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论文

来源:范文网 3.03W

【摘要】 现阶段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而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阐述了生物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转变教学观念,通过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等健康心理,以及如何结合教材内容,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掌握了一些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有效策略,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论文

【关键词】 生物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从全国的调查情况看,中学生有较强自信心的比例只有43%,抗挫折能力强的仅占38%,意志力强者占20%。35%的中学生有心理异常表现,其中5.3%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自信、意志力不强、与人难相处、经不起挫折、报复心强、考试焦虑、敌对情绪高、厌学、单相思等。这些问题像阳光下的阴影,影响着学生,困扰着教师,它警示我们,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

教育部1999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所以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生物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即生物学基础。心理和行为产生是有生理基础的,心理是大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任何心理现象都具有比较直接的,明显的和容易考察的生物学变化。我根据生物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初步掌握了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原则和有效的策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1针对性原则。根据生物学特点,并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初中生进入青春期,性生理开始成熟,同时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和发展,包括性意识的觉醒、性别角色的确认,性爱的萌动,开始对异性关注,有与异性交往的需求等,依据这些特点,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的教育。

1.2全体性原则。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演讲法、故事法、视听材料穿插法、心理短剧表演法、角色扮演法、讨论辩论法、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自我教育法、实际锻炼法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1.3主体性原则。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生物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例如,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相互分享自己制作的植物标本、泡菜、酸奶等产品。通过这些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能力的平台。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1.4激励性原则。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例如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满足他们自我表现的需要,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性、激励性的评价。

2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2.1在教学目的中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在制定教学目的时,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如此,才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自觉地、有意识地、行之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生物学新课程标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如下: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②学会人际交往;③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④对学生进行性心理教育。例如在讲授“神经”系统所渗透的心理健康目标:注意劳逸结合。只有学习、工作适度,业余生活丰富多彩,才能保护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健康。

2.2在教学内容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生物素材,找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渗透点,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教育的同时,又能产生情感的共鸣和认同,使其心理素质逐步提高。

2.2.1运用生物素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具有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价值。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学习的冷淡态度,比学习成绩不良更可怕。”在生物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如各种挂图、实物、实验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实物投影、幻灯片等,都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尤其是通过实验设计、操作、观察和结论分析,更能激发学生。

2.2.2运用生物素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美国作家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结合“生命活动调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大脑的功能。即使是爱因斯坦的大脑,无论从体积、重量、还是构造上都与其他同龄人无多大区别。之所以成绩不同,是与后天心理素质的影响有直接关系,这样的名人事例,不仅帮助同学们树立起的自信,而且也是对同学们发愤读书的一次很好动员。

2.2.3运用生物素材树立学生正确的人际关系观。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心理发展最具影响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合群,乐于与人交往。在交往中开放自我,让别人了解自己和接受自己。生物学实验活动的开展,就可以使同学的人际交往加强,团结协作能力得到提高。

2.2.4运用生物素材提升学生耐挫折的能力。“人生挫折十之八九”,加强挫折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例如,在“遗传规律”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揭示两个遗传基本规律的艰难曲折历程:经过整整8年的不懈努力,才发现并揭示出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直到35年后,才受到重视和公认。通过科学史的学习,引导他们学会合理认识挫折,正确地对待挫折,一定要树立坚定的信心和克服困难、勇于战胜困难的毅力。

2.2.5运用生物素材对学生进行性心理教育。性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性意识的发展,性生理的逐渐成熟,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冲击。生物学教材中“生殖与发育”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性心理教育的绝好时机。通过学习,使学生对自己的生理状况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才不至产生顾虑,陷入迷惑、恐惧、焦躁不安的不良情绪之中,从而避免了对他们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

2.3在教学过程中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民主、和谐、活泼的课堂心理气氛,有助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美国学者瑟普(pe)曾指出:“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人格。心理失调的教师不但在学习上不能建设性地帮助学生学习好,并且对学生的心理不健康发展起着刺激作用。”

首先,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的情感来感染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诚实、正直、乐观、自信、积极进取、认真负责等,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师生之间要建立融洽的关系,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赏识学生。对学生每个微小的闪光点、每一点滴的进步都要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起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

2.4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

2.4.1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阔学生视野,培养豁达进取的健康心理。①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精心制作或巧妙利用CAI课件,可以在教学中形成一种直接刺激,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例如,在讲“生物生殖”时就可以采用FLASH动画显示分裂生殖、水螅和酵母菌的出芽生殖、草莓的营养生殖、根霉的孢子生殖等等,这种方法远比语言表达更加充分,能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中说:“一切认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网络中的网页、图片、数据、漫画、多媒体材料等,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将这些资源有目的地引入生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好地理解教材,又对事物有全新的认识,开阔心胸,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4.2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自主合作探究式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责任心以及克服困难应对挫折的能力。通过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开拓思路,养成良好的性格,使学生能够恰当地认识和处理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学会与人交往的能力。将三种学习方法同时渗透到生物学课堂中,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交流中成长。

2.5把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

2.5.1作业的布置、批改、评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生物学教师要尽量使学生产生成功的愉快体验,减少失败的不愉快体验。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时期学习的愿望。请你记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所以在布置作业时,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创造学生成功体验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在批改作业时,适时加上激励性评语。如“你做得很好,希望继续努力!”又如“这个答案有创意!”、“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等,鼓励学生去追求更多更大的成功。

2.5.2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并迁移到人格品质、心理素质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组建生物兴趣小组,构建学生展示才华的平台。举办生物知识抢答赛、生物标本的收集、展览和评比、开展社会调查(如遗传病的调查)、生态调查、建立生物园地等活动,可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引导学生在竞争中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超越自己,形成独立探究、敢于拼搏、自信坚强的人格品质,推动学生心理素质的不断提高。

3实践结果与结论

通过一年的实践,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所任教的4个班208名学生心理素质提高较快,同学之间的打架斗殴、异性同学间的过密交往、师生之间的冲突都明显减少,出现烦躁、忧郁、失眠等心理困惑与心理障碍的学生也越来越少,同学们的学习态度、活动兴趣、生活习惯、道德风貌呈现出令家长与学校皆感满意的喜人状况。今年4月进行的心理健康测试(本测试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等主编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结果与2006年进行的同质测试结果相对照,P值为0.000<0.05,存在显著差异。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明显提高趋势,心理不够健康的学生人数比率由20.8%下降到3.2%。

然而,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当面对学生“五彩缤纷”的内心世界时,却又常常感受到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差距。学生阶段的心理导向过程是一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因此要想取得预期效果,还有赖于进行深入全面的系统研究。教师要不断学习,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要善于学习并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更加充分地挖掘生物学科中包蕴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并利用最佳时机和运用最佳的教育方法,进一步研究、论证、完善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践。同时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毕竟不是仅靠几节心理辅导课和生物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能改善的,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这也是在不增加人力、物力及时间的条件下,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7):70

2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2:28-29

3张承芬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251

4关文信等.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60-62

5莫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0

7叶一舵.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4;(3)

8(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42-143

9燕国材.关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研究的几点思考[M].教育研究.1995

10傅文第.谈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条件及主要方法[J].黑龙江教育,2001(2)

11陈继贞等.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2周步成等.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

13(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37

14林慧莲.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践价值与操作策略[J].教育探索,2004(3)

15孟德尔网上博物馆[EB/OL]:// 2004-07-16

16刘钧.在生物教学中渗透性心理健康教育[EB/OL]://_xjy/

17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

18教育部.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