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史中国传统家庭道德教育的历史探寻

来源:范文网 3.32W

徐少锦与陈延斌两位教授编写的《中国家训史》,最近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5编、38章、62万多字.该书是作者继1993年整理、出版了两卷本近百万字的《中国历代家训大全》之后,又在广泛吸取了近10年来的家训研究成果基础上写成的.我国著名哲学家、93岁高龄的张岱年先生为本书题写了书名;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著名伦理学家罗国杰教授审阅了书稿并为之作序,认为"本书对中国传统家训从萌芽、产生、成型、成熟、繁荣以及由盛至衰过程的清晰勾画,对每个时期家训的特点和重点的提炼论证,对家训中的许多重要概念的历史考察,对家训发展规律的探索,以及认为整个传统家训贯穿着以道德训诫为中心的主线,其根本宗旨是塑造高尚的人格","不仅拓宽与加深了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中国伦理思想史的研究领域,而且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家庭美德建设、公民道德建设,都是有借鉴意义的".我以为这些评语是很精当的。

家训史中国传统家庭道德教育的历史探寻

我国的传统家训源远流长,从黄帝时代起至于今天,绵延数千年,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涉面广泛,但其核心部分确实是伦理教育与人格塑造.近20年来,我国学界大力开展了对传统家训的研究,发表了许多论文,出版了不少著作.这些论著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从教育思想史的视角,把家庭道德教育作为整个家教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来研究,而且偏重于思想理论而不是教化实践,因而有些著名思想家虽无家教实践的历史记载而只要有家教思想,也会在教育史著作中写下重要的一页,这当然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二是从伦理史的视角,探讨有代表性学者的家庭道德教育的思想理论,在这类著作中,除《颜氏家训》专设章节详加评述外,一般都将家训只是作为培养道德人格的一个环节来研究.三是从史料的视角,精选、译注名人教子的书文、语录,帮助读者参阅.与前两类研究相比,这类书籍出版比较多,读者面也比较广,但其历史线索不明显,因为其目的不是说明中国传统家训演进的'全过程.《中国家训史》则不同,它并不一般地论述历代家庭教育思想,而主要是描绘家庭道德教化实践的历史轨迹,总结从黄帝以来父母对子女是如何进行耳提面命、亲自训导、规诫的,而子孙又是怎样在家风的熏陶与家规的约束下成长的,用活生生的事实,展现传统家训的价值所在.又在附录中收入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训》一文,以说明在历史新时代的家训虽与以往的传统家训,在性质与内容上有很大不同,但也可以看到其间的文化继承关系.此书不仅在总体设计上有拓新的思路,而且在具体探讨与论述中也有三个特点:

一是家训思想发展的历史分期比较合理且有特色.此书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线,将传统家训置于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做出了既在大体上符合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一般历史分期,又使这种分期带有家训思想发展的特点.不过,它虽在康熙、雍正年间达到顶峰,以后又有以曾国藩为代表的仕宦家训盛极一时,但总的来说是日趋衰颓,对社会发展起了阻碍作用.如在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思想指导下,训女著作猛增,在吃人礼教毒害下,大批妇女成为牺牲品.又如作为国家法律补充的家法族规这一时期大量出现,其处罚既残酷又细密.这说明,清末的家训在整体上已趋于反动,必然被革命家训所取代.不同时期家训的这些特殊性,使家训发展呈现出阶段性.而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把握整个传统家训的脉络。

二是内容全面丰富.全书精选了从先秦到明清的约二百位代表人物、上自帝王下至庶民的各类家训,其中既有汉民族的,又有少数民族的,涉及面非常广泛.作者着重梳理出了以下三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家庭方面的,包括孝亲敬长,睦亲齐家;治家谨严,勤劳节俭;糟糠不弃,寡妇可嫁;贵名节,重家声等.二是政事方面的,包括勤政廉敬,安国恤民;清廉自守,勿贪勿奢;抵御外侮,维护统一;依法纳税,保护环境.三是个人修养方面的,包括立志清远,励志勉学;习业农商,生活自立;崇尚科技,贬斥迷信;审择交游,近善远佞;宽厚谨恭,谨言慎行;和待乡邻,善视仆隶;救难济贫,助人为乐;洁身自好,力戒恶习;以及养生、健身等.对家庭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也进行了梳理,主要提炼出了爱教结合、胎教与早教结合、严慈相济、言传身教并施与读书与躬行互动等五大原则.这些原则贯穿于进行家庭道德教育的具体方式方法中:一是语言形式;二是文字形式;三是实物形式;四是实践锻炼。

三是有相当的理论深度.此书并未停留在"记录"言论、事迹和叙述家训经验的层面上,而是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大量的解读分疏和归纳综合的工作,力求理出其历史演进的线索,揭示其内在联系与发展规律.作者不仅对构成家庭道德教育的家长、家教、家训、家风、家法、家规、德教、女诫等概念做了历史考察,而且对某一方面的教育也探求其变化的脉络.如关于女训,认为先秦只提出了简单的妇德要求;两汉初步形成框架;到唐代,以唐太宗下嫁南平公主于礼部尚书之子王敬直,公主要向公婆、丈夫行妇礼为起点,贵族妇女也要受到细密的礼教的约束;而唐宣宗关于"公主、县主有子而寡,不得复嫁"的诏令,则成为宋明以后反对寡妇再嫁的先声.这种梳理,有助于对女德教育演进过程的了解.该书的理论深度,突出地反映在将家庭放在社会大系统中考察和对家训演进规律的探讨上.作者提出了五条规律:传统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充实的;家训重点随着社会斗争的需要与家庭境况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个别、分散的诫言向广泛的社会规范与系统的理论教导全面深入;家训主要是在以儒家思想纠正与防范子弟的不良倾向和提高他们的品德与能力中发展的等.这些看法,虽然未必精当,但对读者进一步思考、研讨这些问题是有裨益的。

值得一提的是,如罗国杰教授在《序言》中所说,"本书对于整个传统家训缺陷的分析批判,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符合批判继承的原则".本书指出了传统家训有如下缺陷:片面要求臣子服从君父、卑幼服从尊长,进行愚忠愚孝的封建纲常奴化教育;宣扬明哲保身的处世之道、听天由命的宿命论思想与因果报应的封建阶级思想;灌输男尊女卑、从一而终的禁欲主义思想;灌输鄙视体力劳动、工商技艺的剥削阶级思想;棍棒主义的家庭教育方法.因此,中国传统家庭道德教育的书文并非篇篇药石、言言龟鉴,而是良莠并存、金沙相杂的.必须按照"批判继承、弃糟取精、综合创新、古为今用"的原则,予以系统地清理."唯真求是,综合创新."正因为这样,本书的出版发行,无论在学术研究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上,都是有重要价值的。

热门标签