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历史说课稿模板合集8篇

来源:范文网 1.44W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历史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关历史说课稿模板合集8篇

历史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商鞅变法》是高二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重点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日后秦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学会全面思考问题,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学习分析事物因果关系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体会商鞅变法的过程和意义,对学生进行从小立志、追求理想、勇于改革、进取创新等良好品格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2)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从商鞅为改革而死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4、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的能力。通

过情景再现和史料分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5、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6、难点:商鞅变法特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三、说学生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选修历史的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较系统的历史知识,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有一定的分析综合概括能力,因此在选修课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四、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启发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导学,并采取讲授,讨论,学生课堂表演等教学方法,充分运用教材插图以及多媒体设计课件,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播放《走进新时代》这首歌。同时课件上显示这首歌的部分歌词,“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目的是营造课堂气氛,以便成功导入“改革”的教学内容)

(二)讲授新课(35分钟)

一、商鞅其人(生平简介)(5分钟)

1、展示“商鞅像”。请学生结合教材P22的内容及收集的相关资料介绍商鞅的生平,教师作适当的补充。

2、引导学生阅读P23【学思之窗】的内容,谈谈秦孝公为什么对帝王之道不感兴趣,反而对称霸之道感兴趣?让学生结合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最后教师归纳总结。

3、补充商鞅徙木立信,取信于民的历史小故事(提倡诚信的重要)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15分钟)

1、引导学生阅读P23—24教材内容,寻找落实知识点

2、老师逐一讲解;

(1)关于“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结合教材,设置问题:为什么说“为田开阡陌封疆”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重农抑商“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结合现实,谈谈你对这一思想的认识,让学生讨论,教师适当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后利用教材插图《奖励耕织》《商鞅铜方升》加深对商鞅变法相关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2)关于“奖励军功、加强集权”,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及收集的资料,组织学生分成奴隶主贵族守旧派和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派,展开宫廷辩论,加深对变法内容和评价的认识。

3、学生发言商鞅变法中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这是见仁见智,没标准答案的,目的是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并且能加深学生对变法内容的印象)(2分钟)

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10分钟)

1、商鞅变法的作用

引导学生结合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从政治、经济、军事几方面讨论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最后请学生阅读教材P27【资料回放】、插图和P28历史纵横概括总结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2、变法的历史局限

引导学生阅读P28教材内容和【学思之窗】,思考:商鞅变法有何历史局限性?怎样看待这些历史局限性?这些历史局限性与改革的指导思想(法家思想)有什么关系,与阶级属性有没有关联,从而对商鞅变法形成完整的、科学的认识。

3、商鞅变法的特点

引导学生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作用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

四、商鞅之死(对改革的感悟)(5分钟)

1、教师设计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守旧势力为什么强烈抵制和抗拒商鞅变法?他们是如何抵制和破坏变法的?导致商鞅之死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2、组织学生讨论商鞅之死是否意味着变法的失败(一场变法的成功与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4分钟)

3、启发学生,我们应当学习商鞅的什么精神?培养学生勇于变革、与时俱进的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课堂小结(5分钟)

展示自制表格引导学生完成,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认识

领域措施作用局限

经济

政治

军事

思想文化

社会习俗

教师讲解说明: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习俗等领域进行了全面改革,促进了秦国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局限性。我们应一分为二地来评价商鞅变法。同时商鞅变法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只有不断的变革,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从商鞅身上,我们看到了改革家的崇高精神境界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任何一场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所以同学们应该好好学习,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

(四)巩固练习(3分钟)

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设计一套练习题,利用多媒体展示完成。

(五)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的本课测评题

六、说板书设计

将本课要点设计成知识框架,直观明了。

历史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贞观之治》是人教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第二节内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单元讲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因此,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具体到本课,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贞观之治》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②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 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媒体展示影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 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 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2) 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生,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说教法

历史知识的掌握离不开教师的教授,所以讲授法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节课 要采用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材料分析法 。

说学情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 所以要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分析资料, 自主获取信息 。 知识积累较少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 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 的故事导入。该故事紧扣本课内容,可以实现有效导入,同时因为故事本身趣味性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附故事:魏征逝世后,他的家人托人给唐太宗送去一个魏征未写完的奏章。上面写道:“天下的事情有好事坏事。人,有好人坏人,任用好人,则国家安泰,任用了坏人国家就要大乱;朝中大臣之间有爱有憎。往往对他爱的人,只看见长处,对他憎的人却只能看见短处,这是不正确的。应当是:能看见所爱的人的短处,看到所憎人的长处。如果这样,就能去掉真正的坏人,任用好人,天下就兴旺了。”唐太宗看了这段话以后,非常感动,他对大臣们说:“今后,我难免会遇到这样的事,你们把魏征的语言写在笏上,看到我有错时,随时给我提出来,帮助我改正。”

然后通过设计过渡语:唐太宗为什么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他统治的时候,唐朝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现在我们来学习本课内容。来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1、通过设计问题:① 隋朝是怎样灭亡的? ② 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吗?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目的内容,找出答案。让学生掌握唐朝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教师板书概括)

2、让学生发问,师解疑释难。

(二) 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 然后 (一) 唐太宗 李世民,隋亡教训记在心, 轻徭簿赋重生产, 君臣廉洁又勤政, “房谋杜断”重贤能,虚心纳谏用魏征,政治清明国强盛, “贞观之治”真繁荣。 (二) 唐朝有个武则天, 后宫之中掌大权, 晚年称帝国号周, 唯一女皇她为先, 弘扬“贞观”有政绩, 引出“盛世”到开元。

▲说板书设计:一、隋亡唐兴

1.隋炀帝的暴政 2.李渊建唐代隋(618年) 3.李世民登基(626年)

二、“贞观之治”

(一)“贞观之治”的局面形成

(二)“贞观之治”的原因:

以隋为鉴,以民为本2轻徭薄赋,发展生产3.勤于政事,善于纳谏 4.精兵简政,吏治清明 5.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历史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一)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的一课,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是早期国家的产生,比较重要。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夏朝的兴衰。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3、西周的分封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说出西周的分封制,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分析课题的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我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本课的内容进行整合,针对初一学生的现状,实行问题导航式教学模式。初一学生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概念模糊不清,因此,本课以教师讲述为辅助,把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定为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夏商西周时期创造了光辉的文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

西周的分封制。

(四)教学难点

西周的分封制及朝代兴亡的历史性规律。

(五)教学手段

为了生动形象直观,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学校兴趣,提高良好的课堂效果。

二、说教法

1、采用问题导航式教学法

首先根据本课课题的"兴"与"亡"二字,设计了"自主先学 整理史料"的`问题表格,引领学生对比分析"兴"与"亡"的国君及时间,然后再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个小问题,以图说文,让学生在讨论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自主探究式教学法

对学生进行分组导学,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辩论教学方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运用多媒体课件,提供有关历史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的印象。

三、说学法

引导学生分析夏商西周灭亡的原因及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视频导入,创设情境。

多媒体展示"禅让制到家天下"的视频,并引导学生一边观看视频,一边解决如下问题: 片中的谁破坏了"公天下"的禅让制?

取而代之的是哪种制度?

此制度结束了____社会步入了____社会。

在增强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有目标地理解了公天下变家天下这一知识难点。 世袭制的开始,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结束,奴隶社会的开始,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二)分析课题,出示目标

1.首先分析课题涉及到几个朝代?分别讲到了朝代的兴和亡?最终再让学生了解这近一千三百年的兴亡规律是什么?

2.出示目标,学生学习目标定位。

(三)讲授新课

1、整体感知 兴亡线索-----自主先学 整理信息出示表格,学生自主看书五分钟后,展示交流并标记课本。

注意:兴与亡的对比及由兴转衰的过渡。

2、细化知识 君臣史事------明君暴君 道尽兴亡事(1)学生讲历史人物故事一至两分钟。

(2)学生再进一步看书将人与事填入相应的朝代卡中,准备三分钟后再同位交流并且展示。

(3)学生分两组分别对以下几个问题思考并回答展示:

为何夏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

而炎黄尧舜统治时是部落联盟呢?

盘庚迁都的原因有哪些呢?

将牧野之战填入西周对吗?

(4)分析史料 揭密分封:

通过图象、动画及声音等巧妙地展示了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及作用。让学生一边听,一边看,一边想,一边记。多位学生在互相补充下回答完整后,标记课本并进行短时地形象记忆。接下来设置了"草拟圣旨领悟圣意"的环节,让学生模拟周天子的身份给姜尚分封齐地,且诏书中要包含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待学生准备一分钟后展示,最终教师展示配音的诏书,其内容如下:

为了加强对齐地的管理,现将齐地人民及土地赐于姜尚进行管治。太平之时姜尚要镇守齐地,周室危机之时要出兵保护周室安全,此外,还要定期进京朝贡和述职。望姜尚勤政爱民,发展生产,振兴齐地经济,开拓周室疆土。

这样做既附合了分封制的历史背景,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最后就问学生"分封制"真能保西周太平下去吗?它有没有弊端呢?演示动画,让学生明确"诸侯势力膨胀,威胁周室安全"的历史事实,也为之后的春秋战国乱悠悠埋下伏笔。

3、认识历史,感悟升华------历史轨迹 蕴藏玄机首先再次出现兴亡表格,引导学生提出探寻兴亡玄机的原因。之后出示了两段自制且录音的可以反应明君兴国和暴君亡国的两则史料。

史料如下:

汤任用贤臣伊尹,关心百姓,农民和商人各安其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周文王勤于国事,重视农业生产,重用贤才姜尚,周国国力也逐渐强大起来,其子周武王经牧野之战后,打败没落的商朝,建立了西周。

夏桀征发百姓建造宫殿,终日饮酒作乐,把百姓当成坐骑,百姓恨透了他,竟想与桀同归于尽……商纣王建造宫殿,"以酒为池","悬肉为林",尽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来镇压人民,同时建立鹿台,抢掠百姓财产,失尽民心,所以人民在牧野之战中纷纷倒戈……周厉王暴虐无道,使人民不满,引发国人乱动,后来还上演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一幕,至此,周王室失信于天下,终于走上了灭国的道路。

历史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1.概述孙中山为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领导辛亥革命,颁布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促成国共合作。

2.感受孙中山的革命精神:百折不挠,天下为公。

3.感受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指定本课教学目标的依据

1.吴老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争取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课前预习,学讲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极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本课教学目标的制定如下:

1.根据学生的需要制定教学目标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必修已经学过,学生对比已较为掌握,教材其他的内容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或者大概听过,并没有充分的了解

2.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制定教学目标

3.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制定教学目标

历史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孙中山精神的学习,让学生学习孙中山的美好精神

教的活动

首先,个人觉得吴老师作为新老师在讲《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这一课已经讲的不错了,尤其吴老师在小组合作探究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并且是这堂课的靓点。

吴老师利用一段有关孙中山先生的临终遗愿录音和观看照片导入新课,引出了今天上课的主要内容:孙中山一生为革命做了哪些贡献?还有哪些未完成的使命?他的革命精神和对他的评价。首先她对学生的预习进行了检测,之后很自然的讲解了孙中山先生为民主共和做出哪些斗争的知识,然后给出同学一两分钟思考时间,请同学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在维护共和中吴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斗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时候让同学从材料中获得有效的信息,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回答问题。讲解到孙中山一生最伟大的转变是什么的时候?着重突出了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这里是老师教学中应该突出的一个难点问题,一定要突出新三民主义新在什么地方,学生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还不是很深。

吴老师利用了很多设问和提问的方法,请同学积极的回答,并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对学生回答有些吃力的方面加以引导。

最重要的是吴老师设计两个合作探究问题,学生共分成六个小组,每组八个人左右。每一个探究题给出十分钟左右的讨论时间。让小组交流,然后学生给出讨论结果。分别把他们组内的关键写在白板上,然后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这期间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可能就会发表自己很多的看法,但有一些同学还只是处于被转换的迷茫中,不知道这节课的重难点。

最后在学案上吴老师安排了课后检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我觉得不足的是:①这堂课从开始到结束没有一个学生提出对孙中山先生看法的任何异议之处,我们现如今的学习不就是辩证的看待任何事情。

②老师真的只是在引导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我觉的不是老师只是一节课并没有讲足够让学生知道的知识。其实学生没有老师那么足够的能力。学生在回答完问题后老师是否应该给出一些评价。

③学生课堂内讲的知识涉及到很深的层面,但是真正在现如今的高中教学模式下,真的会在实际教学中做到这些吗?

学的活动

吴老师将学生分为了6个小组,每组8-9人。小组讨论主要在合作探究活动时采用,在合作探究之前一直是不分小组活动。

这节课学生参与度很高,除小组探究外也是全程和老师互动频繁,学生主要活动和内容如下:

1、聆听孙中山临终遗愿录音和观看ppt上其照片

2、全班齐读ppt上的本课课标要求

3、预习检测时,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需填空处内容,3名同学皆准备充分,回答正确

4、 浏览ppt图片,并据此回答孙中山为争取共和做出哪些努力,学生小声讨论后回答,与老师互动

5、回答ppt上的填空题,大多自己在下面报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之后认真听教师分析

6、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孙中山维护共和斗争失败原因”,发言同学归纳了几点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也认真听取并及时补充自己意见。

7、学生齐声回答新三民主义“新”在哪里,在“民权”部分有些卡,在教师帮助下重新理解

8、在回答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联系时,只有很少同学有反应

9、 一起齐读孙中山名言,并且回答问题“从中感悟到哪些精神”,三名同学站起发言

总的来说:学生参与度很高,回答问题较积极,其余在听的同学也保存专注力在课堂;同时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也给予引导和启发,师生互动在学生回答问题时频繁

小组合作探究部分

探究一:

问题一:孙中山历史评价问题,有人认为他与华盛顿和卢梭具有相似性,学生认同哪一种,5分钟讨论后,两个小组的代表发表他们的观点:

观点一:认为与华盛顿相似,学生分别将他们两者在三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做的事业性质进行对比,发现其具有一致性,同时总体概括其一世事业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都被誉为国父等等

观点二:认为与卢梭相似,学生回顾了卢梭的人民主权、契约论等主张,孙中山的理念中也体现了类似的观点。同时学生创造性的提出卢梭的浪漫主义在孙中山的个人性格中有很强的体现,尤其是孙中山对袁世凯抱有的幻想。

问题二:学生根据材料回答孙中山和华盛顿辞职的原因,并对其辞职做出评价,5分钟讨论后,两个小组代表发表他们的观点:

观点一:认为是孙中山的高风亮节,以及对袁世凯的幻想

观点二:补充另一个观点,认为是被迫无奈,从而点明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探究二:

学生就“最欣赏孙中山哪些地方”讨论,并将其写在白班上到讲台上向学生讲述

小组讨论后都在白板上写下了关键词,其中两位小组代表上台发言。

其一:讲述了孙中山好几点大家所不知的特点,如布衣总统,生活简朴、不贪恋权力等。

其二:以其爱国为总点,分别从其救国,不贪恋权力等方面展开论述都有自己的观点并且表达能力都不错。

总的来说:小组合作探究环节,很明显发言的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而且看得出来课前做了功课,涉及很广。

但是就小组讨论环节来看,很多小组成员在讨论的时候并不积极参与,每组只有几个同学在讨论,有些同学都开始两两交谈明显不在讨论相关话题,显然每组回答问题已经指定好固定的人了,其他人就不做讨论的努力了

学会了什么

见习是一件非常令人愉快的一件事情,我们小组各有分工,我就将我的的部分谈谈。我的任务是学生学到了什么?除了课堂上的重点知识,孙中山的思想,贡献。评价。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内容。

这是一个重点班,班级的气氛相当的活跃,我注意到,同学们除了教科书,事先都准备了厚厚的一叠参考资料。所以说不管课堂学到什么,课后同学们至少学会了如何就某一主题去查阅资料。

在课堂上,老师先是挖词填空,同学们争相回答,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学到了如何去把握机会,展示自己。以及如何归纳课本上的知识。

其次,经过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讨论,部分同学学会了如何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点,以及如何在别人反驳你的观点时,进行维护观点,改正观点。

在讨论之后的展示环节,同学们,一部分人学会了倾听,另一部分人学会了如何去表达自己,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更好的吸引人多眼球。

……

除此之外,我还想提的是,学生本可以学到什么。

第一,论从史出的思想方法,当一位男同学说他的观点,故事,老师可以因势利导,进行追问

第二,对于创新意识的重视,一位女同学提出孙中山的浪漫主义,老师应该在分析她的这一观点的同时,对她予以表扬,表扬她在课堂上提出了这个相对新颖的思想。

第三,书写能力,审美情趣,同学们上去写字,有的非常美观,有的很一般,老师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历史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无论人口多少,都是祖国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为祖国的稳定和繁荣作出了贡献。为此,课程标准选择少数民族分布的内容,使学生从地域空间的角度,认识加强民族团结对于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

二、说学习目标

1.认识伟大祖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和睦的大家庭。

2.认识祖国大家庭中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一些有特色的民族生活。知道一些少数民族在中国分布的位置。

3.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

二、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1.知道和睦的民族大家庭应该是一律平等、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2.了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在服饰、饮食、音乐舞蹈乐器、、节日、习俗上的特色。

教学难点:了解一些有关民族团结的事例,知道各民族之间如何和睦相处。

三、说教学策略

小组讨论、资料交流、合作探究、趣味识图、歌曲播放

四、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歌曲《爱我中华》、马头琴演奏《万马奔腾》、祖国政区挂图、民族卡片若干(蒙古族、维吾尔族、傣族、壮族、赫哲族、满族、朝鲜族)

四、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情趣

问:喜欢宋祖英的歌吗?

下面我们共同欣赏她演唱的歌曲《爱我中华》。(配图播放歌曲)这首歌好听吗?听完这首歌你记住了什么?

师:歌中把我们伟大的祖国比喻成一个大家庭,56个民族就像56个兄弟姐妹。那么你们知道中国这个大家庭有多少人口吗?汉族人口有多少?

板书:56个民族13亿汉约12亿

师:在中国这个大家庭里,56个民族相处的怎么样呢?你能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形容吗?

课件:和睦的家庭

板书课题:和睦的民族大家庭

(二)合作探究深化拓展

(1)分析课题明确题意

解题:和睦的家庭指的是普通人家吗?

学生活动1

小组小声交流:你怎样理解“和睦的家庭”?和睦的家庭是什么样的?

板书:平等友爱团结互助

(2)引导提问突出重点

学生活动2

围绕课题提问题:你想了解有关“和睦的家庭”哪些方面的问题?

板书:服饰美食节日歌舞民居风俗

课件出示:

请每个小组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话题结合教材、插图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组内交流。

话题一你能说出一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吗?

话题二少数民族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话题三少数民族有哪些美食?

话题四少数民族的住房和我们一样吗?

话题五少数民族有主要有哪些歌舞音乐?

话题六少数民族有什么风俗?

(3)合作探究教师参与

学生活动3

选择自己小组喜爱的话题结合教材、插图及资料进行组内交流。

(4)畅谈汇报深化扩展

学生活动4各小组结合教材、插图及资料畅谈汇报

话题一你能说出一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吗?他们分布在哪些省?

板书:蒙维傣壮赫哲满鲜

学生活动5趣味识图(出示中国政区图)

将一些少数民族的名称贴到地图上的相应位置。

(蒙古族、维吾尔族、傣族、壮族(全国人口最多的民族)、赫哲族(全国人口最少的民族)、满族、朝鲜族)

话题二少数民族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6畅谈不同民族的服饰。

傣族:紧身短上衣,园领窄袖,窄袖紧紧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银腰带统裙长至脚踝,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充分展示了女性的“三围”之美,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师:有人说,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它就像孔雀开屏一样,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只要了解情况的人,都觉得这话一点也不算夸张。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婷婷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

师:同学们愿意欣赏这些漂亮的民族服装吗?

历史说课稿 篇6

一、教材结构分析

这是历史与社会八(下)第五单元第五课——面临挑战的中国的第四框内容,“来自海上的挑战”──以郑和下西洋、传教士来华、欧洲殖民者东来和马戛尔尼来华等案例,描述了同一时代中外统治者在海外拓展上的不同态度:明清统治者对海外探索的尝试与拒绝,西方文明的东来与野蛮侵略的并存,这也使中国人民开始了英勇的斗争。最后,暗示出古老的中国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学生分析

借班上课对学生的了解不够,但初二的学生,处在这一时期他们精力充沛,好奇心强,任何事总想试一试,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尽可能的从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故事等入手,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另外,经过一个半学期《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分析、综合等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懂得运用历史的、辨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三、教学分析

这节课我从三个板快进行教学,分别是郑和下西洋、面临的挑战、以史为镜。

[郑和下西洋]:本节课的主题是“来自海上的挑战”,而且还有《综合探究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对于郑和下西洋还有很多的论述。因此这部分内容,我没有具体展开,主要是要通过这部分学习让学生了解明清统治者对海外探索的尝试与拒绝。

在这部分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主阅读课文和图册,获取自己所需答案。不仅有利于节约时间、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有效课堂教学中的生本化标准。

[面临的挑战部分]: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学习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目的是礼教明清统治者对西方殖民者的到来所持的态度与采取的措施,并在次基础上比较同一时期,西方对待外来事物的不同态度,让学生理解中国为什么会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中逐渐落后的原因。

在这部分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资料上的小故事、图片等内容,列举新航路的开辟给中国在科技、领土、经济等领域带来那些挑战,并将明清时期的中国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背景之下,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进行比较。学生能够以历史的、辨证的眼光,全面、准确的认识这段历史背景。

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从科技、领土以及经济等领域列举明清时期中国面临挑战的史实。但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演绎法比较陌生,无法准确的对史实进行归纳、整理。因此,我把此题改为归纳法,先说史实,最后由老师与学生一起对这些史实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利于被学生接受。

[以史为镜]: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拓展,也是本节课的高潮。学习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分析现实,为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

四、不足之处

1、时间把握的不是很恰当,主要是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结果、影响等论述的过多,因此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是很多。

2、这次开课是澉通片的教研活动,来的同行比较多且在平常的教室上课,所以比较拥挤,因此我不能深入走近学生,与学生的交流面比较狭窄(一般都叫前三排学生回答),阻碍了许多学生发挥的机会。

3、借班教学,对学生的情况不是很了解,所以教学设计相对比较死板。在教学中生成性的问题比较少。

历史说课稿 篇7

一、 教材分析:

本课出自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课本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本课和前几课联系紧密。中国在近代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国门被强迫打开,中国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社会风尚,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本课主要从“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这三个题目介绍清末民初社会的变迁,突出了社会生活也随着时代潮流不断进步的特点。内容丰富多彩,都属于实际生活的典型事例,理论性不强,意在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八年级学生无论在学习方法还是知识的积累上,都有了初步的基础,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这个年龄的学生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但仍然相对较弱,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虽然参与意识很强,但却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对生活习俗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而不会对其内涵和历史意义进行深度思考。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新课程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1. 知道照相术,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2. 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出现的原因。

3. 了解中山装、旗袍的基本知识,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确定社会发展变化。以此来培养学生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加工整理所收集的资料,组织开展主题活动汇报会,向全班同学汇报展示各小组探究的结果。

2、 教师在学生汇报活动中,及时引导学生思考,透过表象看本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将发生重大的变化。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入的照相和电影,剪发辫,改称呼以及服饰受西方影响发生变化等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

四.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学目标理解及学生实际的了解,我将本课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知道照相,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了解民国初年剪辫,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难点:理解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使学生认识到这时中国社会的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学习

(基于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与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的要求,确定此教学方法。)

六、教具选择:多媒体

七、课前准备:

1、将学生分成三组:科技组、礼仪组、服饰组。

2、教师帮助学生制定自学提纲。

3、教给学生整理资料的方法。

4、推荐资料:《老照片》丛书、电影《西洋镜》

  八、教学过程:

(一)导课: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二)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检测学习效果。

(三)成果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果。

2、教师提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并总结深化。

(四)、归纳拓展:

学生讨论: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教师纠正或补充、深化,提升学生的认识。

  九、练习:中考链接。

强化训练中考考点。

  十、小结和板书设计相结合。培养学生归纳知识、梳理知识的能力。

  十一、反思:

优点: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交流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不足:时间安排前松后紧。

历史说课稿 篇8

一、新课改激活了课堂,激发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前提到历史人们自然会想到是背的科目,上课老师照本宣科,课下学生死记硬背。很多学生都认为学历史是个负担,往往视历史课为可有可无的“副科”,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新课改下,我们提倡历史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用活动来激活课堂例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讲故事,进行社会调查,编演历史剧等。历史课不再变得枯燥,而是丰富多彩起来。现在学生不是讨厌历史而是喜欢上了历史,有了兴趣就有了学好历史的保证。

二、新课改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

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更加注重体现合作与探究。合作探究是我们课改的另外一个重要标志。现在我们初中大部分已经实现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桌而坐,教师走下了讲台,来到了学生中间,这种形式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讨论,也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畅所欲言。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探究的乐趣,培养了合作意识。

三、新课改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在课堂上教师尽量鼓励学生敢想、敢说、独立思考,勇于发表不同意见。老师变成了倾听者、交流者,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四、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增强

一堂好课应该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有句古话“众人拾柴火焰高”,抓好集体备课则是搞好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特别是我们的课改实现了从“教案”到“导学案”的变化,在课堂上师生共用“导学案”实施教学,设计出一份怎样的导学案就显的尤为重要。在集体备课活动中,同年级中执教相同科目的老师集中到一起,针对每课时共同讨论,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增强。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