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成语的典故与解析

来源:范文网 1.56W

仙侣同舟

四字成语的典故与解析

典出《后汉书·郭太列传》。

东汉时期的郭太,学识渊博,风流倜傥。

一次,郭太到洛阳去游学会友,认识了当时在洛阳担任河南尹的李膺。

李膺与郭太初次见面,二人就十分投缘,李膺被郭太的学识和气质所折服,他为世上居然有郭太这样的人而惊奇。同样,郭太也非常钦佩李膺。

因此,郭太与李膺一见如故,相处得亲密无间。一时间,在国中无人不知。

过了一段时间,郭太思家心切,准备告别洛阳回乡。

郭太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李膺,说自己实在无法排遣思乡之情,不得不走了。李膺舍不得郭太离开,但又苦留不住,只好答应了郭太的要求。

郭太离开洛阳的那天,很多得知了消息的文人雅士纷纷前来送行,车子络绎不绝,竟有数千辆。但郭太只邀请李膺一同上船,送他渡过黄河。

郭太与李膺携手并肩,伫立船头,目视远方,谈笑风生,脚下小船乘风破浪,飘然而去。送行的人们远远望去,觉得他们二人犹如神仙一般。

后来,“仙侣同舟”这一典故,用来比喻知己好友同游。

力士脱靴

典出《旧唐书·李白传》。

李白是唐朝最著名的伟大诗人之一。唐玄宗天宝初年,他被玄宗封为翰林供奉。

李白是个十分豪放的人,他常常醉酒后蔑视权贵。当时,唐玄宗身边有两个最有权势的人:一个是杨贵妃的弟弟杨国忠,一个是唐玄宗的近臣高力士。

有一次,北方一个番邦来向唐玄宗进献国书,用的是番邦的文字,朝中元人能识。朝中有人向玄宗推荐李白,李白进宫后译读了番文。唐玄宗十分高兴,令李白当场撰写回书。李白说自己只有喝醉了酒才写得出,玄宗立即赐酒让李白畅饮。

李白喝得醉醺醺的,又提出要让杨国忠为他磨墨,高力士为他脱靴,他才能写得出。玄宗对李白十分迁就,当即命杨国忠为李白磨墨,高力士为李白脱靴。

杨国忠和高力士见是玄宗所命,不敢不从,只得乖乖遵命。

李白立刻乘醉一挥而就,写好了“吓蛮书”,那番邦使节见大唐有如此人才,惊为天人。

后来,“力士脱靴”这一典故,用来形容文人任性放纵,不畏权贵。

竹杖化龙

典出《葛洪·神仙传》。

费长房是东汉时一名掌管集市的小官员。一天,市场上来了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名叫壶公。他白天在市场里为人治病卖药,由于药到病除,因此生意十分兴隆。更令人奇怪的是,他晚上从不住客栈,而是携着他所带之药,化成一道青气,飞进他随身所带的壶中。

费长房认为这壶公是个神仙,就恳求壶公收他为徒。壶公见费长房很有根基,且十分诚心,便答应了。

费长房怕自己突然失踪,引起家人惊恐,便请壶公施行法术,将自己的真身隐去,用一根青竹化了一个替身,并让替身死去,然后就跟着壶公前往修炼的深山中。

费长房的家人不辨真假,以为费长房真的死了,痛哭流涕地为他举行葬礼,将他埋葬了。

来到修炼的山中,费长房先跟壶公在深山中采药,熟悉各种草药的药性,并学会了对症下药。

过了些日子,壶公在开始传授费长房道术之前,按惯例要对他进行三次考验,以检验他的道心。

第一次,壶公把费长房置于猛虎群中,几只猛虎张开血盆大口,向他扑噬,但费长房熟视无睹,毫不畏惧。

第二次,壶公把费长房关在一间石屋中,在他头顶上用朽绳吊放着一块巨石,让无数的蛇咬噬绳子。绳子即将断裂,但费长房十分镇定,毫不惊慌,经受住了考验。

第三次,壶公给费长房吃面,面中有三条长虫,既脏又臭。费民盖房见了十分恶心,吃不下。

壶公遗憾地说:“徒儿,你过不了第三关,看来成不了仙。但你跟我来到仙山,我传给你一卷《传封符》,你据此及学到的药学知识,已足能为人间治病消灾了。”

费长房见成仙无望,只能向壶公辞别。壶公递过手中的一根青竹杖说:“你闭上眼睛,骑上青竹杖,这竹杖会化成一条飞龙,驮你回家。不过,你到家后,必须把青竹杖丢在汝南葛陂那个地方。”

费长房答应了,接过青竹杖骑上去。他刚闭上眼,只觉得脚下生风,青龙杖腾空而起,如风飞去。不多一会,忽又觉得竹杖落地,睁眼一看,只见已到了家乡汝南。

费长房遵壶公所嘱,把青竹杖丢到葛陂那个地方,只见那竹杖化作一条青龙,腾空飞去。

费长房回到家中,家人十分惊奇。费长房把自己的`经历说了,并让家人挖开坟墓,开棺查看,里面果真是一根竹杖。家人这才惊喜交集,为费长房设宴洗尘接风。

从这以后,费长房就在家乡以行医为生,为家乡人除病消灾,一直活到一百多岁,才离世而去。

后来,“竹杖化龙”这一典故,用来形容道家仙术,或用来形容成仙得道之人。

冯媛当熊

典出《汉书》卷九十七下《外戚传下·孝元冯昭仪传》。

建昭年间,汉元帝到虎圈观看斗兽,后宫都坐在一旁。一头熊逃出虎圈,攀上槛栏要跑到殿上来。左右的贵人像傅昭仪等都吓跑了,冯婕妤却径直走上前去,挡住了熊,站在那儿,左右侍卫杀掉了熊。元帝问道:“人们都又惊又怕,你为什么上前挡住熊?”婕妤回答说:“猛兽抓到人后就会停下来,我怕熊走到陛下那儿,所以用身体挡住了它。”元帝非常感慨,因此对冯婕妤倍加敬重,而傅昭仪等人很是惭愧。第二年夏,冯婕妤的儿子封为信都王,婕妤被尊封为昭仪。元帝去世后,冯昭仪称为信都太后,和信都王一同住在储元宫。河平年间,跟随儿子去了封国。信都王后来迁到中山,就是中山孝王。

后因以"冯媛当熊"为爱君之典。

禁苑种谷

典出《宋史·慈圣光献曹皇后传》。

曹皇后是北宋乃至宋代难得能称上贤德的皇后之一,不是因为她活得长,而是她留下的事迹之多足以证明她是一位贤后。

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死后,宋仁宗的第一位皇后郭氏被仁宗以无子为借口废掉,幽居长宁宫。十八岁的曹氏奉诏入宫,次年九月即景?元年立为皇后。曹皇后出身将门,是枢密使周武惠王曹彬的孙女,熟读经史,善飞白书(书体之一)。性情慈爱,节俭,重视稼穑,常常在宫苑内种植谷物,养蚕采桑。

庆历八年(1048年)正月,仁宗准备在闰正月十五晚再一次陈设彩灯过灯节,被曹皇后劝止。

曹皇后去世后,与仁宗合葬于永昭陵,谥号为“慈圣光献皇后”。

后以“禁苑种谷”比喻勤俭爱民的后妃之德。

冯唐易老

冯唐是西汉文帝时的郎官。他是战国时的赵国人,后随父亲迁居到代地,汉初又迁居安陵。他在当时以孝道著称于世,被文帝任命为中郎署长。

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经常侵犯汉朝的疆界,文帝对此十分忧虑。

一天,汉文帝乘车巡视郎署,见到头发花白的冯唐,十分惊奇,问:“你是什么时候担任郎官的?家住在哪里?”

冯唐据实作了回答,汉文帝即皇帝位前曾做过代王,说道:“我从前在代地为王时,我的一个手下曾经多次向我说起赵将李齐,说他十分骁勇,是个难得的将领。我对他的印象十分深刻,一直忘不了他。不知你可知道李齐这个人?”

冯唐回答说:“臣的祖父和父亲都与李齐很有交情,所以我也认识李齐,知道他这个人。但臣认为李齐和廉颇、李牧相比,则相差得远了。”

汉文帝当然也知道廉颇和李牧是当年赵国的名将,不由叹息说:“唉!可惜我大汉时下没有廉颇、李牧那样有才能的将领,如果也有像他们那样的将领,匈奴就不足为忧了!”

冯唐朝文帝看了一眼,慢吞吞地说:“依臣之见,陛下手下就是有廉颇、李牧那样的将领,你也未必能重用他们!”

文帝听了勃然大怒,立即下令起驾回宫。回到宫中以后,文帝的怒气逐渐平息下来。他想想冯唐肯定不会无缘无故地冒犯自己,他把冯唐召进宫来,问道:“你为什么当众指责我的不是,难道不能单独对我说吗?”

冯唐谢罪说:“臣不知忌讳,请皇上原谅。”

文帝又和颜悦色地问:“那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我不能重用廉颇、李牧这样的将领呢?”

冯唐回答说:“臣听我祖父说过,李牧做大将时,他镇守边境所收到的租税,全部由他支配,用来稿赏将士,赵王从不干涉。所以李牧能竭尽全力守卫边防,击破匈奴、东胡等外族,使秦国不敢入侵。后来继位的赵王迁听信郭开馋言,诛杀李牧,赵国才为秦所灭。现在陛下手下也有像李牧那样的将领,你能够像赵王一样信任他吗?”

“你所指的将领是谁呢?”文帝问。

“原云中太守魏尚。他在云中时,也将所收租税全部用在手下官兵身上,因此手下的官兵都听他指挥,齐心杀敌,打得匈奴闻风丧胆,可陛下却因为他报的斩敌数目略有出入便罢了他的官,把他关入狱中治罪。陆下刑罚太重,而赏赐太轻,所以我说陛下即使有廉颇、李牧那样的名将也不能重用。”

文帝听了,认为冯唐说得有理,立即下令让魏尚复任云中太守,并任命冯唐为车骑都尉。

匈奴听说魏尚又出任云中太守,不敢再入侵骚扰,北方边境又暂时得到安宁。

文帝死后,汉景帝派冯唐去担任楚国的国相,不久又免去他的职务。冯唐带着儿子冯遂回家乡隐居。后来汉武帝即位,在全国征求贤才,冯唐又得到推举,可这时冯唐已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 汉武帝就任命他的儿子冯遂做了郎官。

后来,“冯唐易老”这一典故,用来慨叹生不逢时,不能有所作为;或形容身已衰老,力不从心。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