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呼唤教育机智

来源:范文网 5.02K

  有一种教育机智叫“顺水推舟”

浅谈课堂教学呼唤教育机智

在教学中,学生的回答有时会出乎教师的意料,但却由此给教师以教学灵感,于是教师不妨以此为切人口,顺着新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案例1:“角的认识”

教师介绍三角板三个角的度数。

突然,一名学生质疑:“老师,我的三角板比你的小得多,它们三个角的大小怎么会一样大呢?”

教师乘“虚”而入,组织学生讨论这个话题,形成了两派意见,展开了辩论……

【思考】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随机的、生成的过程。上述案例中的随机事件,虽出乎预设思路,但合乎情理,合乎教学流程,教师抓住契机,顺水推舟——让学生展开了辩论,用学生所想组织下一环节的教学,学生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以提高。通过辩论使学生明白了角的大小与图形本身的大小无关,只与角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既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又为他们今后学习相似形打下了伏笔,这正验证了“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有一种教育机智叫“峰回路转”

课堂上,我们随时会遭遇被学生问倒或有学生“唱反调”的突发情况,常常使我们尴尬而不知所措,而它恰恰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如能即时运用教育机智化不利为有利,必然会“峰回路转”。

案例2:“年、月、日”

师:“小华和奶奶今年过生日,小华已经过了10个生日,而奶奶只过了14个生日,这是怎么回事呢?”

有一个学生举手说:“因为奶奶的生日是闰年的2月29日,每四年过一个生日。”

听课教师在想,看来这节课又要被破坏了,因为这突如其来的回答打破了教师原来的预设。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在课外书上看过有关这方面的内容。”

师:“这个同学真能干,有那么多的知识。这节课就让我和这位同学,当你们学习的老师,我们一起来学习这节课的内容。”

【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发人深省的话:“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教学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是动态的,是千变万化的。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小插曲”,面对这种“意外”,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视而不见,还是追随学生的兴趣,抓住教学中的“机遇”,机智地做出相应变动?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上述案例中,我们不得不为这位教师“起死回生”的'教育机智而喝彩!在教学中,我们随时会碰到类似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不少教师往往是来个“高挂免战牌”,这也就算“机智”地应变过去了。但这位教师通过灵敏的反应,把学生引入了新课,也使教师自己走出了困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对这位学生做出了应有的赞赏,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有一种教育机智叫“故弄玄虚”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会提出一些突发性的问题干扰教学的进度,或者学生提出的问题暂时还难以解释清楚,或者教师为了调动学生探究某一问题的兴趣而“卖个关子”,这时教师可以把疑问暂时搁置一下,让它成为一个悬念。这样既不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能鼓励他们分析问题,激发继续探索的热情。

案例3:“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

师:同学们,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生:个位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能被5整除。

师:那么谁能知道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生:个位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

师:(出示16、23、39、113)问:这些数的个位不是3,就是6,或者9,能被3整除吗?

生:(通过验算)有的能,有的不能(学生感到老办法不灵,在纳闷)。

师:你们在黑板上写几个数,老师一眼就能看出那个数能被3整除,那个数不能被3整除。不信,谁来试一试。

生写数,老师判断,生再验证。

生:看来仅从个位上去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恐怕不行了,那么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去考虑呢?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就会有答案了。

【思考】教师先与学生复习了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接着又问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是什么,学生认为跟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一样看个位,然后让学生举例验证,得出有的能,有的不能,在此产生了能被3整除的数不能像能被2、5整除的数一样看个位。另外,这位教师让学生来考他本人,教师能很快判断出来这些数能不能被3整除,

学生感到老师神了,萌生了非找到此特征不可的念头,思维的涟漪此起彼伏,潜在的学习情绪自然爆发,探究的兴趣更浓了,从而使课堂“活”了起来。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