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设计方案合集六篇

来源:范文网 8.66K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效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开展方案准备工作,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设计方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必备】设计方案合集六篇

设计方案 篇1

一、说教材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因为本课教材是这个学期最后阶段的学习内容,所以我认为应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学期学到的阅读方法,认真阅读课文,体会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乐于与同学讨论疑难问题,交流阅读体会。

本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5个生字,正确理解新词。

2、读通课文,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转变自己的角色,由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此,我在教学中力争摆正自己的位置,给学生更多施展才能的空间。

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了课文,同时,他们也通过上网,搜集了一些20世纪的科技成果资料。这些课前准备对学好这篇科普文章是很有帮助的。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完成,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想法:

1、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而朗读又贵在一个“悟”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科普类文章的感情色彩较淡,因此并不注重感情朗读的训练,但我认为,要理解文章的内涵,读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本堂课上,我尽量多安排学生朗读,并且着重抓住了课文第一段“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和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进行了朗读的指导。我认为这两句话,很生动地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习语言: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语言教学,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中,我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模仿文中第三自然段的句式,说说农耕社会人们还没有什么。接着,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20世纪科学成果。在这样的对比过程中,学生既感受了农耕社会与现代社会巨大的区别,又在收集资料中积累了语言、模仿运用中训练了语言。

三、说学法

新时代对孩子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把学生放在首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引导、组织他们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1、开拓文本: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让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拓展,从而活化语文学习。课前,我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农耕社会时的生活状况,并收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资料,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2、合作交流:

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不仅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在体会“20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不同?”这一环节中,我请学生与同桌合作学习,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为学生创造了向他人学习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 是阅读文章的一种好习惯。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储存资料,积累语言文字;也有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在学习重点段落时,我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圈划重点词句,同学们在边读边划边思中,深入体会文章,并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重在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第二课时重在体会科普文章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1、视频短片导入,揭题:

播放有20世纪科技成果的视频短片,理解“世纪”的意思,告诉学生这些都是20世纪的科技成果,说说20世纪是一个怎样的世纪,从而透彻地理解题意。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3、读悟结合,研读课文:

通过朗读,交流,解决课前提出的疑问。

4、小结收获,畅谈未来:

总结学习收获,并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设计方案 篇2

教学内容:P99 例1 (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一部分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

1、谈话引入:

每天早晨,我们学校的同学们都要排着整齐的队伍在操场上做早操。有位叫玲玲 小朋友的学校正在进行广播操比赛。我们一起看,他们列成了整齐的方阵,正在展示他们的风采。这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你能解决什么问题?8×10=80(人)

2、接着出示P99例1情境图:3个这样的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3个这样的方阵你怎样理解?(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有三个方阵)

80×3=240(人)

3、去图剩文字: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你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把你的算式写在你的课堂本上。

2、学生自己认真思考,独立解答这个数学问题。指名学生演板(师巡视指 导:能想出一种方法的太棒了,如果能想出两种三种就更厉害了!)。

3、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交流:

每一种方法出示后让学生说说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

方法一:10×8=80(人) 表示什么?(表示1个方阵有多少人?)

80×3=240(人) 表示什么?(表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综合算式:10×8×3=240(人)

方法二: 10×3=30(人)表示什么?(表示3个方阵一横排有多少人?)30×8=240(人) 表示什么?(表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综合算式:10×3×8=240(人)

方法三: 8×3=24(人) 表示什么?(表示3个方阵一竖排有多少人?) 24×10=240(人)表示什么?(表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综合算式:8×3×10=240(人)

4、小结:看来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观察一下这三种方法都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的?

5、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用连乘方法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在解决这一类问题时,我们都是先算一个中间问题,再算最后问题,可以分步列式,也可以列综合式。

三、练习应用,深化理解:

1、我们学校举行科技文化节,每班两名同学参加硬笔书法比赛,每个年级有四个班,全校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1)你准备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请按你的思路列式解答。

(2)完成后请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汇报点评:重点让学生说说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完成P101 第1题:小红坚持锻炼身体,每天跑两圈,跑道每圈400米,她一个星期(7天)跑多少米?

3、完成P102 第4题:你要注意哪个词?(来回)怎样理解?

4、这儿有个关于鸡蛋的问题,出示P99做一做:李阿姨在超市上班,这么多的鸡蛋,李阿姨准备一个一个的数,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教教她吗?请同桌之间先说一说你打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将自己的方法写下来。

(1)交流,反馈:

方法一:6×5=30(个) (表示一盘有多少个鸡蛋?)

30×8=240(个)(表示一共有多少个鸡蛋?)

综合算式:6×5×8=240(个)

方法二:8×5=40(个)(表示8盘一横排共有多少个?)

40×6=240(个) (表示一共有多少个鸡蛋?)

综合算式:8×5×6=240(个)

方法三:8×6=48(个) (表示8盘一竖排共有多少个?)

48×5=240(个)(表示一共有多少个鸡蛋?)

综合算式:8×6×5=240(个)

(2)你认为这三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比较简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今后我们在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时候也要这样,怎样简单怎样做。

5、选择题:一套卡片有24张,售价20元,8套卡片共有多少张?

A、24×20×8=3840(张) B、24×8=192(张) C、20×8=160(张) 小结:所以我们在做题要认真审题,选择有用的、相适应的信息进行解题。

6、完成P101 第2、3题:

7、完成P102 第7题:小红家一个人每月大约产生37千克垃圾,小红家3口人一年大约产生多少千克垃圾?(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设计方案 篇3

1. 创设实验环境,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借此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如果我们充分利用课件等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可以使教学变得有声有色。针对一些抽象概念、规律的剖析,

可利用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因其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向学生展示当时当地无法直接看到的事物形态、发生的现象和过程,有利于学生全面、整体地认识客观世界,建立表象这样不仅可以创造实验环境,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参考网。

  2. 创新演示实验和教学方式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实践活动。

初中物理教学中,不论是基本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的导出,还是重点、难点的突破,有经验的教师总是通过演示实验来完成。但传统的演示实验基本上是教师在讲台上表演和讲解,主要作用只是作为提高感性认识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上以视听为主,缺乏动手练习和主动探索的机会,因而对所学知识理解不深。如果我们能根据初中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思维特征以及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和所设计实验的不同目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来创新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效果就不同了。

2.1 对学生易形成片面认识的物理概念或规律,要设计对比性实验,采用“边引导、边实验、边分析”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分析、论证,形成概念,导出规律。

例如,初中生对“二力的平衡”条件往往存在片面的认识。为了引导学生获得科学的结论,可按下面程序设计对比性实验:教师先从日常生活中吊在电线上的电灯、放在桌上的墨水瓶等静止状态实例出发,提出“什么是二力平衡”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二力平衡现象中寻找二力平衡条件,进而做“二力平衡的条件”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读出小车静止时两边砝码的重量,并向学生提出探索性的问题:“二力在什么条件下会平衡?”学生的回答开始往往不全面,甚至轻率地作出如下片面的结论:“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二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去纠正它,而应该引导他们再仔细观察,并设计下面两个对比性实验:实验一,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即用两个小车拼合在一起代替前面实验中的小车)进行实验;实验二,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小车)上,但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否定了原先片面的论断,接着他们又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了在第二个实验中,物体转到两个力作用线在同一直线上时,它才保持静止状态。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将静止的物体用手扭转一个角度,使两个力又不同在同一直线上,一松手,物体又发生转动,失去平衡,直到两个力的作用线在同一线上时,物体又处于静止状态。参考网。学生通过这几个实验的对比分析。自己“发

现”了规律,高兴地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两个力就平衡。”从而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参考网。这样学生完成了自己的“发现”,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2.2 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要通过设计多个趣味性、启发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实验,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采用“边引导,边实验,边分析”的教学方法,运用“实验——分析——结论——再实验——再分析——再结论”。不断深化的程序和做法逐步引导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最终形成概念。

例如,大气压强这一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教学中要做好如下四个逐步引深的实验:①首先让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观察覆杯厚纸片的演示实验,目的是为了证明大气压存在,讲课时先让学生思考:放手后,厚纸片会掉下来吗?然后教师演示这个实验,当学生看到纸片不会掉下来这个现象时,无不感到新奇有趣。接着教师提出:“这时厚纸片受到哪些向下力的作用?为什么它不会掉下来?”这样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纸片不

会掉下来的原因。他们很自然地会悟到厚纸片不会掉下来一定受到一个向上的压力作用,这个压力只能是大气产生的,由此可见大气能对厚纸片产生压强。②接着增加一个“漏斗——橡皮薄膜”的演示实验,将漏斗口用橡皮薄膜扎好,然后用抽气筒将漏斗内空气抽掉,引导学生观察到橡皮膜下凹改变橡皮膜所对方向,橡皮膜下凹不变。这个实验表明了各个方向都存在着大气压强。③进而进行马德堡半球实验,进一步证明了大气压和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而且大气压很大(让两个学生现场演示)。④教师再进一步进行托里拆利实验,目的是测出大气压数值。上述四个实验和分析一环扣一环,把教学内容逐步引深。

  3. 结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目的地补充一些课内外的实验活动,增加手脑并用机会

为了加深学生对物理内容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着眼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培养动手能力,可有目的地增加一些学生实验。例如,用阿基米德定律测铁密度,学生总以为测密度必须用天平量筒才能测出,而用阿基米德定律测密度既不需要天平,也不需要量筒,只需一个弹簧称即可。增加这个学生实验,可使学生把密度知识和浮力知识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使学生既对浮力这一知识难点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又掌握了阿基米德原理的运用,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4.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相当一部分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教师应尽可能地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调动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从而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能动作用。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能做的实验,教师都应积极地让学生动手去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一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二是让学生自己找出实验原理,设计和讨论实验方案,选取实验器材。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仅仅是给学生提供仪器,还应检验学生实验方案的可行性,特别是对学生实验方案中涉及安全的错误进行纠正。对学生合理的建议及新颖的实验方案给予肯定和支持,尽可能地提供学生的实验方案中所需的仪器并指导他们使用。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参与问题的提出、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不仅学习了物理知识,而且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学生的分析抽象概括综合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和发展。

  5. 结束语

总之,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实验、多动脑思考、多分析讨论,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增加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

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设计

精心导入

①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②也可用音乐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感知内容

在听读前,检查预习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请听老师范读。(配乐范读课文)

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跟教师朗读一次)。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问题组](大屏幕投影出示):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b.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a.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b.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c.诗歌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做铺垫。

研读赏析

①教师导学: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章节、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②自主探究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问题组:研读3—6节,思考下列问题。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e.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个题,e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假如学生希望教师指点或总结时,教师可做指示: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其余的内容,只要想像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③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像悟中心。

简单的内容归结、板书:

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④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继续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和从小积累的一些生物知识,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注意将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如:“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能说些什么呢?除课文之外,还能想像些什么?

a.质疑交流

研读文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b.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录像或图片,介绍某种古生物。

◆ 学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

延伸作业

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有感》

点 评

此教案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精彩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科学抒情诗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同时在教学中注重了诗歌韵律的教学,在理解的过程中加强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特别在赏析研读和拓展延伸中,鲜明地体现了想像的层次性。如“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你最喜欢哪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理由”,这些内容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明确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值得一提的是,此教案在注重人文性的同时,还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使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地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板书设计方面也有较强的概括性和艺术性。

设计方案 篇5

指导思想:为了进一步推进文明校园、实验中学校园建设,为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我校积极响应中小学控烟精神,大力宣传吸烟的危害性,开展控制吸烟活动。更好地为青少年学生创造良好的无吸烟环境,教育培养学生不吸烟,同时以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职工的健康意识,为创建一个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环境,特制订实验中学控烟工作实施方案。

一、控烟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赵志文副组长:宁志宏 郑晓明成员:宣金山 马宝良 任立涛 王振宇 李富友 郑玉咏刘海志 刘 冰 曲广宏 天苍崔汉学 马宝增 周宪杰

二、工作目标

通过“无烟校园”的创建活动,营造学校无烟环境,带动全社会无烟环境的建立,全校力争达到无烟校园的标准。

三、落实措施

1各班级班主任在本班排查,将本班曾经吸烟的同学报送政教处,由学校统一给这些学生做吸烟有害健康的知识讲座;

2在学生中开展“创建无烟学校”签名活动;

3每个班级开展“吸烟危害健康”主题班会,每个班级设立控烟宣传栏;

4学生中开展“禁烟大家谈”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写出控烟教育心得体会;

5学校在教学楼和住宿楼内设立控烟举报箱,及时掌握学生有无吸烟现象。积极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宁、清洁、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生远离烟害。

7利用政治学习、教研活动等各种途径,在教职工中开展控烟、戒烟、禁烟教育,使控烟、戒烟成为教职工的自觉行动,提高教职工的控烟能力。充分利用主题班会、板报、广播站等各种形式,对学生开展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与能力。

8学校领导带头不吸烟,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控烟活动,人人争做控烟主人,努力共创“无烟学校”新局面。

奈曼实验中学政教处、团委

20xx年11月5日

设计方案 篇6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传奇、咆哮、旷野、吉祥、柔顺、象征、妖魔、恐怖、一无所有、哄堂大笑、能歌善舞、赞叹不已、身无分文、两面三刀、别无所求、随心所欲”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藏戏的图片、音乐集文字资料;搜集感兴趣的其他剧种的资料。

整体设计意图:

《藏戏》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了藏戏的形成和藏戏的特色。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传神,富有文学色彩。教学本课,我采用先“明确学习任务,再学习课文”的方法,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学习任务,将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任务

1、不同的地方不仅有不同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样式,比如,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东北的二人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是藏族的传统剧种——藏戏。(板书课题)

2、默读“文前提示”,看看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提出的要求是:弄清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特色?在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设计意图】

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可以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完成学习任务。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读文,相机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理解“咆哮、吞噬、雄浑、开山鼻祖”等词语。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理解词语,更容易掌握。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思考:藏戏与其它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画出相关段落。(8~20自然段)

2、交流讨论

(1~3概括藏戏的特点;4~7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8~20介绍藏戏的特点;21总结全文。)

【设计意图】

理清思路,更好地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了解藏戏的传奇故事,感受藏戏魅力和文化内涵

1、齐读课文最后用一句话说:“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2、藏戏的创始人是谁?关于他又怎样的故事呢?读4~7自然段。

3、交流汇报

4、补充有关唐东杰布资料。

5、感情朗读,表达出藏族人民对唐东杰布的爱戴。

【设计意图】

通过学习藏戏的传奇故事,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唐东杰布的资料,了解唐东杰布,感悟藏民对他的爱戴。

五、了解藏戏的特点,感受藏戏魅力和文化内涵

1、藏戏的特点是什么?小组合作探讨。

①“面具”的特点及作用。

②舞台简朴;

③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

④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

⑤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

2、交流汇报

3、交流搜集到的藏戏资料

4、感情朗读,感受藏戏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设计意图】

在小组学习中,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了解别人的观点。对文本的理解会更全面、深刻,使课堂学习更有效。“交流藏戏资料”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藏戏,感受藏戏的独特魅力。

六、学习第一部分,感受藏戏的独特魅力

1、齐读三个反问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意思,把句子改成陈述句。

改成:①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带着面具演出的。

②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

③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2、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表现出藏戏的特色、对拥有藏戏感到自豪)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体会句子的意思,感悟作者的情感。

七、朗读全文,体会写法

1、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⑴ 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

⑵ 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

⑶ 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

⑷ 师生合读:21自然段。

2、回顾全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从内容看,本文侧重介绍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

从表达顺序看,本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

从表达的方法看,本文主要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

3、背诵喜欢的段落。

【设计意图】

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八、总结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九、作业

模仿本课的写法,写一写其它剧种的形成及特色。

【设计意图】

让学生把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板书设计:

藏戏

怎样形成:唐东杰布

独特魅力:面具 ( 人物不同面具不同 运用象征、夸张)

背景 剧情 固定程式

唱腔、动作丰富多彩,不一而足 一出戏演三五天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