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棵树评课稿范文(热)

来源:范文网 7.2K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评课稿,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评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是一棵树评课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是一棵树评课稿范文(热)

我是一棵树评课稿范文1

一、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教学中,让学生尽可能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认识更深刻,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时也促进了全员参与,提高表达能力。

二、不足之处

同学想画面的同时,又让他们想心里话,后一问题响应者比较少。原因是两个问题放在一起,同学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分开进行,后一个问题,可以让同学在默读文后进行,可能效果会好一些。说自身的内心话既是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同学对语言情境的感情体验。

三、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让学生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出示自学提示(两个中心问题),让学生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出问题答案,解决本文重难点;接着再次读文,结合上下文体会文中的精彩语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学完课文后,让孩子们积累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或诗句,丰富自己的语言。最后,发散孩子们的思维,进行一次小练笔《假如我是一棵树》,抓住“读写结合”点,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

我是一棵树评课稿范文2

《我变成了一棵树》是三年级下册“想象”习作主题单元的精读课文,教学重点在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掌握想象的方法,并把奇特的想象写清楚。这节课,学习氛围轻松有趣,学生积极参与,乐在其中。

一、紧扣教学目标,逐层推进。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老师组织学生始终围绕着“想象有意思”的部分,联系生活经验,有层次地推进课后问题二的交流、想象,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内驱力。老师能巧妙地指导朗读,在朗读、评价中感受文字的魅力,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感悟和审美能力。又以学生的发言一步步推进学习活动,分步学习大胆想象的方法,来搭建可操作的想象支架,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经验,从而“真实地”展开新奇的想象。

二、依托文本,关联事物特点,发现想象的方法

本课的想象,就是结合生活中事物的特点来展开。由日常的认知中鸟窝的形状和谁住进去的特点进行变换着想象。又把“我”的口水是液体,这一特点,联结想象成下雨了、牛奶打翻了、虫子撒尿、大树在哭……这样的文本细读,为“大胆想象”指出了具体的路径,是能被学生所理解和学习的,也让想象的起点变得真实、亲切。

值得商榷的是课文提供了“变换特点”和“关联特点”的方法,具体该怎么去“关联”或者“变换”特点呢?又怎样写清想象事物,如何组织想象语言,让想象变得更新奇有趣呢?那就必须关注本课的语言表达。这也是学生在语言表达上的一个难点。老师可以进一步构建教学,通过读文、发现归纳特点等方式帮助学生搭建生活与想象的联系,让习作的支架真正成为学生可操作的习作步骤、有效的习作阶梯。

我是一棵树评课稿范文3

一、紧扣事物特点,发现想象的秘密

想象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本课的想象,就是结合生活中事物的特点来展开的。在日常的认知中,鸟窝的特点是椭圆形或半圆形的,可是课文中却是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菱形……什么形状都有;生活中,鸟窝是小鸟住的,而课文中,小白兔、小刺猬、小鳄鱼都可以住,甚至人类喜欢也可以住进去。这就是围绕生活中鸟窝这一事物的特点进行变换着想象,李老师把它称之为“变换特点想象”。再如,把“我”的口水想象成下雨了、牛奶打翻了、虫子撒尿、大树在哭……这是围绕口水是液体,联结相关事物进行想象,李老师称之为课“联结特点想象”。这样的文本细读,为“大胆想象”指出了具体的路径,是能被学生所理解和学习的,也让想象的起点变得真实、亲切。

二、借助思维导图,落实习作支架

课文提供了“变换特点”和“关联特点”的方法,具体该怎么去“关联”或者“变换”特点呢?针对学生存在的实际困难点,李老师又提供了思路——从抓住特点的不同角度,在构思上进一步细化,让习作的支架真正成为学生可操作的习作步骤、有效的习作阶梯。

从整个教学过程看,在构思上,李老师始终在帮助学生搭建生活与想象的桥梁,通过对比、总结,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将作者怎样想象的方法层层剖析,同时边剖析边提供了“叶脉式”“发散式”两种不同的'思维导图,将作者的想象思路直观地呈现,同时也是给予了梳理想象思路的范例。

三、关注语言表达,写清想象事物

掌握了从不同角度去变换、关联特点去想象的方法,学生再借助思维导图厘清了自己的想象,“怎样写清想象事物”,如何组织想象语言,让想象变得更新奇有趣,是本课的另一个难点。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李老师合理利用课文,组织学生再次围绕着“想象有意思”的部分就语言表达进行分析,学习写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新奇感受,关注作者有意思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自然而然地提炼出了语言表达的方法。继而,老师再将学生的发现,由点及面地,与整篇课文中相同的写法关联,通过课文的例子进一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设问”“列举”“举例子”“创编对话”等表达方法的作用,引导学生仿照课文写法,写清想象。

我是一棵树评课稿范文4

情景描述:

教师边念儿歌边带领幼儿做动作:我是一棵大树,向着天空伸展(双手向上伸展),那儿有明亮的星星在眨眼,那儿有雪白的云朵在飘浮(在头顶上摆动胳膊)。当风儿吹过的时候,我的枝条在颤抖(快速摆手)。摇动着鸟儿入睡,是我最喜欢的时候(双手放在头侧,闭上眼睛)……

教学分析:

“我是一棵树”这是我在组织幼儿户外活动时做的一个游戏,是结合本周的教学主题《大树和小花》而开展的。最主要的是让幼儿能够知道用身体模仿树的`形状,表达自己对树朋友的特征的认识。并且能够丰富肢体语言,学习合作表演。对树的组成有一定的认识。幼儿能互相合作,合作顺利。

在游戏中,印象让我最深的是幼儿之间能够在相互合作中较好的引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首先是幼儿活动能力得到提高,在语言活动中,教师注意帮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鼓励孩子行动、思考、学习。孩子对活动内容从不熟悉到了解,对语言题材从不了解到得心应手,玩法从一种扩至数种,从一个人玩到合作玩,自己分配好角色,幼儿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特别是那种排除障碍,战胜一切困难的能力对幼儿将终身受益。让幼儿有一种超越自己的感觉。

再次是幼儿的个性、品德得到培养。通过活动幼儿心理生理健康的发展,健全人格的形成,品德的培养不断地得到落实。幼儿间的相互合作,大胆勇敢,自信心、成功感,克服困难毅力的形成都将会对幼儿的明天产生积极的作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总之: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世界,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正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世界。我们要因地制宜,及时的发现于扑捉。那才是最重要的。

我是一棵树评课稿范文5

《我变成了一棵树》从一个孩子的心理来想象一棵树的感觉,但它所要叙述的又不仅仅是“我”变成一棵树的感觉。从妈妈出现在树下,随后又住进树上的鸟窝起,“我”变得有些紧张起来。“我”既不希望自己的“魔法”被妈妈看破,又盼望着妈妈能认出自己。读到最后,我们才知道,“我变成了一棵树”的意思其实是说,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人“到底还是妈妈”。在母亲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会被错认的使。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想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学生的想象也得到了尽情发挥,学生说得意犹未尽。在孩子们的心中,想象的世界里要什么有什么,想去哪就去哪,科技要多发达就有多发达。所有在现实生活中还不能实现的,在想象的世界什么都实现了。你看,我们的孩子对未来充满着多大的希望呀!我们的孩子多会想啊!

在教学中,紧紧扣住教学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安排了说话练习“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对有些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可以适当放宽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通过想象激发创造的'灵感,体会成功的喜悦。想象的多样性,符合生活的客观现实,便于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用发散的思维去想去做。在以低幼儿童为读者对象的童话故事中,作家往往更倾向于强调自然与人之间关系的积极面。借助于童年特有的天真和稚趣,这种积极的关系能够得到富于童年意趣的展示。《我变成了一棵树》将人与动物、植物的彼此相遇与认同,描绘得有如童年生活中一种真实的存在,也使不同生命间的这份交流、关怀显得格外自然。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2、学习作者运用想象的写作方法。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我认为最重要的应该是读,所以这节课我想让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读要有一个过程,必须由浅入深,有层次的去读,因此,我设计分三步读。

第一步:朗读,这是读的最初阶段。

在指导读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读,让他们在读中初步感受文本。

第二步:诵读,这一步要求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朗读节奏及情感,这一步我先范读,力求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并在随后的讨论交流中,边理解文章内涵和感情,边让学生有感情地读。把感情读出来,读到位!

第三步:悟读。激发学生深思,由作品生发感悟出人生的哲理。在前面学习和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体验到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进一步把握文章主旨,感受作者情感。

我是一棵树评课稿范文6

《我变成了一棵树》从“我”的愿望出发,展开大胆想象,讲述了“我”变成一棵树之后发生的一连里奇妙的事情。

全文语言轻松活泼,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

文章以妈妈叫“我”吃饭开头,引出“我”想变成一棵树的奇特愿望,交代了故事的.起因。没想到愿望真的实现了,“我”变成了一棵长满鸟窝的树。然后具体描述了“我”变成树之后发生的趣事:小动物们住进各种形状的鸟窝,妈妈坐在鸟窝里给小动物分食物,“我”馋得直流口水。

“我”变成一棵树之后发生的事情非常有趣,是因为作者善于想象,使得“我”在想象世界里实现了现实生活中难以达成的愿望,拥有了一段特别的经历。

课后题是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设置的。第一题重在引导学生关注“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在交流中感受文中丰富的想象;第二题要求学生从自己的愿望出发,借鉴课文的思路,展开大胆想象,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我是一棵树评课稿范文7

《我变成了一棵树》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从“我”的愿望出发展开大胆想象,讲述了“我”变成一棵树之后发生的一连串奇妙的事情,也对应了第五单元“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的人文主题。除了识字教学,本单元还是习作单元,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能结合课文中的奇特想象,让学生感受想象世界的神奇,打开思路,大胆展开自己的想象,为之后的想象习作打下基础。

一、整体教学设计

针对本课的特点和教学重点,我整体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第一课时集中学习生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出我想变成一棵树的原因以及变成树之后经历了的事情;第二课时引导学生感受文中的奇妙想象,试着通过练笔展开属于自己的大胆想象。

我是这样设计第二课时的教学的:首先复习导入(生字和课文内容),在回顾课文时,我这样的导语“还记得我们上节课有位小朋友变身成树的原因吗?不想吃饭可以算得上这位小朋友的小小心愿了,一次神奇的变身就可以完成一个小小心愿,真不可思议”带领孩子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同时也是在告诉孩子们想象可以是从内心的小愿望开始的,这节课提到的的变身也是从这开始的;接着深入读文,感受想象的神奇,学生先默读课文,画出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句子,和同桌交流,初步感受想象的奇特,在班级展示的环节,我则出示文中的几个句子,通过情境朗读、想象画面、动作演示、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法让孩子们进入想象的世界,同时这几句话刚好就是文中“我”变成树之后的神奇经历;最后大胆想象,创作表达,在感受过文中的奇特想象之后,我依靠板书,给学生总结写法,让学生理解这次的变身是从小小愿望开始,变身成功后会发生一系列奇妙的趣事,自己将要进行的`练笔也要有这基本的两部分,学生由说到写,向大家展示自己大胆想象创造出的奇妙世界。

二、比较成功的做法

综合最后的课堂效果,我认为本课教学比较成功的做法有:

1、给孩子相对宽松的课堂氛围。本单元是习作单元、想象单元,不局限孩子的思路是最基本的要求。学生本身在这个年龄段是有天生的想象力的,只是这些想象力需要被鼓励,更需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平台。所以在这节课堂上,我所有的课堂问题都是开放型的,对孩子们答案的多样性及时给与肯定,尤其是在感受课文有意思的句子时,我让孩子们想象鸟窝的形状还可以有什么,小动物可能是怎么住进来的,学一学小动物们对话的语气等,这节课上孩子们的思维是活跃的。

2、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孩子们刚接触此类的课文,无论从感受文章语言还是学着文章写作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两个环节中,我都重视问题引导、总结方法等环节,带着孩子学会感受想象,学会写自己的想象。

3、分层次指导写作。本篇文章结构相对不是非常紧凑,但是深入研究就可以发现,每一次的想象都是和自身现实生活连接的,就是我门说的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想象可以实现自己内心的愿望,实现愿望后会创造出更多的不可能。这两项是缺一不可的,如果不说清,孩子们就会顾此失彼。这样分层次知道,孩子们当然就进行了两方面的训练。

4、学法迁移,加以运用。每篇课文都是例子,我们是在用课文,而不仅是在学课文。本节课我的目标是让孩子们大胆想象自己的世界,如何想,如何写,我带着孩子一起在学课文中总结出课文的写法,孩子们的写作才会有了方向。

三、不足之处

当然,课堂教学不是尽善尽美的,我认为,本课的课堂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1、课堂容量稍大,课时目标无法在40分钟内完成。课堂的几个环节仍然需要调整,想办法分配给最后一个环节更多的时间。

2、阅读后、写作前都没有安排学生间充分的交流。交流可以碰撞出孩子思想的火花,但是必须协调好和之后写作环节的课堂比重上的分配。

我是一棵树评课稿范文8

每一篇课文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树,老师带着学生最后穿过枝叶花朵,摘得果实。这些枝叶繁华就好像是丰富的词句,而这些果实才是最后要习得的能力。习作单元的整体感,更像是这样一个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品读语言,欣赏花叶;习得多样的写作方法,摘得果实,最后在实践中展示自己的成果。

这篇课文是在“想象”主题的`习作单元中,通过课文感受想象的效果,探出一条写作的路径,老师有很多写作方法的指导,同时明确地呈现在板书中。

首先,想象作文需要什么?

通过依次梳理作者想象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好的想象作文不仅需要有趣的想象,还需要有趣的语句。

其次,想象作文怎么写?

在交流过程中,以体会作者丰富有趣的想象力为切入点,关注作者是如何写生动的。在学生随机交流的过程中,自然地归纳出对话读者、写出细节、避免单调的写作方法。每一课中有几个精简的方法,加上对前一课的方法回顾,摘得的果实越来越多。

最后,想象作文也有逻辑,有情感。

合情合理的想象,从低年级就开始渗透,在想象作文时更要注意。除了逻辑线索,好的想象作文还包含情感的流露。

我是一棵树评课稿范文9

《我变成了一棵树》是一篇阅读课文,但是本文寓意深远。课文以小树为线索,实质是写残疾男孩。小男孩成全了一棵树,母亲成全了小男孩。两条线索交织着讲述着同一个故事:成全一个生命。读完课文,你的灵魂会感到震撼:为那棵差点被夺去生存资格儿最终高大挺拔的树苗的坚韧,为那位终于成功了的残疾男孩的自信和阳光,更为那位成全了一棵树和一个孩子的伟大母亲。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设立了三个目标。一是在阅读中感受孩子的坚强和乐观,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体会自信、乐观的心理情绪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培养健康心理。二是在读书中感受作品语言的质朴与含义的深刻,把握文章结构线索上明暗两条线交织着讲述着同一个内容的特点。三是从语言文字中去体会人物的情感,借助想像填补文章空白,抓住细节描写感受不同语言环境中细节描写的不同作用。感悟孩子的坚强执着和乐观,体会母爱的伟大。

在教学本课的开始,先抓住题目理解课文。让学生理解了“成全”的意思,通过课题,知道了一个小孩救活了一棵险些被丢弃的小树苗,使之成长为一棵大树。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孩子成全一棵树的同时,也是在通过自己的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成全着自己。

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课文。“母亲作出了一项重大决定”,联系全文,让学生弄懂促使母亲作出这项重大决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是什么,明白孩子成全一棵树的同时也在成全着自己,同时感受母爱的伟大。让学生理解“一拐一拐”在文中多次出现的用意:第一次是交代孩子是个残疾人,后几次是为了表现孩子取得成功是比常人付出了更大的.努力。

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了思维训练,在思维深刻性,广阔性上进行了尝试,尤其是两次想象环节的设计更突出体现了这点。在具体想象情节环节设计中,我有意给了孩子们一些必要的支撑,如“让我们走进孩子挖树坑这个画面:看,孩子吃力地挥动着铁锹,当他碰到一块很大的石头,他(动作);当他细细的小手被磨出水泡时,他(神态),当母亲唤他休息时,他说(语言),此时此刻,他想(心理)”这本是一个很好的训练点,但在操作过程中,我忽视了环节的整合过程,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割裂开来,缺乏一个整合的完整过程,使想象空间不够宽广,这是最令我遗憾的一点。

全课的教学重难点设定为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自信健康的心理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学会自信面对生活。这是将语言训练与心理教育巧妙结合的训练点。语文课上要学习语言表达,进行思维训练,并在情感熏陶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启迪情智。学科渗透不是改变学科教学的根本特点,而是借助于学科本身特点,在语言文字品评过程中渗透相关心理教育,这里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这节课在这点上进行了有益尝试,不够成熟但有所收获。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常常是注重的情感忽视了内容,重视了文字忽略了内涵,侧重了朗读轻视了思维,在遗憾中尝试,又在尝试中反思。课堂永远是新鲜的,学生永远是鲜活的,动态的课堂,随机生成的教育契机,需要我们不断是思索和尝试。我深知道路漫长,但我已起行。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