨。

第二步:定结构、定中心、定特点

3.定结构。本文的题目是江南的冬景,开头写的却是北国的冬景,接着写江南的冬景之美,从地质到河港到一天中冬景的变化。即:北国之冬景江南的冬景:地质,河港,一天中冬景的变化。

4.定中心。文章中并无直接地抒发感情的句子,但从作者对景色的描写中,能够体会出作者对江南的冬景的喜爱之情,联系《故都的秋》的描写手法,可知这种喜爱之情就是文章的主旨。

5.定特点。文章借景抒情,完全把情融于景中,这就是本文的特点。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10

文学作品中常会出现一些主体对象之外的景物,这些景物描写,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经过了作者的主观选择,赋予了它们特定的含义,因而具有相应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注意这些景物出现在哪种文学作品中,是写景状物,还是叙事记人。第三,要注意景物描写在文章中出现的位置,是开头、结尾还是穿插文中,从结构上看也有特定作用。高考中一些试题便是特意为景物的作用而设置的。那么,这些试题是如何设计的?景物在文中究竟具有哪些作用呢?

【题型透视】

1、归纳景物的特点。首先要明确这一景物描写中具体有哪些景物,或者同一景物中从哪些角度写的;其次要紧扣作者描写景物的词语,特别是动词、形容词、副词和数量词。答题时有的只需简单概括,或提炼作答。

2、说明景物描写的作用。在明确景物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标题、文体和原文内容,注意景物出现的位置,便能进一步从内容上、结构上明确其作用。

3、归纳景物描写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常见的修辞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表现手法则可以从结构、描写、抒情等方面进行归纳,明确这些手法和相应的作用,结合原文内容和文体,能顺利解答这类问题。

4、明确景物的特定意义。景物的特定意义有比喻义、哲理义、象征义等,文学作品的意义往往不会明说,需要读者通过对整个文章的理解去发掘和揣摩。

【备考策略】

一、抓住关键词语,明确景物特点。

作者描写景物会展现其特点。同一场景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各用什么词语来修饰或形容它们;这些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的词语,突出了景物哪一方面或哪些侧面的特点。明确了这一切,便能较轻松地回答问题。

【例1】(易云武《塔上的树》20xx年天津卷)船泊码头,便要去仔细看这幅山水泼墨,它是一座七层古塔,虽然已老态龙钟,不单砖石风蚀斑驳,而且所有的塔角翘檐都已破损残缺,仅仅剩下三只寂寞的风铃,但已哑然失声,惟有被香烛熏烤得髹黑的塔门及残存于地缝里的灰烬,才表明也还有人来此祭祀,因此我想,它的存在不过是一个凝固了的历史故事罢了,在湘西山区,这样的故事也还多着呢。

本文第2自然段中古塔的老态龙钟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解析】这是本题的第一问,要注意作品是用哪些词、从哪些方面写塔的特点的。对象上,写了砖石、塔角翘檐、风铃、塔门和灰烬;用词上,用风蚀斑驳写砖石,破损残缺写塔角翘檐,用三只寂寞和哑然失声写风铃,还用惟有被香烛熏烤得髹黑写塔门,用残存于地缝里写灰烬,突出了景物破败、荒残、寂静的特点。

【参考答案】砖石斑驳,塔角翘檐破损残缺,风铃失声,突出了景物破败、荒残、寂静的特点。

二、明确描写手法,结合位置解答。

描写常采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以突出景物的特点和其内在的含义,因此,结合各种修辞和表现手法的作用,联系文体和具体内容,考察景物描写在文中出现的位置及其作用,能较好地解答这类的试题。

【例2(埃·格林《晚秋》20xx年江西卷)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瓦萨卡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

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轻盈地飘落到地上。

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解题透析】文章的行文构思,可以先看标题,开头和结尾,再看文章大意。本文标题是晚秋,而首段写的是晚秋的景色及他的心情。结尾又提到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自如了。景物描写一般情况有点明季节,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等作用。这里景物描写主要作用显然是为了设置悬念,引起下文,推动情节发展的.。

【参考答案】①结构上的作用:点题,与结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②内容上:设置悬念,便于展开故事情节。

三、明确基本用意,多方鉴赏归纳。

景物描写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对于较为笼统的鉴赏题,考生往往觉得难以下手。其实,只要注意景物本身的特点,明确它所代表的意味或气氛,并注意景物描写在塑造人物和展开情节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关注相应的表现手法,再联系上下文,便可以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了。

【例3】(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第9车厢》20xx年浙江卷)我不知道这次行车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只是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听这么长时间呀?然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半天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到底在卧铺到哪儿了。(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第9车厢》)

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解析】本文为叙事作品,而题目要求的是鉴赏,因此,需要多方考虑其作用。如景物特点展示了作者创造的氛围,景物出现的位置揭示了内在意义,而景物与人物的关系则起到了烘托和对比的作用。这样就能较为全面地欣赏答题了。

【参考答案】①光秃秃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空旷、荒芜、凄清的氛围;②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③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残,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对照。

四、挖掘景物内涵,明确深层意义。

一般地说,景物描写既然是作者的主观选择和创造,必然有一定的内涵。至于它属比喻义、哲理义、象征义中的哪一种,需要对内容深入挖掘,全面理解并加以解答。这类题往往是某一主体景物的作用,在此不予赘述。

【实战演练】

迎风冒雪访雪芹张梦阳

①从温馨、宽敞的新居走出来,雪下得正紧。虽然算不上鹅毛大雪,却也纷纷扬扬从苍茫的天宇间落将下来,搅得满世界白皑皑的。雪花拂在脸上,凉飕飕的。我迎风冒雪朝北走去,去往北京植物园的曹雪芹故居,朝拜心中的雪芹。

②为什么晚年要迁居到西山枫林来住?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希望离曹雪芹近些。所以11月初刚一安居,立即就去看望他。那是霜叶红似二月花的深秋,故居掩映在如火的红叶中分外妖娆。迁居前我也曾在烟柳刚透绿芽的早春来过,故居墙根的霜痕正依稀见绿。繁花似锦、姹紫嫣红的夏天,我又曾多次在故居门前的古槐绿荫下悠缓地品茗沉思。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扣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一年四季来这里,都会感受到雪芹黄叶著书时的氛围,然而最能体会出真谛的还是冬天,在迎风冒雪的荒寒寂寞中方能对曹雪芹当年的创作心境产生刻骨的体验。

③鲁迅曾经感谢他的父亲不善经营、穷了下来,所以才使他在从小康坠入困顿的途路中看见了世人的真面目,写出了近代最深刻揭露世人灵魂的文集。同理,如果曹氏家族不遭遇抄家厄运,少年曹雪芹不在燕京体味世态的炎凉,又在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艰苦环境中黄叶著书,而是仍然在灯红酒绿、温软甜香中过阔少爷的生活,也绝对写不出《红楼梦》。当然,倘若他们都未曾阔过,未曾经历上下的波折、冷热的反差,而是始终在贫穷中度日,也不可能有现在的成就。这两位中国近三百年来最伟大的文学家的人生历程是这般相似,都有如从火热的夏天,骤然间落到严寒的冬季,恍然感到痛彻肌骨的寒冷,于冷暖反差中品味人世,从而体察深切,思考深邃。虽然冬天的公园没有人去,但是要体会鲁迅、曹雪芹的心境,最好是冬天。

④雪下着,已经很厚的白雪在脚下发出吱吱的响声,雪花拂在脸上,凉嗖嗖的。看见香山下的植物园了,层层树海都覆盖着白雪的衣被。看见黄叶村了,铁丝般的柳树枝条在雪雾中显得迷迷濛濛。看见雪芹的塑像了,头上肩上蒙了一层雪,眉头紧皱,低头沉思着什么。卧雪黄叶村,红楼梦无休。我感到,雪中的塑像才最真切地表现了曹雪芹的形象和神态。因为雪芹正是在冰雪料峭中思索人生,在风雪刺骨的寒夜里写他的《红楼梦》的。而这时写出的文字,是将身外的冰雪转化为心中的彻冷,再化作对这人世的冷察,化作不朽的华章,倒更是呕心沥血的切肤之作。雪芹,实在是离不了雪!他就是雪中的芹圃。难怪他魂归去时,也是冰天雪地之际。

⑤我点了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继续迎风冒雪在雪芹塑像前徘徊,在古槐下伫立,在故居周围疾走,恍忽中似乎看到曹雪芹的魂魄在这山水间徜徉

⑥或许会有人说,黄叶村压根就没有什么曹雪芹故居,甚至于也没有什么著书的曹雪芹,只有抄写勤。你所心仪的去处其实是子虚乌有的太虚幻境。也可能吧!但其实,很多文化人物都是精神性的,对大多数人来说,毋庸过于较真。就让曹雪芹和他的黄叶村故居活在我心中吧,我时时感到雪芹就在我的身边,给我讲述着他的人生阅历,讲解着他用生命铸成的《红楼梦》,讲诵着天地宇宙的真经,激励我永远无休止地向更高的思想和艺术境界攀登。

⑦雪下着,已经很厚的白雪在脚下发出吱吱的响声,雪花拂在脸上,凉嗖嗖的。我在迎风冒雪中深切感到了人活天地间的充实与幸福(有删节)

1、第②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雪芹的故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第④段中,作者是如何展开描写的?

3、第④段和第⑦段中,作者两次写到雪下着,已经很厚的白雪在脚下发出吱吱的响声,雪花拂在脸上,凉嗖嗖的,请分析它们的写法和不同的作用。

【参考答案】

1、主要运用衬托手法。通过自己一年四季拜访曹雪芹故居的不同感受,突出冬天的拜访最能体味到曹雪芹当年的创作心境;也为本文重点写冬天的拜访,获得最深刻感悟作铺垫。

2、作者按照行踪,由远而近,依次描写了香山植物园中覆盖着白雪的树,黄叶村雪雾迷迷濛濛的柳树枝条,以及头上肩上蒙了一层雪的雪芹塑像。突出雪中景物的特点,点明了时令,照应了题目,并渲染了环境气氛。

3、两处内容,同样是作者描写自己在雪中的行走,突出的是雪的厚度、声音和作者对寒冷的具体感受,照应了题目,突出了拜访的时令特点。但写作目的不同,前者主要是突出迎风冒雪前往时的情状,与本段后文写雪芹的塑像作铺垫,说明雪中的塑像才最真切地表现了曹雪芹的形象和神态;后者则是照应末句,反衬拜访雪芹后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宁静。(一叶飘然烟雨中的blog)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11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二)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三)问答题型、常规答题术语及技巧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文段中主人公的判断:

原则:必须依据本文的主题。例如:《孔乙己》——“孔乙己”。

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的“我”等于作者本人;而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12

现代文阅读在中考满分120分的卷面中占据1/4的比重,其重要性显而易见,而这一块的提高也是最需要花时间和下功夫的。它需要语感和技巧两方面的配合,而贯穿其始终的是一条基本的解题思维或者说答题思路,在有效思路的引导下才能做对题目,这一思路需要我们在平时有意识的训练和强化,在此,将基本答题思路做一归纳分析。

阅读的基本思路是分别从整体和细节两部分掌握一篇文章,而这两方面是分步进行的,两遍阅读分别完成这两个部分。

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第一遍整体略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整体意思;同时凭借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阅读速度可以稍快)。文章整体意思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文章的大致内容。5W+1H(who,when,where,why,whathow)也即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文章的脉络结构。表层结构是指事件的行文结构,即分为几个自然段,哪几段是一个意思,讲述一个主要内容,这样的大段有几段,即可知道一共讲述了几件事,或是几个方面,做到对文中事件心中有数,了如指掌;深层结构是指事件背后的感情线索,即每一个结构层面上的感情发展程度,这对于理清作者情感思路,以致最终找到文章主旨非常有帮助。

(3)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在完成前两步的基础上,通过对事件的了解和作者感情的分析,得出这篇文章的通篇情感倾向,价值取向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或者阐明的道理。

以上是读第一遍文章时需要从整体上获知的三方面信息。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文章细节关键信息的获取方法:

(1)找特殊位置的语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过渡句以及独立成段的句子都需要高度关注,这些句子会直接、间接的表明中心主旨及作者的立场;

(2)找特殊含义的语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这些句子往往和语句赏析或者段落作用一类的具体感知题相结合,所以在通读时要对这类句子在内容和结构上格外关注;

(3)找含有关联词的语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虽然……但是……,因为……所以……,何况,然而)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情节的突变,作者的观点、文章的深层次内容、以及有特殊内涵的词句。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当中。

当把这两点完成之后,接下来就是结合题目要求,理清要点,加工改造,概括提炼,认真答题。

答题时有这样几点注意事项:

1、审清题目,学会引用原文。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出答案认真的写上。没有要求引用原文的,但是原文概括已相当简练,可以引用或者以近义词来变换其中的某些词语,进而保持原文原意来替换。

2、细读全文,提取关键信息。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但是要学会提取原文中的关键信息,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是必须准确表达中心主旨或作者情感时,要学会有效提取,并进行相关剪辑、概括、重组、归纳。

3、浏览分值,组织语言作答。先根据分值理清要答几个要点,再作答。答题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含文中对应的关键词句,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

以上是在做阅读时的一个基本思路,平时要按照这种思路多做练习,反复训练,才会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和意识,在考场上应对自如,在答题中滴水不漏。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13

一、要点充足法题

解答主观性阅读,首先要看清该题的分值。一搬来说,超过2分的题,其答案往往有两个以上的分值对应点,答案起码有两个词语或词组或句子。例:(20xx长春)《失去的书桌》(3)作者详写了与书桌有关的哪几件事?(3分)

答:⑴在书桌上写下辱骂李老师的话;⑵在书桌上画画;⑶书桌保住了孩子的性命。

这就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章,力争涵盖全部要点而没有遗漏,使答案完备。

二、依文解题法

近几年中考题中主观性阅读题的答案,特别是考查对关键性词语的正确理解、判断等题目,其答案往往就在原文中,因为出题人是“依文设题”,答题也应“依文解题”。做题时排除多余的无用信息,保留有用信息的语句。如果无明文规定,答题时要尽可能利用或者摘录原文中的语词和句子作答。例:(20xx重庆)《梦幻视觉“水利方”》(5)有人担心“水利方”的外层薄膜容易堆积尘土,影响美观,请你根据选文内容对此作出回答。

答:“水利方”的外围采用新型的环保能ETFE(聚四氟乙烯)膜材料;又奇妙的自洁功能,不沾附尘土,风一吹,土就走了。

可见,尽量裁取原词原句即用“依文解题法”作答,是获得分数的一个好办法。

三、归纳重组法

有的综合题的答案分散在一段或者几段文字中,很难找出现成的原话,这就需要根据题意要求,首先提取有用的信息,然后根据需要对原话或原文中的`某些词语加以改造、组合、压缩、变换进行“归纳重组”,最后作恰当规范地表述就可以了。

例(20xx重庆)《别踩疼了雪》(1)阅读全文,说出女儿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答:在女儿心中,雪花是妈妈变成的,通过看雪找到与妈妈的联系,以此怀念妈妈。

四、专业术语法

有的题干中明确规定不得用原文中的原词原句回答,这就需要在整体把握段篇或完全理解上下文语境的基础上,用自己平时掌握的符合语文专业要求的说法,说清自己读懂文章后的各种结论和感受。

例如:(1)对考题中要求回答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这类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可以从文中的位置入手结合表达方式来进行回答。

在文章开头,内容方面:(议论、抒情)开门见山,开篇点题(主旨、话题、论点);(描写句)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地点,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等。结构方面:或总领下文,或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记叙文),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记叙文)等。

在文章中间,内容方面:(议论、抒情句)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抒发作者的感情等。结构方面:承上启下(过渡);概括分论点(议论文)等。如果句子单独成段,还有强调作用。

在文章结尾处,内容方面:(议论、抒情句)点明(强调)中心,深化(升华)主题(记叙文);归纳总结论点(议论文)。结构上:照应题目、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

(2)对于品位词语的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答:

第一,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第二,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第三,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对于鉴赏句子的题,可以从修辞方法入手。首先指出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然后从修辞的作用来回答。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描写事物、表现对象的特征(表现了人物或作者的感情)。

排比、反复:增强语言气势,强调了对象的特点(记叙文、说明文),作者观点,感情(议论文、记叙文)加强节奏感。

反问、设问:强调某些内容,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注意:一定要结合原句来回答。

(4)写作手法方面,就应重视“欲扬先抑”、“象征”、“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说法。

五、整体把握法

这种解答方法需要整体阅读,突破本句和本段,充分把握条件,将思路放开,做到瞻前顾后,认真寻求照应,以便迅速而准确的解答题目。至与寻求照应,或从前因找后果,或由结论溯前题等。

六、利用信息法

解答简答题时要充分利用本题题干信息,充分利用其他相关题的信息,包括注解等,充分利用他题答案信息(有些先出现的小问题还可以为解答后边出现的大问题提供答案基础或思考线索,甚至有时小问题本身就是后边大问题所求答案的部分)。

总之,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拟答案时要善于利用各种有用信息。

七、字数达标法

答案用语要规范化,要尽量用完全句,要避免语病;同时,只要字数允许,在语境要准、文字要精的前提下,就要尽量多答点,即能用词组作答的不用词,能用句子作答的不用词组,甚至能用句群作答的就不用复句,以保证答案字数的达标。因为不超字数,文字答得多,要点往往接近完备。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14

题型预测与应对技巧:

1.解释词语的语境义:答题技巧是:先解词的本意;再答语境中含义。注意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常用的词有:"这里指……"。

2.层次结构--划分段落或层次。一是要善于发现带有标志性的词语或句子,二是找出文中主要人物,弄清人物的关系。三是明白事件的全过程,弄清起因、经过、结果。然后提炼筛选主要信息。记叙文的结构层次一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作者的思路和行文线索,记叙的顺序和层次,过渡和衔接,伏笔和照应,开头和结尾等。

3.题目--题目的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2)语意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4.概括--概括语段、事件、全文中心:

应对技巧:概括语段:主要的方法有:1)摘中心句。2)摘要归纳。3)并列的,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4)段末归纳,段中的几层意思层层深入,摘取最后的归纳的意思。

形成:记叙(交待)了"人"+"事"(心情、经过、背景、感受)。

概括事件:"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什么结果"。

概括中心:(1)分析文章标题;(2)分析文章的结尾;(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

句式:"通过……(事情),表达了(赞扬、抒发)……的感情(精神、品质)"。

5.分析--能抓住关键性语句,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应对技巧:结合上下文,一看结构,二看内容,强调与人物与主旨的关系。

(1)结构上作用:

在开头:常设悬念埋伏笔作铺垫、引下文、点题、、总领全文等。在中间部分: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总结上文、照应开头等。在结尾:呼应开头、照应前文,总结全文,扣题等。

(2)内容上作用:

在开头常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交待环境背景;在中间或结尾常画龙点睛、点出中心,深化中心。

6.理解探究--探求人物产生某种性格、心理及行动的原因;结合语境填写空缺的话:

(1)可以把自己比作对方,具有对方的性格和经历,设身处地感受;

(2)可结合人物性格、生活经历和作者感情倾向推知;

(3)可根据上文预设的伏笔、铺垫和上下情节的衔接去领悟。

(4)补充的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性格、心理,注意与上下文的.贯通一致。

7.提炼--理解并能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分析人物形象。

(1)主人公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提炼人物的基本性格特点;

(2)抓住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认真分析归纳其心态。

(3)注意侧面描写,其中常包蕴着作者的感情倾向,为主人公性格定位起重要作用。

(4)结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地位等,加以分析。

8.赏析语言--能欣赏、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优美、精彩的语言,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分辨清楚所选语句或短语的表面含义,然后把握它的真实内涵,

(2)结合修辞知识来分析语句、体味语句的情味和含义。

(3)联系词语的色彩,分析其感情色彩的变化。

(4)结合上下文,联系人物的性格或文章的主旨分析,考虑该词语对表现作者思想感情起了怎样的作用。

9.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记叙:使读者对事物变化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抒情、议论:抒发作者……的情感;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环境描写:设置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埋下伏笔;与开头形成照应;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

人物描写:包括对人物的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作用是塑造了……形象,表现了……性格,体现了……精神品质等。

10.写作手法--常用写作手法:

想象、象征、设悬念、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对比、反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渲染烘托、卒章显志、直抒胸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嗅觉听觉视觉多角度、多视角等。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15

不同文体、类型的问题,解答的思路和方式不一样,集中复习训练阶段,同学们更要有意识地进行归纳、总结并融会贯通。这里,仝老师就几种典型考点的答题思路、技巧为同学们作了指导:

1、理解词语的语境义

一是搞清楚词语的本意,二是分析这些词语在文句中的表意作用,三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内涵。

例如:“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鲁迅《阿长与〈山海经〉》)这句中的“震悚”的本意是“因恐惧而颤抖;震惊”联系上下文,它强烈地表现了“我”被深深感动的情感;从而说明了阿长的热心对“我”成长的意义的重大。

2、理解某句子的含义或分析句子的作用

(1)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明白句子的表层含义,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并联系句子的修辞、表现手法等,用通顺、明白的语言把深层含义诠释出来。

(2)分析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可以从它在文中的位置入手,结合表达方式等来进行。

在文章开头,内容方面上:(议论、抒情句)开门见山,开篇点题(主旨、话题、论点);(描写句)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地点,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等。结构方面:或总领下文,或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记叙文),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记叙文)等。

在文章中间,内容方面:(议论、抒情句)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抒发作者的感情等;结构方面:承上启下(过渡);概括分论点(议论文)等。如果句子单独成段,还有强调的作用。

在文章末尾,内容方面:(议论、抒情句)点明(强调)中心,深化(升华)主题(记叙文);归纳总结论点(议论文);照应题目,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等。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