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雷州文化

来源:范文网 2.48W

唐贞观八年(634年),东合州改名为雷州,州治为海康,上属岭南道,这是雷州有名之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悠久的雷州文化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历史悠久的雷州文化

被誉为“岭南名郡、海北奇观”的雷州,石料丰富,而且石料的开发历史悠久,形成了辉煌灿烂而又奇特的石文化。

早在五千多年前,雷州大地上已有人劳作。在生活中,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制造出石斧、石锛、砺石、敲打器、穿孔石器、束腰石网坠,那时石器是他们的主要工具。这些工具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一九八三年海康县(现在的雷州市)文物普查队在该县英利镇兰园岭、英良岭采集到上述石器,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听一些老人说,当时他们还用石制成削器、尖状器、砍砸器,敲打磨钻石器的过程中,学会了用石取火,而且石器制作越来越精细,如弓箭、刀、骨针等,又用这些工具去打猎、收割、砍伐、挖掘、宰杀野兽、食物……这给他们生活带很大的变化,也是他们走向文明的象征。

既然说到了雷州的石文化就不能忘记石的`艺术

最著名的要数石狗了,它已成为全国的一枝独秀。首先表现在石狗之多,随处可见。因为石狗在古时候雷州人多用来镇邪、驱邪或消灾;,农家门口、墙上有石狗;巷口、村口有石;田头、塘旁有石狗;墓场、寺庵有石狗;甚至连比较文明的学校和高级建筑物门前都有了石狗,可见它的普遍之极。其次是石狗富有审美价值,它的制作或粗扩简约,或精雕细刻;形状千奇百态,各具匠心,各领风骚。它被专家学者誉为“南方的兵马俑。”

再有就是雷州的碑廊。靖海宫楹联艺术是中国首座高水准的大型楹联碑廊,它至今已会萃了中国当代两百多位著名书法家的杰作,这些书法家绝大部分是中国书法协会主席或是各省市书法协会主席。碑廊总占地面积二万多平方米,刻楹联四百多副。国内外大批游客幕名而来观赏。这些石碑把丰富楹联术、书法术融为一体,它是湛江乃至中国的一笔宝贵遗产。

让历史悠久与辉煌灿烂的雷州石文化在中国舞台上更绚丽多彩。

  代表文化艺术

雷州歌源于雷州谚语民谣,问世于宋代,定型于明末,是湛江市近400万讲雷州话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瑰宝,甚至流传到电白县及海南省的文昌县等闽南语系地区。雷剧 雷剧源自雷州歌,由雷州歌演变为雷剧已有300多年历史,其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姑娘歌、劝世歌、大班歌(后称雷州歌剧)、雷剧。姑娘歌产生于清康熙年间,劝世歌始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劝世歌于清道光至清本逐步衍成戏曲剧种——雷州大班歌,大班歌后来改称雷州歌剧,后来定称雷剧。雷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数以百计的传统剧目,这些剧目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唱词通俗易懂,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傩舞 又称“走成怅”,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大约在唐宋时期从中原流传到雷州。在雷州农村,每年农历正月十二至十五都举行一次“大摊”活动。是日,滩队轮流到各家各户的庭院中跳滩舞,演员6-8人,手足系上小银铃,清脆悦耳,锣鼓伴奏,鞭炮齐鸣,场面非常热闹。整套舞蹈表现出一“耀武扬威”、“移山倒海”、“升天入地”、“驱邪捉鬼”等情节。舞蹈动作简朴威武、豪放粗扩、富有地方特色,尽管狰狞恐怖,但也深受群众喜爱。雷州的滩舞在全国有一定的地位,已被审定选人《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

散花舞 散花舞是道教的一种祷神仪式,早期流行于江西、浙江等地,宋元时期传入雷州半岛,延续至今。散花舞是道教全套祭扫仪式中的一个节目。表演时间在白天,地点设在庙堂,演员4人均是男性,主斋人在坛前大声诵唱散花词,乐队随之伴奏,演员以“春、夏、秋、冬”为层次,以“摘花、赏花、献花、散花”为动作内容,时而独舞,时而群舞,舞蹈动作柔媚妮娜,飘逸欲仙,给人以美的享受。

此外,雷州的民间舞蹈还有乌石渔港气势恢宏、中规中矩的蜈蚣舞,沈塘镇生龙活虎的人龙舞等。

雷州音乐是指雷州半岛的民间器乐曲。雷州音乐产生于清初(个别曲子明代已有人盛行于清末,流行于雷州、徐闻、遂溪、湛江市郊等地。据民间艺人的演奏和口传,记录整理出来的乐曲有30多首。雷州音乐艺术有节奏鲜明、旋律朴素、主音突出、调式附显等特点。近年来。雷州音乐工作者还创作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雷州音乐作品。雷州佛教音乐雷州佛教属“净土宗”,该宗以开声念佛为主。因此,它的音乐主要是声乐,分为赞、叹、颂、念、白等五类,其中以赞为主。现所搜集整理的雷州佛教音乐共有50多种,其结构严谨,节拍规整,情调庄严,旋律流畅。

雷州道教音乐 雷州道教音乐以声乐为主,也有少量器乐曲,用于道场“斋谶”,共有40多种。声乐曲是用雷州话演唱,曲目有30多种。其演唱形式别具一格。唱分为领唱、齐唱,伴奏以吹响为主,即兴伴奏,演唱者(道士)各持一件抨击乐器,边唱边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