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3篇

来源:范文网 3.35W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发扬成绩,让我们来为自己写一份总结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总结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3篇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1

一、要点

1、认识常用的汉字3000个左右,掌握常用汉字2500个,能读准字音,认准字形,了解字义。

2、辨析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和多义字。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知道一些汉字的基本知识。

4、掌握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和数笔画查字法三种查字典的方法。

5、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行列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二、知识

1、认识汉字3000个左右,掌握常用汉字2500个,每个汉字都应做到读音、认准字形、了解字义,并能准确地书写、运用。

2、掌握汉字的音、形、义。

3、注意把字写正确。

三、汉字笔顺

一个字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叫做笔顺。汉字的笔顺有一定规律,一般是:

先横后竖十一十

先后捺人丿人

从上到下主亠

从左到右川丿

先外后里再封口田

先中间后两边山

从外到里向

此外,还要注意下列比较特殊的书写规则:

1、关于写点的顺序,应注意:

点在左上先写,如:斗、为、头

点在右上后写,如:戈、发、我

点在里面后写,如:瓦、丹、叉

2、竖在上面(左横的左面,在上包下或全包围结构里,一般光写,如:战、冈、圈。

3、“之”“廴”作偏旁的字,和一些下包上的半包围结构,一般先内后外,如:过、延、画。

四、汉字结构

独体字:天、木

左右结构:说、你

上下结构:忠、秀

左中右结构:谢、做

上中下结构:意、喜

全包围结构:国、园

半包围结构:同、凶

品安结构:森、晶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2

一、两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三、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四、句子按语气分为四类: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五、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六、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七、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八、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双关。

九、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十、六种病句类型:1成分残缺;2搭配不当;3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4前后矛盾;5语序不当;6误用滥用虚词(介词)。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十三、记叙线索: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十四、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十五、描写角度:正面描写、反面描写。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十八、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移步换景。

十九、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思想。

二十、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二十一、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二十三、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十四、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五、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列图表。

二十六、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二十七、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二十八、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称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三十、文章结构形式: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三十一、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三十二、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十三、破折号用法:表注释;表插说;表声音中断、延续;表话题转换;表意思递进。

三十四、省略号的六种用法:表内容省略;表语言断续;表话未说完;表心情矛盾;表思维跳跃;表思索正在进行。

三十五、引号的作用:表引用、表讽刺或否定、表特定称谓、表强调或着重指出、特殊含义。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开头

(1)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记叙文)

(2)开篇点题,提出中心(中心论点)

(3)用故事或典故引出论点或论题(说明时象),激起读者阅读兴趣

2、结尾

(1)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2)篇末点题,提出中心或中心论点

(3)总结上文,提出倡议,发出号召

3、中间某句话或者某段

(1)结构上的作用是: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答题技巧

1、审题,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度,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的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2、答题,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有很多,常用的有八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4、概括文章主旨,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可以用关键词来进行回答,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5、考生经验,在解答这些题时,考生应把握以下三点,要准确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把选项中的词代入句中默念一遍找语感,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3

小学语文基本文学常识

1. 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 峨眉山 普陀山 九华山

2. 中国四大发明:指南针 造纸术 印刷术 火药

3. 中医四诊:望 闻 问 切

4. 戏曲四行当:生 旦 净 丑

5. 道教四大名山:湖北武当山 江西龙虎山 四川青城山 安徽齐云山

6. 四大石窟: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麦积山石窟 敦煌莫高窟

7. 黄山四绝:奇松 怪石 云海 温泉

8. 泰山四大奇观:旭日东升 晚霞反照 黄河金带 云海玉盘

9. 中国四大名楼;岳阳楼 黄鹤楼 腾王阁 太白楼

10. 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红楼梦

11. 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李宝嘉) 二年目睹之怪现状(吴研人) 老残游记(刘鄂) 孽海花(曾朴)

12. 民间四大传说:牛郎织女 孟姜女寻夫 梁山伯与祝英台 白蛇与许仙

13. 古代四美女:西施(沉鱼) 王昭君(落雁)貂禅(闭月) 杨玉环(羞花)

14. 古代四美:音乐 珍味 文章 言谈/ / 良晨 美景 赏心 乐事

15.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 秦观 曾补之 张来

16. 四史:史记 汉书 君汉书 三国志

17. 历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 长沙岳麓 衡阳石鼓

18. 商丘应天府

19. 古代祥瑞四灵:龙 凤 麒麟 龟

20. 宋中兴四诗人:陆游 杨万里 范大成 尤袤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整理

1、句子不完整。

如:战士的英勇顽强,奋不顾身的优秀品质。

改为:战士的英勇顽强,奋不顾身的优秀品质令人敬佩。

2、用词不当。

如:我的书包里还缺乏一个像样的铅笔盒。

“缺乏”用得不恰当,应改为“缺少”。

3、 搭配不当。

如:他穿着一件灰大衣和一顶红帽子。

“穿”与“帽子”搭配不当,应改为:他穿着一件灰大衣和(戴着)一顶红帽子。

5、 词序混乱。

如:打乒乓球对我是很感兴趣的。

应改为:我对打乒乓球是很感兴趣的。

6、 前后矛盾。

如:油菜地里一片金黄的菜花,五彩缤纷。

“一片金黄”与“五彩缤纷”相矛盾,应把“五彩缤纷”去掉。

7、 重复啰嗦。

如:他是我们班成绩秀、功课的学生。

“成绩秀”和“功课”意思重复,这里只需保留其中一个。

8、 不合逻辑,不合事理。

如:他在霞光中读着书,不知不觉过了两个钟头。

“霞光”稍纵即逝,持续两个小时是不符合现实的。应把“霞光”改为“阳光”。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修辞手法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真、互文、比拟等。

1.比喻

说白了就是打比方,利用事物间相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说明另一个事物的方法。

2.拟人

是把人的特征给予事物,让事物如人一样说话、活动、有感情。

3.夸张

对某一个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但不是豪无边际没有原则无限的,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4.排比

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预期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

5.反问

用问的预期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说白了就是有问答在句中。设问:可以直白的说就是自问自答。

6.双关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故意让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获得双重意义。

7.引用

引用别人的话或成语、典故等。

8.反语

故意说反话,用一种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表达意思。

9.对偶

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两个句子或短语表达意思相近相关或相反的。

10.反复

为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

11.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而是借用和这个事或人相关的人或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