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的课堂实录

来源:范文网 2.05W

登岳阳楼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痛苦。精神痛苦主要是无可奈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登岳阳楼的课堂实录吧!

登岳阳楼的课堂实录

  登岳阳楼的课堂实录

第一环节 温故“引”新

师:杜甫的诗大家学得不算少了,从小学到现在大概有二十几首吧。

生1:没统计过,但也差不多。

师:在中小学课本中,杜甫诗歌的人选比例应是古代诗人中最高的,可以称得上是NO1。

(生笑)

师:我想听听大家对杜甫的了解,或者对杜甫诗歌的看法。一个基本要求,最好用自己的话说,不要背书。

哪个先来?先说的是可以尽享选择之利的呀。

生2: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代表作有“三吏”“三别”,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生3:背书呢,这我们在初中就知道了。

师:那就你来吧。

生3: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基本特点,高一时我们老师讲过。再有杜甫一生不得志,他的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想当大官,可到死也没得到过皇帝的重用。

师:杜甫晚年先是“漂泊西南天地间”,而后是流落荆湘一带,根本就见不到皇帝。

生3:他连自己和一家人的生活都解决不了,是个“寄食阶层”。

师:从《蜀相》《秋兴八首》《登高》这些诗篇,我们对杜甫晚年的生活,以及他的心理、精神世界可以窥其一斑。哪个同学还想谈谈?

生4:杜甫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自己活得挺不如意,挺憋屈的,但好像从来没有直接怨过谁,尤其是从未责备过皇帝;他更多的时候还在想着国家的安定、百姓的太平。

师:能举个例子吗?

生4:一时想不起来。

师:课下可以梳理一下,可以就此一篇不错的小论文或赏析文字。(生:哇!不要!)

师:时时归纳,时时巩固,时时提升,这样大家的进步就是可见可感的了。 李老师这么有学问,靠的就是这三点。(生笑,有生发出“嘘”声)

师:读杜甫的诗还有另一种读法,就是把他在某地、某时的诗,择其要者选那么一组,做专题阅读鉴赏,这样可能会有相对宏观、相对完整、相对清晰的理解与认识。

生1:三个“相对”。(生笑)

师: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读,这个专题就叫“杜甫与岳阳”吧。

第二环节 鉴赏探究

生5:《登岳阳楼》我早就会背了。

师:是吗?还有哪些同学会背?好,有十几个。下面大家就一起背——(生:啊?)不会背的看着书读。

(生读或背)

师: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多大年纪?

生1:57,不,56岁,差不多吧。

师:你又差不多。按中国人的算法,应该是57岁。当时杜甫在哪里?

生:(齐声)岳阳。

师:杜甫离开夔州后,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也就是大历三年的年底,到了岳阳。杜甫以前到过岳阳吗?

生:(齐声)没有。

师:说说根据。

生6:“昔闻洞庭水,进上岳阳楼。”他早就听说过洞庭水和岳阳楼,今天终于见到了洞庭水,登上了岳阳楼。

师:我要给你鼓掌了。为什么?你居然把这两句诗解释得这么准确,连互文你都看出来了。那杜甫此时的心情如何?

生6:应该是高兴的。好不容易见到了早就想见到的景物和建筑,当然要高兴了。

师:你说得有一定道理。清代有一位大学者和你的看法一样。这个人叫仇兆鳌,是研究杜诗的第一高手,他也这么看,他的原话是:“喜初登也。”

生6:(得意地)英雄所见略同!仇什么?我得把这名字记下来。

生7:看书,37页有。

师:但是也有不同意见,而且这个意见现在得到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可。

生7:(向生6)你白高兴了。

师:傅庚生先生认为,这里面主要是沉郁之感,不是喜悦之情。大家同意吗?前后左右的同学可以交换一下意见,说说理由。

(生看书,讨论)

生8:我觉得杜甫首先有一点高兴,但更主要的是沉郁。你想啊,早就想到这里登楼观水,可是过了几十年,到了迟暮之年也就是该死的时候才登上了楼,多遗憾。

师:这个理由初看有理,细细琢磨好像禁不住推敲。比如说,我年轻的时候就想登泰山,可是直到前年,我参加安徽教育杂志社的作者笔会才第一次登上泰山,你说我是高兴呢还是沉郁呢?

生8:您这是狡辩,您能跟杜甫比吗?(生笑)

师:错,是杜甫能跟我比吗。(生又笑)

生8:您是自己不花钱,有人接待就到了自己想去的地方,杜甫是漂泊流浪到岳阳,没吃的,没地方住,连年怎么过都没辙呢,这个时候登岳阳楼,就是高兴也是沉沉的高兴,是打了折扣的高兴。

师:傅先生也是这么想的。他说:杜甫怀着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漂泊天涯等等许许多多感触,才写下开头这两句。

生9:开头给全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个人不幸,国家动荡,所以最后的“凭轩涕泗流”就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发作内心,痛彻肝肠。

师:你能从整体上去考虑,不错。掌声鼓励!也可以这样说,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饱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所以读的时候要——

生:(齐声)慢些。

师:对。聪明!孺子可教。但毕竟是到了年轻时就心仪的岳阳楼,所以置身楼上,放眼四望,大好河山尽收眼底。第三四句很有气势,读的时候要有胸藏天下的豪迈。我们把前四句连起来读一下:“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生10:“错了,是‘日月浮’。”

生11:“老师读错了。”……

(生鼓掌)

师:给我叫倒好呢?我错了吗?

生12:书上可是“乾坤日月浮”,您却背成了“乾坤日夜浮”,差远了。

师:刚上课的时候调查过了,这首诗很多同学早就会背了,有的可能上小学时就倒背如流了。你们以前背的是“日夜”还是“日月”?

生:日夜——

师:其实老师也发现了这个差异,但我还是按照以前的印象去读。这算不算是我背错了呢?

生:算!

生:不算!

师:谁能说说这两句诗怎么理解?

生9:这是杜甫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景象。洞庭湖把吴地和楚地分开,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这是写洞庭湖的壮观。

师:应该还有想象夸张的成分,肉眼是看不了那么远的。洞庭湖能负载日、月、星辰,则湖水之丰厚简直到了惊人的程度!前人评这两句诗说:“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次豁达。”诗人把洞庭湖的景象写得如此宏伟壮丽,的确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意念,就是称赞人的精神美,认为人要有开阔的胸襟。套用中央电视那句广告词,就是——心有多大,世界就多大。

师:注意一下这个同学的解释,“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他把乾坤解释为日月星辰和大地,这是对的。而且他是认同“日夜浮”的。”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