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精神的内涵与实践论文

来源:范文网 1.2W

[摘要]学校文化精神是学校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共同的心理和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理念、价值体系、群体心理特征及精神价值传统。学校文化精神是学校内部的主导意识,源于学校自身发展需要,与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等具有逻辑一致性,体现了现实与前瞻的统一。上海市观澜小学的实践证明,要建设学校文化精神,就必须形成学校文化陶冶氛围,构建制度文化理性,创设校本文化课程。

学校文化精神的内涵与实践论文

[关键词]学校文化精神;上海市观澜小学;学校管理

一所名校是靠精神站立的,靠精神站立起来的教育是充满力量的教育。当这种力量深入到学校的血液之中时,它就会让所有的努力都变成自觉的活动。在这样的境界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每个人都会用更高的道德追求来要求自己,从而为学校的发展竭尽所能。然而,学校文化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学校文化精神建设的要求与途径又是什么?这些已成为学校发展与提升的现实问题,也是实践研究与理论建构的课题。

一、学校文化精神的内涵

学校文化精神是学校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共同的心理和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理念价值体系、群体心理特征及精神价值传统。它是学校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六个特点。

第一,学校的群体是指学校的全体成员,既包括教育者,又包括受教育者,还包括其他教育辅助人员。学校文化精神的形成有赖于学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第二,学校文化精神的形成既是历史的传承,又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学校精神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凝练。第三,如果把学校文化精神仅仅看作“学校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共同的情感、认知和意志中体现出来的共同氛围、行为以及价值观”,那么可以说其中良莠杂糅,但当强调学校文化精神“是学校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时,这就将前者界定中积极的、先进的和精粹的部分看作是学校文化精神了,因而学校文化精神代表着学校的主流文化与先进文化。第四,学校文化精神是以情感作为基础,进而进入群体的偏好结构。第五,学校文化精神指向群体的行为。群体的准则以个人偏好意见的集合作为价值判断的来源,而群体的行为主要是透过理性的分析过程,强调以较佳、较具效率与效能的行为结果为基础。在这个阶段,学校群体透过学校的制度、传统、习俗等加以设计。第六,学校文化精神指向群体的价值观。这种群体的价值观主要是指学校群体的精神追求,它既指向于人的精神归宿,又指导人的现实精神生活,是人们选择生活类型的价值基础,是学校文化的内核,意志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校文化精神建设的要求

第一,学校文化精神是统领全局的。这是指学校文化精神应该是学校内部的主导意识,应该能为全部或大部分师生员工所认同。学校文化精神只有在学校内部中拥有广泛的认同程度,才具有群体性,具有了群体性,学校文化精神才能被学校师生员工所接受,并自觉地指导自己的行为。作为一所具有175年办学历史、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校,上海市观澜小学的发展打上了鲜明的社会烙印,形成了相应的办学特点。是什么支持这所学校从曲折复杂的办学历程中一路走来,并不断地创造着新的辉煌?观澜人剖析其内里,这就是学校文化精神。这种精神的力量是鲜明而丰富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为此,面对历史变迁带来的纷繁复杂的文化积淀,观澜小学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了学校精神大讨论,同时向退休教职工、家长及社区代表征询意见。经过筛选、提炼,形成《观澜精神及解释精编》。几经研讨,学校将“求真、求是、守信、踏实”的“八字精神”作为观澜小学的学校文化精神:“求真”是探究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进而成为引领事业创新的动力;“求是”是探求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变化的规律,用以衡量事业创新的标准;“守信”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是美的心灵的展现;“踏实”是谦虚做人、扎实干事的平实作风。

第二,学校文化精神是内生的。学校文化精神源自于学校自身,是学校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是有利于学校走上新台阶的`。一所学校之所以是它自己,而不是其他别的学校,肯定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源自于学校自己独特的历史、独特的环境、独特的群体等,而这些构成了学校文化精神“独有”的属性,从而决定了学校的个性。1834年,江苏元和县令何士祁升任川沙同知,对川沙地区“不设学、民风不厚”深感忧虑,为此捐俸银一千两,与人联合创建观澜书院,由此开创了川沙教育之先河。何士祁阐述了为书院取名“观澜”之用意:江以南地大物博,人材如林,匹诸于水,谓观海矣。澜是湍急之水,水有源须清,源清而澜始大。未有源之不清而其流不至溃涸者,未有源之既清而大波小波不自然脉络者。何士祁重视对儿童品德的培养,他将书院讲堂命名为“敬业堂”,含有劝诫学童踏实求学之意。讲堂的后五楹取名为“求放心斋”,让学童保持心胸之开阔。书院的东侧厢房取名“戒欺”,告诫学童行事要光明磊落;西侧的厢房冠名为“持志”,明示学生要贵在“立长志”。1903年,立志救国的黄炎培获准与张志鹤先生一起改川沙观澜书院为川沙小学堂。黄炎培提出了“并重德育、智育,而归本于忠爱”的办学理念,采用“学用结合”的办学策略,消减读经课程,增加实用课程。黄炎培的教育救国思想的实践体现在“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的操行品行之中,为观澜的“成人”教育之探索树立了典范。

第三,学校文化精神是自洽的。学校文化精神与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校训、校风、教风以及学风之间具有逻辑的一致性。历代观澜人正是以求真为动力,以求是为标准,以守信为心灵,以踏实为作风,追求着事业、学业、生活的丰富与丰收。观澜精神既包括了何士祁的“戒欺”与“持志”,又包括黄炎培先生所提出的川沙小学堂“诚·勇·勤·朴”的校训以及学校现在的“诚·勇·勤·朴·实·新”的六字校训。六字校训寓意为诚者诚心,勇者勇敢,勤者勤劳,朴者朴实,实者踏实,新者创新,是谓德性;又诚为心灵,勇为气质,勤为自立,朴为生活,实为作风,新为进取,则是素质。这六字既具前瞻意向,又与时俱进。

第四,学校文化精神是现实与前瞻的统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是立足于学校当前的发展现状,但学校文化精神还要注重创新,引领发展,这就是学校发展的前瞻性。因此,学校文化精神是现实与前瞻的统一就是指学校文化精神既能有现实的立足之处,又能引领未来发展。学校文化精神从哪里来,它是从学校文化传统中提炼而来的。“就人际互动的本质来看任何时刻的现代式互动关系中,一定要包含‘过去’的成分,也就是说,互动若无过去的共同经验做基础,则无以产生了。”可见,传统是通过前一代人与后一代人共存的“互动”而延续的,其本质是一种运动,从过去到现在,从上一代到下一代。“传统传递的是文化经验,它为某一群体共同拥有。”传统在运动中被接纳、被创造,因而被传统保存下来的东西越来越丰富。从精神发展的可能性来讲,精神的建构有赖于传统通过语言形成的“前理解”或前结构,亦即通过传统,人获得精神建构的“前结构”,从而使精神的发展从历史到个体、群体,再从个体、群体到历史的不断回归的过程中扩展。因此,精神来自于人对历史传统的理解,来自于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精神也是在历史中产生的,它具有历史性。从传统中我们学到的是人类的生活智慧。学校文化精神还表现为注重创新,引领发展。注重创新,才能使学校历史成为具有生命力的活的历史;也唯有创新,才能使学校在历经多少年之后,其历史文化还依然清新、清雅、醇厚、质朴;也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引领学校的发展。“教育要培养一代人的‘心智’,使一代人创造地进行社会实践,就必须在自身的变革中使传统处于不断革新的过程中,为传统融合进新的精神。”为此,观澜人赋予观澜精神新的价值:引领学校发展,激励师生“成人”,期望通过观澜小学学校精神的弘扬,为师生明示“为人之理”,以此指导师生践行,最终获得品性、技艺、能力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学校文化精神建设的途径

提升一个人要从提升其人生目标开始,提升一个组织就要从提升其精神追求人手。学校文化精神建设的过程就是其提升的过程。学校文化精神建设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形成文化陶冶氛围

学校文化精神一旦形成,就具有巨大的凝聚力,使学校师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都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并从情感上爱护自己所属的群体;学校文化精神就是无声的命令,使学校师生能够出色地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学校文化精神具有引领作用,并化作一种精神的驱动力。为此,观澜小学主要从校园文化设施建设与“我与观澜”的系列宣讲工程两个方面来形成文化陶冶的氛围。

首先,从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构建民族风韵与时代气息相和谐的物质环境,营造环境育人的氛围做起。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精心布置校园环境,使优美的环境、园林式的校园、和谐的师生关系都能起到育人的功能,熏陶每一位师生。2000年,观澜小学启动“校园文化统整工程”,规划修建了以“纪念·励志”为主题的观澜小学四区二十景。2004年,在建校170周年庆典之际,观澜小学的校标问世,校标造型彰显了黄炎培先生教育后人的“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外圆内方”的哲理以及与时俱进的精神。2007年,观澜小学继续推进学校精神建设,建成了风景墙、双谕廊等。第二,实施校园文化统整,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每一处的空间,力求让墙壁说话,让花草传情,让“提示”伴随师生。学校重视学校文化精神的熏陶作用,就是要做到理念与实践一致,环境与人互动,文化与育人同步,既关注物质,又关注精神;既关注行为,又关注制度,凸显出学校师生的精神世界。

“教育组织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教育使命,学校必须是有助于成长的教育组织:促进成员的学习进步和个人成长与发展,鼓励不断成熟,增进自信和自尊、满足感、主动性和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正是学校文化精神的建设让每个师生在“我与观澜”的系列宣讲工程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舞台。一是邀请退休教师、校友来校宣讲他们与观澜的故事。这些故事都闪耀着观澜精神的光辉,无不体现着“求真、求是、守信、踏实”的观澜精神。二是开展“观澜十大好事”“感动观澜人物”评选,组织“党员讲坛”等活动,让教师切身地感受到观澜精神。三是开设观澜师德课堂,聘请专家来校上课,用读书支撑教师的教育生涯。开展“我教学中的故事”讲述比赛活动,将故事讲述比赛作为观澜小学教师“十一五”校本研修必修课“师德修养”内容之一。四是开展“青年明星教师”教学评比活动,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五是开展“新学期,我们与世博同行”活动。在“全国公益活动暨浦东青少年迎接世博倒计时一周年”主题活动中,观澜小学学生尽展英姿,同时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世博知识竞赛活动。六是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做观澜学子,说观澜话”活动。

(二)构建制度文化理性

要把随意、零散的行为转化为自觉的、长期的、主动的行为,这就需要制度的力量。从本质上看,“制度”是一组规则与规范的体系,它带有一定外在的与内在的强制性,而“这种强制性表现在制度强制的限制性与激励性上”,所谓“限制性”是指“它对个体随意行为的约束”,所谓“激励性”是指“它对个体社会期望行为的鼓励”。在这里,“外在”是指一系列明文规定的“规则”与“程序”;而“内在”一方面是指被内化为人们的心理认同,从而达到约束人们可能产生的社会所非期望的行为,另一方面则是指鼓励人们积极从事社会所期望的行为。学校文化精神的形成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凝练,更要长期坚持,这就要制订出行之有效的学校规章制度,并经常加以督促、检查、总结与评比。

在教师发展方面,观澜小学细化教师考核指标,用观澜精神激励教师以主人翁态度投身教育工作,开展以弘扬观澜精神、规范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优等教育活动,以制度规范师德,以学习提高师德,以活动锤炼师德,以先进弘扬师德,以考评激励师德,使师德在活动中激发、提升。一是制订体现“八字精神”的观澜小学教师职业形象。“求真”的教师职业形象内涵表现为忠诚事业与依法执教;“求是”的教师职业形象内涵表现为严谨治学与探索创新;“守信”的教师职业形象内涵表现为守信团结与恪守师德;“踏实”的教师职业形象内涵表现为踏实工作与乐于奉献。同时制订出行动指标。二是制订观澜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标准,从仪表、语言、办公、学习、上课以及身先垂范等六大类25个小项来对观澜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进行考核。考核的办法分为自评、组评与校评三个步骤,将其与教师评优、晋级挂钩。

在学生发展方面,学校精心研究如何以观澜小学学校文化精神助学生“成人”,制定了体现“八字精神”的学生行为规范准则,描绘了具有观澜精神特征的观澜学子形象。学校提出了创造型学生的基本特征:具有崇高志向与远大目标,富有积极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学习生活中勤奋踏实,富有自信,勇于克服困难;善疑好问,独立思考,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积极发展良好个性;学会观察分析方法,善于发现,具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并能搜集、分析、整理信息。

(三)创设校本文化课程

教育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了传统,教育是不可能的。“教育是把一代人与传统沟通的主要方式,它以有效的方式把个体在较短的时间内引入传统,使个体理解传统,把握传统的内在精神,把传统‘内化’为个体人生经验,使传统养育个体的心智。”如何使传统成为学校文化精神发展和创造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重要营养”,唯有用教育解释传统,使传统通过受教育者的理解而接受,使传统真正“活”化。这样,传统通过教育的解释就会既得到传递,又得到发展。观澜小学将学校文化精神打造成学校师生员工达成共同信念的平台,从而,使学校文化精神转化为他们的实际行动。这样,就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结合起来,教师便可以与学校历史上的执著于教育的人物达成精神交流;也将促使学生思考自己在学校中的生活,进而强化他们对学校文化精神的认同。

学校从儿童的认知与行为能力特性出发,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推进观澜精神“成人”工程。首先,定点推进,在四年级阶段开设校本探究性课程《走进城厢》,通过“优良设施”“独家宝藏”“七彩人物”“辉煌历程”四个探究单元的设计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全面而细致地探究自己学习与生活的校园环境,从中深刻领悟观澜历史人文的精髓,感悟“求真”“求是”“踏实”“守信”的观澜精神。其次,全面调动,抓住学科教学渗透、主题探究设计、常规活动融合等每一个契机渗透观澜精神的培育,促成学生对学校文化的主动认识。一是编写《观澜胜景》,主要展示学校的20个景点。二是编写观澜小学校本教材《在古城墙边成长》《八百工程》等。《在古城墙边成长》分为五个单元,分别是一年级的《我们校园里的古城墙》,二年级的《占城墙小故事》,三年级的《我心中的古城墙》,四年级的《古城墙的数与字》以及五年级的《占城墙与伟大的中华民族》。《八百工程》重在学生中推行“百句俗语、百篇佳作、百幅名画、百首名曲、百种草药、百项发明、百处名胜、百位名人”的普及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尤其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宽厚的基础。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校精神通过思想教育加以潜移默化,通过倡导行为规范加以熏陶和内化,通过转变育人方式加以稳定和优化,通过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加以彰显和强化。它促进了师生员工的成长,实现了观澜小学的不断跨越和腾飞。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